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糾紛原因和防范對策

時間:2022-03-16 01:02:00

導語:檢驗科糾紛原因和防范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檢驗科糾紛原因和防范對策

【關鍵詞】常見糾紛

患者對于醫療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其維權意識也顯著提高,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呈現與日俱增的趨勢。作為醫院承擔各項理化檢查的醫技科室――檢驗科,直接為臨床一線服務,其所提供的數據是臨床分析和判斷的基礎,必須真實、可靠、準確。數據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醫療質量的好壞。應該說由于檢驗科的醫療差錯或者工作缺陷直接導致醫療糾紛的為數不多,但是檢驗報告在醫療糾紛中常常起到促進作用。例如一項關鍵性檢查項目的報告時間錯誤,使患方對于整個病歷資料不認可,在醫療糾紛訴訟中醫院陷于被動狀態。雖然是一些看似細微的問題卻可以成為整個事件的關鍵問題。因而檢驗科工作也需要加強法律意識。

1檢驗科常見醫療法律問題分析

1.1檢驗報告信息存在的問題檢驗報告是病歷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報告信息直接作為臨床醫師做出診斷、排除鑒別診斷和實施臨床檢查和治療的依據,其作用不可小視。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根據《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由醫療機構對醫療行為不存在過錯,醫療行為與患者的人身損害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進行舉證。病歷資料作為舉證的一種證據資料,必須具備客觀、真實、準確性。但是由于檢驗報告的一些基本信息錯誤,可能導致病歷的證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1.1.1患者基本信息填寫錯誤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室、疾病診斷等基本信息填寫錯誤,例如:報告錄入過程中將患者“張民”錯寫為“張敏”;年齡“37歲”錄為“73歲”;將科室“骨科”錄入為“眼科”。這些細微的問題,檢驗科的醫務人員對此常常不以為然,認為難以做到沒有一點差錯。但是這些錯誤,會引發患者對檢查資料真實性的質疑,不承認是其本人的,醫方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證明只是報告的書寫錯誤而不是實質性錯誤。盡管如此,有時候仍然難以證明,最終導致檢驗報告不能作為證據資料使用,進而影響到診斷和治療確立的依據。

1.1.2檢驗報告的時間錯誤由于機器故障,重新調制后沒有調制正確的時間,檢驗報告的時間與實際時間有較大出入。檢驗結果的時間是患者病情發展變化的一種反應。報告時間錯誤不能反映當時的實際情況。例如:患者于2006年8月24日20時出現心前區疼痛、憋氣伴大汗,心電圖提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急查心肌酶顯著升高,于8月24日22時采取溶栓等治療后患者因惡性心律失常死亡。醫療行為沒有明顯過錯,但由于心肌酶報告為8月23日20時,患方以醫方在8月23日就發現心肌梗死而沒有采取治療措施,以延誤搶救時機為由而引發糾紛。

1.2檢驗標本數據準確性的問題有經驗的檢驗技師對于標本采集和保存的方法應該嚴格掌握,否則可能出現錯誤的報告數據,誤導臨床醫生作出合理的判斷。檢驗標本的采集和保存有著特殊的要求,直接關系到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例如:精液標本采集后應該用于緊緊握持,保持和體溫同樣的環境,并且應立即送檢。否則極易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容易誤導臨床醫師,給患者造成不良影響。正在進行葡萄糖或者含鉀的液體點滴的患者在同側輸液側采血檢查血糖和血鉀,檢驗數值可能造成很高。溶血標本多是由于抽血后沒有取下針頭,將血液注入試管中。有經驗的檢驗師可能在發現問題后立刻與臨床溝通,了解采集和保存過程是否存在問題,并要求重新檢測,以減少檢驗結果的不正確。但患者可能因為重復抽血而不理解產生糾紛。經驗不足的檢驗師可能會把結果直接發送臨床,而檢驗結果會誤導臨床醫師,甚至采取錯誤的治療方法。

1.3其他原因(1)檢驗報告的報告不科學;(2)急診檢查而檢驗科怠慢了,影響結果報告;(3)窗口服務的工作人員不能耐心地解釋患者詢問,由于態度問題引發糾紛等。

2檢驗科醫療糾紛的防范

2.1提高檢驗科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檢驗報告的證據意識醫療糾紛的發生是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純局限在某個環節上的。一旦發生醫療糾紛,各個科室的工作其實都是臨床工作的一個基礎,這些輔助科室(如檢驗科、影像科)工作的規范與否直接關系到醫療糾紛的舉證是否得力。而恰恰是這些科室作為二線科室對于醫療糾紛的防范意識很淡漠。因而工作中流露出的一些缺陷不可避免到影響到了一線科室的工作。加強醫療糾紛的防范要從每個人做起,每一個科室抓起。檢驗科的工作人員應該多參加有關醫療糾紛和病歷書寫和管理的培訓,用法律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具體工作。

檢驗報告在病歷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是做出診斷和治療措施的客觀依據。檢驗報告必須具備證據學的屬性,即客觀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可能導致后續的診斷和治療依據的喪失。所謂客觀真實性,是指檢驗報告必須如實反映檢驗的時間、送檢的標本、標本的來源(即是誰的標本、病案號、所有科室)等。準確性是指所送檢的標本符合檢驗要求,檢驗操作無誤,數值準確無誤。完整性是指檢驗報告應該完整,不能丟失或者缺失。一旦出現檢驗報告的基本信息錯誤,將可能導致檢驗報告的證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檢驗原始記錄是檢驗質量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實驗結果的記錄,更是對檢驗過程的如實再現,是反映檢驗質量的直接證據。因此要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制度和保管制度。隨著我國法律不斷完善,人們的法制觀念不斷加強,使原始記錄科學化、規范化勢在必行[1]。

加強法律意識,強調標本僅對所檢標本負責,避免因置換標本而使檢驗科的報告不正確[2]。

2.2指導臨床科室標本采集和保存的正確方法檢驗科是要為臨床提供正確的診斷報告,所以檢驗科的質控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對于某些特殊方法檢驗的標本,其采集和保存方法十分重要,應該主動地、經常地指導臨床工作者(除臨床醫護人員外,還包括護工等參與標本采集、保存以及送檢人員),在可能的情況下對臨床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提供標本采集和保存的有關知識手冊,便于臨床檢索,通過這些工作力爭臨床能夠提供良好的達標的送檢標本,避免重復因標本質量不合格而重復采集標本,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2.3加強與臨床的溝通在檢驗過程中,發現有特殊異常的標本,某項指標對患者而言處在一種相對危險的狀態下,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時候應該及時與臨床溝通[3]。以利于臨床醫生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檢查、治療、監護措施。例如:常規生化檢查發現血鉀高于正常高限,心肌酶顯著增高,血常規發現白細胞明顯減低。這些情況應該及時向主治醫師匯報,與臨床溝通,了解病情,而不能等待常規的結果發送。此外,在一些檢驗結果難以解釋時,也應與臨床溝通,了解是否存在影響結果的因素,標本采集和保管是否合乎要求,盡可能地排除干擾因素,為臨床提供準確的檢驗結果。

2.4加強檢驗科質量控制,規范檢驗操作,保證檢驗數據的可靠準確檢驗科質量是關鍵,規范實驗操作,用標準化的方法完成檢驗操作是保證檢驗質量的根本。同時應該對各項檢驗的實驗誤差進行管理,是實現標本質控的重要保證。

2.5完善檢驗報告的書寫完善檢驗報告的書寫主要包括兩方面。(1)形式上的,檢驗報告應該遵循《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的要求,做到完整、準確、及時。切忌涂改、偽造檢驗報告。對于報告復核過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應該得錯誤的用橫線刪除,但保留字跡清晰可辨,將正確的內容在旁邊書寫。(2)內容上的完善。例如檢驗報告的描述應該力求科學、客觀、嚴謹。例如血涂片找瘧原蟲,報告應寫:薄(厚)片法,發現(未發現)瘧原蟲,而不應寫:瘧原蟲檢查陰性。骨髓涂片中發現異常形態細胞或者可疑細胞時,應該描述細胞形態,報告診斷,而不要直接寫診斷,沒有描述[4]。

總之,檢驗科醫療糾紛的防范是個系統工程,從標本采集―運送―處理―分析―質控―結果審核―報告―報告返回臨床的系列環節都應做到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切實保證檢驗質量,強化質量管理,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更有效地防范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施根林,丁天鵬.檢驗科防范醫療糾紛的對策.武警醫學,2003,14(12):753.

2羅愛容.加強檢驗人員法律意識切實預防醫療糾紛.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11:42.

3王惠萱.檢驗科發生醫療糾紛的常見原因與預防性管理.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6,21(3):81.

4叢玉隆.關于醫療糾紛中檢驗報告單準確性“舉證”的幾點思考.中華醫學雜志,2002,82(17):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