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愛情與人性的雙重悲劇

時間:2022-05-22 05:52:00

導語:探索愛情與人性的雙重悲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愛情與人性的雙重悲劇

關鍵詞:《色戒》;愛情;人性;悲劇

摘要:華人導演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一舉獲得第64屆威尼斯金獅獎等多項大獎。電影通過特務王佳芝與漢奸易默成之間的愛恨糾葛,展示了情欲掙扎下的感情和人性的復雜與悲劇。

“生于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獜垚哿?/p>

20世紀40年代的淪陷區上海,一個年輕的進步女大學生王佳芝。企圖“”刺殺偽政府的漢奸易默成。

不料,卻在與易的情感糾纏中愛上了他,關鍵時刻通風報信,讓易逃過一劫,最終導致刺殺計劃流產,而易無奈之下卻決定趕盡殺絕。

這部由著名華人導演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小說《色戒》所改編的電影,一舉獲得第64屆威尼斯金獅獎等多項大獎。李安將一個簡單的故事演繹成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挖掘出人性的復雜與悲劇。正如片名所暗示,由右至左,“色”和“戒”兩個字中間別出心裁地使用了一條分隔線,從左或從右都可讀通,恰如人性的反覆。

《色戒》充滿了婉約的舊上海情調,透露出20世紀40年代特有的上海風情?!渡洹穼τ谇橛麙暝碌母星椤⑷诵缘某榻z剝繭,令人震撼。雖然片中的激情戲為眾樂道,但李安的絕妙之處正在于透過激烈的情欲、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使得人性的悲劇無所遁形!

一、由色始,至愛終

因色生欲,因欲生情,是情都孽,有色皆空;個中滋味誰又能解?李安的作品始終圍繞理性與感性、人性的糾纏與沖突。這部影片通過王佳芝與易先生的孽海情緣,李安在扭曲的世界中觸摸到人性最幽微的地帶。

從愛情說起。“亂世上海亂世情”……風雨飄搖的40年代造就了一段亂世中的悲情色戒。自欲始,至愛終,《色戒》的悲情就在于觸發了真愛的玄機。

王佳芝,這個體會不到親情,享受不到愛情,被周遭一切所刺痛的女孩,彷徨孤單如亂世中的一葉浮萍;易默成,這個同樣在亂世中被黑暗恐懼所籠罩的男人,敏感孤獨、城府世故、難以捉摸。兩個寂寞的男女在亂世中相逢了。

然而,她是一個要務在身的特務,他是一個千夫所指的漢奸。時代的錯誤、身份的錯亂,早已注定了這場與自己的敵人錯愛的戲終將會以悲劇落幕,隱藏其下的卻是人性的殘忍與悲哀!

李安說,“色”是感性,“戒”是理性。在這場“色”與“戒”的較量中,李安通過王佳芝展示了易先生的另一面,揭露出人性的復雜與悲劇。王佳芝身上交織著太多的身份和道義——進步大學生、初戀情人、情婦、特務、民族、國家,種種困境使她經歷著痛苦的掙扎與困惑。職業特征所使然,易默成陰郁沉重,敏感多疑,影片中,他的宅邸戒備森嚴,他則深入淺出。起初,他對王佳芝心懷戒備,他以“不喜歡去黑的地方”為由拒絕了王佳芝看電影的邀請。在裁縫店,他支開秘書,在王換衣服時也不忘向裁縫店老板詢問王的身份。時時刻刻流露出的緊張與猜疑,凸顯了他的恐懼與謹慎。

然而,深深籠罩在危機感之中的易先生,內心卻極度脆弱寂寞,人性的復雜也從這里開始顯露。王佳芝的成功“”,在易先生死水般的心里漸漸掀起一股洶涌的暗流。易先生混合著恐懼和發泄的情欲暗示了長期陰暗的工作對人性的扭曲,影片中,他對坐在車里等候他的王佳芝訴說審訊犯人時的血腥一幕,那不是炫耀,而是內心壓抑的宣泄。在一次次的激情碰撞中,這個長期生活在陰郁恐懼中的男人,在王佳芝的身上找到了哪怕只可以維持片刻安寧的安全感,他陰冷狂躁的內心開始溫暖。如王佳芝所說,“在黑暗里,只有他知道這一切是真的”,在這個時候,他可以證明自己是活著的。易先生憂郁的眼神透露出一種蒼涼,每次進門,他都要在鏡子前照自己,鏡中那個令人捉摸不透的男人,是一個兇狠詭異的漢奸?還是一個渴望靈魂安寧、渴望被愛的男人?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而同樣渴望被愛的王佳芝也在易先生的懷抱中得到溫暖與安慰。激情將黑暗與光明的人性相連,彼此的心靈也在黑暗中不斷地掙扎與融合。

日本藝伎館,王佳芝一段婉然柔情的“天涯歌女”深深觸動了易先生心中那根脆弱的弦。20世紀40年代的淪陷上海充滿了蒼涼和瘋狂。隔壁是粉墨登場的藝伎和醉生夢死的日本人,面前是一生難得的紅顏知己和凄清委婉的“天涯歌女”,內心是四面楚歌的恐懼和生死未卜的渺茫。易先生百感交集,拿著香煙的手在情不自禁地顫抖,這個從未相信過任何人的男人潸然淚下。撕去城府世故的偽裝,易先生復雜人性的最后一層便是蒼涼。當王佳芝依偎在易先生懷里時,此時的他們已經超脫了肉體的欲望,獲得了心靈的契合。王佳芝在易先生懷里找到了亂世中的溫暖,易先生在王佳芝這里找到了安寧的港灣,此刻的他們已不再是單純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在兩人的激情纏綿中,易先生的戒備防線在慢慢瓦解,而王佳芝的情感防線也在逐漸崩潰,她向老吳的發泄展現了戲假情真之下人性的掙扎與矛盾!王佳芝清楚,這個男人不僅鉆進了她的身體,更鉆進了她的心里。

二、“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愛在“色”中蔓延,情在“戒”中升華。

“鴿子蛋”出場,影片達高潮,“色”、“戒”合二為一。影片中,易先生特意安排讓王佳芝自己去挑選鉆石款式,而此前王佳芝對此一無所知。這里,李安為他們之間的情義染上了溫暖的底色,易先生的細心真誠讓人感動。在珠寶閣樓上,易先生令人心醉的溫柔憐惜的眼神使得徘徊在愛國和愛情之間備受煎熬的王佳芝終于逃不掉了。在這永恒的剎那間,獵人與獵物、虎與倀,已經沒有了明顯的界限,是誰俘虜了誰,誰又離不開誰,已經沒有人能夠說的清。王佳芝一聲“走吧”最終放了愛人一條生路,這個“為愛而生”的女人也未給自己留下一條退路。

當看著心愛的人安全逃脫后,王佳芝或許有一種釋懷。她沒有逃走,坐上一輛黃包車,車上隨風轉動的風車似乎在訴說一段哀怨。當黃包車夫問她是否回家時,王佳芝一個“哎”字成為影片的神來之筆,那是對幽深無奈的人性發出的一聲長嘆。她拿出毒藥卻最終沒有自殺,此刻,視死如歸的英雄情結已經變成了留戀人世的渴望,她還想活著回去再見“愛人”最后一面——她已經決意“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了。

或許,當王佳芝還在盼望與易最后相見時,易先生已經在槍決書上簽下了“默成”——“封鎖消息,十點鐘前處理完畢?”“耿成”二字的一詞雙關點出易先生無路可退的悲哀,他別無選擇。當秘書轉交那枚戒指時,易先生急忙辯解道“不是我的”!此時,我們是否可以體會到易先生心中的劇烈掙扎?盡管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他那一如既往的陰郁冷靜。李安在這里將人性的邪惡轉化為一種不得不為之的人性的無奈。或許,易先生自己也生死未卜,或許,生命的滌蕩塵囂之下將是命運的殊途同歸,他和王佳芝一樣,都將會成為毫無理性的歷史的犧牲品。

王佳芝用“色”撞開了易先生的心扉,易先生用“戒”拴住了王佳芝的愛。一枚6克拉的卡地亞鉆戒令他們最終認清了自己內心的深情。然而,感性的“色”,理性的“戒”,最終都逃不出人去樓空的悲劇結局。

刑場上的王佳芝沒有流露出絲毫懺悔和內疚,或許心里還有一點恨。但是,愛到盡頭,覆水難收,死的一刻,悔嗎?張愛玲會告訴你,其實,愛,就是根本不問值得不值得……影片最后,易先生獨自坐在曾經與王佳芝激情蕩漾的床邊,輕撫床單,悲情難訴,淚盈于睫,內心孤苦再無處寄托。當他起身離開房間時,那白色床單上留下的褶皺,鏡頭全力推進展現出的那一抹影子,將易先生再次留在了孤獨、黑暗與空白之中。十點的鐘聲似乎在為這一段委婉而悸動的感情敲響喪鐘,一切已經結束……。

三、“色易守,情難防”

這一場混合著情欲與人性掙扎的愛情如同一場春夢,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李安的電影一直都在告訴我們:愛,就是陷阱。它會讓你心甘情愿地陷落;等你發現時,巳難以自拔。生而為人的悲劇,或許就是永遠都處在“色”與“戒”的雙重困境之中,逃不過的還是情感與理智的掙扎與困惑。王佳芝短暫的一生似乎只為在這世間尋一份精彩的愛情。特務與漢奸,本應水火不容的兩個人,卻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演繹了一場錯誤的愛情悲劇。影片杯子上多次留下的紅色唇印,似乎在告誡世人——“色,無處不在”,但愛情還是發生了?!敖洹币餐魅??;蛟S,這就是“色易守,情難防”的辯證吧。

著名學者、《色?戒》學術顧問鄭培凱說,李安內心存在著色彩的隱喻。“戒”,就像死亡的黑色,是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的;“色”,就像鮮血的猩紅,生猛鮮跳,汩汩勃勃,是祭壇上的犧牲……色彩的鮮明對立裹挾了人性的復雜與矛盾,就如影片中反復出現的鏡子一樣。易先生愛上了鏡子中反射出來的王佳芝,王佳芝愛上了鏡子背后真實的易先生。李安用鏡子和玻璃展現了現實和影子的二重世界,挖掘出了深藏在歷史深處的隱秘瞬間,在剎那間展示人性的無奈與悲劇。試問,每個人的一生不都游弋于現實與鏡子,理智與情感之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