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語教學觀察學習運用

時間:2022-05-06 03:44:00

導語:旅游英語教學觀察學習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英語教學觀察學習運用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進行,人們越發注意到旅游英語教改的必要性。而隨著人們對旅游英語教學目標的理解與解釋的不同,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教學流派。然而,英語教學的效果依然不能讓社會滿意。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筆者以為,與其盲目趕潮流,不如加強基本功訓練。在這方面,班達拉的觀察學習理論為讀者提供了貌似古老卻又嶄新的視角。

一、觀察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的過程

第一,注意階段。一般而論,學生比較關注那些成功的人物。另外,觀察者與榜樣的關系的遠近親疏會影響習得的效果。例如,當學生注意到榜樣的某方面特質與自己的相似,就更渴望接近榜樣,以求進一步了解。第二,保持階段。當觀察者注意到榜樣的行為以后,就會將其儲存到大腦。班杜拉認為,觀察者先將行為轉換成記憶表象,再進行言語編碼,表象和言語共存于頭腦之中。第三,再現階段。在這一中心環節,學生盡力使自己的行為與榜樣保持一致。僅僅通過言語編碼,還不能保證習得行為的準確再現。所以,適當的模仿練習是必要的。第四,動機階段。學生之所以會模仿榜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做能增加被強化的機會。班杜拉把強化分為替代性強化,直接強化和自我強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將外部強化轉化成內部強化。

2.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形成和實施要達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動過程的能力判斷”。首先,自我效能感是對個體能否實現目標的預期,產生于行為之前。其次,它和能力不同。它主要針對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具體任務。例如,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造出一個理想的英語句子,但其英文的綜合能力不一定就與該句子成正比。最后,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任務的主觀判斷。在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發展過程中,家庭、伙伴和學校三個外部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關注的是學校的影響。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內涵不能完全依賴于語言知識本身,更不是語言材料的大量堆積。需要我們引導非英語專業學生通過思考和對比學習,不斷賦予語言材料被習得的文化內容,才能不斷提升他們的語言水平。在英語中有些短語、句子很好翻譯。例如:茶杯“teacup”成千上萬:“thousandsuponthousandsof''''’皮包骨頭:“skinandbones”,因為這些詞匯不僅具有與漢語相似的語義和表達方式,而且具有相近的文化內涵。也有的詞語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內涵,但是表達習慣與漢語不同。例如:漢語中常將吃得少比喻為“吃貓食”,而英語中常表達為“eatlikeabird”。但是文化內涵都是形容吃得少;又如漢語里的“大海撈針”常在英語中表達為“Lookforaneedleinabundleofhay.”文化內涵都表達為極難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再如漢語中常說的“無風不起浪”,在英語中常被譯為“Thereisnosmokewithoutfire”,文化意義均表達為事由因出。

二、旅游英語教學與觀察學習的聯系

觀察學習的理論基礎是三元交互作用論,即行為、心理與環境三因素共同作用于人類的外顯行為。首先看行為與心理。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在做事之前一般會有一個大致的預期或稱目的性,起到引導行為的作用。再來看環境與心理。社會個體的心理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植根于特定的歷史環境。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已然轉化成和諧共處。同理,輕松的課堂環境有利于激發出學生參與的熱情。因此,班杜拉做出結論說,“人的行為受心理與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三者是交互作用的”。這種視角已經突破了傳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框架,把強化理論與信息加工觀點結合起來,既強調行為的操作過程,又重視行為產生過程中的內在心理。英語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外語,旅游英語的學習又強調旅游知識與英語的結合,這就決定了旅游英語學習必然是一場持久戰。在旅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獲得呢?第一,旅游英語學習經歷。個體以往的經驗會自覺而適當地儲存于記憶中。如果個體回憶到的信息是積極而輕松的,那說明該個體認為自己是相對成功者。第二,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教育界熟知的“最近發展區”可以在此環節發揮作用。當目標難度略高于學生的能力,并且保證學生通過努力能夠解決時,最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第三,學生的歸因方式?!叭藗儗W業成敗的解釋主要有四個因子,即能力、努力、難度與運氣”。若學生將旅游英語學習成功的原因歸于外部不可控因子,如難度小、運氣好,自我效能感就不會增強;若歸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就會獲得自我效能感。

三、觀察學習對旅游英語教學的啟示

旅游英語的教學方式與目的均不同于中等教育,結合班杜拉的理論,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如下的應用方式。首先,創設和諧的聽力環境。聽力本身是一項高強度的訓練活動,要求聽者全神貫注,努力獲取所需信息。教師應該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旅游英語聽力材料,以激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聽力自我效能感與成績的相關關系高于聽力策略與成績的相關關系”。例如,對學生設計的路線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其整體設計較為合理,注重了人文知識的滲入。在設計過程中,發揮了創新意識,同時使學生熟練了計算機操作技能,講解中鍛煉了英語運用表達能力,使學生無論在導游技能及其他綜合技能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其次,同伴互助最利于口語能力的提高。就中國的旅游英語課堂而言,筆者以為,教師只能扮演引導人,更多地是讓學生自己找話題,再由同伴監控表達,因為“學生需要同伴(相對于教師)的言語勸說與激勵且效果明顯”?!边@正好符合班杜拉的替代強化的解釋。例如,可以聘請專業導游,組織學生就本地的景點實地講解。主要考查學生對生態景點的講解,人文知識的結合運用,與游客之間的互動交流,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以及語言應用技巧,等等。再次,以讀促寫。讓學生在學習旅游英語過程中大量閱讀旅游材料,并模仿寫作,給學生指明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反過來,寫作訓練必然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否則,寫作將成為無源之水而枯竭。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指出了模仿及替代性學習的意義,對當今旅游英語教學依然起到核心指導作用。他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首要動力,學生若能善用理論于方法的實際操作之中,英語學習效果必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