自殺成因的心理學理論分析
時間:2022-03-18 11:23:21
導語:自殺成因的心理學理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自殺已經成為了公共衛生中非常嚴重的一種問題,社會和學界都在高度地關注著這一問題。自殺作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很多國家的心理學者對其進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根據近年來國內外對自殺案例的研究,從自殺的概念、成因和防治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闡述。
關鍵詞:自殺;心理學;自殺評估;自殺治療
有相關數據顯示,在世界范圍內僅2008年死于自殺的大約就有100萬人,每年也在以驚人的速度上上升。我國自殺者大約每年有29萬人左右,自殺的年均死亡率達到了0.23‰。因此,自殺問題的研究變得非常重要。那么,為什么人們會以自殺的方式來將自己的生命結束呢?這潛在的原因并未得到廣泛的關注,這也使得自殺問題始終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因此,為了讓國內外的同仁對了解自殺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情況,本文將對自殺的概念、成因、治療三大方面做出有關研究和評述性的介紹。
一、對自殺的概述
1.解讀自殺。自殺,指的是某一個體自愿或者蓄意運用各種手段將自己的生命結束的一種行為。這是包含著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的復雜行為。從心理學視角來看,自殺行為是自殺者對死的本能也是其心理長期積累的最終結果。生理學觀點認為自殺是一種先天的遺傳行為模式?,F象學觀點認為自殺是一種故意終止生命的存在,進行自我毀滅的行為?,F象學觀點突出了自殺者的主觀故意性行為與客觀的毀滅性行為。學者們對于自殺的概念各持己見,至今尚且一個有統一標準。根據很多研究發現,家庭成長環境以及遺傳因素等方面對于自殺意識與自殺行為有著較大影響,其中包括家庭的精神疾病、自殺史等各方面的因素。2.自殺心理形成的整個過程。一般來說,自殺者自殺之前會有下列心理過程:首先是自殺動機的形成。當自殺者遇到了困難或是挫折后,他們的內心會很痛苦,為了找到發泄、表達或者解決、逃避等,選擇自殺作為解決的方法。第二階段,是自殺者矛盾沖突心理形成。當他們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之后,思想會徘徊在生死之間,也會在本能與社會規范和道德理念間反復徘徊,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斗爭,自殺念頭也會隨時隨地地冒出來。他們的自殺念頭也會反映為一種重要的信號以及異于常人的各種行為。最后則是決定自殺。當生死之間的矛盾受到激化之后,反復經過選擇之后,甚至表面上出現了正常的假象。第四階段,自殺的真正實施階段。自殺者付諸于行動,結束自己的生命。3.自殺的分類。自殺是由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產生自殺時不同的動機,國內研究者通常會把他們分為抗爭懲罰、心理解脫以及尋求關注和要挾等類型;國外學者將其分為:獻身式自殺(犧牲)、玩笑式自殺(證明自己)、攻擊型自殺(勒索或者報復)、逃避式自殺(擺脫懲罰或悲傷)。
二、分析發生自殺的主要成因
當前,分析自殺成因的理論很多,下文筆者從心理學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分析了自殺形成的主要成因。1.人格特征因素。一些研究表明,自卑、緊張、焦慮、多疑、愛幻想以及與他人缺乏交流等方面特征的人更易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內向、自尊心較強、興奮性低、自律性較差、缺乏情緒穩定性、有精神質傾向的人群也較易產生自殺的念頭。還有些人群孤僻、孤獨、低落、悲觀、自責心較重、消沉等主要特征的人群自殺發生率也較高。2.來自于家庭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家庭的氛圍,如果孩子成長的家庭是單親或者有家庭成員曾自殺、家庭暴力等,他們出現自殺念頭以及自殺行為的幾率會較正常家庭的孩子高得多。其次是來自于家庭經濟情況方面的問題,相關研究證實,人群經濟水平較高的自殺念頭比收入一般的概率要高出很多。再者就是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有關。像成長在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產生自殺意念的概率高于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學生。3.社會因素。我國經濟和社會正處于重大轉型期,很多社會規范的缺失導致某些人群的行為無法受到公共認知的約束與規范,這些人則是較易走向極端的人群。再者就是社會模仿,傳媒對自殺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很多未成年人都沒有成熟的心理,往往會輕視輕命去模仿他人的自殺行為。然后就是較大的社會壓力,工作學習競爭激烈,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都有都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所下降。四是社會隔離,快節奏的工作,人與人的交往減少,往往內心空虛。4.心理因素。有研究表明,人一旦遇到了挫折,若未對其原因進行詳細地分析,他們對于事物認知的能力就會降低,這種情況若持續發展便會失去意識,變的容易沖動而且對錯不分。他們為了擺脫這種痛苦的意識以及矛盾沖突、惡劣的情緒等,所以選擇將自殺死亡作為最簡單徹底的手段。另一方面當人與人的行為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人也會產生不和諧的認知,并發生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的失衡,壓力會變得較大,進而提高了自殺行為發生的概率。
三、自殺的防預和治療
1.加強篩查力度。要加強篩查的力度,及時的發現具有自殺意念或者自殺傾向的個體,通過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與治療,并指導他們形成健康的人生觀,避免他們產生自殺行為。2.大眾教育。對普通群眾、特殊人群、具有自殺傾向的人進行預防自殺的相關知識的教育。使民眾對自殺機制的認知得以提高,對自殺有明確的防范的意識,采取有效的降低心理問題和自殺風險的措施。據大量調查表明,對因抑郁而產生的自殺傾向的發現和治療是最為及時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大眾教育。3.加強干預治療。通過干預治療能夠有效地降低自殺行為的復發率,使療效得到鞏固。主要治療的手段有精神分析療法、行為主義療法、認知療法以及人本主義療法等。與其他治療的方法相比,自殺傾向者能夠在認知療法治療后將復發率會降低至50%以下。4.對自殺主要途徑控制的有效方法。自殺者自殺的方法一般都有較強的致死性,因為必須對武器、神經麻痹藥物以及劇毒類藥物加強控制與限制,使致死性高的自殺率有效降低。
作者:趙鍇文 單位: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曉煒.自殺行為的心理學綜述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2]張春妹,夏夢雅.自殺成因的心理學理論研究[J].理論月刊,2012(12).
[3]陳彭蘭.從心理學角度看罪犯自殺的預防與控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10).
- 上一篇: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 下一篇:中職會計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