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
時間:2022-10-26 11:22:37
導語: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化,即音樂家在尊重本民族文化藝術創作原則和規律的基礎上,嫻熟運用本民族文化藝術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來開展的,且所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呈現一定的民族韻味及濃厚風格的一系列藝術創作實踐。小提琴是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素來有“音樂皇后”的美譽。自隨“西學東漸”之風傳入我國至今,小提琴藝術就不斷地進行著“民族化”的發展探索。在眾多小提琴藝術家積極的音樂實踐活動支持下,對小提琴藝術進行民族化的改造,使其更符合華夏民族的文化審美,為中華音樂藝術之林培育了一株嬌艷嫵媚的奇葩,也為推動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一、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的價值
民族化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必然選擇。眾多的藝術家們積極采用符合本民族的藝術規律、藝術特點并具有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的藝術形式、手法和技巧,對其他民族優秀藝術元素進行接納、吸收和融合,使之呈現出獨特的“民族化”風格,并以此來豐富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現本民族的思想、愿望與精魂。小提琴藝術也概莫能外,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和小提琴音樂創作的僅歷時百余年,卻已經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從近現代至今的這些藝術家所進行的“民族化”探索,具有極為重要的藝術價值:一是,對于小提琴藝術本身。任何一種文化藝術的生存、壯大及發展,都需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更高效的傳播路徑,如此才能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小提琴藝術傳入中國,力求在中國的藝術園林開出美麗的花朵,就必須要深深地扎根在這片土地,否則只能“水土不服”,移植失??;二是,對于本民族音樂藝術發展。從人類文化藝術發展的全局來看,全民族文化只有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吸收和接納有益于本民族音樂發展的外來元素,使其經過不斷的修正、調整,以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如此方能具備更旺盛的生命力;三是,對于世界音樂藝術發展。對抗與交融是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方式,多種類型的藝術要素之間持續對抗、不斷交融,最終形成新的藝術特征,使既有的世界音樂藝術體系呈現開放、包容和發展的良好狀態,最終為人類文化藝術寶庫奉上最寶貴的珍品。綜上,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具有極高的價值。
二、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的成果
如前所述,中國小提琴藝術家們,在積極地進行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的實踐之中,形成了自身的藝術風格特色和創造性,全方位、深刻地展現濃厚而突出的民族特色。這一重要的藝術探索取得了極為重要的成就:(一)音樂作品創作擁有眾多優秀的小提琴音樂作品,是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小提琴藝術要立足民族,走向世界,就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能反映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展現華夏民族十數億人口、五十多個民族絢爛多彩風格的小提琴作品??梢試L試將中國音樂作品運用小提琴來演奏,借助音調、節奏、運用器樂技巧來展現傳統的中國音樂文化,使之成為適合中國觀眾欣賞的音樂作品,而這些作品與西方小提琴傳統曲目形成了一定差異,這些優秀的作品有洗星海的《紅麥子》、廖勝京的《紅河山歌》、楊善樂的《夏夜》、馬耀先和李中漢的《新疆之春》等等,其中還要重點強調的是,深受觀眾喜愛的小提琴協奏曲,由何占豪、陳鋼創作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二)小提琴家擁有了一定數量的音樂作品,還要有能夠恰當展現民族特色和風味的小提琴演奏家。中國小提琴演奏者要在機能上、技巧上和風格上認真地進行訓練,以具備更高的曲目掌控力。自小提琴藝術傳入中國至今,一大批的小提琴之星就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我們可以細數出眾多的名字,如司徒夢巖和司徒華城父子、馬思聰、蕭友梅、陳鋼、何占豪……等等,他們都為小提琴藝術民族化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三)創作技法小提琴音樂的“民族化”發展,還體現在會為了更符合中國民族音樂審美習慣而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技術創新。在中國民樂改編曲中大量運用雙音、跳弓、滑音、抹音等技巧,如在《漁舟唱晚》中利用同指滑音來模仿古箏撥奏,在《喜相逢》中利用頓音、拋弓、跳弓、顫弓來模仿口笛吹奏,在《二泉映月》中運用抹音、上滑音、下滑音來模仿二胡的音色。另外,還會在一些作品中運用小提琴藝術的新技法,如,將小提琴的琴弓從琴碼前移到琴碼后,或是運用類似敲擊琴弦和敲擊琴身的表現手法來使小提琴發出特色的音色,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增強了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的表現力。
三、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的展望
回顧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的歷程,可以看到,眾多優秀的音樂藝術家們為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在奉獻了諸多優秀的小提琴藝術作品的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值得后人追溯、分析與學習。如今,小提琴藝術已經成為中國音樂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也應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展望:一方面,從外部環境上來看。當今時代,世界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在短時間之內不可能有所改變,甚至還會持續加深,世界音樂文化也呈現出多彩紛呈的樣式,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其他各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必將不斷加強、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從內在發展需要來看。小提琴中國化是小提琴藝術傳入中國后的必然選擇,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必須堅持民族化道路,將中國民族化的元素運用到小提琴藝術之中,才能使這門樂器更好地為中國觀眾所接受。同時,也因為“只有融合的才是自己的”,務必要堅持與世界融合,避免拿來主義,構建開放式的中國音樂文化體系,不斷吸收和接納新鮮的事物,以具有更多的藝術活性。民族文化是一個往前走的、不斷生長的、有生命力的事物,而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探索,符合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必然趨勢,這既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鼓勵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出新的文化園藝術。自小提琴傳入中國,眾多優秀的音樂家和樂評家在尊重中華音樂美學審美的基礎上,找尋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發展的獨特規律。他們在其作品創作和演奏的過程中突出了“民族化”的導向性,并進行了富有探索性的思考與實踐,這對于當代小提琴藝術的創作發展具有導向性意義,最終使小提琴藝術冠上了“中國”這一前綴,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引領中國小提琴藝術實現了長足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曉麗.馬思聰小提琴樂曲創作中的民族化表現手法—以《內蒙組曲》為例[J].中國音樂,2007,04.
[2]王婉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魅力何在?—對該作品50多年的研究述評[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09.
[3]杜鵑.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對傳統民族音樂發展所帶來的啟示[J].樂器,2015,08.
[4]丁運成,偶瀟瀟.淺探中國小提琴樂曲創作中的民族化追求[J].保山學院學報,2015,08.
作者:王甜甜 單位:陜西交響樂團
- 上一篇:工程建設企業稅收籌劃策略
-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中職會計教學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