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雕塑的材料運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4 02:39:00
導語:現代雕塑的材料運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雕塑是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材料,可以說,雕塑的發展是伴隨著雕塑材料的變化而進步的。傳統雕塑的材料有石材、銅、陶瓷、鐵、木材、混凝土、鋼材、不銹鋼、玻璃鋼、鉛、鋁合金、鈦合金等,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雕塑觀念的寬泛及雕塑家審美理念的變化,導致了在雕塑材料使用上的無限可能性,本文就現代雕塑中的材料運用問題進行一些探討與梳理。
關鍵詞:現代雕塑材料材料運用
現代雕塑的材料運用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談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現代雕塑的觀念已經很寬泛,不但形式在不斷變化,新的審美理念也在不斷變化,觀念的轉變導致了對材料認識上、使用上的巨變。雖然長期以來雕塑材料本身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由于雕塑家在追求個性化語言及表達方式上的轉變,導致了材料使用上的無限可能性,所使用的材料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正如波菊尼在1912年4月所發表的《未來雕刻技術宣言》上所言:“雕塑家只能運用一種素材的觀點,我們已無條件地予以否定。雕塑家為了適應造型的內在必要性,在一件作品中,可以同時使用二十種以上的材料?!彼褂玫牟牧喜坏袀鹘y雕塑所用之材料,還包括蠟、玻璃、油布、塑膠、金屬線、網繩、反光金屬、聲光、電、現成品、棉織物、毛皮、繪畫顏料、廢品、垃圾等。尤其西方藝術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后,觀念雕塑開始出現,觀念作為材料,語言、文字作為材料,甚至一些非材料的材料,均使得相對意義上的材料一下子消失了,更何況大地藝術、裝置藝術的出現,使得材料概念越發被消解,變得無所不在了。
因此,它給我們研究現代雕塑的材料帶來許多不便。盡管如此,分析、研究現代雕塑材料也并非完全無跡可循,下面就讓我們以現代雕塑的大致派別來進行論述。
一、現代主義雕塑的材料
從20世紀法國藝術家畢加索開始,雕塑家們開始不斷探索雕塑各種自足空間的表現形式,早期現代主義對以后的雕塑最大的貢獻是“拼貼”和“現成品”的概念。而畢加索則是現代主義運動中最早涉及材料方面的研究與最先提出材料概念的藝術家,他的雕塑作品《牛頭》是將自行車車座和車把拼貼在一起形成牛頭的形象。他這種“拼貼”手法,開創了現代主義藝術手法與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拼貼”式的創作中,畢加索提出了“拾來的材料”這一概念,并在自己以后的創作中不斷用各種拾來的材料創造出各種神奇的作品。而杜尚的《泉》則是直接把現成品拿到展廳。在他們之后,雕塑藝術中許多新的技術手法如借用、挪用、復制、并置、裝置等逐漸出現,而正是由于他們這種對待雕塑、對待材料的態度及對待雕塑的新概念導致了人們對正統的雕塑審美觀的質疑,也使得“材料”的說法在現代的雕塑理論中越來越被重視。
二、構成主義雕塑的材料
現代主義雕塑發展到構成主義時期,在視覺上幾乎找不到傳統雕塑的量感與體塊的概念,更無法以雕塑傳統意義上的審美去尋找可視形象,而替代它的則是形式的功能與結構的合理性。
構成主義的藝術所運用的多是鍛、鉚、銑、刨、鉆、拋光等工業技術,所使用的材料與工業技術結合緊密,他們對待材料的觀念多來自于波菊尼所提出的“要結束傳統雕塑中青銅、大理石在傳統雕塑藝術中的表現風格與手段,主張對日常生活中平凡材料皆可為我所用,并強調作品不應該只用一種材料來完成,它應該結合多種不同的材料”。因而他們的作品中所用的材料也是多樣的,如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碑》就是用木、鐵、玻璃構成,佩夫斯納的作品則更多地用線、塑料網繩、金屬等材料排列、組合、穿插而成。構成主義材料多與工藝技術、新技術、新材料相結合,因而他們所選的材料多輕、薄、透,是材料與技術的完美結合,同時,他們通過使用最新的材料工藝和造型試圖建立藝術和機器之間的新關系。
三、超現實主義藝術雕塑的材料
超現實主義風格的雕塑受弗洛伊德的影響較重,追求一種潛意識心靈體驗的再現,他們喜歡表現夢境的、離奇的、虛幻的事物,他們在作品的表現手段及材料的選擇運用上是大膽的、離奇的,有時也是荒誕不經的。在運用“現成品”的基礎上首次創造運用了電影短片、人體行為、裝置藝術等新手法,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而且還擴大了雕塑材料的范圍,創造觀念方式上與藝術手段上的不同。他們還喜歡把最不相干的物體組合在一起,并且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產生出一種潛意識的夢幻般的效果。如達利的作品是各種藝術手段的綜合,米羅的戶外雕塑作品,奧本海姆的《裹著裘皮的咖啡具》等等,總之,超現實主義所使用的材料既多樣又富有個性,追求的是日常物體的不和諧組合,使觀眾產生更多的聯想。
四、波普藝術的材料
波普藝術(PopArt)是1962年至1965年之間盛行于國際藝壇的新藝術,在波普藝術家們看來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自我和個性,大量的流行文化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流行文化和商業文化成為這一時期的統治文化。波普藝術的代名詞即“流行文化”,波普藝術的核心概念是“復制”(copy),對于波普藝術家而言,他們用復制的方法來解釋這個不斷復制的世界。
在對待材料上,即“復制”手段的產生,它的材料來自社會、大眾、文化所提供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如雕塑家克萊斯·奧登伯格,他早期使用的材料就是用泡沫、帆布、軟塑膠、皮革來復制生活日用品和日常器械,在這些軟質材料的轉化下,原來日用品的屬性在視覺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使人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而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他則將日用品放大,放到公共環境中,給公眾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效果。賈斯帕·約翰斯則用青銅鑄造出電筒、燈泡和啤酒罐并著上色彩,英國的波普藝術家阿倫·瓊斯用玻璃鋼制作穿著皮內衣的女人體,阿爾曼利用物體的聚集,形成幾何秩序來反映現代的機械文明,而萊斯的作品則用霓虹燈管彎曲塑造??傊ㄆ账囆g家們所選擇的材料是無所不包,且使人眼花繚亂。而在過去,這些材料并不屬于藝術上的材料,也沒有藝術家敢于用這些材料來創作藝術品。
五、集合藝術的材料
“集合藝術”是廢品藝術和垃圾藝術的史學稱謂,英文的意思是“集合、聚集和裝配”。
集合藝術直接把揀來的廢舊物品加以組合,其價值在于情緒上的聯想,材料本身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按照藝術家的意志進行組合,并以傳達藝術家的觀念為目的。塞撒·巴爾達契的雕塑作品采用大量工業廢品通過精湛的焊接技術組合而成,并利用巨大的油壓機將垃圾廠的舊汽車擠壓成多種彩色的金屬塊。而費爾南德茲·阿爾曼所使用的材料非常日?;胁鑹?、斧頭、車票、電燈、開關、橡皮、圖章等等無所不包,他將它們重新排列組合,表現出一種物體堆疊后從量變到質變的視覺效果。
集合藝術的材料運用集中體現在廢舊金屬“材料”上,從社會學角度看也是作為對工業時代的一個回應。廢舊工業材料及新加工技術的使用,不但使材料本身進行了改變,而且使材料的體量也變得巨大,給觀眾帶來一種新的視覺。
六、極限藝術的材料
極限藝術(MinimalArt)亦稱極簡藝術,認為藝術的標準是理性的秩序、概念的嚴密和明確、形式的簡潔以及非文學性和非道德性。他們否認在作品之外有任何引申的意義。此派藝術家強調:重要的是作品,并且以作品是什么來看待,而不是作品代表了什么。極限藝術可以說將幾何學抽象更向前推進了一步,將繪畫與雕塑還原至本質的要素。極限藝術的雕塑,排除了傳統的臺座與再現的意念,甚至拒絕藝術家手的痕跡。
極限藝術使用多媒體(鐵、鉛、銅、塑膠、玻璃)等材料,并以極其強烈鮮艷的色彩,以及新的方式刺激著感官,如卡爾·安德勒的作品《64塊銅板》就是直接置于地上,安德勒的《鋁與鋅》也是把材料作為一種制作空間的手段。羅伯特·莫里斯,他所使用的材料《工業零件到毛氈》,他所關心的是美學感知,而不是材料的質感和文化意義。
極限藝術比較注重思考展出場地與視者間的關系、自我和物質世界的關系,并且將空間以及人、空間和作品的關系作為一個新的課題予以提出。
七、觀念藝術雕塑的材料
觀念藝術(IdeaArt)是60年代中期興起的美術思潮,又被稱為“思索藝術”“狀態藝術”。觀念藝術標榜突破傳統觀念,認為藝術中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觀念。材料與形式已不是承載思想感情與呈現觀念的唯一形式,觀念的表達用來作為藝術行為的開始,觀念作為材料,語言和文字也開始作為材料來使用。并且“社會雕塑”的概念開始出現,正如波依斯所說:“人們要擴大對藝術的理解,材料不僅僅是用來做雕塑的,語言的形式表現也是藝術,人類創造力的整體,從感情和思想開始,由一種特殊的語言材料表現出來,因此你就需要你的身體和其他器官,如舌頭、心肺、空氣和聲波等等?!?/p>
“觀念藝術”的主要材料也限定在了文字、概念、語言、知識、數字以及與之相關的事物中,并通過方案、照片、文獻、談話、地圖、電影、錄音、錄像等行為或者裝置的方式來呈現與傳達。他們為雕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建立了新的標準,傳統的物質材料(青銅、石、木頭、金屬、陶瓷)幾乎成為邊緣材料,所有的作品都是作為一個過程的證明或者交流的起點。并且伴隨著觀念藝術,藝術家使用的材料變得越來越開放。
八、大地藝術的材料
大地藝術(LandArt),它誕生于1967年至1970年之間,它不但與傳統藝術有著切身的關系,而且不把美術館作為美術運動的活動空間。藝術家實際活在創作品里,而不是活在創作品之前、之后、之左或之右,即創作者的靈魂和身體,同時出現在創作品里。大地藝術的藝術家們所用的材料也很廣泛,如克里斯多的《山谷布簾》《包裹國會大廈》,都是選用巨大的化纖織物及鋼鐵大網等材料,而史密遜的《螺旋狀防波堤》則選用巖、結晶鹽、土及藻等大自然本身存在的材料。當然觀念與藝術行為是大地藝術的最終解釋,它的創作包含著策劃、構思及社會政府、科學與技術,另外涵蓋了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因素,它們最終以圖片、影像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來。
大地藝術在工業文明國家較多地受到歡迎,因為西方工業社會對社會環境的污染和對大自然的動植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藝術家們重返自然,并通過大自然表現自我情懷也使得公眾注視到大自然的珍貴與美好。
九、裝置藝術的材料
“裝置藝術”是一種非常綜合的藝術風格。它從來不是以一種獨立的造型語言出現,它幾乎涵蓋了當代社會所有的技術手段,藝術形式非常開放,它不拘限于某一種藝術手法,藝術家們綜合地使用著繪畫、雕塑、建筑、音樂、戲劇、教文、電影、電視、平面媒體、錄音、錄像、攝影、詩歌等任何需要使用的手段。裝置藝術家最初都是三維空間的藝術家,不過到今天幾乎也沒有人去界定藝術家的身份是畫家或雕塑家了,裝置藝術的一大貢獻是把“人”也逐漸“物化”為一種“物”,一種“材料”。
綜上所述,現代雕塑中材料的運用問題,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對于雕塑家來說幾乎可以是無所不為,全在你自己選擇和運用。當然雕塑家與材料之間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雕塑家在選擇材料,同時材料也在啟發著雕塑家。因此,作為一名從事雕塑創作尤其是環境雕塑創作的藝術家一定要盡可能多地熟悉材料、研究材料、善于運用材料,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材料的材質美并把材料運用到極致。同時,材料在很多方面也制約著藝術家,就看你是否有能力駕馭它了。
參考文獻:
[1]《寫給大家的歐美現代美術史》何政廣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2
[2]《雕塑綜合材料教學》譚勛著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7
[3]《國外后現代雕塑》皮力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6
[4]《城市雕塑藝術》陳繩正著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1
- 上一篇:集團領導踐行科學發展觀黨課報告會講話
- 下一篇:國資委踐行科學發展觀動員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