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歌謠藝術特點

時間:2022-04-28 05:39:00

導語:抗戰歌謠藝術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抗戰歌謠藝術特點

解放區抗戰歌謠是中國民間音樂與民眾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推動了“下里巴人”的民眾歌謠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深刻影響著中國近現代作家詩歌、音樂、文學等文藝創作活動。同時,它作為中華民族抗戰語境下的一種語言、音樂、舞蹈及詩歌等體裁熔為一爐的藝術表現形式,是解放區軍民的戰斗生活與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藝術反映,并以其創作方式、創作思想、藝術結構、藝術手法等藝術規律特點,集中體現了廣大軍民群眾無與倫比的藝術創造力與感染力。

一、創作思想:方針明確、內容先進

解放區抗戰歌謠的創作思想源頭,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左翼藝術界關于“國防文學”、“國防音樂”及“新音樂運動”的理論思潮。同時,由于解放區抗戰歌謠創作地域集中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陜甘寧邊區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創作者來自于民眾群體,或左派及黨員文藝工作者,其在創作思想與理論建樹方面有著顯著的無產階級文藝方針與指導思想的特點。

(一)高舉馬列旗幟,深入鄉村民眾

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文化組織率先在國統區樹立起了文藝的民族解放旗幟。周起應(周揚)在(蘇聯的音樂)譯后記)中指出:“內容上是無產階級的,形式上是民族的音樂的創造,便是目前晉察作曲家的主要任務。”。沙梅也認為,現在的歌唱作品“是針對著現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以大眾為對象”,“中心創作是短小精而有力的群眾合唱曲,而且多是民謠體?!?。中國音樂界的領軍人物冼星海則更進一步明確提出,要用“馬列主義藝術理論”,“去領導中國新興音樂和革命音樂的運動”,中國要以“發展中國的工農的音樂”為“最基本地出發點?!笨梢哉f,這些音樂思想為解放區抗戰歌謠的創作發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論準備,并繼之掀起群眾性的抗日救亡歌謠運動。而隨著各種文藝工作者從全國各地大量遷移匯聚到延安等解放區,中共中央于1942年發起文藝整風運動。號召:“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工農兵,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他多次去“魯藝”作報告,指出在“小魯藝”學習還不夠,還要到“大魯藝”中間去學習,“大魯藝”就是工農兵群眾的斗爭生活。這樣,文藝創作才有源泉,才會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二)彰顯抗戰魂魄,富于革命精神

解放區抗戰歌謠是抗戰時期的特殊文化產物,并發揮著抗日民族革命斗爭的武器工具作用。呂驥在論國防音樂》中強調,抗戰時期的歌謠“是在某種特殊政治情形之下產生的一種新音樂”,“要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這一斗爭中完成它喚醒民眾、激勵民眾、組織民眾的神圣任務”,“借由……音樂作品,去影響各個音樂家自己所擁有的一些群眾。使他們一致走向民族生存而戰斗的陣線?!标惡橐舱J為:“在戰時,……強調抗戰情緒的將成為主要的音樂,與抗戰沒有直接關系的純粹主觀的音樂變成次要?!薄_@些認識最終統一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笨梢?,解放區抗戰歌謠創作的主旨思想是表現中國抗戰革命精神,鼓舞人民群眾為抗日民族解放與革命作斗爭。

(三)中西合璧為一,圓融貫通古今

抗戰期間,中國從事音樂藝術的文藝工作者對中、西方音樂的理論研究認識不斷深化。他們站在歷史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逐步形成了中西合璧,圓融古今的現代音樂思想與理念:既借鑒西方歌謠音樂的創作經驗,也學習中國民歌民謠的優秀傳統;既吸納現當代的音樂創作技巧與手段,也吸收傳統民間音樂的鄉土氣息與韻味。冼星海在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中論述到:“以外國最進步、最真實的民歌,作我們的參考,吸收最進步的技巧,來把我們的民歌發展到由單調變為復雜,由民族性的變成國際性”,“使我們能實踐新興音樂的民歌,能在世界樂壇上占一席地位?!辟R綠汀在抗戰音樂的歷程及音樂的民族形式中也認為:“光是用中國的土法子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先埋頭去研究那些高深的西洋音樂理論,去研究和分析那些古典派近代派各家用的作品”,同時,“有系統地研究中國各地的民謠地方音樂,這樣然后可以創造出有世界價值的中國民族音樂?!边@些理論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國民族音樂學術思想的初步繁榮局面,不僅成為中國近現代民族音樂創作的指導思想,也對解放區抗戰歌謠的發生、繁榮與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隨著冼星海、賀綠汀、呂驥、麥新、周巍峙、鄭律成、李煥之、馬可、安波等等一大批音樂工作者,不遠萬里,奔赴延安,把他們的音樂思想播撒到各個抗日根據地,更培育了一代中國民族音樂創作的骨干人才,開辟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新紀元。

二、藝術結構:清新純粹、靈活多樣

中國傳統民間歌謠的傳承很大程度上維系于民眾集體性程式化的發展脈絡形態,歌謠的創作藝術結構,也大多都會有一個現成的基本話語組合框架被套用效仿。如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的“四季歌”、“五更調”、“八段景”、“十杯酒”、“十二月歌”等歌謠結構形式,即是按照人們掌握的自然時序為線索而編連,把各種事件、典故或歷史人物等主題內容編排在一首渾然一體的歌謠里,日復一年,年循一日的演繹流傳。解放區抗戰歌謠在藝術創作結構方面,同樣繼承了傳統民間歌謠的這種語言系統模式,創作出了如新三恨歌、五更月調)、十杯酒)、《十盞燈、十繡金匾)、十唱邊區》、抗戰十二月等反映抗戰的民眾歌謠。同時,解放區抗戰歌謠在中國共產黨的引導下,作家、音樂家、詩人、農民詩人及歌手等文藝工作者廣泛而深入的參與,更多地創作出了適應全國抗戰主題語境和思想意識的各種變異式的抗戰歌謠,使民間歌謠在抗戰時期煥發出奇光異彩,并促成了中國民間歌謠的新高峰。

(一)填詞式的抗戰歌謠

解放區填詞式的抗戰歌謠,是借助于傳統民歌民軍旅文藝謠的曲調構架,填寫上新的詞話內容,原本曲調的速率、頻率基本不變,或變動不大。這是抗戰歌謠中最簡單、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歌謠的變種創作模式,也是民間歌手、民問詩人或初級文藝工作者最常采用的創作方法。如滿江紅-從軍》、新三恨歌》、(織手巾》、五枝花、(《繡荷包》、沂蒙山小調》等都屬于這一類的抗戰歌謠。其中,抗戰時期編唱的(沂蒙山小調藍本是(打黃沙會。人們在傳唱過程中,根據革命斗爭的需要,對歌詞進行了重新填寫,將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成了抗日救國、反對國民黨統治與投降的話語。原抗大文工團團員,參加打黃沙會歌曲的創作人員之一的了休曾承認:“打黃沙會就是根據這么一首民歌(《繡紗燈)的曲調填的詞?!?/p>

(二)改編式的抗戰歌謠

解放區改編式的抗戰歌謠,就是在原來傳統民歌民謠的曲調框架基礎上,進行非原則性的適當的局部取舍與修改,以適應抗戰民族解放斗爭的表現需要。改編式的歌謠也是抗戰時期比較流行的創作方式與歌謠結構模式,這類抗戰歌謠既比較容易被掌握,受群眾歡迎,引老百姓共鳴,也比較容易出彩,創造出新氣派與新風格。如(東方紅、(像太陽、二月里來》、(勸夫當兵7、(八路軍真正好》等都是這類抗戰歌謠。另外,陜甘寧邊區廣為傳唱的繡金匾,即是在隴東民歌繡荷包的曲調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后又修改錘煉成為十繡金匾),至今由繡金匾演唱流傳的版本已有好多種。

(三)風格化的抗戰歌謠

解放區風格化的抗戰歌謠,是在保持原有傳統民歌民謠風格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它對傳統歌謠的結構、旋律、節奏等都可以加以重新創作,以符合現代審美與表現藝術需要,適應抗戰革命的發展要求。在抗戰中后期,尤其是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議之后,風格化的抗戰歌謠成為抗戰歌謠創作模式的突出特色,并取得了顯著成就,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歌謠作品,可以說引領了中國民間歌謠再創作的新風潮。各解放區許多文藝工作者充分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區民歌民謠的典型特點,創作出了具有濃郁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的新民歌。如解放軍的天》、咱們的領袖》、南泥灣》、(翻身道情》、高樓萬丈平地起》等。其中,解放軍的天》的音樂素材來源于河北民歌十個字》,但經劉西林的重新創作,成為了具有強烈地方民間音樂色彩與秧歌舞曲風格的全新的歌唱作品。

三、藝術技法:千姿百態、搖曳多姿

中國民間歌謠由于產生的不同地域、民族、語言習俗等,其表現的藝術技法異常繁復龐雜。在曲調方面,全國各地就有民間小調、勞動號子、打夯歌、信天游、秧歌調、山歌、爬山歌、花兒等等諸多類型。而解放區抗戰歌謠是具有革命斗爭性的民族化、大眾化的詩歌與音樂藝術,它集中了人民群眾的語言藝術精華,展現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可謂是中國文藝作品史上精工琢磨的璀璨明珠,其藝術表現技法更是不勝枚舉。

(一)應接不暇的修辭格律

解放區抗戰歌謠在藝術技法上可謂源遠流長且精妙絕倫,除賦比興外,還反復運用比喻、擬人、雙關、重疊、白描、夸張、象征、襯托、諧音、摹聲、摹色等琳瑯滿目的修辭格律技法,往往幾句歌謠就能勾勒出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或描繪出一幅鮮活生動的場景畫面。如(軍民大生產唱到的:“解放區(呀么呵嗨),大生產(呀么呵嗨),軍隊和人民(西哩哩,嚓啦啦啦,嗦羅羅羅呔)”,就是通過對生產勞動產生的聲音,用話語音節摹擬出來,讓人產生一種聽聲觸情、熱火朝天的軍民勞動場景。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山丹丹(哪個)開花呦紅艷艷”,則是借助陜北重疊音的語言修辭特色,傳神的將色彩描摹出來,賦予人們形象直觀的視覺感受。而且,解放區抗戰歌謠中的各種修辭手法往往并不是孤立的單一的運用,各修辭格律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常常交替出現,甚至交織于一體,從而創造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生動鮮活、令人神往的藝術境界。如山東民歌(八路軍拉大栓:“瞄了一瞄準叭勾打死個小日本,他兩眼一瞪就上了西天哪哎嘿呦?!奔冗\用了摹聲,又采用了雙關、還蘊含著比喻夸張的色彩,在輕松幽默之中展現了人民群眾對于抗日戰爭的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再如東方紅),首先用“東方紅,太陽升”的起興手法,通過日出東方的祖國壯麗山河烘托出“中國出了個”的偉大光輝形象。整首歌謠綜合運用了賦、比、興、象征、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以最隆重、最熱烈、最誠摯的樸實情懷表達了中國人民群眾對、對中國共產的無限崇敬與景仰。

(二)多種題材的體例拓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與引領下,各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積極向傳統民間民歌民謠深入學習借鑒,創作出了一大批抗戰歌謠,并在歌謠的體裁體例上也有了新的拓展。一方面,解放區抗戰歌謠與民間歌舞表演相結合,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風貌的歌唱表演作品。如賀敬之分別與劉熾、馬可合作完成的勝利鼓舞)、(南泥灣,劉西林的解放區的天》,以及安波根據陜北民歌打黃羊調》編寫的擁軍花鼓》等等,都融會運用了民間歌舞表演的藝術表現手法。這類抗戰歌王兆輝張冰梅:解放區抗戰歌謠的藝術特點I.】。謠曲風比較活潑,表演載歌載舞,情緒歡快熱烈。另一方面,解放區抗戰歌謠與多聲部聲樂相結合,演繹出一些體裁多種多樣的群眾性合唱作品。如呂梁山大合唱)、八路軍大合唱》、保衛西北大合唱、(晉察冀民眾四唱、七月里的邊區、生產四部曲》、(黃河水手歌》等等,都是一部部聯合演唱形式,具有民間風味與民歌風格的歌唱作品。同時,解放區抗戰歌謠在樂器方面,較之傳統民眾歌謠亦有所創新突破。傳統歌謠在配樂器材上,無非是嗩吶、笛子、二胡等傳統樂器。但解放區抗戰歌謠在配樂器材上,則把鋼琴、小提琴等西式樂器引入到傳統歌謠的演奏中,并多有融會管弦音樂風格,不僅使傳統歌謠有了現代流行的音樂元素,也為抗戰歌謠創造出了嶄新的視聽享受,更賦予傳統歌謠以時代的生命力。再者,解放區抗戰歌謠與話劇戲曲相結合,開啟了新秧歌、新歌劇的嶄新局面,創作出如農村曲、軍民進行曲》、無敵民兵、(兄妹開荒、減租會)等新式歌劇。這類作品既吸收了中國民間歌謠曲調,又吸納了西方作曲技法,歌詞則富有農民群眾的語言特色,結構與情節相比以往更加復雜多變。這類歌劇的素材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斗爭,曲風都來自于各地民歌民謠,因此,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順勢在解放區掀起了新秧歌運動,從而極大提升了抗戰歌謠的藝術高度與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