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英語學習環境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1 04:27:00
導語:漢語英語學習環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始終是在漢語環境下進行的。英語教學應當研究、重視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針對這些特點進行教學,才能更加符合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實際,更加有效。
關鍵詞:漢語環境;漢語影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李嵐清副總理早在1996年就指出:“我國目前外語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他說:“我國在各階段的教育(基礎、高教)對外語教學一直是重視的,開課很早,課時不少,從中學(有的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二年級,很多學生經過八年或12年的外語學習,然而大多數學生卻不能較熟練地閱讀外文原版書籍,尤其是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這說明我國的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還不能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和擴大對外交往的需要?!彼冒藗€字概括目前外語教學的問題:“費時較多、收效較低?!?/p>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界對中國人如何學習外語(這里主要指英語),如何更有效地學習英語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這些探討對中國人究竟要如何學習英語無疑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也很遺憾地看到,中國人學習英語仍然是付出多,收獲少,李嵐清副總理所說的“費時較多、收效較低?!钡默F象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我們的外語教學仍然事倍功半。這其中原因固然多種多樣,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了對中國人學習外語特殊性的研究。這個特殊性就是中國人學習英語是在“漢語的環境下”進行的。以英語課程改革為目的“英語課程標準”對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作了較全面的論述,使人們對英語學習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然而很遺憾的是,新課程標準同樣忽略了漢語環境下英語學習這一重要命題,在其所闡述的六大英語教學的基本理念中對這一命題根本沒有提及。本文擬針對這個問題——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做一初步理論探討。
一、漢語環境下英語學習的含義
所謂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就是說中國人學習英語的過程至始至終是在漢語環境下進行的,只要他不到國外去學習,或不是在某種特別的環境中學習英語(如在密封的英語強化學習班),他的英語學習就是在漢語環境下進行的。漢語環境有這樣幾層含義:(一)中國人學習英語是在掌握了本族語漢語后才進行的。以前我們是初中開始學習英語,后來是小學五年級,三年級,現在又開始了幼兒園英語學習。但不管在哪個階段開始學習,都是在掌握了漢語之后才開始英語學習,成人學習英語更是如此。(二)在整個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交流工具,他與周圍的人,他的同學,家人,老師的交流用語,他賴以生存的語言,都是漢語。(三)英語學習者在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所進行的理性思考,如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整個接受過程,是以漢語為基礎進行的。
二、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的幾個特點
1.我國教師和學生在教授和學習英語這門學科時所使用的語言是漢語或者是漢語思維模式
盡管我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倡使用英語,盡量創設英語環境,我們的高中英語課程、大學英語課程也基本使用英語進行;初中英語課程也有老師使用英語進行,小學英語課程也有老師用英語進行。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只要深入思考一下,我們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從小學到大學的英語教學就是用漢語進行的,或者說外殼是英語,內里是漢語。比如說,我們高中課程的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等等基本上是用英語進行的,在公開課上更是如此。但是只要一出教室,一下英語課,學生用的就是漢語,我們的英語老師在辦公室里和學生的談話,哪怕是學生是在請教英語問題也是用漢語,同學之間的交流更是如此,學生回到家里更是用漢語,大學里面的情況也和中學差不多。
2.我國學生學習使用英語的過程是一個從漢語翻譯到英語的過程
盡管在英語學習中,馬克思的關于學習外語要用外語進行思維的話一再被引用,我們也很強調用英語思維,但是在實際上,除了個別英語已經非常熟練的英語學習者,很少有中國地英語學習者能真正用英語思維。換句話說,我們提出的用英語思維只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實際。實際的情況是,即便是在大學里,我們的英語學習也是一個從漢語翻譯到英語的過程,只不過是語言的難度增加了而已,從聽說到讀寫,蓋莫能外。所謂聽懂,是把聽到的英語在肚里翻譯成漢語;所謂說出是把想說的內容先用漢語想出來再用英語譯過去表達出來;讀是把讀到的英語文字翻譯成漢語才能理解;寫是把想好的中文句子翻譯成英語寫出來。知道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Chinglish出現。
3.我國學生的英語始終是“教室英語”
英語學習本來是在學習掌握一種工具,這個工具的本質功能是用來和人交流用的。由于中國學生根本就沒有使用英語交流的對象,學生就只能在英語課上使用這個工具,中國學生的英語應用絕大部分是在英語課上完成的。有的人也許會說在英語課堂上的應用也是應用,實際上,在英語課上使用英語和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英語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一個是心理因素不同,在英語課上,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要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比如用英語完成一次交際,但這種交際是被動地使用語言。再一個就是學生對英語的使用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完成的,周圍的人也都有同樣的心理期待,這時的英語應用,與其說是應用不如說是表演。第三就是課堂上使用的英語,盡管有的師生交流也可能會非常自然流暢,但是這種對英語的使用,其目標指向非常明確:學生知道老師會就那些問題提問,老師也會按照一定的教學內容運用語言。即便是所謂的freetalk,學生老師也是有一定的心理預期,知道彼此要干什么,說什么。而在真正的語言使用環境中,以上所說的條件都不具備,這就解釋了我們常見的有點奇怪的英語學習現象,有些學生能在英語課上熟練地使用英語,但在日常生活中卻連和外賓進行最基本的交流都不能,有些通過大學六級考試的學生,甚至英語系通過八級考試地學生也不能用英語交流,原因就在于學生學習掌握的是“教室英語”。
4.我國學生英語使用的有限性
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階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這就是他們僅能在有限的范圍內使用英語。這個有限的范圍因人而異,但“有限使用”卻是其共有的特點。在這個階段中,即便學生能夠流暢的使用英語,其能夠表達的范圍也十分有限,區別僅在于有的人表達的范圍更加大一點,有的人表達的范圍更加小一點。有一句英語對這種現象做了很好的描述:“WeuseEnglishonlytoexpresswhatwecansay,whileweuseournativelanguagetoexpresswhatwewanttosay.”(用英語僅能表達會說的,而用漢語卻能表達想說的)?!皟H能表達會說”恰當地說明英語表達的“有限性”,而用本族語表達則有“無限性”這個特點。
上面所談就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有人把學生這時所掌握和使用的英語叫做中間語。中間語除了以上所談的幾個特點外,還要提及的就是語言使用中的錯誤。這個階段英語語言使用中的錯誤比比皆是,非常普遍,根據個人不同的特點這些錯誤也是五花八門,但錯誤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本族語的影響,二是由于對第二語言的規則所發生的認識錯誤,三是由于對于第二語言掌握不熟而發生的的記憶錯誤。而這些錯誤都是在使用本族語不可能發生的。
了解了以上所談的漢語環境下英語學習的特點,我們不難看出,在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中,漢語的影響是整個貫穿其中的。即便有的中國學生英語水平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如通過了大學六級考試,或托福考試,詞匯掌握了七八千,但他們也達不到完全擺脫漢語的程度,漢語的影響和作用還是始終存在。比如在GRE的中國考生中,英語水平可謂不低,但有幾個是在用英語解釋背單詞的呢,還不都是在用中文釋義背單詞。
既然漢語的影響和作用是貫穿在中國學生的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我們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高度重視漢語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漢語在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其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我們要盡量發揮漢語的正面作用,消除漢語的負面作用。其實在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始終是英語漢語在互相抗爭平衡,漢語對學生一直在進行著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即便是對英語的掌握已經十分熟練,漢語的影響也還是存在,這是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應當清醒認識的現實。我們強調的所謂“用英語思維”,在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根本就不存在,那只是我們一廂情愿的設想,是對馬克思這段話的誤解,馬克思說的是語言學習的結果,或者說是語言學習的境界,而我們卻把它理解成外語學習的過程。本文不打算在這篇文章中對漢語正面或負面影響英語學習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只是根據漢語影響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全過程這個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根本特點,提出我們在英語教學和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幾點,而這些恰恰是被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忽略的。
一、注意漢語語音、語調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對于英語單詞的語音來說,英語國家的人在說一個詞的時候,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說,他們幾乎沒有單音的概念。而中國人在說英語單詞時是一個音一個音在說,最后再把這一個一個音組成了單詞。如說speak,中國人是把這個詞先分解成一個一個單音,然后再合成一個詞speak,而英語國家人士則根本沒有這樣的分解過程。再如中國人學英語的語調,是在語音之上在加上語調,多了一道工序,多了一道麻煩,而英語國家人士的語音語調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是共生共存的東西。
二、漢語對英語學習語法的影響,關于這一點有關的論述非常的多,本文不在贅述,我只想說漢語對英語學習語法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我們要充分利用漢語的正面影響,盡量避免漢語的負面影響,我們的研究往往過多的關注漢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而較少研究漢語對英語學習的正面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我們是那樣堅決地批判擯棄了教學法里的語法翻譯法,細究起來,語法翻譯法里面符合中國人學習英語規律的東西很多。反倒是聽說法,英語思維的說法使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走了不少的彎路。
三、重視漢語思維和表達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漢語的思維習慣和英語的思維是不一樣的,這些在單詞在句子中的次序,語法的區別,交際的使用等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中國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往往是先有了中文意思(漢語思維)再用英語的形式把其表示出來,這樣的表達程序就不可避免的帶有漢語的痕跡。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即中國學生和中國的英語老師之間容易交流,而和外籍老師就只能進行一些淺層次的交流,這就是中國人和外國人思維習慣和表達習慣不一樣的緣故。
四、考慮到中國學生是在漢語的環境下學習英語,我們就應當盡可能創設使用英語的條件,使學生能在自然的環境中使用英語,而不是僅僅在教室里或在英語競賽中才使用英語。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對學生在教室以外的英語學習給予更多的關注,關注學生的課外活動,關注學生的課外作業,關注學生學習使用英語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英語課堂。有一個口號,叫做“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對英語學習來說是片面的,學習英語應當是“向英語學習的全程要質量”,這樣才更有把握,更靠的住。
五、還要研究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漢語和英語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還是一個雙語齊頭并進的過程?過多的使用英語會不會對漢語的思維造成抑制?當我們過多的使用英語時就等于我們接受經常淺層次思考這樣一個事實,因為我們用英語的表達永遠也不會趕上漢語的思維。而如果不強調大量使用英語,又很難達到掌握英語,在這兩難的選擇中我們究竟怎樣選擇?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在英語教學中應當考慮的問題。
綜上所述,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是在漢語環境下進行的,這種漢語環境下的英語學習自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英語教學和研究中,我們只有重視這些問題,研究這些問題,才能使我們的英語教學更能有的放矢,更有效果;反之,我們就只能在黑暗中徘徊,很難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取得進展,希望本文能夠引起英語教學同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余強編著.雙語教育理論基礎[M].江蘇教育出版社
[2]宋志平.淺析英漢差異與日常交際[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3]董亞芬.大學英語.泛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教育局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調研工作計劃
- 下一篇:數理學院科學發展觀學習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