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服務業人才有效途徑分析
時間:2022-10-30 08:48:49
導語:現代服務業人才有效途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崗課證賽”融通模式是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摘 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內蒙古“十三五”時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大戰略任務和抓手。但現代服務業因專業人才匱乏造成的競爭力弱、專業化程度低、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大量服務外流的現象和問題嚴重。人才培養問題已成為制約內蒙古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如何有效培養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是我區職業院校當前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本文以現代服務業的主體專業——商科類專業的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入手,通過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實施的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對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適用性。本文認為,“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是面向現代服務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的一項創新成果,在職業院校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領域具有重大推廣價值。關鍵詞: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十二五”時期,內蒙古自治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9%,新型服務業快速增長,結構持續優化,稅收占比由48.2%提高到55.9%,從業人數占比達到44%,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服務業總體規模小、體系不健全、龍頭企業和名牌企業少等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因專業人才匱乏造成的競爭力不強、專業化程度低、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大量服務外流的現象嚴重。人才培養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區服務業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大戰略任務和抓手,重點推進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技術、檢驗檢測認證、旅游、商貿流通業等10大服務業發展,要求大力實施人才保障工程,加強高校服務學科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因此,如何培養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是我區高職院校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現代服務業人才需求的特點
商科作為現代服務業培養人才的主體學科,涉及的產業領域十分廣泛。既包括旅游、文化、家政、保險等生活服務業,也包括信息、金融、物流、科技、商務等生產服務業。涵蓋的相關專業包括導游、酒店管理、裝潢與設計、會計、電子商務、市場營銷、食品營養與檢測、連鎖經營、國際貿易、金融與證券等。與工科類專業相比較,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具有獨特的要求和規律,在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能力衡量的特殊性。工科類專業人才要求以培養顯性技能為主,即“硬技能”。它的特征是重復性強,而且可以通過物化或量化標準對學生的技能加以檢驗。而商科類專業以培養隱性技能為主,即“軟技能”。它的特征是重復性弱,同時難以通過量化或物化的標準來進行技能訓練指導,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也難以進行量化的檢驗和評定。(二)能力要求的綜合性。工科類專業人才以培養生產操作性技能為重點,按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的要求即可完成相關操作任務或生產預期產品。而商科類專業以培養人的經營管理技能為重點,通過經營管理決策來反映能力水平,是多種知識和能力要素的綜合。例如,完成某產品的營銷策劃任務,專業人才除了具備市場營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需進行資金籌措、“量本利”分析和人力資源配置,涉及到財務、人力資源、組織策劃等多種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三)能力訓練的復雜性。因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相對固定,生產過程具有可重復性,所以工科類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反復訓練來實現,學生在校內的實驗室或實訓室即可完成。而商科類專業因工作任務具有較強的不可重復性,因此,學生的能力培養只有通過在不同的環境中、針對不同的工作對象、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不斷積累經驗才能實現。由此可見,商科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的實踐性更強,除了在校內開展實習實訓外,更需要深入企業,深入社會,對通過“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要求更為迫切。(四)工作對象的靈活性。工科類專業的工作對象普遍以機器設備和材料為主,相對固定,因此在工作過程中程序化的操作相對較多,學生完成相關工作只需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建立統一的操作程序和標準即可實現。而商科類專業的工作對象更多涉及的是人或人群,因受教育背景、性別、年齡、工作生活環境及性格特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差異巨大。因此,針對不同的工作對象,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靈活多樣。這就要求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過程中,要把顧客群體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顧客群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分析、鑒別及判斷能力,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工作創新。針對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特征,除貫徹“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外,探索和完善一套與工科類專業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現代服務業發展對職業院校提出的客觀要求。
二、“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及其內涵
(一)“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截至2015年,我區34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中有33所開設了商科類專業,但受相關專業辦學時間短、師資力量不足、設備設施不完善、教學及管理經驗不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缺乏成熟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與產業發展要求差距明顯。有效提升現代服務業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是當前我區職業院校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是自治區唯一一所以商科類專業為主體(占專業總數的90%)的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萬多人、專業與產業對接優勢明顯。我院于2008年將各專業學生必持資格證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于2012年將“職業素質證書”(普通話二乙、英語B級、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修訂后的“職業資格證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于2013年將“崗課證賽”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示范高職院校建設項目?!皪徴n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是我院多年來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總結出來的一套方法體系,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自治區教育廳等單位的成果認定和嘉獎,并且在內蒙古機電職業學院等部分兄弟院校得到了推廣應用?!渡炭聘呗毴瞬排囵B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基于自治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項目獲得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2013年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高等職業教育適應我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特色專業與課程體系的調查研究》,榮獲自治區教育創新科研實驗培育基地重點資助課題;該課題研究報告被列入《內蒙古教育改革與發展重大課題研究報告》集結出版(2014);發表《商科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崗課證賽”融通為典型案例》等論文6篇?!皪徴n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在我院經過多年來的實踐、運行與持續改進,現已日臻成熟。(二)“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1.“崗”就是工作崗位,體現崗位能力要求。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要求職業院校在全面了解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基礎上,梳理不同專業、企業崗位能力要求,體現人才培養規格。2.“課”就是課程體系,建立適應崗位需求的核心課程體系。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倡導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以模塊化、綜合化為主要形式組織教學內容,以培養、訓練和提升學生專業技術能力、方法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為重點,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3.“證”即證書,體現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包括學歷證書、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等。通過專業學習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順利就業和提升素質的重要條件,這也是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普遍通用的一項職業人才培養制度。目前,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管理和評審制度雖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但職業資格證書是職業資格和能力的一個相對客觀公正的評估標準,在職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4.“賽”即技能比賽。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所取得的成績,是衡量職業院校專業人才技能培養水平、檢驗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尺,也是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一個有效手段。只有將“崗位設置”“課程體系”“雙證制度”和“技能大賽”有機銜接和融通,才能重構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三、“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組織架構
“崗課證賽”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社會職業和企業的崗位(群)能力為重點;以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為標準;以參加各級各類技能比賽為平臺;以全方位、遞進式的課程體系為核心;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基于工作過程(任務)要求的專業教育與職業能力的培養。(一)以崗定課。即課程設置體現崗位能力要求、專業教育教學規律及特點。通過校企合作的育人機制,由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與學校專任教師合作,共同開發和建設課程,以確保以崗位要求出發制定課程體系。實行實踐課程由兼職教師授課,在課程中體現崗位能力要求。例如,在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編排中植入企業課程模塊,如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財務主管與ERP實務,高EQ與職業發展,陽光心態等。(二)課證對接。即將職業知識和能力融入到課程內容中,在教學內容、考試考查方法、教材選擇等方面與職業資格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對接和融通,使學歷證書反映學業成績、職業資格證書真實體現職業水平。專業教材與職業考證教材內容一致,能力水平要求一致。課程內容既要滿足職業資格考證的要求,同時也要編排實訓內容,滿足工作崗位操作技能的要求。以會計專業為例,開設了“初級會計實務”“中級會計實務”“財經法規”等會計從業資格和職業資格考試課程,替代了原來的“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課程。凡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的課程,學業成績承認學分。(三)課賽融合。即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技能比賽,把技能比賽作為一種衡量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檢驗教學質量高低、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通過各級各類比賽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學習兄弟院校的先進教學方法和經驗。比如,會計專業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圍繞專業技能在校內舉辦“計算技術”“點鈔技能”“小鍵盤技能”和專業技能(手工操作和信息化操作)的比賽活動;每年組織參加自治區和全國各類專業的技能大賽等。(四)證賽互通。通過技能鑒定與技能大賽,為學生搭建提升技能和就業服務平臺,拓展學生的就業空間。許多職業資格證書是入職和上崗的必備條件,沒有從業資格證書將難以獲得相應職位。如導游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物流師資格證書等對學生就業至關重要。如果獲得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社會廣泛認可的職業證書,或由政府和行業舉辦的知名度較高的競賽成績,在學生求職時,會提高企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認可度。實踐證明,“證”和“賽”是學生能力的可靠證明,是增強就業的一個有力保障。
四、“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
我院“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與應用,根本目標就是為了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實現教育部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這“五個對接”的要求,能夠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在“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以來,成效顯著。(一)“崗課證賽”融通“證”的成效。從2011年開始,我院在商科類專業中全面推行“崗課證賽”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四年來,職業資格證書的通過率由2012年的57%提升到2015年的72.4%,提升了15個百分點,成效顯著。(二)“崗課證賽”融通“賽”的成效。截止到2015年底,我院師生在各級各類技能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60項,省部級獎項128項,行業和專指委獎項37項。通過舉辦全區財經旅游類專業技能大賽,學院將大賽項目作為課程改革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大賽資源效能,構建教學環境和課程體系,展示教師的教學成果,推動以課程改革與建設為核心,形成了“教技能、學技能、賽技能”的鮮明特色,人才培養質量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贊譽。(三)“崗課證賽”融通“課”的成效。四年來,學院組織動態修訂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寫了25個專業教學標準,制定了256門課程教學標準。(四)對教學建設與改革的推動作用效果顯著。1.推動課程改革。以“雙證書”和技能大賽項目內容為載體,重構專業課程體系;以技能大賽為契機,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搭建實踐教學環境,開發實訓項目和教材;推動校企銜接,以技能大賽為平臺,促進行業企業與學校的銜接,邀請企業專業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負責人擔任專家或評委,為教師與企業人員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同時為企業選擇人才創造了條件,一大批區賽、國賽選手被用人單位錄用。2.推動教師發展。以技能大賽技術技能為要求,實施教師培訓,打造“雙師素質”的師資團隊。通過學校、自治區和全國技能大賽,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取得了實效。不僅展示了教師的教學成果,同時也發現了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促進了教師加強學習的自覺性,促使其學習新技能,掌握新方法,開闊視野,提升技能。3.推動學生成長。以技能大賽參賽選手為主體,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集訓和比賽使學生的協作意識、團隊意識和溝通意識逐步增強;融入企業經營理念、管理理念、服務理念。其次,大賽項目與任務基于制造業、流通業、餐飲業和服務業的具體業務,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到產業要素、企業要素和專業要素,豐富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最后,促進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大賽不僅為學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而且還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了競技抗壓能力和應變能力。不少參賽選手特別是獲獎選手被企業錄用。
五、結論
實踐證明,“崗課證賽”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面向現代服務業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是行之有效的。截止到2015年底,我院校企共建、產學合作企業總數達156家;企業訂單培養人才數707人;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5門、教材14部;企業專家和技術骨干在校兼職教師人數達111人;企業接受頂崗實習學生人數2274人;為社會培訓員工達3819人次。僅2015年,我院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種數達28個,B級英語、普通話、計算機應用等基礎素質證書獲證率達98%,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證率達92%,在全區高等職業院校中名列前茅。我們認為,“崗課證賽”融通模式對我區乃至全國現代服務業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推廣意義。
作者:徐恒山 盧生奇 高云勝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恒山,丁明利,張丹.商科及其職業教育的特征和模式[J].中國市場,2014,(4).
[2]周路.“工學研融合、四段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4).
[3]徐恒山,丁明利,李占平.商科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以“崗課證賽”融通為典型案例[J].中國市場,2014,(39).
[4]徐恒山,范享玖,秦濤.搭建技能大賽平臺推動“崗課證賽”融通——以內蒙古自治區高職財經旅游類技能大賽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12).
[5]馮小軍,吳瓊.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雙導師”團隊建設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1).
[6]徐恒山,高尚卿,白玉龍,白曉平,郭金玫.實施“雙證書”制度的調查分析——以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在校生調查為例[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10).
[7]蘇敏.現代服務業產教對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現代服務業產教對接會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5).
[8]施偉萍.多渠道開展實景化教學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5).
[9]郭鵬.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現狀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特征[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3,(1).
[10]張建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高職論叢,2008,(2).
- 上一篇:奧運訓練場館改建管理模式分析
- 下一篇:現代服務業發展質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