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構思人才創造性思維與藝術性

時間:2022-06-27 07:18:57

導語:藝術構思人才創造性思維與藝術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構思人才創造性思維與藝術性

法國哲學家、教育家雅克?馬里坦曾認為,人作為有機體是由“個體”和“個性”兩個部分構成的?!皞€體”是人的肉體,它屈服于自然力量,沒有自由和獨立性;“個性”是人的靈魂,以“精神為根源”,是“獨立和自由的本原”,是神性在人身上的體現。[1]藝術也是如此,藝術家的風格,就是藝術家個性的展示,藝術的本質在于個性。藝術設計作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載體,風格創新和個性化創意應是它的永恒主題。沒有藝術個性的設計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缺乏創意的設計,是沒有市場的。而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意識和判斷能力,應是教育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是藝術設計創新的基礎,對于在長期應試教育壓力中培養出的學生來說,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培養藝術學科人才創造性思維

盡管我國近代藝術教育的歷史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但我國的藝術教育至今在教學方法上基本上還停留在教學的師生主客體關系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客體,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發揮甚少。主要表現為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采用講授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服從教師,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具有權威性,學生的價值觀不受重視。特別是我國的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思維方式、應變能力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和損害,到大學后很難以輕松愉悅的心態和活躍開放的思想投入到學習之中。而現代藝術教育的理念則倡導師生間的相互包容和默契,尊重個性,倡導具有積極意義的創造性思維。在藝術教育實踐中,教師應把學生自身的天資、個性、激情從“傳統”習慣的壓抑中解脫出來,幫助學生建立自學、自理、自強、自律的能力,達到求純不求全、求個性不求統一、求極至不求中庸的境界,如在基礎課教學中,避免把基礎訓練變成技法的練習。靜止的觀察方法和機械的作畫方式只能造成對描繪物的陜隘與被動地選擇,更可怕的是造成對形態觀察的熟視無睹、麻木不仁,減弱了對物體實實在在的感受。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我們更需要重新界定課堂教學的實際意義,首先,應該從啟發學生的心智出發,從挖掘物象的精神內涵出發,更加注重以技術練習為依托的審美意識層面上發展起來的抽象形態,及對純抽象形態的研究。通過對客觀對象的選擇取向、文化品位的界定來尋找特定文化意義上的藝術形式創造因素和個人精神因素,把單純的客觀描繪引申到抽象構成、設計構想、意象創造等美學思維范疇。追求畫面形式語言的個性化,體現畫面的創造性思維。從研究自然形態中獲取深入形態表象和生命機體之中的洞察力,并把基礎訓練同專業設計有機地聯系起來。任何一個完整的認識,總是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思維的過程。通過具象變抽象及具象表現方法的轉換訓練,有助于學生在借鑒與嫁接、發揮與運用過程中主動造型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把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因素提煉加工成為藝術語匯,這種思維過程就是藝術設計的創造過程。其次,觀察物象應該從多視點、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審視,憑自己的內心去體驗、去認識、去理解對象在其中直接呈現的現象,觀察其內在因素的聯系,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弄清楚再現與表現的差異,并在實踐中加以區分。應做觀念與認識上的轉變,而不只是形式方法上的轉變。再現和表現的區分在于:再現描述所觀察對象的本身,達到表達自我的目的;表現則不必再現形象,而是直接創造一種新的形象,在描述這個物象時,“自我”也在描述的物象之中了?,F在人們更多地注意對內在世界的表現與挖掘,它應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當它作為藝術而產生作用時,其內涵的精神容量對于讀者產生重要影響,這就要求作者具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畢加索對造型、對面結構的高度想象及獨特的理解,開創了立體派繪畫。他對物象全方位觀察,將形態切成小的立體片,然后重新組合構成交替變動重疊相合的不同面,并使它們以一種三角關系同空間相交在平面上,造成一種體積感,并結合于統一的形式中,從而擴展了他們造型聯想的自由。不合比例卻合目的性的創意是弗洛伊德、勃魯蓋爾、杜米埃的成功之道。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可以培養的。把握對象的節奏、構成關系、內在本質等應是教師指導學生的重點,讓學生放開手腳,去鉆研、去實踐,進行多種藝術語言的嘗試,尋求更豐富的藝術表達手段,更直接、更具沖擊力的視覺效果,表現物象精神的東西,表現純視覺感受或心理的體驗,這樣物象外表因素全部被消失了,繪畫也就成為絕對化與主觀化表現。這樣,充滿活力的自然物象成為學生表現的自然客觀對象,學生由此產生表現欲和靈感,激發創造性思維。

二、尊重藝術學科人才的藝術個性

發展創新思維教育,培養富有創造性頭腦和探索新知識能力的人才,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意識和判斷能力是教學的核心。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思維,這源于與眾不同的閱歷、感受、夢想和追求,這就是與他人不同的獨特之處。人的個性與共性相比,個性更加寶貴,它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而藝術設計更應具有超常的個性,缺少這種藝術個性,就談不上設計風格的創新。只有具備了個性意識的設計,才能更有特色和生命力。在傳統的文化體系,受儒學的“中和”與道學的“沖融自然”學說的影響,任何極端思維與表現方式,都會受到非議,這就使得抽象這一文化素質受到了某種程度的限制,從而相應地也就束縛了想象的翅膀,使人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創意也就少了許多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民主意識”,包容的胸襟,教學相長,尊重和保護學生所特有的獨立品格和敏感度,從觀念、思維方面去塑造學生。要通過教學,鍛煉學生純粹的觀察方法,打破一切束縛,提倡個性表現手法,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曾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這是高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而個性化教育又是藝術院校的特殊要求,沒有個性也就沒有藝術。由此可見創造精神和個性化教育在藝術院校是何等的重要。也正因如此,在低年級的基礎教育中,增加了有助于啟迪創造性思維及個性化教育的相關內容和教學方式。作為教師,為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要注意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的區分,既強調教學中的個性化教育,又不致脫離客觀實際,造成“拔苗助長”,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藝術個性化的熏陶,發揮人的藝術個性,釋放人的創造潛能。一切課程都應鼓勵學生的創造,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學生的潛在智慧,培養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意識,尋求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道路,始終保持開放的思維方式和旺盛的創作欲望,他們學成后能自由地馳騁于視覺藝術創作的天地。

三、關于藝術學科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

時代是進步發展的,藝術教育的思想與觀念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革與調整。單一依靠傳統課堂教學固有的“主———客體”教學模式,顯然不利于且遠無法滿足于藝術設計學科人才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需求,我們更需要重新界定課堂教學的“實際意義”,關注于學生個性表達的空間,融合更為廣闊的、更為個性化的“非課堂”教學模式[3],如: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研或學術考察;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藝術設計大賽及設計實踐活動等等,以期形成人才培養的交融與互補,最終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局限性的消解。因此,在筆者看來,力圖尊重藝術人才的個性,倡導具有積極意義的創造性思維,還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強化理論知識,尤其是現代設計基礎理論知識的擴展。打破課堂教學的單一性,掌握多種造型語言,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象力,培養學生自己對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逐漸形成不同的表現語言。潛質的發掘與培養是基礎理論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2.增加對表現形態藝術的分析。通過對不同藝術個性剖析,認識藝術表現在造型中所造成的個性化和情緒性的因素,這對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更廣泛地釋放和發展學生們的藝術才能是很有益的。轉換一切舊的語言傳統,掌握多種色彩語言,強化造型語言的表現能力,形成自己的語言。在藝術表現的訓練中,要從課上的規范中走進去,使之再從課下自由創造中走出來,轉變為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形成自己的藝術思維方式。

3.加強橫向學科之間的交流。邀請國內外創意水平較高的設計師、各學科前沿的專家等進行講學,以活躍思維、拓寬思路、更新觀念;走出去考察、觀摩、實踐、開闊眼界,進一步提高分析能力,提高創意水平,設計師沒有淵博的知識,寬闊的領域,是不可能搞好設計的。加強各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理論與實踐中相互借鑒,能為設計提供更多的創造空間。

4.作為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修養,對學生寬容,信任,鼓勵。教師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把學生的興趣,精力調動起來,激活學生的創造欲和進取精神,才能使學生逐漸建立起自醒意識,產生悟性,讓藝術天性順暢自如地宣泄,在師與生,教與學之間,“少筑墻”、“多修路”,使之形成一個和諧、融洽、競爭向上的學習氣氛,造就一代藝術創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