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在中國運用狀況及走勢
時間:2022-06-27 10:20:12
導語:藝術治療在中國運用狀況及走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在人類歷史上,藝術一直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影響。而藝術治療(Arttherapy),即是指通過表達性藝術來進行心理診斷與治療。其中,表達性藝術包括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攝影、電影、書法、戲劇、詩詞等多種藝術形式〔1〕。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對藝術治療的定義為:“利用藝術媒介、藝術創作過程和當事人對所創作藝術作品的反應,實現對個人的發展、能力、個性、興趣以及內心關注點與沖突點的反思的服務。藝術治療提供了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的機會〔2〕。”狹義上來講,藝術治療通常只指繪畫治療。藝術治療中的“藝術”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類的巖洞壁畫。而近代藝術治療則發端于21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療運動。此運動主要受到Freud、Jung兩位心理學家的影響。20世紀40年代,藝術治療在西方國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確立。藝術治療發展至今,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治療當中,比如神經癥、自閉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治療對象有智力障礙者、成癮患者、癌癥患者等〔3〕。在我國,藝術治療的研究和應用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醫療等領域均有所發展〔4〕。本文綜述近十年國內藝術治療的應用和進展情況,并指出未來藝術治療在中國的可能發展方向和趨勢。
二、國內藝術治療實證研究的發展現況
(一)教育領域
在教育領域,藝術的治療功能為人所熟知,如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這是因為藝術和教育都有著促進人類和諧發展的目標。
1.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20世紀80年代,國外開始在中小學開展心理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整合藝術治療與學校藝術教育的資源來幫助學生的心理成長。國內外均有研究證明,在學校正規課程中,心理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能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發揮促進作用〔5~6〕。我國也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了如何將藝術治療融入從幼兒園到大學的藝術教育體系之中。2002~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美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7〕。通過五年的研究和實踐,學者們認為學校的藝術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應積極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將創痛的經驗轉化為深刻的藝術學習。這項研究探索了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兩個領域的交融點,突破了以往藝術教師不能擔任藝術治療師角色的觀點。沈建洲的《淺談藝術治療在幼兒美術教育中的應用》一文中通過對兩個案例的探討〔8〕,說明對兒童而言,美術是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其中的情感體驗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兒園教師應多了解一點藝術診斷和藝術治療方面的知識,這樣可以更準確地理解幼兒的繪畫作品,幫助兒童健康成長。林晨《美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一文認為,從實際教學的案例中發現,繪畫教學有助于大學生對情緒的調節,使其情感能健康發展,這有益于大學生在人格、自我意識方面的健康成長〔9〕。蘇琪、張琳《藝術心理教育:心理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一文認為,在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中,教學的重心并不是學生藝術水平的提升,而是學生內在的心理經驗的變化與改善〔10〕。相應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設計合適的藝術活動的主題,讓學生在欣賞或是藝術創作活動中實現內在心理經驗的整合與發展。概言之,美術教育可以幫助促進學生的自我認同和健全的人格發展這一觀點已得到人們的普遍的認同。
2.與特殊教育結合———藝術教育治療在特殊教育領域,歐美等國家已將藝術教育應用于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兒童、殘障兒童以及患有器質性疾病兒童等的治療中。歐美等國家的學校、社區、醫院均設有藝術治療室。藝術治療已成為特殊兒童有效的輔助治療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幫助特殊兒童增強自信與自尊,使其與教師和正常兒童建立更融洽的關系。該項治療目前在國內還很少應用,但還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關注。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級智力殘疾兒童美術藝術治療的初步嘗試》敘述了對10位中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進行藝術治療過程〔11〕,結果發現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觀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鄧慕芯《腦癱兒童的社工介入點———藝術治療》一文介紹了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社工為4名腦癱兒童開展的一個繪畫治療小組〔12〕,另外還為10名長期臥床的腦癱兒童進行了音樂治療。經過治療發現這些兒童在活動中都有一定程度的響應,這表明不善于言語溝通的腦癱兒童通過繪畫、色彩和音樂,能表達他們的內心情緒及感受。陳琨的《繪畫投射技術應用于美術治療的探索———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個案研究》就運用個案研究法對兩名有攻擊性的兒童進行了藝術治療〔13〕,結果發現:
(1)同是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可能有不同的導致攻擊性行為的深層原因,而投射繪畫技術可以幫助兒童投射出他們內心不同的沖突和矛盾,以便人們找出其不同的深層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去幫助他們。
(2)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發現兒童的繪畫投射發生了變化,它能幫助兒童將其混亂無序的心緒導入清晰有序的狀態,從而促進了兒童認知、情感的發展,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頻率。張雯、顧昭明指出,繪畫藝術干預活動包括了讓自閉癥兒童畫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讓自閉癥兒童及其家長一起創作家庭動物貼畫;還可讓家長帶領兒童到戶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戲,然后將其活動過程采用繪畫的形式讓孩子記錄下來等。并認為:長期利用藝術治療能在多個方面促進自閉癥兒童的康復。王丹認為,藝術治療因具有非語言的溝通特點〔15〕,可緩沖人的緊張情緒,使易出現封閉、不安情緒的孤殘兒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輔導幫助。周紅《美術治療及其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的應用》一文具體探討了將美術治療應用于特殊兒童時,需要注意的以下幾點:為兒童構建一個安全的環境,與兒童間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過游戲來引導兒童進行美術創作,鼓勵并尊重兒童自己對其美術作品的解釋〔16〕。
3.藝術教育為校園心理輔導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劉中華運用藝術治療測評工具“房—樹—人”繪畫測驗有效地評估了寧波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17〕,并運用自由創作、色彩探究和繪畫這三種藝術治療和干預手段,幫助留守兒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際關系。尚曉麗、周穎萍的《繪畫療法在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輔導中的應用與思考》一文敘述了對30位大學生采用團體繪畫治療的方式進行團體輔導過程〔18〕。該活動包括:讓學生自由選擇三色卡紙并粘貼心中的寵物形狀;描繪曾經居住過的城市;畫最尷尬的自己;畫出此時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認為,通過繪畫可幫助具有回避傾向的大學生真實地表達內心世界,從而提高其自我價值感和社交能力。團體繪畫治療的方式結合了團體和藝術的功能,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輔導方法。陶琳瑾《繪畫治療與學校心理咨詢:一種新視野下的整合效應》綜述了在學校心理咨詢中繪畫治療的應用價值,認為采用繪畫治療的方式有助于學校的心理咨詢〔19〕。易春麗、錢銘怡、叢中采用“畫一個家庭”測驗讓30名大學生每人各畫兩幅能展現家庭的圖畫,一張是能展現現實的家庭,另一張則是能展現理想中的家庭〔20〕。通過對繪畫的比較和分析,能夠發現被試大學生對其家庭關注的重點所在,以及被試大學生在家庭關系中存在的一些較為普遍的問題。
(二)醫療領域
1.災后心理干預198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發展出了以繪畫為主要干預手段的藝術治療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隨后,1999年中國臺灣地區發生了9•12大地震,賴念華根據華人的特點對PaulJosephDowling的藝術治療方案做了修訂并嘗試在臺灣采用該治療方案〔21〕。有關學者指出:當最不能讓人承受的時刻迫近時,人們難以用言語的方式來表達,有時候他們會用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例如繪畫。如果創傷記憶有視覺特性,那么通過繪畫的表達方式可能是呈現這些無法抹滅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張雯就是在整理修訂賴念華藝術治療方案的基礎上〔21〕,將該治療方案應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后危機干預中,并對災區的不同群體進行了災后的心理干預,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此外,盧勤通過對5•12汶川地震中的災區人們進行團體輔導和藝術治療,尤其是對一個在地震中有8名同學死亡的班級的同學進行災后心理危機干預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說明團體輔導和藝術治療的方式是適合對災區人們開展集體的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認為,“繪畫是災難過后的一種簡單的、對無法抗拒的環境進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內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賴念華的“畫說災難———藝術模式減壓”團體心理危機干預模式對地震災民進行了心理干預。劉斌志《論藝術療法在地震災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適用性》一文探討了將藝術治療應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預一般要經歷建立關系、重現創傷經驗、藝術治療師的同理與回應、轉化創傷經驗以及重新積蓄力量等步驟〔24〕。胡知凡編譯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寫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書,該書主要介紹了國外繪畫治療的一些具體做法〔25〕,以期有益于國內災后的心理救助。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了首期為期3天的“玉樹震后兒童繪畫心理分析技術培訓班”。針對玉樹5000余名大中小學生開展了“創造性藝術治療技術連續培訓”。一些教師和心理咨詢從業人員接受了此培訓。一般災后的心理救援與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時間,因此有必要在這些地區的中小學校開展長期的藝術治療活動,以幫助災區兒童進行情感的宣泄和表達,促進兒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輔助治療藝術治療可以作為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輔助手段,它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作用。王琳采用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對一位有焦慮癥的大學生進行治療,其效果明顯〔26〕。潘潤德采用“房—樹—人”繪畫測驗對6名來心理咨詢門診的面對情緒障礙的中學生進行評估〔27〕,以更好地找到這6名中學生情緒沖突的原由。閆俊、崔玉華對存在心理問題,但病情又處于穩定狀態的5位患者(其個人又有心理治療的要求)進行了一次集體繪畫治療的嘗試,結果發現:患者繪畫表現出來的情況與其內心狀態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繪畫和團體治療的方式釋放自已的情緒,并進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趙小琴對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癥發病早期或恢復期病人、神經癥病人、心理障礙病人)采用藝術治療方式,結果發現藝術治療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29〕。孟沛欣等對86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采用團體繪畫藝術治療的方式進行干預,干預分為6個療程,每個療程包括五個主題繪畫任務,分別是涂鴉、人像、場景、感受(情緒)和團體共同繪畫,每次完成一個繪畫任務。結果表明,采用團體繪畫藝術治療,能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得到緩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30〕。趙玉波對120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藝術治療,發現藝術治療有效地促進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該病復發率〔31〕。
3.成癮患者的輔助治療李仁鴻、羅俊明、呂明春對283名海洛因依賴康復者的333幅繪畫作品進行了分析,發現在333幅繪畫作品中呈現出70多種象征符號,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負面的意象,并認為,通過采用繪畫治療,使得治療師及時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狀態,可促進其心理治療〔32〕。藝術治療除了應用于教育領域和醫療領域外,也被應用于企業培訓中。嚴文華的《心理畫外音》一文就把圖畫應用在團隊建設培訓中。作者認為這種方式最大的益處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畫過程中,能感受到輕松的團隊氛圍,讓其在愉悅的過程中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33〕。這種輕松氛圍本身就是團隊建設所追求的目標,所以繪畫活動的性質與團隊建設的目標比較吻合。
三、國內藝術治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一)應用范圍的擴大
國外藝術治療的應用范圍很廣,從精神醫學至教育、危機干預及社區等領域,我國在實踐方面有很大發展空間。1.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目前我國已有一些中小學正在開展心理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活動。通常的方式是由美術、音樂教師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組成教學小組,進行合作研究或教學。但藝術教育活動普及程度較低,主要以鼓勵學生創作為主,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法〔34〕。另外,在學校正規課程系統中引入心理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活動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的研究,譬如,藝術治療教學的原則、實施過程、課程體系以及教師的素養等。筆者認為,未來藝術治療將作為有效的輔助方式,應用于各類學校,以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2.醫療領域在醫療領域,藝術治療是非言語的表達和溝通形式,不受年齡與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應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藝術治療學與現代醫院環境設計探討》一文闡述了在醫院的設計中,應注意視覺形象的使用,通過這種藝術的方式能幫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從而達到促進其治療的效果〔36〕。3.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藝術治療模式的影響近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強烈沖擊著藝術治療的傳統模式。十年前美國藝術治療期刊便以??问接懻摿丝萍及l展與藝術治療的應用,以及這些應用將如何直接影響個案與藝術治療師〔37〕?,F在又出現一種文學治療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治療師通過網絡和患者進行接觸后,發現患者存在的主要問題,讓患者以作文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心理活動,以增進雙方的交流,達到治療的效果〔38〕。這種治療方式即是借助網絡工具,如QQ視頻、MSN、手機、網絡日志等進行的。另外,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將在遠距離藝術治療,數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藝術治療電腦化等領域影響未來藝術治療的發展〔37〕。4.藝術治療全球化過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國運用和發展藝術治療,要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在藝術的創作媒材方面,應根據各地的文化不同,選擇民眾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國的書法已在書法治療中廣泛應用〔39〕,而中國人新年貼的春聯,也可以應用到媒材選擇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論研究的深入
1.藝術治療的系統化和標準化在藝術治療中,繪畫分析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們的質疑。因此,需要在總結由臨床實踐中取得的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繪畫治療的操作性定義及效果評價,以建立一套系統的繪畫測驗、診斷、治療的原則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數的繪畫分析方法進行了標準化的修訂,而大多數的繪畫分析方法還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未來要重視繪畫分析方法的標準化處理,以使治療師的分析更客觀、更準確。
2.相關科學技術與藝術治療相結合20世紀以來隨著神經認知領域的發展,科學界對于許多現象都提出了以大腦運作機制為出發的解釋,利用新的研究工具,連“意識”、“直覺”等過去被科學家認為無法研究的現象,也都發現可能對應的神經處理機制。所以,以藝術為溝通媒介的藝術治療,是不是有類似的生理證據來支持?當下的一些研究有:鏡射神經元與同理心,腦波與繪畫治療,穿顱磁刺激與同理心等〔37〕。
(三)藝術治療師的組織、教育與培訓
1969年,美國成立“藝術治療協會”,該協會負責組織每年的藝術治療學術研討會議和發表學術論文,并在藝術治療領域方面提供專業培訓。另外,在藝術治療認證方面,美國有藝術治療認證委員會ATCB和ATR-BC。ATCB負責對藝術治療碩士學歷所需要的資質進行核準,并頒發藝術治療相關的證書。而另一個藝術治療認證委員會ATR-BC則是評定和考核那些通過繼續教育途徑獲得的藝術治療證書的認證。在美國,藝術治療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美國已有27個藝術治療的碩士點得到認證。另外,英國的德比大學就設有藝術治療的本科教育專業〔41〕。對于藝術治療的運用,亞洲地區的國家都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1998年,韓國第一個藝術治療的碩士課程設置,目前已有十個藝術治療的碩士課程,五個大學課程,十四個在職進修的課程項目,并且成立了六個相關的學會〔42〕。2004年,中國臺灣地區藝術治療學會(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國臺灣地區第一所藝術治療碩士課程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成立〔37〕。華人藝術治療聯合會(CAAT),則是由中國香港地區、澳大利亞、美國等注冊藝術治療師組成的專業性、行業性、權威性、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機構設置于香港。CAAT主要負責整個華人藝術治療各專業的課程制定、培訓、考核、認證、授權等工作,以及聯合會會員資格認證、督導、繼續教育等監督和管理工作。
CAAT致力于藝術治療導師的個人成長、培養以及藝術治療各專業的普及和推廣。其下設置各藝術治療委員會,包括繪畫藝術治療、舞蹈藝術治療、敘事藝術治療、沙盤游戲治療等委員會。相信未來國內藝術治療在借鑒國外藝術治療經驗的基礎上,注重藝術治療的發展趨勢,和相關組織、藝術治療師的專業教育、培訓和認證,將會大大促進藝術治療在更多領域的應用,以及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總之,藝術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充滿感性的色彩,它創造性地再現了生活的本質,彌補了現代社會過于追求理性化所導致的種種心理缺失。中國的藝術治療尚在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和實踐以及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衷心希望藝術治療將在更多的領域發揮作用。
- 上一篇:司法機關信息公開情況報告
- 下一篇:電視新聞編輯先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