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診理論在中醫哲學思維的運用
時間:2022-12-05 10:58:03
導語:目診理論在中醫哲學思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幾千年來,中醫學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醫目診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五輪八廓的理論體系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的哲學思維,豐富多彩的臨床實踐深受中和思維的影響.
關鍵詞:中醫哲學;目診;整體觀;中和思維
中醫學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影響.在中醫學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中國哲學思維始終貫穿于中醫思維之中,指導并深深地影響著中醫思維[1].整體觀的哲學思維和中和思維由來已久,它們是中醫理論、診斷、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等各方面的重要指導思維.本研究擬就目診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中醫哲學思維做一探討.
1整體觀指導下的目診理論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并善于從整體上認識世界、把握世界,深受其影響的中醫學,同樣重視整體觀的思維.整體觀是中醫學重要的指導思想,其在中醫哲學上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中醫整體觀內容主要有3個方面:①人體本身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具體來說,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六腑為配屬,通過經絡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聯系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狀態下相互影響;②人與自然是相互統一的.«黃帝內經»有言:“人與天地相應也.”“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表明人與自然密切相關,自然的四季變化、日月星辰變換都會對人體生理、病理產生深刻的影響;③人體受到人類社會的影響,如«黃帝內經»有言:“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這說明人的社會地位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健康.中醫整體觀是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中醫理論、診斷、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方方面面[2G4].中醫目診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五輪學說和八廓學說,是基于“人體是一個和諧統一體”的中醫整體觀指導下形成的.“有諸于內者必行諸外”,眼睛雖是人體七竅之一,但卻是臟腑之外竅,五臟六腑的縮影,不僅可以反映眼睛局部病變,也可以傳達人體內部疾病的變化.基于中醫整體觀的指導思想,我們不能以眼論眼,孤立地看待臨床眼科問題.五輪學說源于«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言:“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后世醫家大都據此論述,提出了五輪學說.具體內容為上下胞瞼為肉輪,屬脾;大小兩眥為血輪,屬心;白睛為氣輪,屬肺;黑睛為風輪,屬肝;瞳仁為水輪,屬腎.臨床上可以通過觀察五輪的形、色變化,診察相應臟腑的病變,這一理論深刻體現了整體觀的哲學思維.人體的各個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部分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中醫理論認為整體生命里的每一個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出整體面貌,而不是只孤立地反映出其中一小部分,這也是后世生物全息學說的理論基礎.八廓學說是中醫目診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揭示了眼睛的八個方位與各臟腑之間的關系.在眼科臨床中,可從眼睛的八個方位觀察白睛上脈絡的變化,判斷五臟六腑及全身各部位的病變,為辨證論治提供可靠的信息.局部白睛的脈絡變化,之所以能診察五臟六腑的病變,也是基于中醫整體觀的思維.中醫學的這種整體觀,是一個整體相關聯的還原,還原到的個體是相互聯系的個體,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6].整體觀指導下的目診理論不僅豐富了中醫診斷學的內容,而且為臨床實踐開拓了新的思路———從眼的改變去論治臟腑疾病.
2中和思想影響下的目診臨床實踐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特別講究“和”,推崇中庸思想.中和是中國古代哲學崇尚的一種事物的最理想狀態[7].中醫學的中和思維強調在觀察、分析、研究和處理生命問題時,注重各種矛盾關系的和諧、協調或平衡.在疾病的診斷上,表現為通過各種臨床資料的收集,發現機體內外不和諧因素的存在,進而采取措施,以期恢復機體的平和狀態.在疾病的認識上,疾病的產生是由于機體內外環境發生了變化,穩定狀態被打破,機體處于“失和”狀態.中醫學尤其重視機體陰陽失調的關系性因素,提出了以關系失調為核心的病因病機的理論.在疾病的治療上,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通過調整失和的關系,以恢復機體的平和狀態.不主張必須消滅所謂的病原體,追求的是機體重新恢復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甚至可以做到與疾病共生的狀態.這一“中和”思維尤其重視機體內外陰陽的平和,即«內經»所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8G10]中醫目診之所以能靈活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不僅僅是由于這樣一個“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的診斷原理,更重要的是,這一臨床實踐是在中和思維影響下應用起來的.中醫學一直強調“和”的狀態,重視機體內外臟腑氣血陰陽的平和狀態.目診,這樣一個臨床實踐,可以發現機體不和諧的存在,內外矛盾關系的產生,進而采取相應措施,以期恢復機體的平和狀態.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陰陽脈死候»一書記載:“面黑,目環(寰)視,則氣先死.”“目環(寰)視”這樣一個不和諧因素的存在,揭示人體內外失和狀態.«靈樞論疾論尺»有言:“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通過觀察目色的異常改變來初步判斷疾病在何臟.在這里,目診的應用實踐,是基于目色和內在臟腑的不和諧關系的存在,機體處于失和狀態.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色脈診氣色法第一»有言:“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療,至夏愈;夏,面色赤,目色黃,新病可療,至季夏愈;季夏,面色黃,目色白,新病可療,至秋愈;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療,至冬愈;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療,至春愈.”通過發現眼的異常改變,結合其他四診資料,判斷出臟腑內外關系失和,導致了矛盾的產生.同時,還可根據四季面色、目色的變化,推斷疾病愈后.任何一項診斷技術,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目診的臨床實踐,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健康.中醫目診的臨床實踐,深受中和思維的影響,正是基于中醫對于“和”狀態的追求,才能依據身體的“失和”狀態,診斷疾病.因此,目診的臨床實踐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臨床.
3結語
中醫學是帶有民族文化的科學[11],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成長于這片文化沃土中,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光芒.中醫診病、治病、防病的思維都深深打上了中國哲學思維的烙印.整體觀思維、中和思維是中醫診斷、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重要思維.認識中醫、學習中醫、研究中醫、運用中醫、發展中醫,必須要站在中國哲學的高度,以充滿哲學的思辨去看待其發生、發展.然而,隨著現代科學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醫西醫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中醫思維受到強烈的撞擊,中醫的現代化發展該何去何從,這讓每一位中醫人憂心忡忡.中醫學和現代西方醫學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醫學體系,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不同、指導思想不同、發展環境不同、醫學追求不同,中醫學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豐富的臨床實踐,更加關注“病著的人”,更加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生命是一種整體上的綜合認識.因此,在中醫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存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用純正的中醫思維來研究中醫,這是當代中醫生存和發展的根與魂,是命脈所在.
作者:廖林麗 李新宇 彭清華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建設策略
- 下一篇:生命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內在聯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