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與陶瓷繪畫藝術耦合關系

時間:2022-05-17 05:39:00

導語:中國畫與陶瓷繪畫藝術耦合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畫與陶瓷繪畫藝術耦合關系

中國畫陶瓷繪畫藝術都源于生活的真實寫照、升華,它們遵循著相同的美學原則,在表現技法等方面二者相互傳承借鑒,在精神意境、氣韻表現、筆墨意趣上也有一定的共性。陶瓷繪畫是以陶瓷本身材質為體,以陶瓷顏料繪畫為手段,吸收了中國畫中點、線、面的運用特點,講究筆墨、氣韻,追求線條華美、筆勢流暢、酣暢淋漓的效果。陶瓷大師們在吸取國粹藝術精華的同時,也較為注重把握韻律、意境等中國畫的內涵特征,創造出獨具韻味的陶瓷藝術語言。

一、精神意境異流同源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發明成為顯著標志,人們開始用原始的書寫工具,在陶器上繪制動物紋樣和圖案,真實地映射出當時人們漁獵等勞動場景。陶器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河姆渡文化在長江、黃河流域的迅猛發展,原始巖畫和彩陶畫相繼成為當時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該時期的陶器繪畫作品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繪畫藝術作品,也是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最早的契合點。在現代的一些考古著作中,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陶瓷的裝飾紋樣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繪畫藝術史的進程。在陶器成功轉型為陶瓷后,經過藝術家的不斷探索和創新,中國畫的一些表現效果再次呈現于瓷器上??v觀諸多史前社會出土的陶瓷作品,如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彩陶—《人面魚紋盆》的表現內容,雖考古學家尚無確切定論,但多數學者認為與半坡氏族當時的某種原始信仰有關,是當時藝術家基于現實生活的主觀反映。這種藝術的形式,在戰國時期出土的一種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帛畫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例如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時期帛畫—《人物御龍圖》和《人物龍鳳圖》從筆墨意境來看,顯然與當時“陰魂升天”的迷信思想有關,極具情感因素和人文情懷。帛畫被現代學術界認定為中國畫的雛形。所以從藝術形式來說國畫和陶瓷藝術同樣帶有深厚的民族性、區域性。同樣在審美性和歷史性上,二者屬異流同源。中國畫和陶瓷繪畫藝術的精神意境之所以能喚起人們美的感受,源于它生動的表現形式,將現實生活中的美萃取后在精神意境中集中展現。中國畫與陶瓷繪畫藝術在對精神意境的追求和描繪上有著共同的特點,均是心靈與外物的結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指繪畫應注重創作者內心的感悟,強調精神意境的傳神寫照。這種傳神寫照的描繪手法在陶瓷繪畫藝術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創新,如陶瓷藝術大師熊漢中先生創作的作品,尤其注重自然景物與內心情愫的融合,其代表作品《清趣圖》,就是運用自然景物荷葉、翠鳥的傳神寫照給觀看者營造一種祥和、寧靜的氛圍,充分體現了國畫手法運用在陶瓷繪畫上的意境美,畫家對自然和生活的醇厚情意通過陶瓷裝飾淋漓盡致的抒發。

二、氣韻表現異曲同工

中國畫重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工寫兼用,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有意境幽遠,耐人尋味之意。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首法即是“氣韻生動”;五代畫家荊潔在“筆法記”中提出六要“氣、韻、思、景、筆、墨”,其中首要即是“氣”。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氣韻之境”在中國畫里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而氣與韻之間,尤“以氣為主”,“氣”在中國畫的藝術結構中蘊含著“筆氣、墨氣、色氣”技法含義,以及“氣勢、氣度”的精神意志。漢唐至北宋時期的藝術品頗重氣勢,荊浩的《匡廬圖》、董源的《瀟湘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生動概括的形象和動感的線面韻律的表現,都折射了當時的中國畫對氣韻的推崇。時至南宋,以“氣”彰顯寧靜優雅之韻的文人畫派體系成為主流。荊潔在“筆法記”中有云“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亦立形,備遺不俗”。大意是說作畫要把握主題的精神實質,汲取主題的內在神韻,在繪畫創作中將自我精神情感熔鑄到繪畫主題之中進而獲得神韻。主張氣韻聯動,形成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深邃廣裹的審美情節,并將這種審美情節映射到各種形式的藝術觀念之中。陶瓷繪畫藝術是以繪畫工具在瓷質表面呈現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具備獨有特性,與國畫在表現和用筆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其呈現效果卻有著異曲同工之意。陶瓷藝術工匠一般都是“民間美術”的傳承者,其“民俗性”的基本特征決定了表現形式的“世俗性”,但其“世俗性”并不影響陶瓷表現中的氣韻生動。由于宮廷富貴高雅的文人意識的介入,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陶瓷藝術創作者的美術素質,使陶瓷繪畫藝術在傳統的“民間美術”技法基礎上汲取宮廷院體畫、文人畫章法,與國畫藝術形式日趨接近,使之有別于民俗工藝美術作品而具氣韻之美。正如許之衡云:“明瓷之畫也,用筆粗疏而古氣橫溢,且有奇趣”。由此可見將國畫中“氣韻生動”的筆法融入陶瓷繪畫已不再是單純的民俗美術了,它在向文化階級接近,明顯提高了傳統陶瓷繪畫表現的文化品味。

三、筆墨意趣藝疏理同

在“實源于虛、有源于無”等傳統哲學觀念的影響下,中國畫開始依托筆墨語言表達自然神韻,在審美精神上追求筆端流暢。中國畫筆墨講求古雅蕭散,清淡空靈,物化天然的意趣。認為筆墨情趣是一種藝術升華的領悟,強調主觀情感對筆墨的促發,在行筆運墨中傳達生機活力。陶瓷繪畫藝術與中國畫在筆墨意趣上屬藝疏理同。就現有的陶瓷種類來看,無論是唐代釉下花鳥彩繪,還是明清時期的彩瓷表現,或是融入近現代繪畫理論的現代陶瓷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如中國畫般的筆墨趣味,尤其是元青花表現形式更具水墨意趣。以青花為例,青花雖然只呈現一種藍色,看似單調,但其表現力卻十分鮮明豐富。同時由于水性的青花材料和具有吸水性的干胚胎,與國畫的筆墨工具在性能上有極大類似之處。筆墨在“青花”陶瓷中的運用時,運用嫻熟的技藝將中國畫技法與青花技藝融為一體,創造出青花分水寫意法,形成了一種勝形勝意、筆簡意駭、筆墨渾厚的嶄新藝術表現語言,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愫,彰顯出了“青花”陶瓷的風采與中國畫筆墨藝術構成繪畫表現方式的多樣。古語有“縱橫變用,在乎筆也”,二者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筆墨意趣上的達到了空前的默契,陶瓷繪畫也將一步步繼承和發展陶瓷繪畫中的中國畫那筆墨豐富的表現力,也將逐步成為中國美學史上最濃墨重彩的雋永之作、氣韻之品。

綜上所述,中國畫與陶瓷繪畫藝術在精神意境、氣韻表現、筆墨意趣上的聯姻和交融關系是難舍難分的,究竟是陶瓷繪畫先促進國畫的興起,還是國畫技法豐富了陶瓷繪畫的表現,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代的藝術家應在前輩繼承、求索、創新精神的感召下,使陶瓷繪畫藝術和中國畫藝術相互融匯,以創作出更具輝煌發展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這才是文章所要援引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