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探討

時間:2022-11-02 05:19:38

導語: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探討

【摘要】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角度,通過內在心理改變與外在環境的改變,探討如何培養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如何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使他們進一步融入班級集體、融入社會。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心理健康

2019年7月,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目標和任務是為了建設“健康中國”[1],強調堅持預防為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意見》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為保障人民健康、建設健康中國奠定堅實基礎。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有利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符合“健康中國”行動的總體要求與目標任務。而作為特殊群體的貧困生,社會、學校在給予他們經濟資助的同時,更應該主動培養他們的積極心態,“扶貧”與“扶心”同時進行才是對貧困生全面的幫助,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闡述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由積極經驗、積極特質和積極環境三個部分組成。積極經驗包括例如快樂和滿足等這一類主觀的幸福感;積極特質包括例如智慧、創造力和美德等這類內在品質;積極環境包括諸如社會、文化和家庭等環境因素對個體潛能發揮帶來的推動功能[2]。

二、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文獻探討

學者孟萬金等人在大量的調查研究基礎上,編制了我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維度表。研究者認為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包括六個維度(認知、人際、情感、公正、節制、超越),20項品質。研究員王新波在梳理了積極心理品質的心理特點、發展現狀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之后認為,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應該根據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特點而靈活處理。比如強調大學一年級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二年級的學生則應該向洞察力轉移,三年級則要側重培養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畢業班的學生因為面臨就業壓力,這時候就要把側重點轉移到如何從容樂觀面對就業市場的層面上來。有研究者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發現了貧困大學生在跟非貧困大學生比較的時候,貧困大學生的人際維度品質低于非貧困大學生,在其他維度跟非貧困大學生比相差不大。

三、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我評價偏低。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與同學、同伴交往過程中,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大學是集體生活,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每個同學家庭經濟狀況不一樣,有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同學,穿著打扮較為時尚、使用較好的電子產品,平時消費較多。而這些,是貧困同學無法做到的。因此,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可能會讓貧困生覺得出身不如同學,從而產生自卑,有些甚至封閉自己,盡量逃避與別人交往。(二)人際關系較容易出現問題。貧困生因特殊的家庭出身,在高中以前交際人群較為相似。但在大學,交際人群變得越來越廣,大家都有意無意地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形成小團體。這時貧困生如果不能主動融入同學中,學會與不同的同學來往,就容易被孤立,產生人際問題,人際交往出現困難,會導致其它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出現。(三)容易受焦慮、抑郁等心理困擾。因為經濟問題,貧困大學生除了要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之外,還要面臨父母期盼的壓力。父母在的艱難的經濟下,依然要拿出一大筆錢供自己上學,而自己卻無力幫助父母,讓不少貧困生感到內疚。另外,父母寄希望于上大學的孩子能改變家庭命運,這無形中給貧困大學生帶來了很大心理壓力,長期面對這些不良情緒,又不能很好地化解,就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些貧困生能把這些壓力轉為動力,在學習上表現很優秀,但也有人頂不住壓力,產生嚴重心理問題。

四、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路徑

(一)在經濟資助的同時,進行心理幫扶,使貧困生正確認識自我,充分發揮潛能。目前,社會及學校對貧困生的幫扶,更多地是在經濟在給予幫助,以使他們能完成學業。但對于貧困生心理上的幫扶,還有很多功課需要做。一個人健康的成長,應該是內在和外在同時成長,應該抓兩個資助,在經濟與心理同時幫扶。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ordonWil-lardAllport)認為人需要通過自我評價的準確認識,以此減少對自身人格特點和能力的不確定感。貧困生因為出身貧困家庭,在眾多家境較好同學面前,容易對自己評價過低,不能正確地認識真實的自我,放大自身缺點,無視優點。因此,高校在給予貧困生經濟資助的同時,也要在心理上進行幫扶,使貧困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認識自我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缺點,既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優點,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明確自己跟別人的差距所在。正確認識自己,充分認識自己需要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挖掘優勢潛能,并且充分發揮潛能,這樣有利于貧困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與鑒定。(二)全方位的社會支持是提升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社會關系的數量和質量強烈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面提到,“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與社會的聯系千絲萬縷。社會關系網越強大,社交人脈越廣闊的人,他們也會擁有越好的身心健康狀況。他們會越少生病和抑郁,越容易從身體疾病和心理問題中恢復過來,死亡風險越低。因而要提高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社會支持又可歸類為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目前,我因對貧困生的經濟資助已經做得十分到位,但在心理幫扶方面,還遠遠跟不上經濟幫扶。對貧困生,高校心理幫扶最多的是進行感恩教育,教育學生在受資助之后,要回報社會回報學校。但感恩教育效果是否顯著,學生是否真正在內心對社會學校感恩,這有待研究。另外,除了感恩之外,社會和高校還應該下更大功夫,全面提升貧困生的心理品德,例如,培養貧困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培育他們的耐挫折能力、適應能力等。(三)家庭教育影響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培養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這個環境應該包括教育理念與教育氛圍。貧困家庭的父母把孩子做為擺脫貧困的希望,希望孩子能好好讀書,走出貧困地區。這種觀念容易造成孩子過大的壓力,也使父母只看重孩子學習,忽視了對孩子心理上的培養,不利于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父母在教育孩子熱愛學習的同時,也要努力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品質。只有全面的家庭教育理念,才會讓學生走向積極向上的發展道路。因此,家庭教育理念對于培養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四)高校應重視對貧困生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目前,高校對貧困生的幫助主要是通過經濟資助,在經濟資助之外對貧困生的關心關愛不足,即人們所有說的“扶貧不扶心”,貧困生在心靈上沒有得到成長。所以會經常看到有個別貧困生對于受資助并未真正感恩于心,對接受的資助金也并沒有花在完成學業、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上,而是用于消費高端電子用品、購買不必要的衣物、化狀品。因此,高校在資助之前,應充分了解擬資助學生的心理狀態。在發放資助之后,應跟蹤學生對資助款項的使用情況,同時,加強對貧困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貧困生在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心理素質也得到提高,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五)貧困生應努力完善自我。外界支持與幫助對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是不可缺少的,但貧困生自身尋求改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節。貧困學生應該努力完善自己,在學習、生活上形成良好的習慣,學習積極向上,把貧困當成磨練自己意志的經歷,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和學校。在生活中,應該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攀比,不跟風,有自己獨立的個性,積極融入同學中,不要因為貧困而覺得低人一等,發揮自己的優點,為班級、為同學服務。學會感恩,對社會、學校的資助要報以感激之心,把資助用于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在心理上,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學會利用不同的途徑解決心理問題。

五、結語

積極心理品質涉及到感恩、熱愛學習、情感等方面,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必須由內及外,內部著重解決各種心理困擾。同時,正確認識自己,充分發揮自我,提升自信心,努力開發潛能,也是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高校應改變傳統的資助方式,加強對貧困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只有通過學校、社會、家庭以及貧困生自身四個方面出發,才能從根本上培育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EB/OL].

[2]馮林.積極心理學校園普及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作者:黃偉慶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