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Internet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時間:2022-04-18 05:28:00
導語:詮釋Internet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討internet進入哲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新聞學、國際關系學等一系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所提出的大量新課題,并向傳統理論提出的新挑戰,以及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走勢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Internet/哲學社會科學/網上文獻
【正文】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一場由信息革命帶來的深刻的社會變革。以Internet為核心的這場信息革命,將極大地改變著人類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Internet作為信息時代的標志,它的出現,涉及到廣泛的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尤其和哲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新聞學、國際問題研究等諸多學科關系密切,引起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的極大關注和興趣。它不僅提出了大量新課題,也向一些傳統理論提出了挑戰,并將不同程度地對社會科學研究的走勢產生影響。
1Internet向傳統的社會科學理論提出挑戰
在經濟學領域,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理論造成沖擊。在傳統經濟概念中,生產取決于所用生產要素的數量,特別是勞動、資本、設備和資源(物質的),信息或知識只被視為外部因素,不是生產函數完整組成部分,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核心是資本積累;
而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知識成為可再生的重要資源,經濟增長更直接地取決于知識的投資,知識創新、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其次,勞動價值論需要發展。實踐證明價值規律雖然是正確的,但是信息產品與傳統意的商品有所區別,它使商品的質發生了某種改變,其目的不僅是為了交換,而且還有分享的含義。那么,信息產品的屬性是什么,當度量信息產品的價值時,知識和創新在信息產品價值的構成上占有多大的比重,怎樣測定其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需要進一步探討。此外,經濟稀缺理論、保護貿易理論等也受到挑戰。
在哲學領域,Internet突破了傳統哲學的理論思維和邏輯框架,改變了傳統的時空觀,同時賦予哲學一些基本概念——“實在”等以新的內涵。如“虛擬實在”也是“實在”,在信息網絡空間是人類生活空間的延伸這個意義上,它是實在的,同時它不僅超越了物理的四維時空,而且造成了更多維數的可能性空間。Internet還向傳統認識論中的二元對立模式,特別是認識和實踐的對立提出挑戰,提倡智慧型思維,創造了新的思維方式。
在社會學領域,對Internet給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用傳統的社會學觀點和概念難以解釋或不能涵蓋。如社區概念、社會成員互動模式、社會分層理論等等,都面臨著挑戰。
在法學領域,Internet將改變傳統的法律思維方式,即習慣于對與錯的非此即彼式的思維。同時,Internet對現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法律制度是按照地理界限劃分,以國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國界是法律規范有效的界限,如民商法、刑法、知識產權法等都有著明確的地域概念。而Internet超越了國界和時間,網絡形成了新的時空,這對傳統上習慣以地緣界限建立的法律制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新聞學領域,Internet沖擊大眾傳播理論。在大眾傳播理論中,職業傳播者、媒介和受眾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從網絡傳媒來看,這三個要素均已發生重大變化。一是Internet不僅改變了職業傳播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傳遞和信息的方式;二是大眾媒介與網絡融合形成新的媒體,網絡上各種新聞組或信息站點也成為一種新的媒體;三是Internet改變了“受眾”的概念和關于“受眾”的理論,每個網民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創造者、者或交流者,它改變了傳統媒介的“傳—受”關系,建立的是新型、平等的交互關系。大眾傳播理論的基本問題是大眾傳播的性質、過程和影響,特別是它是如何在心理上、社會上和文化上影響人們的。面對網絡傳媒的迅速發展,這些基本問題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需要對原有理論進行揚棄或重構在國際問題研究領域,Internet的發展將會影響思維方式,進而引起研究國際政治、國家安全模式的變化;同時,對一系列在信息時代產生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問題,需要作出預測,進行理論概括,這是目前面臨的理論問題。
2Internet向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大量新課題
Internet代表著一個正在到來的新時代,伴隨著大量還未被認識、有待認識的新問題,引起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關注。哲學工作者在探討:Internet的出現,對人們的觀念與思維方式帶來了哪些改變,我們應以什么樣的觀念迎接信息社會;它給予社會生產方式、人們的交往方式帶來了那些變化,并對已經發生、可能發生的社會變化進行探討;研究從工業化社會進入信息化社會的文明的轉型。經濟學工作者在研究:宏觀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知識經濟的特征、主要內容和運行規律,知識產品、信息產品的價值度量問題,知識經濟的現狀、未來以及我們的對策等等。微觀上,研究電子商務帶來的新變化。開展網上貿易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體現,如何進行金融結算?網上貿易超越了國界,如何保證國家行使主權,進行國家監管?在研究網上貿易降低交易成本、簡化交易手續等優越性的同時,怎樣推動它的健康發展?另外,網上貿易除了傳統的商品貿易外,服務貿易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交易的科技含量加大,如何搞好網上的服務貿易?對網“虛擬社會”的研究,正在成為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虛擬社會中,社會成員是怎樣發生關系、進行互動的,它如何改變了社會結構,引起了社會認知和價值觀念的哪些變化?Internet引起現代社會交友方式的變化,如何看待網上征友、網絡婚姻走進我們的生活,Internet對現代人際關系、社會整合又將產生怎樣的作用?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研究課題是當代信息技術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將導致整個社會結構改變,形成新的社會分層。雖然目前對Internet的研究,在社會學界尚屬前沿性的課題,但是不容忽視。法學研究人員在密切關注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發展Internet方面的政策法規和基本思路,并著手研究與Internet相關的立法問題。第一,對已有法律進行補充,如新刑法,網絡犯罪的界定與制裁;著作權法,增加著作權人享有“展示”(display)的權利;出版法,增加網絡出版物的內容;保護消費者權利法,享受網絡服務是否列入消費者的權利;針對電子商務發展所涉及到的有關法律如合同法、民商法等制定政策,等。第二,進行新的立法。對Internet帶來的許多新的法律問題,必須進行新的立法。如網絡域名管理,ISP(服務商)的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隱私保護法(針對網絡既是公開的、又是隱蔽的情況,凡屬于個人在網上從事信息交流、發送活動過程都應受到法律的保護)等等。
Internet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傳播媒體,已經引起新聞學研究的關注。網絡媒體同以往傳媒不同的特點、作用和功能,這些都是新聞學研究的新領域。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信息傳播的發展打破了新聞學傳統的五“W”,即表現為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其他任何人、進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當前新聞學對Internet研究的熱點問題有:第一,網絡出版物的管理。報紙、廣播、電視及書本式出版物都有著嚴格的審批手續,而網絡出版物卻處于無人管理狀態,涉及版權、法規等問題,網上什么是需要保護的,怎樣有效地保護等。第二,網上色情等不良信息問題。它們妨礙了網絡的健康發展,應該怎樣克服。第三,網絡傳媒與傳統傳媒在特點、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比較研究。Internet對國際問題的研究增添了新內容。表現為研究觀念在改變:如國家安全問題,過去對邊疆的認識,主要以地緣為界,擴展到領海、領空,而Internet使時空觀念發生變化,安全邊疆的觀念也相應發生改變。研究領域在擴大:如國際安全領域中,信息安全正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恐怖主義的內涵增加了黑客、信息犯罪的內容;國際沖突除了戰爭、經濟等形式外,信息戰已經開始點起烽煙;信息戰,也許最能體現冷戰后沖突的新特點,21世紀的戰爭,也許首先是信息的戰爭。這一點已成為很多專家的共識。隨著世界范圍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國際信息安全將日益成為安全的主題,信息安全將成為國際安全研究的重要內容。
3Internet對學科發展產生的影響
目前對Internet的研究,雖然還處于介紹、普及階段,但是伴隨著Internet的發展,對Internet的研究將會逐步深入,產生一些新興學科或新的研究領域。如Internet經濟學、網絡傳播學、知識經濟、網絡立法、信息安全、網上貿易研究等等,這些研究有些處于學科的前沿位置,有些尚處于學科的邊緣。盡管研究的側重點和內容不盡相同,但有幾個趨勢是共同的:一是多學科、跨學科或交叉學科的研究趨勢明顯增強。Internet的出現,對社會科學提出了跨學科研究的客觀要求,由于它涉及到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哲學、倫理學等許多領域,分散、孤立的研究都不足以作出合理的解釋或科學的分析,因此對Internet的研究,呈現出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的走勢。二是對Internet的研究,不僅是純理論意義上的研究,而是更加側重于應用性。當前,學術主要關注的并不是Internet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而是更注重它帶來的變化、影響和問題,使社會科學研究的應用性大大增強,與社會實際聯系更加緊密。因此,知識經濟、創新理論、網絡出版物的管理、網上不良信息及信息垃圾的治理、網絡立法、網上貿易等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三是對Internet的研究,正在向著全面、縱深的方向發展。學者們在研究中,既充分肯定、認識它的社會功能和積極影響,也不回避它的負面效應和存在問題,特別是注意借鑒發達國家在信息化方面走過的彎路,以推動Internet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在本文的寫作中,筆者先后訪談了中國社會科學院9個研究所的12位專家學者,
訪談筆記為本文提供了主要內容。
2朱葆偉,金吾倫.社會的信息化與觀念變革.光明日報,1997,11,15、22
3卜衛.互聯網挑戰大眾傳播理論,“新聞研究工作座談會”學術交流資料,1998
4李少軍.國際安全警世錄,金城出版社,1997
5史硯湄.哲學與經濟學的對話,人民日報,1998.7.25
- 上一篇:探索執行力與競爭力關聯
- 下一篇:金融風暴產生的問題及對我國的啟發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