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育人教育心理學分析

時間:2022-09-16 10:23:55

導語:環境育人教育心理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育人教育心理學分析

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真正地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發展,我國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將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革新相聯系,立足于學生長遠發展的實質需求,不斷加強對他們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導,保證學生能夠在一個更加寬松自由的環境之下實現良性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環境的育人作用不可小視,老師需要關注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實質情況,了解不同教育模塊的具體要求,保障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此,本文以教育心理學為切入點,深入分析環境育人的具體內容及形式,以期為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環境育人;教育心理學;解讀

1引言

在落實素質教育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國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革,長期的應試教育不僅不符合素質教育和時展的要求,還導致大量的教學資源被浪費。對此,為了有效地突破這一不足,老師需要將理論分析與實踐研究相聯系,了解目前教育教學的具體要求,積極地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及價值,更好地實現班級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穩定提升,通過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來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環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學效應

每個主體在社會生活實踐的過程之中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如果站在個人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那么教育可以分為無意識教育和有意識教育,其中無意識教育屬于一種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和教育途徑。在落實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環境設置教育屬于一種無意識教育,受教育者在環境的影響之下潛移默化地接受不同的教育內容,不斷地實現自身的良性成長。因此學術界和理論界在對無意識教育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提出,這種教育主要以前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為出發點,采取預定的形式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在前期教育教學實踐之前,教育者必須要結合受教育者的具體環境進行相應的引導和安排,了解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的具體情況,鼓勵受教育者進行主動的感知和體會。這種以受教育者為主體的教學實踐形式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受教育者自身發展的實質需求,還能夠保障其在一個更加寬松的氛圍下實現良性成長和接受優質的教育。我國教育學家在對目前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時提出,如果受教育者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受教育的具體過程,那么就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對知識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織,學校在落實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深入感知知識和信息的機會及橋梁,營造良好的學習場所和環境,在落實思想道德教育時,環境的塑造和引導作用尤為關鍵,老師必須要積極地了解無意識教育的核心要求,分析無意識教育的具體內容及形式,盡量避免簡單的內容輸出,以此來保障受教育者真正地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接受教育引導和學習??茖W家在對個人的主觀傾向進行分析時提出,個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身的主體地位,盡量避免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和控制,同時在對事物進行認知時的主體性也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這一特性會直接決定個人的認同方式和認同程度。如果個人受到了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負面影響及壓力,那么就會產生許多的被動性,同時自主性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長此以往就會產生許多的抵觸和反感心理。因此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深入地意識到這一重要的思維特性,以無意識的教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地發揮環境的引導作用和價值,對于德育教育工作者來說還需要立足于德育工作的具體內涵,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規律,在工作實踐的過程中隱含教育目的,保障學生能夠真正地接受教育實踐和引導。這種以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為出發點的教育教學實踐形式能夠轉變學生已有的被動地位,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個人的主體價值觀,從而主動地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學科教育的精髓和核心,在個人自主意識的支配之下進行學習和實踐。

3環境育人的心理活動模式

從上文的分析不難發現環境育人非常關鍵,環境所涉及的要素和內涵比較復雜,會產生許多間接或直接的刺激信息,只有真正地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才能夠更好地體現素質養成的全過程以及環境的教育作用及影響。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文化學家在對環境與人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分析時提出,環境育人的作用存在一定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受教育者能夠接受相應的信息,這種不張揚的教育形式既能夠體現教育的本質要求,還能夠調動被教育者的參與積極性,因此環境育人存在滲透性、柔韌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在個體素質養成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環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發揮著特殊的功能,從目前來看,隨著教育教學實踐工作的順利開展,社會各界已經充分地意識到環境對個體的潛在作用及影響,在引導青少年的過程中學校及老師必須要加強合作,關注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個人素質,分析環境的具體作用及價值,更好地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3.1從眾與歸屬。個體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會受到集體氛圍的壓力,為了體現個人的集體主義觀,許多人會直接放棄自己原有的意見,適應群體的心理需求,以此更好地避免與群體在認知和行為上的差異和沖突。其中個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都會主動地與他人進行聯系和互動,保障個人行為和思想上的從眾性和一致性。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從眾也代表著一種消極的心態,這種心態代表個人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實質的價值認同感相對較低,只能夠以淺層的表面行為為主題,如果社會環境產生變化,那么個體也會隨之變化。因此學術界和心理學家在對這種社會情況進行分析時,強調從眾與歸屬感屬于一種柔性的他律,是個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群體,個體會直接地隱藏個人的真實想法。3.2感染與選擇。這種重要的思維模式主要以群體氛圍為基礎,其中情緒是整個感知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個體還是群體,在接觸不同的環境時都會產生相互影響的作用,記憶機制大部分的影響過程主要以無意識的情緒傳遞為核心,通過這種形式來保障群體之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實現情緒上的溝通和互動,從而產生良好的肯定性評價。

4環境育人的心理活動過程

4.1環境育人的心理活動理論依據。國外著名的心理學家在對認識論進行分析時提出,生物的整個社會實踐過程主要以環境適應和個體組織為主體,這兩大板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生物體通過不同的組織行為活動來實現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之間的有效組合。在整個過程中外部環境的刺激作用非常明顯,其中同化和調節兩種作用機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人要么直接采取同化的形式納入外部刺激,要么直接采取吸收的形式體現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將不同的經驗性內容融入個人的思維形式之中。相比之下,調節則更加能夠體現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個體在受到環境的影響之后直接改變原有的格局和思維模式,以此來適應環境,由此可以看出同化與調節能夠在應對外部刺激的過程中實現相互協調和平衡,在達到某一個比較高的水平狀態之后就能夠產生持續不斷的調節與同化,主體在整個實踐過程之中實現良性成長和發展,保障自我意識的有效實踐。4.2環境育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在對環境育人的基本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時不難發現,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復雜。首先環境積極利用不同的因素直接對個體產生相應的刺激,要求個體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利用不同的要素促進問題的解決,但是學術界強調并非所有的刺激都能夠直接改變個人的心理狀態,只有當相關的刺激產生一定的特征并且引發個體的心理沖突之后,才會使得個體采取一定的措施。其中有效性是外部刺激的重要作用機制,有效性能夠直接引發個人的思維,從而在后期產生一定的情感和共鳴。第二點則是適應性,適應性是指大部分的環境刺激在內容和性質上與受教育者個人的思想情感存在一致性。第三類則是積極性,在受到外部刺激之后,受教育者會產生較為激烈的思想斗爭和沖突,為了更好地實現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受教育者會直接改變自己原有的看法和思維模式,保障自己能夠做出積極的反應,因此在落實心理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學校和老師必須要注重外部環境的有效凈化和改善,充分地體現環境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復雜,大部分的環境主要采取個體內在矛盾運動的形式進行相應的分析,在整個世界運作的過程之中,個體的行為方式、思維理念會產生一定的變化,環境對個體產生的外部刺激會直接影響個體行為的變化和沖突,在處理心理沖突之后,個體必須要實現內在轉化,了解矛盾運動的具體規律,以此來實現個人的良性發展。在形成人格和品性的過程之中,個人的思維要素會與環境實現不斷地同化,因此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環境對人的影響主要以主體內在的矛盾運動來實現,大部分的矛盾運動都與個人的行為理念和思維模式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當主體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思想認知模式時就會存在許多的矛盾運動,在接受環境影響之前,主體已經針對交往實踐過程中的不同理念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此來更好地體現思想認識與環境信息之間的沖突作用及價值,大部分的沖突主要以主體內在矛盾為核心,對此學校必須要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更好地體現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

5結語

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環境的影響不可小覷,老師必須要關注環境育人工作的落實情況,充分地分析不同的環境影響要素,更好地實現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桂龍.環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學解讀[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5(6):19-21.

[2]吳霞.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學化解讀及其實踐意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3):20-22.

作者:任婧 單位:川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