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流協調發展與政策論文

時間:2022-08-09 03:54:00

導語:我國物流協調發展與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物流協調發展與政策論文

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采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并采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制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準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藥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于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F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于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于,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么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于,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于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四、促進我國城鄉物流協調發展的政策

中國城鄉物流的協調發展是客觀的需要,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鄧小平、三代中央領導同志都非常關心中國的農村問題。鄧小平同志告戒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想問題、辦事情都不能離開了農村、離開了農民?,F在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物流業界企業,對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現代物流、對于在大中城市大規模地建設物流中心、大力發揮大中城市物流中心地位,都表現了極大的投資傾向。但對于如何加快農村物流的發展,如何使中國城鄉物流協調發展,卻少有人加以關注,或是還未列入其議事日程。仿佛在中國農村,不存在現代物流的需求,不需要建設物流基礎設施。事實上,不僅從我國農村人口的大量消費品需求和農村人口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來看,而且從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來看,中國現代高科技農業的發展,已經列入了我國“十·五”規劃之中。發展中國現代高科技農業,離不開中國現代物流的支持,離不開現代物流對高科技農業資源的有效整合。中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F階段,加快中國物流產業的發展,不能離開了農村、不能離開了農民。中國的農村人口約占我國人口的80%。農村是中國最廣大的市場,也是中國物流產業發展最廣大、最具潛力的市場。在中國高科技農業發展的進程中,有中國物流產業發展最廣闊的空間,有中國現代物流的巨大需求。發展中國的物流產業,必須使城鄉物流協調發展,政府在加快各地中心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十分注意不要忽視各地農村物流市場的協同發展及其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布局,制定能夠有效地促進中國城鄉物流協調發展的物流產業政策,激活中國最廣大的農村物流市場,加快中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加快實現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美國知名社會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羅吉斯,在其《鄉村社會變遷》著作中研究不發達國家現代化問題時,曾經指出“現代化不同于‘歐化’或‘西化’。雖然,現代化來源于歐洲和西方國家,但現代化本身是舊的方式和新的方式的綜合”?,F代物流可以接近人民的生活,容易為鄉村廣大農民所接受,容易實現農村“舊的方式”與“新的方式”的綜合。在廣大農村傳播現代物流的思想,培育廣大農村現代物流市場的思想基礎,對于激活中國農村未來的現代物流市場,加快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五、物流產業與信息產業、金融業協調發展的政策

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這三種“流量”,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這三種“流量”在一國國民經濟系統中的數量、質量狀況、流動成本及其協調成本,相應的物流產業、信息產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投入與產出的指標和測度,將是現代信息經濟時代評估一國國民經濟系統狀態的重要參數和指標。馬克·波拉特的信息經濟測度體系,為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物流產業、信息產業、金融業的測度體系,從宏觀上把握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量”和投入產出關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物流產業與信息產業、金融業(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它們是維系整個國民經濟系統有效運行、健康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梢灶A見,隨著信息經濟的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將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信息產業將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金融業將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信息經濟時代,我國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真正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客觀上需要有信息產業的協同發展和金融業的協調共進,使我國國民經濟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這三種“流量”的數量、質量狀況、流動成本和協調成本具有最佳的狀態或運行模式。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反映這種客觀要求,促進中國物流產業與信息產業、金融業的協調發展和進步。

六、物流產業政策必須與物流學科理論、物流實踐相協調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實踐、理論與政策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中國的物流實踐是我國物流學科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基礎,也是政府制定物流產業政策的基礎;我國物流學科理論的建設與發展過程,將反過來作用和影響我國物流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影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一個符合我國物流產業發展客觀要求,適應我國物流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流學科理論指導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對于中國的物流實踐、物流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勢必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相反,則勢必制約甚至阻礙中國物流產業的健康成長,誤導物流業界企業家的經營和決策,影響中國物流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F在的客觀實際是,中國物流產業的發展還處在一個初期階段,還處在一個摸索時期,我國現有的發展物流的大政方針和政策,與中國物流發展的實踐,應該說還是基本上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流學科理論和體系應該說,還是處在一個探索、逐漸形成的過程之中,還遠沒有形成,還不能充分地指導中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已有的理論分析和討論還只能作為制定中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參考。對于西方的現代物流理論和政策,也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崇拜,而需要結合中國物流發展的客觀實際,建設性的去消化、吸收和發展。分析表明,中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客觀上要求其能夠與中國物流發展的客觀實際相適應,能夠有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的物流學科理論作為指導。中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出臺,需要適應這種客觀需求,使中國的物流產業政策與物流實踐、物流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能夠相協調。

七、發展現代物流與加快物流人才培養相協調的政策

中國加快發展物流產業的大政方針,應該說適應了信息經濟時代,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整合傳統產業的客觀要求。物流的客觀存在,并不是現代才有,而是早已有之,現代物流的關鍵,不是在于其存在本身,而是在于其理念及其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整合各種物流資源形成最大化利潤和競爭優勢。發展現代物流需要有現代物流的人才。中國現代物流的發展起步較晚,現代物流的人才比較缺乏,發展中國的現代物流,需要加快現代物流人才的培養。但是,現代物流幾乎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經濟領域、產業部門和行業,僅現代物流活動本身的范圍,如采購、制造、倉儲、運輸、貨代、配送、銷售、咨詢服務、生產計劃、物料搬運、定單處理、存貨管理等涉及物流各環節的,就多達十幾個領域?,F代物流人才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需要具備那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一個大學生在四年中究竟應該學會那些東西,國家需要對各類現代物流人才的培養標準和規格提出相應的要求,制定相應的現代物流人力資源戰略和政策,以指導現代物流人才的培養,使物流人才的培養與加快發展我國的現代物流相協調。

八、我國物流標準與國際物流體系、標準相協調的政策

按照產業經濟學的原理和要求,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個產業的投入產出需要有一定的產業標準。物流作為一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也需要有相應的產業標準。物流作為一種復合型的產業,其產業標準的制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有各方面的協調與合作?,F在,我國各地基本上沒有物流標準,已有的也各不相同,制定國家物流標準,統一我國的物流標準,是中國物流發展實踐的需要。中國物流聯合會,1997年編輯出版了一本統一“物流術語”方面的書籍,對物流的國家標準做了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物流業界企業家,對物流信息技術的標準化問題,已經日感緊迫,物流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已面對標準化的障礙。現在,我國物流標準的制定,已經需要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同時,我國物流標準的制定,還需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慮我國已經加入WTO、我國的物流發展與國際物流體系日益融合的客觀實際,使我國的物流標準與國際物流體系、物流標準相協調。值得注意的是,要廣泛加強與國際物流界的交往和行業協作,充分發揮中國物流行業協會在我國物流標準制定及其與國際物流體系、標準相協調中的作用。

【責任編輯】壽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J·鮑爾索克斯等著《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機工業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張伯倫著:《壟斷競爭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58年6月中文版。

[3]馬歇爾著:《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年中文版。

[4]貝恩著:《產業組織》,商務印書館,1983年中文版。

[5]謝康著:《世界信息經濟與國家知識優勢》,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6]駱溫平編著:《第三方物流理論、操作與案例》,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年3月版。

[7]何明珂:《建立中國物流學科體系的必要性及其條件》,《物流世界》,2001年第1期。

[8]汪鳴:《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議》,《物流世界》,2002年第1期。

[9]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結構調整意見》,《物流》,2001年9月。

[10]王之泰:《全方位推進現代物流》,《現代物流》,2001年2月。

[11]DesigningandManagingtheSupplyChainConcepts,StrategiesandCase

Studies,DavidSimchi-LevyandPhilipKaminskyandEdithSimchi-Levy,McGraw-Hill,2001.

[12][美]埃弗里特·M·羅吉斯等著《鄉村社會變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