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經濟帶視野下產業集群思索
時間:2022-05-18 09:57:00
導語:沿海經濟帶視野下產業集群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集群是世界性的經濟現象,不僅支撐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正在成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騰飛的重要途徑。丹東正面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的雙重機遇,如何從省委省政府的整體布局出發,結合自身優勢,在沿海產業布局的分工中,發展大型主導企業牽動、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網絡化的產業集群,對于鞏固丹東產業優勢、拓展產業鏈條,加強工業園區發展,提高丹東市整體競爭力,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丹東發展產業集群的現實意義
(一)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產業集群依靠內部聯系網絡,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為:一是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產業集群以分工協作的市場化配套方式促進區域內企業共同完成技術改進與產業升級,尤其是其中集聚的大量具有活力的中小企業成為產業升級的主力軍。二是培育區域品牌。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發展,集群所依托的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地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如,法國香水、瑞士手表、日本電器等。區域品牌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其品牌效應,不僅有利于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而且有利于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創造條件。三是提高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產業集群內知識、信息的“累積效應”的快速傳播和擴散,為企業創新提供了重要來源。集群內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四是增強產業關聯性。產業集群就是關聯性很強的各個行業通過專業化協作共同發展,使企業獲得規模經濟,使得區域內的集群整體效應大于部分之和。產業集群通過集群效應的釋放,能夠有效地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優勢,從而拉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丹東發展產業集群的現實意義
區域與區域的融合已經成為全新的發展趨勢,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丹東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重要一極,區域合作不僅體現在丹東—東港同城化的城市內部合作以及丹東與沿海經濟帶各城市的省內城市間合作,更體現在實施“西進東聯”戰略,促進丹東與東北東部城市群的省外城市間合作。而無論哪一個層面的區域合作,都面臨著城市間產業結構、招商引資政策、發展環境的相似性問題,如何避免在招商引資中出現重復建設的問題,如何避免在發展中的惡性競爭問題,這些都是丹東乃至遼寧沿海經濟帶區域及東北東部經濟帶區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必將影響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而發展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是一種有效地解決途徑,鑒于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四個有利影響,培育和壯大產業集群是丹東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來丹東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探討丹東如何從區域合作的整體布局出發,結合自身優勢,在沿海及沿海與內陸產業布局的分工中,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對于提高丹東整體競爭力,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丹東產業集群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
(一)丹東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1.產業集群規模分布。丹東重點產業集群及規模如下:100億元以上: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船舶制造產業集群、不銹鋼及精深加工產業集群;30—100億元:儀器儀表產業集群、輕型專通用機械設備產業集群、輸變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風電設備及制造產業集群;10—30億元:電子設備及元器件產業集群、鳳城硼鐵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硼化工產業集群、造紙及紙制品產業集群、無水印染產業集群、黃金產業集群。10億元以下:粘膠化纖產業集群。
2.產業集群行業分布。在16個重點產業集群中,其中裝備制造業7個,農副產品加工業2個,紡織行業1個,礦產品加工行業3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1個,化工行業1個,再生資源利用行業1個。
3.產業集群發展階段。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需經歷分散辦企業、集中辦企業、集中辦產業、形成產業鏈、占領產業高地、形成地區品牌到虛擬市場等七個階段。就總體狀況而言,丹東產業集群基本處于第四階段以下,多數尚未形成地區品牌。
4.產業集群類型。丹東產業集群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龍頭企業帶動型。如依托曙光集團及五一八廠等龍頭企業,帶動了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形成。
(2)資源依托型。如依托硼礦資源發展的硼鐵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及硼化工產業集群。(3)地理優勢依托型。如東港市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群,得益于地處遼東半島的獨特地理條件。
(二)丹東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
1.認識程度不夠,缺乏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中相當一部分人員,對產業集群的概念與內涵認識模糊,只是將產業集群簡單地理解為的企業“扎堆”,認為只要通過招商引資擺項目,把相類似的企業放在一個區域就是產業集群。這種認識制約了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發揮。正是由于對產業集群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致使政府部門對產業集群規劃不足,并沒有認真分析產業優勢和發展環境,制定出每個產業集群培育與發展的詳細規劃,一些研究機構僅在書面上規劃未來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缺乏可行性分析。
2.產業集群整體規模較小,內在關聯差。丹東產業集群產業價值鏈沒有充分延展,產業關聯度水平低,產業內企業之間產品結構趨同,企業彼此之間內在聯系較少,缺乏應有的專業化分工協作,使得多數企業都是獨立作戰,缺乏協作優勢,難以形成本地化的產業優勢。部分集群區域內雖然集中了大批同行業的企業,但這些企業基本上是“聚而不集”,相互之間沒有形成產業上的緊密聯系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3.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不足。在16個產業集群中,一半以上都屬于技術含量較低的加工業。如水產品和果蔬加工,從加工水平看,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原料或半成品加工上,即對水產品進行簡單的包裝冷凍,沒有形成系列加工,更缺乏精深加工。如丹東的硼資源儲量占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但是硼化工產品也僅限于硼砂和硼酸等初級產品,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美國的硼深加工產品有300多種,無硼資源的上海有30多種,而丹東硼深加工產品寥寥無幾,與資源優勢極不相稱。
4.風險投資匱乏,機制不完善。高效、暢通的投融資渠道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對集群中眾多中小企業的發展來說,風險投資和信用擔保機制非常關鍵。由于丹東銀行不良貸款比例高,資本市場發育不足,民間資本不活躍。中小企業融資難、創業難,影響了圍繞大型企業的專業化配套和主導產業的產業鏈擴展。同時,風險投資的不足,制約了企業的科技投入,影響區域產業集群的整體創新能力,從而制約了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5.行業協會建設滯后,作用微弱。丹東的產業集群缺乏行業組織統一領導。與浙江、上海等產業集群發展較好的省市相比丹東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多數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行業協會。許多企業目標市場相同,為了爭得有限的市場,導致過度競爭,企業競相壓價,使企業陷入增產不增效的境地。從組織形式上看,丹東現有的產業集群多屬企業集群和行業集群,而鮮有區域集群和鏈條集群,集群內的分工也多以水平分工為主,而垂直分工較少,這種低水平的集群形式和分工特點極大地約束了創新因素的集聚和競爭能力的提升,限制了集群效應的充分發揮。
三、丹東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科學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政府通過城市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宏觀政策,影響和引領產業集群的發展水平和方向,使產業集群發展與丹東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提升、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有效結合。重點推進汽車及零部件、儀器儀表、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農副產品加工、不銹鋼及精深加工等16大產業集群。認真分析產業優劣勢和發展環境,制定出每個產業集群培育與發展的具體方案,做到一鏈一策、一群一策。
(二)以產業集群政策代替產業政策
與產業政策相比,產業集群政策更為完整、科學、可行。產業集群政策要綜合考慮本地的資源條件,通過把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整體發展納入相關政策的考量范圍,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才能有切合實際的載體。集群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遵循產業集群形成、演進、升級的規律。把握集群的發展特征,滿足其發展的外部環境要求,并有針對性地對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來促進產業集聚進程,從而拉長產業鏈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培育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
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是地方產業競爭力的最好體現,很多產業集群就是名牌產品帶動型或龍頭企業帶動型產業集群。品牌作為“無形的手”,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既能托起一個產品,也能帶動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政府要策劃、包裝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地方名牌企業、名牌產品,加強對地方名牌產品、龍頭企業的宣傳推介。從領導人到市民都要利用各種機會宣傳推介丹東,對外樹立良好形象,使黃海汽車、鳳城老窖等產品品牌家喻戶曉,人人稱道。以這些品牌的發展帶動各產業整體發展。
(四)強化產業鏈建設
把產業鏈做成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脈:一是把大項目做成大產業。目前丹東在建設一些大項目,如,不銹鋼及精深加工、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等,一個大項目,就能形成一條產業鏈。要規劃建設好現有的大項目,有針對性地布點,充分預留產業鏈伸展的空間,拉長產業價值鏈條。二是變大企業規模拉動為產業帶動。重視在產業集群中發展,與產業價值鏈的中小企業建立緊密聯系,招商引資要進一步圍繞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加速上下游配套企業的引進與集聚,變政府招商為企業自發招商,給企業自招企業以同樣的優惠政策,以商引商,壯大產業集群。
(五)發展和提升專業化工業園區
把專業化工業園區建設與產業集群培育緊密結合起來,使工業園區成為產業集群的孵化區,在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的過程中推進產業集群的優化與升級。要重點加快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區域專業化工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丹東產業集群的有效載體。一要在園區內各企業間構建產業聯系,形成專業化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二要按類設定配套產品企業園區,優化配套環境;三要引導公共物品投資,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六)政府要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政府可以創造和提供企業集聚的環境,吸引企業在一定空間地域內的聚集。一是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特別是為丹東建立的產業園區提供必需的基礎設施等等;二是加大對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公共投入力度,培養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三是信息服務。如收集行業的市場與技術信息,制定行業標準,建立公共培訓機構,組織聯合技術攻關。可以在條件適合的地方成立作為政府派出機構的產業集群服務機構,充分配置政府服務資源,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 上一篇:科技外語類人才培育與就業研討
- 下一篇:基金會清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