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移民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5 03:42:00

導語:國際經濟移民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經濟移民管理論文

摘要:國際移民作為一種歷史產物和社會現象,與全球經濟形勢、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等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今國際人口遷徙數量的增長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產物,國際移民對接受國和原籍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主要發達國家在調整其移民政策的同時,趨向進一步放寬對技術移民的準入,政策趨于務實;為實現互利共贏,加強協調,盡量減少或消除國際移民的消極作用,推動全球化朝有利于共同發展方向發展,各國政府對加強移民問題國際對話與合作持更加開放和積極的態度。

關鍵詞:國際移民;經濟發展

國際移民與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當今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其受關注程度已不亞于防止禽流感等傳染性疾病、自然災害、能源危機、恐怖主義等問題,主要表現在:1.2005年9月在紐約舉行的紀念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各國領導人一致通過了一份會議宣言——《2005年首腦會議成果文件》。該文件被認為是一份21世紀指導聯合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該文件中,各國領導人首次共同確認國際移民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為必須采取措施應對其對來源國、目的國和過境國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承認移民為全球社會既帶來好處,也帶來挑戰,呼吁各國探討國際移民與發展的多方面問題,最大限度地擴大發展所帶來的好處,減少負面影響。上述宣言從政府和最高決策層面強調了移民與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要性。

2.2005年10月,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倡議成立一個的專門研究移民問題的獨立專家機制——國際移民全球委員會(GlobalCommissiononInternationalMigration,GCIM)向聯合國提交了《互相關聯的世界中的移民:新的行動方向》的報告,對世界移民現狀及各國移民政策情況進行了評估,分析了國際社會在應對全球移民浪潮過程中的得失,提出了一個由6項行動原則和33條相關建議組成的全球行動框架。報告特別指出,全球化未能縮小各國貧富差距,沒能為發展中國家持續增長的勞動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由于各國的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和民主政治程度存在差異,移民的規模和范圍將不斷擴大。移民通過將工資等勞動收入匯回原籍國或利用在目的國獲得的資金、技術回到來源國進行投資,為來源國(通常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努力作出了貢獻。移民能夠促進來源國和目的國的經濟發展,反過來,來源國經濟的發展也能減少移民的數量[2].

3.在世界銀行2005年11月的《2006年全球經濟展望》的報告中,它以國際匯款、移民與相關經濟后果,以及如何通過政策措施加強國際匯款和移民在減少貧困方面的作用為報告的主題。這是世界銀行首次將國際移民及經濟發展問題作為其年度報告的主題。報告稱,國際移民可以給移民自身、他們的家庭和涉及的國家(來源國和目的國)帶來巨大的福利收益。對于移民家庭和發展中國家來說,移民寄給家里的錢(匯款)是一項重要的額外收入來源:總量上,匯款是國際援助資金兩倍多。但即便如此,移民仍不應該被看作為移民來源國經濟發展的替代品——發展最終取決于完善的國內經濟政策[3].

4.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部、世界銀行、國際移民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難民署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2005年,全球移民總人數接近2億人(僅指在國外居住時間在1年以上人員,包括920萬難民),這一數字相當于世界第五人口大國巴西的總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3%。目前,全世界每35個人中就有1個移民。與此同時,國際移民總人數的增長速度有所加快。1970年,國際移民人數為8200萬,2000年為1.75億,截至2005年底已接近2億。其中,50%以上的移民在經濟上十分活躍。

2004年,移民勞工通過正常渠道向原籍國的匯款達1500億美元,相當于發達國家當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資金總額的3倍,僅次于發展中國家當年接受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通過非正常渠道向原籍國提供的匯款約為3000億美元[2].

長期以來,國際移民和經濟發展是兩個相對獨立,但同時又有一定關聯的問題。

從移民學研究角度看,移民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躲避宗教迫害、戰亂、自然災害等外部因素,也有擺脫貧困、追求美好生活和更高生活質量等內在動力。一個基本共識是經濟因素、追求更舒適的經濟和人文環境則是人們遷移的一個最顯著的原因之一。國外的研究也表明,70%~80%的個體移動是由于經濟原因,這種經濟動機主要是由于地區間收入水平和環境的不同而造成的[4].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麥西(Massey)的統計,在1846~1924年間,總共有4800萬移民離開歐洲,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美國等地,約為1900年歐洲總人口的12%。這一大規模移民現象是歐洲工業化的產物,它源于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經濟的不發展[5].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前往美國的早期中國移民是為了外出謀生。他們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從事修筑鐵路、種植棉花等純體力性勞動,以獲得生存的機會。改革開放以后,大量中國知識分子涌入美國,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個人發展和尋求新的生活。在美國的來自中國兩岸三地華裔人口目前已達180萬,成為美國第二大少數族裔,僅次于西班牙語裔。

近10年來,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對全球人力資源觀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促進了高素質人才的大量流動,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將會進一步擴大國際人口遷徙的規模和范圍。

同時,移民對目的國經濟發展也作出了十分寶貴的貢獻。作為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國是世界上吸收國際移民數量最多的國家。據美國移民局統計,1820~2002年間,美國的外來移民總數達6822萬人。外來移民增加了美國的人口,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帶來了先進科學技術,推動了美國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力的提高,增強了美國人的活力和創新精神等。在英國,外來高技術人才同樣為英國經濟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外來移民填補了社會就業空缺。2001~2002年,外國留學生為英國創造了50億英鎊的收入,外來游客每年為140萬英民眾提供就業機會。誠然,移民在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非法移民(據美國人口遷移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美國現有非法移民達到1200萬,這一數字目前仍以每年40萬左右的速度遞增)、難民、移民跨國犯罪、移民來源國人才和資金的大量流失以及因移民引發的民族沖突和社會矛盾等。但絕大多數國家仍認為,移民的影響是利大于弊,在經濟領域的表現尤為如此。

雖然國際移民從產生至今,其數量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始終不算高,移民因素還談不上是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研究移民問題已離不開經濟因素,實現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亦不可低估移民的存在和作用。移民與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歷史淵源。

當前,圍繞國際移民與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及實踐,以下四個新動向值得重視:

1.國際移民與經濟發展已成為當前研究移民問題的一項重要課題。長期以來,各國專家對人類跨境遷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人口遷移的原因、動機以及如何遷移;人口遷移對來源國、目的國和過境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的影響;人口遷移的發展趨勢等。與此同時,鑒于各國特別是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移民接受國把制定移民政策視作本國主權范圍內的事,不贊成制定統一的移民管理規則,導致各國的移民政策千姿百態,國際上迄今仍沒有一個協調各國移民政策的權威機構。可以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各國的移民政策基本圍繞本國利益來制定,屬權宜之計,缺乏對國際移民內在規律的研究和認識。

近10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速以及跨國公司、IT產業的迅猛發展,人力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明顯加快。各方逐步認識到,移民作為一種歷史產物和社會現象,其發展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移民與全球經濟形勢、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充分利用移民給各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帶來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其負面影響,才能有效管理移民問題。

當前,應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是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要務。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的目標,急需大量的高技術人才、豐富的勞動力和充足的資金。國際移民恰恰能在這方面發揮補充和調節作用。因此,將移民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放在全球化和各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有助于加強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在國際遷徙問題上的合作與協調。

2.移民對來源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截至目前,有關移民對目的國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已有相當多的論著,但有關移民對來源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權威資料則不多。根據世界銀行的《2006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所提供的資料,全世界有官方記錄的匯款額在2005年超過2320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收到匯款1670億美元,高出包括所有來源在內的發展援助額的兩倍。非正規渠道的匯款至少高出官方估計數的50%,從而使匯款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外資來源。盡管以上匯款重點來自發達國家,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匯款,即所謂“南南匯款”,也逐年增加,已占匯款總額的30%~45%。

根據奧茲登和莫里斯所作的居民調查分析顯示,在幾個低收入國家,移民匯款與貧困人口的大幅度減少有著密切的聯系。此外,匯款還有助于居民在遭受經濟沖擊和陷入困境時維持其消費水平,并促進了居民對教育、衛生的投資乃至進行創業。世界銀行所做的一個研究課題“國際移民、匯款與人才外流”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些結論[3].為此,國際移民全球委員會呼吁各國承認移民在促進經濟增長、發展與減貧中的積極作用。遺憾的是,目前移民匯款的成本仍然偏高,匯款費用通常占匯款金額的10%~20%,客觀上不利于增加貧困移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他們更多地往家里匯款的積極性。移民來源國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在移民投資、創業的信息咨詢以及提供貸款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仍顯不夠。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移民匯款,進一步擴大匯款對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的積極作用問題亟待解決。

3.主要發達國家在調整其移民政策的同時,趨向進一步放寬對技術移民的準入,政策趨于務實。近年來,隨著非法移民問題的突出以及極右勢力和仇外排外勢力的抬頭,歐盟各國紛紛調整移民政策,概括起來包括:(1)加強了打擊非法移民的力度;(2)進一步協調和規范成員國有關難民準入的標準;(3)更多地關注移民的人權以及移民融入目的國所帶來的社會問題;(4)引導和控制歐盟內部新成員以及來自其它地區的移民流動,防止大量非技術移民涌入發達地區等。2005年7月,英國提出了新的移民政策咨詢文件《有選擇的準入:使移民為英國利益服務》,旨在強化對移民的管理。美國移民政策一直比較寬松,但“9.11”恐怖襲擊事件后,因反恐和國土安全的需要,美國采取了嚴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移民政策亦趨收緊。

然而,在對待高技術人才問題上,上述各國普遍比較務實,并把吸引國際人才作為一項長期戰略,因為他們認識到,各國之間在21世紀的利益競爭根本上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國際移民特別是高科技人才的引入,將增強本國經濟的創新精神和競爭力。美國從1990年起開始發放H-1B簽證,專門用于吸收具有特殊技能的國外人才。從1999~2001年問,每年又逐步增加了H-1B簽證數額,從6萬人增加至11.5萬人。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甚至向國會提出將該類簽證增加到20萬人[7].此外,美國政府還不斷通過為國外科技人員提供優厚的待遇、增加科研資金和設立榮譽獎勵等措施吸引其來美定居和服務。德國在2001年7月出臺了新移民政策,旨在應對德國專業人才缺口所導致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問題。根據該政策,德國每年將有5萬外國移民,其中科技人員占輸入移民總數的比例超過60%[4].2005年初,德國又頒布實施了《新移民法》,在增加對非法移民及勞工的限制的同時,采取了進一步有利于高技術移民來德工作或定居的措施,包括允許留學生畢業后可延長1年居留期等。

4.各國政府對加強移民問題國際對話與合作持更加開放和積極的態度。移民問題一度是各國政府對話的禁區,非法移民問題更是一種頑疾,難以徹底根除。移民來源國和目的國之間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總體差距較大,難以形成協調一致的立場和政策。但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形勢的發展,移民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專家甚至認為,移民問題已上升為國際關系的一個基本問題。近十幾年來,除了雙邊合作以外,國際和區域性移民機制逐步建立,國際上研究移民問題的組織不斷增加,如國際移民組織(IOM)、巴厘進程(BaliProcess)等。絕大多數國家積極參與了上述機制的工作,但鑒于移民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和復雜性,多數機制局限于論壇形式,并以非正式、非約束性作為工作原則。目前,各方討論的議題多集中在:移民與發展、勞工移民、難民和流離失所者、移民的人權保護、移民的社會融合、非法移民、移民與健康、婦女移民和移民管理等。我國也積極推動移民問題國際對話與合作,并已連續兩年擔任APC協調員國。經過多年的合作與交流,雖然各國離最終達成一項協調一致的國際性戰略的目標尚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論是移民目的國,還是來源國、過境國,對移民及其相關問題的態度趨于理性和務實,政策也愈加開放。在此背景下,各方決定于2006年9月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移民與發展問題的高級別對話會,這是聯合國歷史上首次就移民問題舉行大會。無論屆時會議的結果如何,它將開創有關移民問題政府間合作的先河,并且表明加強移民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對話是大勢所趨。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移民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國際社會已開始從新的視角來審視移民問題。即將在聯大舉行的移民與經濟發展問題的全球性討論,無疑將有助于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移民問題,把握移民現象的本質,趨利避害,擴大國際遷徙的積極作用,以最終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和實現各國利益的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于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聯合國。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成果文件[z].(聯合國成立六十周年首腦會議決議,決議號:A/RES/60/1),2005.

[2]國際移民全球委員會(GCIM)。互相關聯的世界中的移民:新的行動方向[R].日內瓦,2005.

[3]世界銀行。2006年全球經濟展望[R].華盛頓,2005.

[4]林姍姍。國際移民的走勢比較與動因分析[J].亞太經濟,2003,(5):76—78.

[5]丘立本。國際移民的歷史、現狀與我國對策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1);1—16.

[6]陳奕平。當代美國外來移民的特征及影響分析[J].世界民族,2004,(5):53—61.

[7]朱其良。國際移民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02,(5):40一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