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從方法論上看自然辨證法對醫學研究的影響

時間:2022-09-09 08:54:00

導語:獨家原創:從方法論上看自然辨證法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從方法論上看自然辨證法對醫學研究的影響

摘要:自然辯證法作為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對醫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醫學辯證法是自然辯證法與醫學相互結合的產物,它著重研究的是辯證規律和范疇在醫學中的特殊表現,是醫學科學正確的理論指導。本文從生命質量的角度探討醫學研究中的辯證思維。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醫學辯證法生命質量辯證思維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及醫學模式的轉變與疾病譜的改變,醫學的目的不僅糾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變化,而且要求清除病人的心理障礙,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隨著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的深入,鑒于慢性病尤其癌癥的難治愈和不易延長壽命的特點,生命質量研究逐漸成為國際性研究的熱點,癌癥等慢性病的生命質量研究已成為現代醫學領域生命質量研究的主流。

一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關系

辯證法是醫學與哲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醫理和哲理的統一,是醫學和哲學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貫通的“橋梁學科”。它研究醫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在總結醫學科學的基礎上,探討醫學發展和醫學科學工作者理論思維活動以及在正常和異常條件下人體生命過程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診治、預防疾病和維護人體健康的科學方法論;是把醫學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來認識的醫學科學觀。醫學辯證法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醫學發展規律和有關哲學問題。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疾病的原因同樣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通常指來自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和心理性因素等,外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內因即機體的內在因素,一般指機體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等醫學。

診治疾病,根據“四診合參”所收集到的有關疾病的癥狀,精神心理狀態及聲息、氣味、舌象、脈象等變化,以及局部腫塊、全身形態改變等體征,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在辨證過程中重點收集病人各方面的功能性改變,以及病人所主述的臨床癥狀,其療效也是通過證的變化來描述的。中醫辨證是一個觀察和判斷的動態過程,而辨證論治則是一個在動態監測生命質量變化的基礎上,隨時調整治療方案的過程。這些觀點與生命質量有著相近或相同之處,其實質和內涵是基本一致的。中醫診治的過程即是病人的生存質量逐步提高的過程。

二整體觀念與生命質量的關系

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絡氣血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人與外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即所謂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指社會地位、人際關系和經濟因素等都可以影響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發展。中醫在治療疾病前較多考慮了自然界、社會、情志對人的影響,在治療的同時,重在調整和改善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活動,強調陰陽平衡、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整體觀。生存質量作為一個多維的概念,包括了身體狀態,心理、社會的良好狀態,健康感覺,以及與疾病或治療有關的癥狀。這種強調患者自身對生活經歷的良好狀態的主觀感受,以及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認可及被社會的認可,即中醫所說的良好的協調整體狀態??梢哉f生存質量是從宏觀、整體水平來評價健康的。

三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質變是事物根本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的形態向另一種質的形態的飛躍。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結果,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外周血顯微鏡下白細胞分類計數,須注意各種細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變化,例如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受到年齡、生理周期、運動及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可出現暫時性或一過性的生理性增多,這種變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若中性粒細胞數量呈現漸進性增加的趨勢,并且超出一定的度(臨界值),往往提示機體發生“質變”,如感染、炎癥、組織損傷以及惡性腫瘤等。事實上臨床檢驗項目中許多實驗指標都要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患者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如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控制飲食和藥物、采集標本時的體位和采集時間等),同時要注重疾病相關實驗指標的連續性監測,僅僅一次隨機檢驗在多數情況下并不能提供足夠的或有效的信息,而動態觀察則可為臨床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以及預后判斷提供重要依據。所以在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量變質變的辯證統一觀點來認識疾病的發展過程,做到心中有數,防患于未然。

四客觀的新評價系統

傳統的健康評價是客體評價,非主體;而在新的醫學模式下,人們更加注意個人的親身體驗。生命質量評價的應用,使健康測量發生了從物質到精神,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醫學在醫學體系中所占比重將逐漸下降,康復醫學、保健醫學等以保健預防為目的新興醫學將受到重視。在臨床工作中,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必須得到尊重;內科治療中要重視整體性和病人參與選擇;外科治療中一定要從生命質量角度來決定是否采用手術以及采用何種方案;護理工作中要體現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身心實施有計劃的、系統的、全方位的護理模式即整體護理,這已成為護理學發展的新趨勢;藥物的開發和應用首先應考慮對生命質量的影響。

客體評價系統存在于環境之中。人類社會同樣與自然界密不可分,可見新的醫學模式同時強調生物、心理、社會因素,這無疑是系統論的體現,也是更加全面地認識人的體現,同時反映了醫學知識結構的一個巨大進步。在醫療管理中,生命質量評價將作為療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病人參與醫療管理機會將越來越多。衛生行政部門在衛生決策制定工作中,衛生資源的利用與配置將優先考慮生命質量的問題;加強對衛生資源投資效益的評價如質量調整生存年的應用;更多的關注預防醫學和社區醫療;衛生立法與政策制定必須重視生命質量的因素。

五生命質量研究各要素彼此聯系的關系

現代醫學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會3個方面。生物、心理、社會3者作為要素組成現代醫學模式系統。3者之間有著特定的聯系。它們既不是平行并列關系,也不是簡單的主從關系。生物、心理、社會3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導致機體健康或疾病的原因和中介。在生命質量研究體系中,我們要根據病人的各種情況來進行審核評價,從生物、心里、社會三方面入手,這三個方面是彼此聯系的,不可分科。這也是自然辯證法在生命質量研究中的運用。

生物學指標是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重要標志,是醫學研究與醫療診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物因素仍是醫學的中心,在現代醫學模式中其核心地位仍是不可動搖的。生物因素的核心地位,決定著它對社會、心理因素的制約作用。人類社會的各種關系、現象是極其紛繁復雜的,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的。但不是所有的社會關系和心理反應,都和人體的健康與疾病有關,即并不是所有的社會因素和心理活動都能夠成為現代醫學模式中的社會和心理要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