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變革論文
時間:2022-09-09 09:55:00
導語:當代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變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唯物史觀應該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以永恒的觀念來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而是不斷地從現實的物質實踐出發來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
一
用辯證觀分析現實的社會存在,我們發現社會主義經濟形態中的生產力水平與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中的生產力水平都處在商品經濟的歷史階段,因而兩異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具有相對的歷史同一性,即:現實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歷史存在性之“自然”之無極(注:商品經濟的歷史存在性必將導致社會競爭機制的歷史存在性即市場經濟的歷史存在性。歷史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揚棄“大鍋飯”機制、促使企業走向市場經濟已成為了在必行的客觀趨勢,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進步)。
與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相對立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形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形態即否定了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形態(注:因為階級的存在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所以在商品經濟歷史階段,在人口眾多且又貧窮的國家,還離不開計劃經濟的統籌安排,離不開用公有制去防止階級分化與階級對抗的產生。從中國國情來講,尤其是應把國營企業經濟放在首位,要以發展國營企業經濟為主)。
社會運動是有機運行--任何孤立的思維定勢都是不科學的:其的偏面性好比是蟪蛄不知春秋。又:“無”為萬物之始,“有”為萬物之母--兩異唯物邏輯的提出,標志著歷史唯物認識的深化。
二
自然界、人類歷史、萬事萬物的發展演變是無極的抽象世界(時-空是無限的)。因而“無極的抽象世界”為宇宙之本即無本為本?!盁o本為本”之宇宙觀則提出了更深刻的唯物認識。
宇宙觀亦是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觀表現為歷史唯物主義之基礎觀與歷史唯物主義之宇宙觀。歷史唯物主義之基礎觀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即經濟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可謂唯“器”);歷史唯物主義之宇宙觀則認為任何科學真理都是相對的,人類的認識永無止境--只有無本為本,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永恒(可謂唯“道”)。
三
無產階級是人類史上最進步的階級,但不是歷史進步者的終者。無止限進步的人類取決于人類的文化素質與精神素質的不斷提高。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上講,不進則退;優勝劣汰永無止境--這一社會史觀與階級斗爭學說的社會史觀交之為兩異相對的社會史觀--合二則一:人類文明的發展既產生階級斗爭,又超越于階級斗爭。
物有必至(任何事物都有它必然的極點),事有常然(真理總是不斷地以更高的形式而存在):馬克思提出的“階級斗爭史”之史觀將被更高境界的歷史觀所更替即承認兩異歷史性?!叭祟愇拿鞯陌l展既產生階級斗爭,又超越于階級斗爭”之新歷史觀的提出,揚棄了前人在認識上的局限性,其進步意義在于倡導了兩異辯證邏輯之唯物史觀,摒棄了以階級斗爭學說固步自封的形而上學意識。
根據上述:歷史唯物主義哲理之兩異相對性揭示了“辯證”之兩異辯證邏輯(辯證之并反其辯證之);揭示了“兩異辯證質”之辯證法則。從真理的存在形式上講,在事物的運運中,相對性的真理包含著相對性的錯誤;相對性的錯誤里又包含著相對性的真理--“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之兩異辯證邏輯則明確地指出了事物的相對性與有機性。
四
十九世紀誕生的馬克思主義闡述了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滄海桑田,日新月異--強調尊重商品經濟的歷史存在性之“自然”之無極之唯物論點與“無本為本”之宇宙觀則超越了原理認識的局限性,提出了更深刻的唯物意識即唯物論者必須不斷地更新認識,而不能一勞永逸。
唯物觀念的更新孕含著更進步、更深刻的唯物哲理;更高境界的唯物哲理既揚棄物質又強調物質--它認為事物的發展演變存在著永遠無以窮盡的未知性;尊重永遠無以窮盡的未知性即無本為本既揚棄物質又更深刻地強調物質。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器”與“道”是兩異物質涵義--歷史唯物論是有機論。
兩異物質涵義的指出,奠定了兩異唯物邏輯,奠定了兩異辯證質之唯物論。
五
存在是無極的再生世界。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差異性不斷地產生再生存在的差異性。無極的人類主觀能動性產生無極的再生存在--天人合一永無止境。
辯證唯物主義既應該強調世界的來源是物質,即物質第一、精神第二,又應該強調天人合一永無止境即再生存在永無止境,從而不斷地倡導主觀努力,不斷地力行積極進取精神。
“本原”論只是強調世界的本原;而“再生存在”論則認為世界是個無盡的過程,并且認為強調“過程”比強調“本原”更為重要:因為只有“過程”才能說明人類的進步與發展?!霸偕嬖凇闭摷扔袕娬{能動性無止境的涵義,又有強調“過程”無止境的涵義。
無極的再生存在性與世界的本原性之兩異逆反的客觀性--舍其一者都不能完善地說明世界的“本原”。由此而見,兩異辯證質之唯物論是人類迄今最科學的唯物論--因為它既是相對論和有機論,又是最徹底的能動論和“過程”論。
六
兩異唯物邏輯的提出則更加肯定了歷史唯物主義哲理之兩異相對性:即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不只是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更主要的是“社會意識”的差異即人類的文化素質與精神素質的差異決定了社會存在的差異。因此,人類社會才產生了文明發達與文明落后之間的差異,產生了文化進步的人類與文化落后的人類之間的差異等等。
“社會存在”有兩個概念。必然王國歷史形態提出了狹義的“社會存在”之概念(即每一時代社會經濟形態的存在與發展,則形成該時代歷史發展的現實基礎--無法否認和逾越的社會存在);自由王國歷史形態則提出了廣大的“社會存在”之概念(泛指自由王國之社會空間--譬如各國的文化、經濟、軍事及綜合國力的差異等等)。
倡導思辯,是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維的一大進步。如:“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之觀念曾經誕生了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社會意識”的差異即“人類的文化素質與精神素質的差異則決定了社會存在的差異”之觀念則揭示出超越于無產階級之人類進步階級的不斷發展著的人類進步。所以說,兩異辯證邏輯之唯物史觀的誕生,是當代唯物史觀的一次重大變革。
七
先進哲學思想的產生,總是和進步的社會政治主張密切相關。因為任何一個時代的先進的社會政治主張最終都將上升為哲學,上升為該時代之更高的理性認識。尤其是該社會在經歷了理想主義時代、時代和改革開放時代之歷史春秋,其社會的最高理性認識必然要產生一個劃時代的變革。此文旨在將“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之政治主張提到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更深度來予以認識和肯定;旨在強調社會運動是有機運動,因而非此即彼的致思取向切不可取--只有積暉潤之博,方能任重而道遠。
我們以往在思維方式及認識上犯了個偏面性的錯誤,即只強調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之歷史性,卻忽視了強調另一歷史性即強調尊重商品經濟的歷史存在性之“自然”之無極以及強調把任何社會形態都永遠看作是運動中的“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創始原理沒有揭示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更為重要唯物認識,即:在社會經濟形態的歷史發展中,其社會經濟形態的現實演變過程表現為--需要不斷地變更認識的“經濟形態歷史新過程”的無止境;因而只有以尊重“有”與“無”之兩異歷史性的思維方式去看待現實社會經濟形態的存在與發展,才能不斷地認識新“客觀”;只有不斷地認識和尊重新“客觀”,才能不斷地解放和促進現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結語:唯物史觀由唯“器”上升為唯“道”,其既融進了唯“器”的唯物意義又高于唯“器”,高于歷史唯物主義創始原理的唯物價值。因為它能指導人們不斷地去認識新“客觀”--強調唯
“道”則更加深刻地強調了“物質第一”之唯物主義的絕對性及永恒性--它超越了只講唯“器”的歷史唯物局限性。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當代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表現出兩點質的飛躍:一是強調兩異唯物邏輯即兩異辯證質之唯物論,二是強調唯“道”。
上述兩點飛躍將相對唯物論與“物質第一”之唯物主義的絕對性統一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新一體--其既繼承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又超越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為當代社會科學思想的繼續即更高歷史認識的產生,奠定了哲學基礎。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從當代歷史發展的認識需要上講,只有用更進步更深刻的唯物觀念才能不斷地掌握更高的歷史認識;只有站在更高歷史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運籌帷幄地把握現實社會的進步:這就是更高層次哲學形態誕生的價值取向。
對文章有幾點詮釋如下:
1.馬克思在歷史唯物領域里沒有提出“道”這個更深刻的物質涵義。他的歷史唯物論只是停留在唯“器”的歷史唯物局限上。
2.黑格爾的辯證法學說沒有闡述出“兩異辯證質”之辯證法則的哲學概念。
3.古今中外的哲學文化都沒有闡明兩異唯物邏輯即兩異辯證質之唯物論。所以說,更高層次哲學形態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又:任何一時代之進步的哲學文化應該是屬于全人類的思想財富。因為它是在前人進步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了前人文化。
- 上一篇:獨家原創:創新酒店產品的營銷
- 下一篇:古代儒學與當今法治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