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
時間:2022-09-17 03:53:21
導語: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梳理了研究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相關文獻,總結了此研究領域經驗與理論研究的基本成果,為未來研究奠定基礎。研究發現,大量的經驗分析結論一致,不同產業結構引發不同經濟周期波動,以及產業結構的歷史發展趨勢平滑了經濟周期波動。理論機制多是外生解釋,外部(技術)沖擊是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產業結構不同改變了傳導機制,導致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其次,產業結構歷史發展趨勢對經濟周期的平滑作用源于產業多元化發展和穩定性增強,如服務業占比提高,金融業發展,制造業存貨管理技術進步,技術多樣化等。理論機制分析的研究也具有政策價值,產業政策可以在以上方面合理化產業結構,以平滑經濟周期。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周期;外生解釋;多元化;穩定性增強
一、引言
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事實是產業結構變遷,關于產業結構變遷,最著名的描述是“庫茨涅茲事實”,即產業結構伴隨經濟增長將由農業活動主導向非農業活動主導轉變。另一個典型事實是經濟增長呈現出波動性,以及經濟周期伴隨經濟增長表現出趨緩的趨勢,如美國宏觀數據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周期波動明顯變緩。大蕭條時期,美國實際GDP下降27%,無論是1981年~1982年的衰退還是2008年的衰退,都沒有重現大蕭條的景象。同樣,國內宏觀經濟數據也表現出明顯的產業結構變遷和經濟周期波動現象,并且周期波動也表現出平緩趨勢。產業結構和經濟周期歷來是宏觀經濟研究的核心,研究基本上已體系化,并形成較完整的理論—經驗脈絡。但是,探討它們關系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雖然在這一領域存在相當數量的實證論文,但是研究相關機制運行的文獻,仍比較零散。因此,本文試圖對該領域的文獻進行梳理,以把握該領域研究的基本脈絡。更穩定的經濟周期是經濟政策的訴求,搞清楚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政策可以通過構建合理的產業結構以穩定經濟周期,本文的研究也提供了政策價值。研究主要有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梳理實證研究文獻,以總結出基本一致的經驗結論;第二部分是對探討影響機制的論文進行梳理綜述,來解釋經驗發現;第三部分是結論和評價。
二、產業結構與經濟周期波動的經驗關系
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經濟學家就指出了產業結構和經濟周期波動相關性很大,本世紀初,涌現了大量的經驗研究。大體來說,現有的經驗研究論文結論基本一致,文獻綜述有兩個主要發現:第一,產業結構和經濟周期相關,不同產業結構導致不同經濟周期波動;第二,伴隨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歷史變遷趨勢平滑了經濟周期波動。1.產業結構變量影響了經濟周期波動。綜合國內外經驗研究,在研究視角、方法和數據樣本上存在很大不同,但是正是這些多樣的研究,提供了充分證據說明產業結構是影響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變量。國外學者的研究傾向于比較研究,基于對不同國家或區域數據的比較,以此展示不同的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周期的影響。Peneder(2003)利用28個OECD國家經濟數據,構建標準增長模型來檢驗產業結構變量對經濟增長波動的影響,結果是積極的。Owyang等(2005)則使用了美國各州經濟數據,證明了各洲經濟波動的不一致性與各州的產業結構差異存在強相關性。Oberhofer(2012)則研究了歐洲制造企業增長、產業結構和經濟周期的關系,同樣證實了產業結構不同導致不同的經濟周期。國內學者的主要思路是分產業研究各產業波動對總產值波動的“貢獻”程度,并且在方法上更多樣化。如錢士春(2004)使用了HP濾波法對名義GDP、投資、消費等宏觀變量以及三次產業產值做剔除趨勢處理,采用相關系數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了GDP與三次產業產值和其他宏觀變量波動部分之間的關系,發現第一產業波動與GDP波動的相關性最小,第二產業與GDP波動的相關性最大。孫廣生(2006)指出對總經濟波動影響最大的是制造業產出波動,制造業部門比重發生變化,也就導致了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李云娥(2008)則構建了VAR模型,分析國內GDP和三次產業產出的增長率,得出不同的產業結構對應著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2.產業結構歷史變遷趨勢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平滑作用。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Lucas曾指出高級經濟體的增長更為穩定,貧窮經濟體的增長更不穩定。此后諸多研究指出產業結構的某種變化平滑了經濟周期波動。McConnell等(2000)發現美國GDP增長波動的結構斷點是1984年第一季度,并且證明原因是耐用品生產波動的下降。Giannone等(2008)對OECD經濟體最近二十年經濟周期波動趨于穩定的現象進行分析,指出所謂的“好運氣”假說(即最近二十年的外部沖擊減少)不足以解釋這一趨勢,大緩和更多是經濟結構改變導致的。一些研究量化了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周期波動的穩定作用,如Eggers等(2006)以1982年為分界點,運用方差分解得出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周期的平滑作用,約為50%。Moro(2012)構建了兩部門投入產出增長模型來研究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轉變在降低美國國內產出波動程度上的作用,比較1960年~1983年和1984年~2005年階段,服務業增加解釋了GDP波動趨緩的32%,使用1960年和2005年的年度數據,服務業增加解釋了GDP波動趨緩的50%。Burren和Neusser(2013)使用1949年~2005年的數據,指出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變解釋了美國產出波動下降的30%。量化分析的結果證明了結構改變在美國產出增長的穩定化中作用顯著。服務業部門增加導致經濟周期波動趨緩不僅是因為服務業部門本身的產出水平波動更小,服務業的穩定趨勢也具有擴散效應,當服務業部門占比更大時,收入水平的波動更小,那么所產生的需求也會更為穩定,同時,經濟系統也更為穩定。國內學者則通過將三次產業結構變遷指標化,研究結果均指向產業結構歷史變遷平滑了經濟周期波動。董琨等(2007)以Moore指數作為產業結構變化指標,分析了1952年~2004年經濟數據,經濟波動趨穩得益于產業結構變遷。方福前等(2011)利用TGARCH模型得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波動有“熨平效應”。丁振輝等(2013)則利用Moore結構變動指數方法分析日本的數據,同樣發現日本產業結構變動平緩了經濟波動。
其他相應的研究利用類似指標,同樣得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對經濟波動具有平滑作用(干春暉,2011;彭沖等,2013;邢軍偉,2016)。以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數據樣本存在諸多不同,但充分證實了產業結構發展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平穩化作用,一些研究甚至把這一平穩化作用加以量化,量化結果更是表明這一平穩化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導致經濟周期波動趨緩的原因有很多,基本來說有三個方面(好運氣(外部沖擊減少)、政府的穩定化政策、經濟結構的改善和穩定),經濟周期波動趨緩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的改變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但是現有的經驗分析足夠證實產業結構在經濟周期趨緩的趨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個直覺式看法獲得了足夠的經驗數據支撐。
三、產業結構影響經濟周期波動的理論機制
既然從經驗數據中總結出產業結構影響了經濟周期波動,以及產業結構的歷史發展趨勢平滑了經濟周期波動,那么就有必要對其理論機制進行研究。按照引起經濟周期原因的劃分,有外因論和內因論兩種說法,外因論認為導致經濟周期波動的是技術等外部沖擊,內因論認為經濟體系內生的導致了經濟周期波動。無論對經濟周期性質的看法存在多么大的不同,現代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的共同趨勢是夯實經濟周期理論的微觀基礎。依托于新古典的實際經濟周期RBC模型和新凱恩斯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來解釋經濟周期是現今相關研究的主流,這兩個模型的微觀基礎包含三個要素:偏好(假定消費者在消費和勞動之間進行平衡以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技術(假定廠商依賴于一定數量的勞動、資本以及其他投入,在一定的生產函數下生產一定數量的商品,技術限制也包括調整資本存量的成本、雇傭關系模式、產品的價格),制度結構(如外生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規則,或者講清楚政策規則和預算限制是如何隨著政治過程而改變的)。本章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相關文獻梳理,來解釋以上兩個經驗結論,研究發現:第一,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機制解釋主要是外生解釋,即認為產業結構改變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傳導機制,當外部沖擊發生時,引起了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第二,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平滑效應源于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和穩定性增強,如服務業占比提高,制造業存貨管理的進步,金融服務產業的發展,技術多樣化等。
1.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的影響機制。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機制,可追溯到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周期理論:技術革新首先在技術先進部門發展,隨著創新的不斷擴散,新興產業部門產生并逐漸發展,伴隨著新興產業部門的興起,是舊產業部門的衰落和被取代,這個過程引起了經濟周期的波動。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周期理論首先將產業變遷與經濟周期波動聯系在一起,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礎。從相關實證研究可以推出,不同產業結構導致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似乎是一個不證自明的事實:不同產業波動對總產值波動的“貢獻”程度不同,那么不同的產業組合自然導致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這些實證文獻為產業結構影響經濟周期波動提供了很好的外生解釋,但是規范的理論機制分析是必要的且更有解釋力。規范的理論機制分析主要借用模型的方式進行分析。如Kraay等(2007)建立了存在對外貿易的增長模型研究富國與窮國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在國際貿易中,富國的產業結構更具有比較優勢,技術更高,產品替代性更小,當發生供給沖擊時,對富國收入的影響傾向于溫和,因此,富國經濟周期波動更溫和,而窮國經濟周期波動更為強烈。Moro(2012)基于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構建了一個包含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兩部門增長模型,模型指出,制造業與服務業相對大小的變化改變了經濟體的總量生產函數,相較于標準的單一部門增長模型,總量生產函數不再是既定不變的,是產業結構的函數,產業結構變化,總量生產函數發生變化,外部沖擊所引發的經濟周期波動趨勢就會發生改變。
2.產業結構發展趨向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平滑機制。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經濟學家預測產業體系的合理規范化發展將會導致經濟波動的減小,經濟發展的結果是規范化的企業組織成為主要的經濟參與者,成熟的企業組織和規范化的企業經營模式抵御風險的能力更強,增加了經濟體系的內在穩定性,從而也就縮小了經濟波動的幅度。從相關實證文獻能夠得出,產業結構的變遷趨勢是服務業占比提高,因為服務業產出波動小于制造業產出波動,那么服務業占比提高就抑制了經濟的周期波動。此外,因為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制造業產出的波動明顯趨緩,從而平滑了總產出波動。Kahn等(2002)構建了包含存貨和信息技術的結構模型來解釋制造業產出波動下降對總產出波動的平緩作用,需求的不確定性導致廠商需要保有一定的存貨-銷售比,但是信息技術的引入和更好的存貨管理降低了存貨-銷售比這一模型參數值,外部沖擊所引起的存貨波動將會降低,進而降低了總產出的波動性。
還有一部分研究指出金融服務產業的發展緩和了經濟周期。如Dynan等(2006)基于IS-LM模型,提出了解釋大緩和的金融創新理論,貸款市場的多元發展,提高了家戶和企業的借貸能力,降低了經濟衰退時期家戶和企業支出對收入和現金流的敏感性,減低了模型的乘數效應,從而平滑了經濟周期。Quintana(2009)構建了貨幣需求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家戶的貨幣選擇包含購買消費品和儲蓄積累,家戶對貨幣組合的再平衡過程消耗成本,但金融服務業發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家戶可以更頻繁地再平衡貨幣組合,把貨幣模型嵌入DSGE模型中,模擬結果得出家戶再平衡貨幣組合的時限從6季度降為3季度時,模型可解釋總產出波動下降的30%。Koren等(2013)采取了更微觀的視角,構建了一個技術多樣化模型來解釋高級經濟體穩定增長的趨勢,企業所采用的投入和技術的多樣化策略提高了平均生產力并且能生成面對具體沖擊的多樣化收益,無論是企業水平的波動還是總量波動都會產生趨穩的趨勢。相對技術單一化的生產過程,技術多樣性的生產過程單一技術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小,那么某一具體的沖擊尤其是與該技術相關的沖擊所帶來的波動就不會很大,對總量波動的貢獻就會減少;其次,面對外部沖擊時,每一額外的技術類別都能提供調整邊際,更多樣化的技術類別提高了調整邊際的可能性,進而使得生產力的波動下降。相較于從服務業占比提高、制造業周期波動下降、技術多樣化等產業結構變化的角度解釋經濟周期變緩,從金融服務產業發展解釋經濟周期變緩似乎與一些事實相違背,盡管模型推導的結果很有力。一個典型反例是2008年的危機,人們往往認為是金融業創新過度導致了這一次危機??梢姡瑥慕鹑诜諛I發展角度解釋經濟周期波動趨緩還需要更多的經驗證據,以及更有說服力的理論來解釋為什么金融業一方面被視為危機的引子,而另一方面,金融服務業功能的發展又穩定了經濟周期。
四、結論
本文對研究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梳理的結果是這一領域的經驗研究文獻已經系統化,并且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結論,產業結構是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的產業結構導致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產業結構的歷史發展趨勢平滑了經濟周期波動。經驗分析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理論機制多是外生解釋,外部(技術)沖擊是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產業結構的不同改變了傳導機制,導致不同的經濟周期波動;其次,產業結構歷史發展趨勢對經濟周期的平滑作用源于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和穩定性提高,如服務業占比提高,制造業存貨管理技術穩定了制造業周期波動,金融服務業發展,技術多樣化等。進而,產業政策可以朝這些方面傾斜,以穩定經濟周期的波動。
總結該領域的發展,我們發現產業結構影響經濟周期波動已是不爭的事實,已經不需要更多的經驗研究提供證據,但是如今的不足之處是機制解釋。主流宏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是微觀化、模型化,以這個為標準,機制解釋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同時,更穩定的經濟周期是經濟政策的訴求,如果充分理解了產業結構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機制,政策可以通過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努力以穩定經濟周期,在危機時期,也可通過施行更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推動經濟更快復蘇?;诂F有研究來看,該領域的研究具有很大潛力,也具有很大的政策潛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丁振輝,張猛.日本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熨平還是放大?[J].世界經濟研究,2013,(1):74-79.
[2]彭沖,李春風,李玉雙.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波動的動態影響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3,(3):91-100.
[3]邢軍偉.產業結構升級,對外開放對經濟增長及波動的影響效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6,(4):144-147.
[4]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孫廣生.經濟波動與產業波動(1986-2003)--相關性,特征及推動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6,(3):62-73.
[6]李云娥.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變動的實證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27-133.
作者:郭玲玲 王君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護理專業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 下一篇:黨費收繳情況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