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社會學思索
時間:2022-05-09 04:46:00
導語:農業文化遺產社會學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4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10余家國際組織或機構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正式開始實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根據FAO的定義,農業文化遺產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1]。從旅游社會學的角度出發,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可歸納為以下3點:①農業文化遺產是文化外延和內涵的總和。它不僅包括“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農業知識和技術等文化外延,還包括由此衍生出的傳統農業價值觀和生態觀等文化內涵;②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農民仍在使用并且賴以生存的“活”的農業生產系統和耕作方式[2]。它不是靜態的陳列物,而是生動無比的生活,參與的主體是使用傳統生產方式進行勞動的人;③農業文化遺產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形成后延續至今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和對現代農業的借鑒意義。它不僅是過去的存留,還是一種關乎未來的遺產。青田縣的稻魚共生系統是中國唯一一處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即在稻田里養魚,是一種典型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系統內水稻和魚類共生,魚類的糞便為水稻提供了養料,稻田里的有害生物又是魚類的佳肴。如此將植物、動物的自然生態協調系統組合在一起,就實現了共生系統功能的完善和強化。人們使用最少量的化肥、農藥,就能實現水稻產量增加、魚類質量優良的目標。以下,筆者將以這一農業文化遺產試點為例,從旅游社會學的角度展開論述。
1用發展旅游的方式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原因
1.1農業文化遺產需要活態保護“活態遺產”指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的生產方式,整個農業系統中必須有農民的參與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3]。農民是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者。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現代農業的高產高效是農業的發展趨勢,農村工商業的繁榮令農民眼花繚亂。而農業文化遺產中傳統的生產方式雖具有生態、文化等多方效益,但這對于當地農民的生計需求來說,卻顯得層次過高。當地農民希望通過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水平,增加家庭收入。農民的發展需求與遺產保護所要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之間產生了矛盾。只有協調好這一矛盾,農民才有可能作為遺產的參與者和保護者,保持并發展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此,生態旅游這個字眼進入了遺產保護專家們的視野。
1.2生態旅游使遺產保護與農民生計統一起來生態旅游是一種能夠解決遺產保護和農民發展矛盾的模式。生態旅游的概念在1983年被首次提出,它并不是一個新事物。但人們將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結合起來,便是一個創新之舉。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將游客人數限定在環境承受能力范圍之內;旅游者親自參與其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4]。一方面,生態旅游的特征與遺產地所要求的保護理念相吻合;另一方面,農戶能從旅游業的發展中獲益,又滿足了農戶生計和地區發展的需求。因此,生態旅游應該成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的方向[4]。從實施情況上看,成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地后,青田的龍現村吸引了大批前來參觀的游客,旅游業年收入已達到200多萬元[2]。這是生態旅游模式給遺產地農民的饋贈。
1.3農業文化遺產的共享性和旅游價值《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確定締約國責任包括“鑒定、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后代”等5項內容[2]。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財富,應該為全人類所共知,它的價值體現在展示與傳承之中。因此,遺產保護組織和個人不應筑起高墻守衛遺產,而當開門迎客展示遺產,這是保護遺產的必要之舉。另外,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獨特、珍貴的資源,本身具有豐富的旅游價值。例如,稻魚共生系統中蘊涵著多種旅游資源,如山水景觀、農耕文化源、田魚文化、華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傳統村落旅游資源[5]。依托這些文化資源,可以開發多種旅游產品,為遺產地的旅游開發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2用發展旅游的方式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可能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生態旅游成為遺產保護工作中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在實踐中,旅游保護遺產的方式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存在種種問題,分析這些問題并改善之,是當前遺產保護的要務所在。以下,筆者將從旅游社會學的角度將農業文化遺產地分為文化外延和文化內涵兩類進行論述,文化外延指的是農業景觀、生產系統、儀式、手工藝、飲食等外顯性的遺產,文化內涵則指遺產中蘊涵的生態觀、和諧理念、鄉村傳統美德等。
2.1文化外延商品化旅游是一種經濟活動,注重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和利益最大化。人們打出生態旅游的招牌,并鑲上了保護環境的金邊,但實質上仍然沒有逃出“旅游是一種經濟活動”的理論宿命。人類學家Greenwood曾說過:“旅游業只不過把一個民族的文化現實包裝連同其他資源一起拿去出售,在任何地區,如果沒有文化,當地人就無法生存,所以旅游業正對人類施加一種前所未有的影響[6]。以旅游方式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人們易受利潤驅動對文化遺產進行淺表開發,旅游產品傾向于有吸引力、易于獲利的文化內容。一些手工藝、儀式和典禮等文化藝術會被故意渲染或簡縮,以現代商業形式包裝起來,將其舞臺化、程序化,成為旅游者可消費的商品,這就造成了旅游地的“文化商品化”[6]。例如,青田魚燈舞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它高度集中了民間舞蹈藝術、民間音樂藝術和民間手工制作技藝,觀賞魚燈舞是旅游區重點推出的一項特色活動;青田魚在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光環的照耀下,也成了非比尋常的魚類,田魚宴的推出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殺手锏。歌舞、飲食本為當地人淳樸的情感表達和生活方式,卻為迎合游客的品味和需求,在旅游經濟的大潮中被包裝、被表演,漸漸演變成“為市場而生的寵兒”。在這個過程中,當地文化很可能作為一種商品被打包賣掉,這種潛在的風險是值得為人們所重視的。
2.2文化內涵異質化燈舞的絢麗奪目和田魚對味蕾的刺激成為每位游客對青田的深刻記憶,而將稻魚共生系統本身所蘊涵的生態觀、和諧理念這些“沒有趣味”和較為內化的東西拋忘于腦后,盡管這些恰恰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精華所在和本質內涵。旅游經濟如同一只看不見的手推動著紛繁多樣的旅游產品的產出,同時又悄然無聲地將其中的“文化內涵”置于無人問津的犄角旮旯。如此發展下去,可能導致農業文化遺產越來越成為徒有光鮮外表的“空殼”,它的內涵則在旅游經濟活動的沖擊之下全然變質。另外,隨著遺產地旅游的發展,旅游經濟和游客文化共同對遺產地脆弱的文化系統發起猛烈沖擊。一方面,在龍現村周邊,飲食、交通、紀念品出售等一系列的經濟服務越來越多,村民們紛紛置身于低成本高效率的旅游經濟大潮中。長此以往,寧靜和諧的村莊文化、淳厚樸實的民風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吵鬧喧囂的旅游景區,浮躁的游覽基地。另一方面,外來游客大多來自城市,屬于文化強勢地區,他們的進入會對屬于文化弱勢地區的居民起到一種“示范效應”,從而使鄉村的弱勢文化向城市的強勢文化靠攏[7]??赡軐е锣l村文化的“可口可樂化”,對遺產文化內涵的存續存在巨大的威脅。
2.3主體缺失的危機青田縣是一個僑鄉,20多萬人在海外謀生。遺產項目所在的龍現村中,絕大多數農戶均有家人在海外打工,務工收入是家庭生計的重要來源。經學者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村民對于農家旅游接待不感興趣,旅游所能夠帶來的收益不能夠激發村民的積極性,相反他們認為安寧的生活會受到打擾[8]。由此觀之,遺產保護工作中,即便專家學者做了周詳完善的規劃,沒有當地農民這個“活體”的參與,所有的規劃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正如DonaldGetz[9]所言,純商業性的娛樂活動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控制度都是最低的,而“活生生”的地方文化是以社區高度控制和贊同為基礎的。社區的高度參與和旅游者追求“真實性”是旅游市場成熟的標志和走向。中國云南的麗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它之所以獨具魅力,關鍵在于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可如今蜂擁而至的游客擠走了越來越多的納西人,傳統真實的生活方式、居住活動正在被功利的、庸俗的商業活動、旅游文化所取代,“居民的古城正慢慢地蛻變為“游客的古城”[9]。當地社區成員既是被保護的“活體”遺產,也是保護遺產的主力軍。如果不加以干預和控制,遺產主體的缺失和轉移將會成為發展旅游給遺產地帶來的致命威脅。生態旅游中倡導的控制游客數量是緩解這一危機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激發村民保護遺產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在今后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避免麗江古城的悲劇重演。
3用發展旅游的方式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建議
3.1保護理念的轉變若要更有效地利用旅游方式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應及時轉變保護理念,即秉持“大遺產地”的觀念進行保護。大、小農業文化遺產的區分來源于苑利[10],他認為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包括農業的景觀和系統,與農耕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文學、傳統工藝技術、表演藝術本身都是農業生產的一部分,都應該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因此,只包括農業景觀和系統的農業文化遺產為“小遺產”,而包括了農業景觀和系統及其衍生出的所有文化現象的則為“大遺產”[10]。正如成升魁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所談,要在保護中體現“大遺產地”的思想,而不是將其與所處的自然人文環境及其包含的人文現象分割開來,這是處理保護與發展關系問題的前提[11]。稻魚共生系統是一個整體性的系統,它不僅包括稻田這一農業景觀和種稻、養魚的傳統生產系統,還包括人們對“天地人稼”和諧統一的生態觀、對稻神的敬畏、鄉村的傳統美德等內容。因此,遺產保護工作者僅把保護的眼光限定于表層的農業景觀和生產系統,這是極其片面和狹窄的理念;只有重視對遺產的文化內涵、遺產地周邊人文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保證農業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與原真性。
3.2旅游模式的調整MacCannell(1976)認為,當地居民在旅游者到來時,會保護性地將他們的文化分割為后臺(Back-stage)地區,在那里,他們繼續保持著傳統意義上的生活方式;而在前臺(Frontstage)地區,他們表演著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動供旅游者消費,與那些非表演性的傳統相比,這只是當地社會刻意安排表演的娛樂項目。這種“舞臺真實”(StagedAuthenticity)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當地居民可以提供當地文化的真實表現,同時還可以保證不讓旅游者穿過表演的隔離墻去破壞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6]。但“舞臺真實”的概念存在一定限制,因為總有一些旅游者想方設法要穿過隔離墻,最終使得當地難以保持文化的完整性。MacCannell的方法對于防止文化遺產外延的商品化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其效用是短期的。近年來,國內學者引入了一個新模式來防止文化遺產外延的商品化,即“社區旅游”。社區旅游是將社區居民納入旅游范疇,并且在旅游活動的過程中維護和實現社區居民的價值。發展社區旅游的核心是將龍現村作為一個功能齊全的社區進行開發,不刻意安排景區景點,而是將這個社區整體打造為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濃郁的休閑氛圍、完善的休閑設施和具有特殊情調的山村聚落[8]。因此,社區旅游提倡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去商品化”,即在遺產地的旅游開發中,將“景區”開發轉變為“社區”開發,令整個村落在保持傳統生活生產方式的同時得到良好有序的發展。這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MacCannell概念的缺陷,是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新方向。
3.3注重社區參與社區參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參與意愿。青田縣是一個僑鄉,海外打工的收入保證了農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因此他們并不迫切需要旅游業收入。因此,單純依靠旅游的經濟利益來激發農民保護遺產和接待游客的積極性是低效的,培養居民社區身份認同與自豪感才是更有效的長久之計。比利時魯汶大學的遺產保護與旅游研究專家DominiqueVanneste教授曾說過:地方身份的增強可以增加居民對本地的自豪感,促進地方遺產的保護,這些綜合起來都是發展地方旅游業的基礎[11]。因此,農民擁有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展示文化的欲望,是農民參與遺產保護的首要條件。其次,社區參與中要注重對農民進行正確的定位,農民應被視為發展的主體而非被動的參與者。采取一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規劃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在充分聽取社區意見,最大限度地吸收社區的合理化建議的前提下,由專業技術人員制訂社區發展規劃。具體可以采取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管理(Community-basedNaturalResourceManagement簡稱CBNRM)的方式和分析路徑。CBNRM是一種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可的參與方式,它強調那些受決策影響的人應該參與決策過程,從而使當地社區在識別資源,明確社區發展的優先權后,選擇采用適當的技術來實現農村人口、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12]。
- 上一篇:區人保系統年度工作要點
- 下一篇:腐敗問題治理經驗交流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