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藝術與社區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11-23 11:16:06
導語:歌舞藝術與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受到世界趨勢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重視自己所居住的環境,以及族群特有的文化。通過探索達州文化進社區的行動,進而使達州居民了解達州,而表演藝術團體也本著藝術推廣的目的,紛紛將表演舞臺從劇場轉換到社區,這樣的舉動,使得欣賞藝術的群體更廣泛,同時,表演藝術團體,透過對于族群文化的學習,將富有族群文化內涵的歌舞加以推廣。本文以達州社區文化建設與巴渝舞為研究對象,對巴渝舞進社區進行分析,可做其他藝術文化進社區的相關研究工作的參考,同時,透過研究成果,提供巴渝舞文化傳承方面的思考。
關鍵詞:歌舞;達州;社區文化;巴渝舞;文化建設
每個族群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化價值、集體記憶等,都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存在而流傳至今的,而舞蹈正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由于形式并非是一種孤立的實體,因此,它無法離開人類而單獨存在,并且我們通過對肢體對舞蹈的詮釋并賦予意義之后,便能夠表達出人類內心的情感或感受。因此我們以歌舞藝術為切入點,展開達州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探討。
一、歌曲藝術與社區文化發展
社區的實質內涵,通常有三種看法:一是一定的區域范圍;二是具有某種類似背景的人民;三是這些人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因此,由于家族間的維系與伙伴關系,凝聚某一地區的人民,而構成聚集或社區的形態。社區教育者普遍認為,社區內的所有單位團體或功能系統,皆擔負著提供小區教育的責任,以促成小區居民與社區整體的成長與發展。在所有表演藝術活動之中,歌舞最容易產生人際互動關系,同時也是一項強化身心的活動。從小區活動的相關文獻歸納出社區舞蹈班是小區中最受歡迎的一項休閑活動,歌舞是呈現社區文化的方式之一,因為它的外顯性質,時常是被最先選擇為對外展現的方法,對于歌舞文化相當豐富的原住居民而言,十分容易成為社區發展的主要形式。而了解舞蹈的最好方式,便是親自參與活動本身,因而任何事物若不能轉換成經驗形式,便很難獲得理解,例如:當我們看戲劇演出時,會隨著表演者的呈現,而產生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這是因為自己曾經感受過相似的經驗所產生的。在現今的時代中,舞蹈已成為重要藝術精神的表征之一,只是在我們所處的社會,這些手舞足蹈通常都受到壓抑,使得一般大眾對于肢體的感受大幅降低。但是,肢體語言是人們最開始作為溝通工具而用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隨著先前的藝術進社區活動,以及其后的充實鄉鎮展演設施等政策的實施,藝術活動已不再是都市精致殿堂的特有品,越來越多的藝文團體主動地走入社區,使得社區居民有更多的機會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欣賞到各型的演出。當我們不斷強調文化藝術發展該具備在地域性、主體性同時,事實上最能凸顯一個地方藝術特色,使地方文化長遠生根,將藝文活動推進基層社區,讓歌舞藝術成為民眾生活的必需品是社區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巴渝舞的歌舞文化展示
(一)巴渝舞的歌舞文化。巴渝舞是一種部族斗爭和野外圍獵的集體戰舞,起源于閬中渝水。它是由當地土著巴族賨人將巫舞不斷衍化而成的。巴渝舞進入宮廷開始盛行,發生于高祖始時期,作為宮廷的一種舞蹈,通過表演將士戰斗的激烈場面,進而來歌頌當時帝王的功德。在表演過程中,一般包含36個舞者,他們身體披盔戴甲,持矛提盾或者拉弩握箭,同時口中高唱賨人戰歌,呈現出了一種歌舞交作的群舞歡騰場面。在漢哀帝時期,開始對樂府進行約束限制,漢哀帝卻認為巴渝舞不可廢除,于是便將其交給大樂進行領屬,并將它列入雅樂系列。此時,巴渝舞通常以銅鼓為伴奏樂器,同時可以配合撫琴、搖鼗、擊磬,而比較流行的舞曲有《行辭本歌曲》、《安臺本歌曲》、《安弩本歌曲》、《矛渝本歌曲》等等。在魏晉時期,巴渝舞已經成為廟堂祭祀的舞蹈。在唐朝時期,雖然曾經多次更改巴渝舞,依然盛行不衰。在唐朝以后,巴渝舞在民間中仍然不斷歷經演變,世代承傳,但是在宮廷中已經不斷衰退?,F如今,大家比較熟悉的“八仙鼓”,便是一種具體的當今的“巴渝舞”。所謂“八仙鼓”,其半徑為20厘米左右,長度為120厘米左右,是一種長柄雙面獸皮鼓。“八仙鼓”,其鼓面通常繪有一些圖騰畫面,如蛇象或八仙。在表演過程時,男的袒露臂膀,女的系結長發,頭戴各種各樣的面具,隨聲而跳,加上不同的隊形變換,氣勢浩蕩、場面壯觀,生動形象的向人們傳達了巴人的團結有力與斗志昂揚。巴渝舞在《漢書•禮樂志》中曾經記載,巴渝舞在淮南、江南、邯鄲等地中的宮廟郊祭曾有所活動。通常在祭典或喜慶活動上,巴人他們運用簡單的步伐與隨著節奏前后擺動的身軀,同時配合族人渾厚的歌聲、豐富的歌曲,表達對神明與先人的尊敬,通常給予觀者一種較為嚴肅、沉靜的印象。配合祭典的舞蹈步伐要求單一,并肩而立,與左右第二人攜手,形成半圓形,舞步簡單、忽前忽后或左右挪移;沒有表演及戲劇式的舞蹈,表現的純粹是緩慢而與天地自然相合的情調,另外也有跳躍或表現諧趣動作的舞蹈。除祭典上的舞蹈之外,巴人在吟唱一般的生活歌謠時,也常會配合著即興的舞蹈,大家會手牽手邊唱邊跳,把歌舞當成是游戲、娛樂,久而久之,這些即興而成的肢體動作,成為該曲目的特有舞蹈,比如:土家族的哭嫁歌、喪鼓舞、江南地區的盾牌舞、四川的花燈,還有三峽庫區在獠人銅鼓鼓面上的羽人舞等等,這些都表明了巴渝舞在如今民間社會中的遺存,我們應該加以對其進行挖掘并將其進行有效利用,以實現弘揚巴渝舞文化的目的。(二)以巴渝舞文化促進達州社區文化建設。在目前這個現代社會,表演藝術、歌舞演出已被視為是顯性的文化表征的時代,達州人如何在大的政策環境之下,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如何運用傳統歌舞文化達成社區建設,并將巴人文化進行保存與發展這是值得思考與觀察的一個課題。達州是巴蜀文化的發源地,因此,利用巴渝舞構建社區文化具有天然的文化親近優勢。因此,為增加舞蹈演出的豐富性與社區文化建設,2016年筆者對舞蹈團中進行為期二周的舞蹈教學,共教授九首舞蹈作品,經過一年的學習舞蹈團的團員開始嘗試舞蹈創作。舞蹈作品中除了有舞蹈動作之外,也將部落中特殊的祭祀文化帶入作品之中,雖然在表現上需要再努力,但作品的表現,能夠展現達州社區的精神。以巴渝舞中的祭祀為例,為了能在舞臺上莊嚴地呈現土著巴族的精神。舞者的挑戰在于他們要投注在當地文化的精神里,把那種精神跳出來,巴渝舞不光是舞、不光是歌,而是一個整體的情境,困難的是怎么抓到那種感覺,讓人覺得自然,有巴人真正的生活氣息。祭祀原本是不能脫離它原有的文化脈絡去詮釋與操作,而只能夠在族人所建構的神圣儀式場域,才能具有意義與功能,凡是祭祀舉行的過程、使用的物品、操作的方式,皆具有特定的意義與內涵,不可隨意置換,以祭儀中的身體動作來說,應將動作或舞蹈放回文化脈絡中去解讀,這樣才能進一步地詮釋動作或舞蹈的深層意涵與象征意義。巴渝舞社區展演巴渝舞以其獨特的歌舞形式,結合祭祀場景的表演,獲得民眾的喝采,而其歌曲與舞蹈,是充滿對神的敬仰、嚴肅、虔誠風格。為將歌舞加以保存與傳承,組織傳統歌舞團隊,并在各社區表演,讓原本已經沒落的傳統祭儀,出現新的契機,讓民眾有機會體悟這些文化素質的重要而積極參與,使這些傳統的歌舞都還能流傳下去。除表達日常情感的世俗歌舞之外,表演藝術常與宗教儀式相結合。近年來,為了迎合舞臺表演藝術的需要,將傳統舞步加以重新編排與創新,也為傳統的巴渝舞注入了新的生命,而社區舞臺似乎成為傳統巴渝舞開展新生命的場所。目前展演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1.巴渝舞傳統及創新歌舞;2.他族傳統及創新歌舞;節目全程約40分鐘,在舞作的分配上,巴渝舞九首,他族舞三首,而他族舞蹈包括苗族、土家族等。除了展演,也會教授社區人員學習。由于平日大多為小區中較為長者演出,因人有限,使得展演場次與內容受影響,而假日學生返回小區并參與演出,因此,展演內容較為多變。除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傳遞舞蹈的專業知識外,并引導大眾對于表演藝術的重新認識。此舉使巴蜀文化的達州人更加肯定自己文化的優美性,也使得大部分的民眾重新認識自己傳統文化的內涵,社區展演不僅將巴渝舞舞臺化,對于往后的其他民族舞的展演,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并引發各界人士對于傳統舞蹈表演化的關心、探討、研究。要如何保持自己傳統的特質,又能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在變與不變之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是相當重要的。而文藝活動是小區發展中的重要項目,通過興趣的結合,居民可以相互認識,并減少彼此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敵對情況,同時,透過藝術提升社區生活的質量與居住的舒適性,因此,除逐漸重視藝術本身的價值之外,進而發揮創意將藝術的形式與地方文化特色相互結合,透過空間的美學意象而對小區產生認同,那么生活與藝術就不會在是二個獨立的世界,而藝術也將回歸到生活之中。巴渝舞進社區活動,使得人們的文藝活動與藝術體驗,沒有局限在特定的空間之中,反而廣泛地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從民眾的精神生活層面著手,并藉由小區美學的觀點,形塑出屬于地方、社區的特殊環境意象,和達州文化契合的巴渝舞表演藝術的帶入,不僅為居民提供一個學習的管道,也使其生活更為豐富多元。
[參考文獻]
[1]蔣茜.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健身舞進社區志愿者公益活動正式啟動[J].四川戲劇,2014,09:63.
[2]尹麗.基于傳承地域文化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7,03:112-113.
[3]任艷茹.探究舞蹈起源的目的[J].黃河之聲,2017,12:121-122.
[4]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藝術[M].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5]李曉鷗.接受美學視域下的舞蹈接受方法探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1:21-24.
作者:蔣將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
- 上一篇:糧食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大學文化藝術建設價值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