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現代派荒誕主題論文
時間:2022-07-23 11:44:00
導語:英美現代派荒誕主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荒誕是英美現代派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它有多種表現方式。同時,英美現代派文學作品中的荒誕又具有哲理性,其哲理內蘊并不是哲學概念的簡單圖解,而是把哲理、觀念融入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心理體驗之中,通過復雜的意象表現出來。其哲理性具有直覺性、抽象性、啟示性等特點。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一個時代。尤其是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步人工業化、都市化,舊的社會秩序開始瓦解,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形成。因此,西方社會的人們開始變得無所適從。尼采“上帝死了”的論斷意味著西方國家固有的信仰成了虛無,這就加深了人們的恐懼感和孤獨感。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更是有著空前的影響,它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觀,使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片非理性的、無政府的混亂狀態。英美現代派文學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中產生的。英美現代派作家們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在他們的作品中突出表現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這種焦慮感、孤獨感和異化感?!拔鞣浆F代派文學是以唯心主義哲學和各種非理性主義的社會科學作為它的形象思維活動的基礎和邏輯起點的?!苯卸抢硇灾髁x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荒誕的社會現實?!盎恼Q是現代西方文藝思潮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既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荒謬性的哲學概括,又是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本文將選取若干英美現代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對其中“荒誕”這一文學主題進行一次梳理并分析其哲理性。
一、荒誕的表現方式在西方現代派文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反映荒誕主題的作品。在英美現代派文學作品中,荒誕這一主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荒誕與人之異化“現代社會悲劇的中心主題是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異化是現代人的危機生存困境?!?陽)事實上,就英美現代派文學作品而言,異化不僅是悲劇的中心主題,在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描寫。具體說來,人的異化又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方式。
1.人的機器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Ski~r)認為,20世紀有這樣兩種荒唐的現象:“一是機器看來越來越像有生命的東西;二是生命有機體越來越像機器。”,英國作家D•H•勞倫斯在他的作品中有許多關于人的機器化、機械化的描寫。例如,在小說《虹》里頭,他這樣寫道:煤礦工人已經完全變成了采掘機器,采煤已經成為他們的唯一價值。一旦離開礦井,他們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軀體,是停止工作的機器。資本家在管理中排除了任何人性的因素,強制實行非人的機械原則。礦工不僅完全淪為機械的附庸,而且失去了歡樂,連希望也幾乎泯滅了。然而,并非只有工人才機器化,喪失人性的資本家們也同樣成了機器。在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查特萊爵士就是那些被無休止的物欲異化為賺錢機器的資本家們的典型代表。這個成天坐在機動輪椅上的實業家,不僅喪盡仁愛、同情和精神追求,而且喪失了性本能,成了一臺地地道道的由各種零件組裝起來的機器人。
2.人的工具化同樣是在勞倫斯的《虹》里,年輕的資本家杰拉爾德把工人們都看成是他的工具。他認為,重要的是人的工具性。人就像是一把刀子:好用嗎?別的都無關緊要。另外,在美國著名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毛猿》中,主人公楊克對自己在遠洋巨輪航行中所起的作用感到十分的自豪:我是發動引擎的蒸汽和汽油!我是造錢幣的黃金!我是鋼鐵、鋼鐵、鋼鐵!我是用鋼鐵制成的肌肉,是輪船背后的力量!
3.人的動物化英國作家戈爾丁的小說《蠅王》中的人物雖未這般直接地變成了動物,但作者卻深刻地揭露了動物化這一現象。那群流落到與世隔絕的荒島的小孩互相殘殺,窮兇極惡,表現出的是動物般的獸性。戈爾丁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評語是他“闡明了當今世界的人類狀況”。人異化為動物,這就是人類的現狀!在戲劇《毛猿》的結局里,楊克于極度絕望中來到動物園,最后死在了動物園的籠子里,這個悲劇人物的下場似乎也暗示了人的動物化這一荒誕命運。
4.人的精神空虛與麻木加繆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爾索可以說是一個精神極度麻木的典型人物。在美國“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約翰•巴思的小說《羊童賈爾斯》里,也有一位精神空虛的人物—喬治•賈爾斯,他體格健壯、魁梧,精神上卻渺小萎縮,他最后在怪物計算機的肚子里達到了人生的新境界。美國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的戲劇《美國夢》里那位象征著“美國夢”的年輕人,英俊瀟灑,身體強健,卻沒有頭腦且缺乏感情,他真可謂是麻木到了極點,簡直無異于行尸走肉。
(二)荒誕與生存之無意義《漂浮的劇院》是約翰•巴思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者曾經將該作品稱為“虛無主義的喜劇”。小說主人公托德對生與死抱著虛無主義態度。他不理解那些完全有理由尋死的人為何還要繼續活下去。他最終得出一個虛無的結論,即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毫無意義的,他既沒有理由活著,也沒有理由自殺。托德的這一對生存狀況的認識過程真實地反映了戰后西方人的荒誕意識和虛無觀念。巴思的另一部黑色幽默小說《旅途的終點》里,作者通過對三個主要人物雅各布、喬和麗妮的生動描寫,成功地展示了戰后美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虛無意識和厭世情緒。盡管這三個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但他們都共同面臨著一個失去理性、混亂無序的世界。這部小說不僅辛辣地諷刺了生活在這個荒誕世界里的部分知識分子的病態心理,而且揭示了一個極為深刻的社會主題:即存在的虛無與荒誕。
(三)荒誕與糾纏不清之矛盾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條軍規》是表現價值標準混亂、非理性的、不可理喻的黑色幽默小說。其主人公尤索林身處在這樣一個“可以用極不像樣的理由解釋的世界’,叫(”l叫?!暗诙l軍規”事實上并不存在,可它卻又無處不在,它明確規定“一個人面對真正即將來臨的危險時考慮自身的安全是精神正常的表現。他如果瘋了,就可以免去飛行任務,只需親自提出申請。但如果他提出申請的話,那就說明他沒有瘋,就不得不執行更多的飛行任務。如果他執行了更多的飛行任務,他就是瘋了;如果不執行的話,他就是正常的,就得繼續執行飛行任務”“第二十二條軍規”實際上就是一個圈套,自相矛盾,但又合情合理,人們根本逃脫不了這個陷阱。由于人陷人這個必死無疑的陷阱,好與壞,善與惡的判別也就失去了意義。這種不可理喻的、沒有倫理規則和價值觀念可依循的狀況,就是人類的荒誕處境。
(四)荒誕與人之孤獨和隔絕阿爾比的戲劇《動物園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現代大都市中凡夫俗子們嚴重的孤獨感和異化感。主人公杰利是孤獨、焦慮和絕望的現代西方人的化身,同時也是荒誕社會的受害者。他雖然身居當代世界上最發達、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中,但他卻無依無靠、空虛寂寞,甚至連一個能說話的人都找不到,成天生活在極度的孤獨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同我說話的人不多,”“但我有時很想同某人交談,真正地交談,很想認識他,了解他的一切?!苯芾乾F代機械文明和壟斷資本的犧牲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和彼得之間難以交流、無法理解的現象是西方工業社會中的一個通病,也是現代西方人異化的象征。杰利道出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人人都被鐵欄桿隔開了?!绷硗?阿爾比描述的關于杰利與房東的狗的故事,也讓人覺得荒唐可笑,不可思議。杰利告訴彼得,連“動物也像人一樣不理睬我。我們多次試圖接觸,但都失敗了?!憋@然,杰利與狗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景象征著資本主義商品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系。在這個表面喧囂繁華的大都市里,杰利卻孤獨不堪,如同生活在動物園的鐵籠子里一般。
(五)荒誕與無望之等待許多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表現過“等待”這一母題,最為出色的當屬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兜却甓唷肥腔恼Q派戲劇的代表作。這是一出兩幕劇,在第一幕中,兩個衣衫檻褸的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在荒涼的公路旁邊交談著,他們在等待戈多—一個他們并不認識但又非等不可的人。等待的時光難以打發,于是他們無話找話卻又語無倫次,他們做著一系列無聊透頂的動作—脫靴子、聞靴子、脫帽子、復又戴帽子,借此消磨時間,排解等待的煩惱。幕落之前他們終于等來了一個送口信的男孩,通知他們戈多先生“今天晚上不來了,可是明天晚上準來?!钡诙贿€是在老地方,又是一天的等待,又是一樣的結局,那位神秘的戈多先生還是沒有來,仍然是那個男孩給他們傳話說戈多明天準來。我們已經看出來了,種種跡象表明:戈多明天也不會來,而且永遠也不會來。有人認為Codot指的是Oxl(上帝),上帝永遠不來暗示著西方人固有的信仰的幻滅。這出戲劇情節簡單,全劇沒有高潮或低潮,沒有進展,只有重復和等待,但它探刻地揭示了人生的乏味和無望。
二、荒誕的哲理性從上述諸多例子來看,現代派作家認為,人與其周圍世界的關系是極不協調的、可悲的,人類自身無法改變這種狀態。
因此,世界和人生是荒誕的。英美現代派文學表意的哲理內蘊并不是哲學概念的簡單圖解,而是把哲理、觀念融人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心理體驗中,通過復雜的意象表現出來?;恼Q在英美現代派文學作品中的哲理性具有以下特征。
1.直覺性作者通過主觀感受、心理體驗去把握事物,這樣產生的意象必然是模糊的、不確定的。而且直覺的感知排除了事物之間內在的邏輯和因果關系,從而導致了意象的跳躍和交迭。這些混亂的意象按情感意志來組合,表現出某種意向性,由此達到對事物內在特性的領悟。因此表意的哲理性不僅是主觀的、直覺的,而且帶有某種神秘色彩。如馮尼格的《五號屠場》,把屠場的意象和戰爭的恐怖、殘酷聯結在一起,暗示喪失了理性的現代世界變成了人類互相殘殺的屠場;主人公的精神分裂也和外部世界的混亂密切相關。這些意象的組合是非邏輯性的,但它們顯示了作者對瘋狂的社會的領悟,這些意象所構成的世界帶有形而上的、超現實的特性。
2.抽象性表意的哲理不僅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也是抽象的。這種哲理帶有直覺主義認識論和人本主義本體觀的特點,它把現代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問題抽象化。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從哲學高度上進行思考,導致了表意的哲理帶有高度綜合概括的特征,同時也淡化了社會色彩。如對人和世界的關系,作家們并不具體考察或表現社會各階層的地位或命運,也不反映具體的社會問題,而是從自我的感受出發,把人和世界的關系表現為某種情境下的心理狀態。例如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杰利生活在這個表面喧囂繁華的大都市里,卻孤獨不堪,如同生活在動物園的鐵籠子里一般。作者憑借自我的心理體驗,把對生活的感覺,化成抽象的感悟,即某種心理態勢和情緒。因此,心理體驗是對生活的感受上升為抽象的哲理的中介。
3.啟示性荒誕是存在主義的一個核心觀念,因而荒誕所體現的哲理內蘊和存在主義對世界和人生的領悟與啟示是不可分割的。英美現代派文學作品以存在主義為其哲學基礎,表現出英美現代知識分子對自我的質疑。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的隔離以及自我本身的隔離,人生的脆弱與無常,虛無的威脅和個人面對威脅時的孤立無援等等,都是存在主義者感到焦慮而無法解決的問題。由于存在主義哲學本身是西方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轉化時期的產物,因此荒誕觀念便典型地反映了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心理、情緒和意識。這是傳統的價值觀念消失后,現代知識分子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妄圖從自我出發重新解釋世界的意義、解釋自我在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中的地位和價值等根本問題時,受到挫折而爆發的不滿、焦慮、茫然、惶恐、絕望等思想情感的積淀。
三、結語
歷史上不同文學派別的作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對他們所處時代的各種社會問題表示了深切的關注,英美現代派作家也不例外,他們不遺余力地表現了西方文明的沉淪和墮落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癱瘓和精神危機。為了更生動更逼真地反映現代經驗和現代意識,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勇于探索,大膽實踐,采用各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技巧來描繪現實生活,揭露社會本質。盡管這些作家的創作經歷和審美意識不盡相同,反映社會制度和現實的方式與程度也有所差別,但他們所揭示出的問題的本質是一致的,即現代西方社會的種種危機與矛盾以及這個社會中人的荒誕處境。雖然在他們的作品中留有悲觀主義的烙印,但卻蘊涵著一定的哲理性。
〔參考文獻〕
【l】林驟華.西方現代派文學評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上
【2】賴干堅.西方現代派小說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3】王諾.外國文學—人學蘊涵的發掘與尋思〔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
【4】任生名.西方現代悲劇論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 上一篇:政法干警考試中國近代史強化題(一)
- 下一篇:政法干警文化綜合中國現代史強化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