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
時間:2022-09-09 11:07:35
導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根據張家港市2008—2013年兩次經濟普查期間數據,運用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標對張家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性進行分析,并針對張家港市自身經濟結構特點提出促進經濟和就業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偏離度;勞動生產率
諸多研究和文獻表明:產業結構的演進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著相關性,兩者的協調互動也是產業結構優化與有效促進就業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性視角,利用第二、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張家港市2008—2013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變軌跡及其存在的問題。
1張家港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基本情況
1.12008—2013年張家港市產業結構演進歷程
2008年以來,張家港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二、三產業的GDP比重從2008年的62.62∶36.20調整到2013年的55.6∶43.00,一產比重變動幅度較小且一直保持在1.5以內,二產比重逐年遞減,三產比重持續上升。二、三產業比重此消彼長符合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也是張家港多年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努力結果。
1.22008—2013年張家港市就業結構變動情況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張家港從業總人數穩步增加。2013年全市二、三產業(包括法人單位和有證照個體戶)從業人數為99.31萬人,比2008年增加9.79萬人,其中二產64.28萬人,增加7.27萬人,三產35.03萬人,增加2.52萬人。第一產業由于不屬于經濟普查范圍,根據年度核算數據2008年、2013年分別為5.38萬人、4.66萬人。從業人員的三次產業結構從2008年的5.67∶60.08∶34.25調整為2013年的4.48∶61.83∶33.69??梢钥闯?,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在總量和比重上均有所減少;第二產業從業人數總量和比重均有所增長,吸納就業的主力作用更加突出;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在總量有所增加的同時比重微降。
2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度特征
為進一步分析兩者之間的變動關系,文章引入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標進行考察。結構偏離度用公式表示為:結構偏離度=GDP的產業構成百分比/就業的產業構成百分比-1。結構偏離度大于零(正偏離)的產業存在勞動力轉入的可能性,相反,結構負偏離的產業則存在勞動力轉出的可能性。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越不對稱。相對勞動生產率用公式表示為:相對勞動生產率=GDP的產業構成百分比/就業的產業構成百分比。表示每1%的勞動人口創造出的產值比重。相對勞動生產率越大,表明該產業勞動生產率越高。
2.1張家港市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變動情況
從結構偏離度看(見下表),第一產業呈現連續的結構負偏離,從業人數產業內持續飽和,偏離度絕對值有不斷減小趨勢,但幅度不大;第二產業在2008年、2009年表現為結構正偏離,偏離度絕對值趨于0,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展相對協調。而從2010年開始到2013年期間,結構偏離度均為負數且絕對值逐年增大,產業內從業人數呈現緩慢過剩趨勢;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保持正偏離狀態,偏離度絕對值逐年增大,側面反映出第三產業從業人數比重減少的同時創造出更大比重的產值。整體上看,第三產業結構的正偏離也說明張家港第三產業仍有接納第一、第二產業向其轉型升級的空間。從相對勞動生產率看(見下表),整體上,無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三次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都明顯地呈現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說明2008—2013年,張家港市每1%的第三產業人員創造出比二、三產業相應更多的社會財富。從各產業的歷史數據還可以發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在不斷提升,而第二產業卻在逐年下降,在經濟效益層面上就表現為以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率處于不斷下滑狀態。
2.2產業內部各行業結構偏離度和勞動生產率差異比較
為深入對比分析社會經濟內部差異,利用2008年和2013年兩次經濟普查數據(非經普年份缺少分行業從業人數的詳細資料)測算三次產業內部分行業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第二產業內:工業結構偏離度為正,就業趨于飽和,相對勞動生產率有所下降。2008年以來,隨著張家港市工業經濟的增長,不斷吸納就業人員,但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慢于從業人員的增長速度,導致相對勞動生產率的下降。第三產業內: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隨著物流業的迅猛發展從業人員比2008年激增181.29%,導致結構偏離度由正轉負,由于勞動密集型傳統物流業態向現代物流業態轉型升級步伐緩慢,大量從業人員的涌入導致相對勞動生產率大幅下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法人單位數增加78家,增長42.2%,法人單位從業人數增加356人,結構偏離度保持相對較高的正偏離,相對勞動生產率有所提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是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服務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快速增長,從業人員增長24.06%,結構偏離度保持正偏離,伴有微弱下降,相對勞動生產率低于房地產業高于第三產業平均水平。
3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原因分析
3.1經濟結構偏重,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緩慢
近年來張家港市三次產業發展雖然呈一產、二產比重下降,三產比重提高的良好態勢,但和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結構仍然偏重。偏重的產業結構使得第二產業仍然是吸納就業的主力。2013年第二產業從業人數比2008年增長12.76%,高出第三產業5.01個百分點。受2008年年底的國家經濟刺激政策影響,以鋼鐵為代表的張家港市傳統重工業產值不斷攀升,而規上工業產值利潤率從2008年的5.13%下降到2013年的2.34%,其間2012年達到0.19%的最低谷。2012年鋼材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產能過剩加劇給冶金行業轉型升級帶來更嚴峻的挑戰。
3.2行業間資金或技術壁壘差別大,結構偏離度差異明顯
從分行業相對勞動生產率不難發現,相對勞動生產率較高的行業(如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其結構偏離度呈高度正偏離,企業經濟效益好,從業人員有流入的空間,但新企業要進入這些行業,往往面臨較高的資金或技術壁壘,同時勞動力受專業技能限制也很難從其他行業向此類行業自由流動。相對于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市場進入壁壘低,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不高,相對勞動生產率較低,結構偏離度的差距明顯拉開。
3.3勞動力素質影響從業人員行業間流動,勞動力水平有待提升
第二次經濟普查(2008年)數據顯示,張家港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19.90%,比蘇州平均水平低1.57個百分點,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49.92%,高出5.33個百分點;從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數據看,張家港市就業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14.51%,比蘇州平均水平低2.79個百分點,初中以下學歷的占67.24%,高出5.08個百分點。受教育程度對就業人員整體素質的影響不言而喻,就業人口素質偏低嚴重影響產業結構調整期間從業人員在行業間的快速流動。
4推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4.1逐步削減產業、行業間行政壁壘,充分發揮市場引導產業轉型作用
在當前經濟體制下,行政指令對市場運行的過多干預將嚴重影響市場機制本身的自我調節機能。2008年以來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雖然短期內緩解了因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帶來的隱憂,但長期來看,它進一步延遲了產業轉型時機。
4.2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引導勞動力向高附加值中小企業轉移
從影響相對勞動生產率的角度看,張家港市吸納就業人口較多的行業多屬于傳統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工業或服務業,這些企業正面臨轉型升級壓力,飽和的從業人員面臨向行業外流出的選擇。中小企業具有建設周期短、對市場變化反應快等特點,加上經營范圍廣、行業齊全,具有較強的吸納就業能力,此外,中小企業還是成長最快的科技創新力量,但中小企業資金薄弱,籌資能力差,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差,因此政府在稅收、融資等環節應給中小企業特別是新興產業中的中小企業更多扶持政策,讓其在吸納就業和促進創新上發揮更大優勢。
4.3加強就業指導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人力資源在行業間的流動性
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的前提。張家港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調整就業結構,完善就業促進體系,加強城鎮職工與農村勞動力職業素質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展望未來,政府部門在引進“領軍人才”的同時更要兼顧整體勞動力素質的提升,為勞動力高效、有序流動以順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出更多努力。
作者:徐春雨 單位:張家港市統計局
參考文獻:
[1]陳明鑫.杭州市就業與經濟協調增長探究[C].2012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12.
[2]李玲.基于杭州市經濟增長的就業機構分析[J].商業現代化,2009(10)
- 上一篇:技術創新路徑下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
- 下一篇:旅游產業結構發展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