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經濟發展解析

時間:2022-05-21 05:50:00

導語:礦業經濟發展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業經濟發展解析

1礦業在湘西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自西南向東北蜿蜒境內,系云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鄰云貴高原,北靠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國土面積15462km2,占湖南省面積的7.3%。到2009年末全州人口275.83萬人,占湖南省人口的4.0%。湘西州礦產資源總量豐富,截至2011年年底,全州共發現64種礦種,占湖南省已發現142種礦產的45.01%和全國已發現172種礦產的37.21%。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34種,其中錳、汞位居全國前五名,鉛鋅、錳、汞、釩、磷等13種礦產位居湖南省前十名。湘西州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2.21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錳鋅鋁礦產業、食品加工產業及生物醫藥產業三大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67億元,同比增長1.4%,總量占規模工業比重的74.5%。在三大產業集群中,錳鋅鋁礦產業實現增加值59.4億元,同比增長0.8%,占三大產業集群增加值的88.66%,占全州全年工業增加值的58.12%。礦業經濟已經成為湘西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推動力,是湘西發展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錳鋅產業增加值與湘西工業增加值的相關關系見圖1。湘西近10年工業增加值的飛速發展是伴隨著以錳鋅產業為主導的礦業經濟崛起而發展。湘西州工業增加值從2003年的21.40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02.21億元,規模增長了將近5倍;錳、鋅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10.5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9.40億元,規模更是增長了5倍多。湘西工業經濟飛速發展中,錳鋅為主的工業增加值在全州工業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從2004年的37.25%增加到2010年的58.12%。據統計,整個錳、鋅行業的采掘、冶煉及壓延、制成品的產值達到整個湘西州GDP的70%。此外錳鋅行業也是湘西州出口創匯和稅收的主要支柱行業。2010年1—5月,全部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出貨值2.2億元,錳鋅企業共實現出貨值1.7億元,占到全部出貨值的77.3%。從一季度的工業經濟效益來看,全部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3億元,實現稅收3.4億元。其中錳鋅行業合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4億元,實現稅收2.4億元,比重分別占74.9%和70.6%。算上其他相關礦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礦業經濟在湘西州出口創匯和稅收中的比重還會有所提高[1]。

2湘西礦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湘西的礦產資源得到了高強度開發,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但是這種以礦產資源消費為發展模式的粗獷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問題。

1)無序開采對礦產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嚴重,資源保障程度低。受礦產資源開發“有水快流”思潮的影響,礦產資源開發的準入門檻較低,小礦山設置太多。小礦山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采厚棄薄,采大棄小,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規劃,掠奪性開采,致使礦產資源浪費嚴重。同時,由于小礦山生產工藝簡單,技術力量薄弱,主要有用成分回收率很低,伴生成分沒有回收,礦產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開采監管力度不強,致使鉛、鋅、錳等湘西州優勢礦產過量開采。由于過度開發,保有資源儲量下降加快,有的礦山資源量幾近枯竭,有的礦山資源儲量已高度危機。據預測,湘西州絕大部分主要礦產的靜態可采年限已不足10a[2]。目前湘西州主要礦產產量出現了一定的下滑(錳、水泥),或者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鋅)(表1)[3]。雖然自“7•20”透水事故后,部分礦山被關閉整頓,但錳礦石成品礦的下降程度達到48.3%,要達到2009年產量有將近一半的缺口,資源保障能力已經不足。鋅精礦雖然增長了21.7%,但是成品鋅卻只增長了4.82%,說明鋅精礦的質量有所下降,礦產的選礦和冶煉回收有所下降??傮w來說,在經過了峰值之后,錳鋅的增加速度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圖2和圖3)[4]。

2)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容易誘發地質災害。全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程度高,最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是礦坑水、選礦廢水、尾礦廢石等礦山排泄物對水土環境的污染,其次是破壞土地資源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此外金屬礦山廢水廢渣中尚含有重金屬離子等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非金屬礦產主要開發水泥用灰巖、建筑用石料、磚瓦用粘土等礦種,屬于以露采為主的建材類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突出表現為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地貌景觀破壞等。截至2009年年底,湘西州礦山占用與毀壞的土地面積累計達36.18hm2,其中年度毀壞土地面積2.39hm2;礦山固體廢棄物累計積存量達1.05億t;礦區地下水位下降區面積41.91hm2;年度礦坑排水量為600.9萬t;年度發生礦山地質災害2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0萬元,年度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達1121萬元[5]。

3)安全生產事故頻發,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對全州的礦業權進行實地核查,全州共有各類礦山企業616個,全部為中小型礦山。小礦山都是個體或集體經營,礦山投資均是業主的個人資金或銀行貸款。為了追求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盡快回收資金,個體老板對礦山的投資僅僅是滿足礦山基本生產,對于礦山安全生產設施投資嚴重不足,再加上安全意識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致使礦山的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危害生產工人的生命安全。僅2010年下半年湘西州就出現了“7•20”透水重大安全事故和“10•29”較大礦山安全事故。

4)部分礦產加工產能過剩,導致過量生產或利用方式不當。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材等建材類礦產資源在湘西州分布范圍廣泛,但由于過去對該類礦產資源的管理不是很嚴格,導致過量生產或生產及利用方式不當。水泥生產企業的產能就是在此種情況下出現的過剩,目前部分小規模的水泥企業由于產能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產經營問題,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行政干預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工作。由于礦業經濟在湘西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部分行政領導運用手中的權力干預正常的礦業管理工作。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礦業開發活動的不規范性甚至部分違法、非法開采活動也得到了默許,這給以后的礦政管理留下了極大的遺留問題;同時也造成了國有礦產資源的流失和部分安全生產隱患。

3湘西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通過對以上湘西礦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對湘西礦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1)摸清家底,做好礦產資源的供需分析。經濟活動最主要的兩個因素就是供給和需求。作為礦業經濟活動的供需關系有兩對:一對是原礦石供應能力與選冶加工需求能力之間的供需關系;另一對則是礦產品的供應能力與終端消費之間的供需關系。這是一條從原礦到產品到市場的產業鏈,要做好這條產業鏈的分析,需要了解目前湘西州礦產資源的可采儲量(包括礦山的開拓儲量、采準儲量和備采儲量),同時還要了解州域范圍內及其鄰近區域對于錳鋅等對原礦石加工的產能,這部分產能的大小直接決定可以接收多少原礦石進行選冶加工,從而決定原礦石與選冶企業之間的供需關系到底是供不應求還是供過于求,此外市場最終消費需求量直接決定了制成品企業的供應能力。歸根結底是要對終端市場需求量做出分析,并測算目前的可采儲量對最終需求量的保障能力。目前湘西州的礦產資源供需形勢主要為伴隨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的制約性矛盾加劇。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可采儲量耗竭過快,可供開采的后備資源儲量不足與需求的快速增長呈反比,主要表現在鉛鋅、錳、煤等大宗礦產資源。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未來湘西州礦產資源的需求缺口將呈擴大趨勢[2]。

2)推動企業走出去,同時引進州外資源以及人才、資本和技術。推動具備比較優勢的勘查、生產、加工企業走出去,到州外、省外、國外去開辟市場。通過引進礦產資源勘查、生產、加工、管理等優秀人才來提高礦業企業的綜合軟實力;通過對金融資本的引進,促進礦業企業增加勘查投入、生產設備投入和擴大生產規模;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能耗和工業三廢排放,實現資源的開發與節約并重和綜合利用。此外,要大力引進外資尤其是大型央企、國企來參與開發湘西州的礦產資源。充分總結目前在湘西州投資的中鋼集團、中材集團等大型央企在湘西投資中的經驗,分析存在的難題,為進一步引進其他大型企業來湘西投資做好鋪墊,創造良好的礦業投資環境。

3)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資源、資產整合。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發展冶煉和精深加工,改變以往銷售原礦、精礦、或電解錳(鋅)的狀況,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達到資源量消耗少、經濟價值大幅度提高的目的[6]。湘西州的鉛鋅選冶和電解錳企業雖不具備一流的設備和專業技術隊伍,但主要技術在全國同行業中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如鉛鋅選礦回收率、電解錳的單位電耗指標等。由于目前大部分企業還是生產和銷售大部分電解錳和電解鋅,因此需要利用本身的生產技術優勢、人力資本優勢、產能規模優勢、西部大開發政策優勢等推動精深加工,并推動行業整合,實現做大做強。目前花垣縣主要錳產區已經實現對原有的19宗采礦權整合到5宗較具規模的采礦權。通過對錳礦資源的整合,在以后的鋅及其他礦產資源整合中,需實現一個礦山必須是一套證照、一套獨立的生產系統,防止“一證多井”和“假整合”。錳礦資源整合的實現也為今后的鉛鋅資源整合提供了先例和平臺。礦產資源整合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國土資源、煤炭、安監、環保、工商、公安、電力等各部門充分協作)、以整合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運作模式為載體的聯動機制。通過聯動機制可以充分發揮行政干預和市場調節能力,實現妥善處理整合中的利益問題,從而強力推進整合[7]。同時應鼓勵采、選、冶一體化整合,大型企業兼并小型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下游產品產業鏈向上兼并、重組原材料工業企業。既實現了企業的做大做強,也增強了企業的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從而通過資源、資產整合來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4)健全礦業權出讓制度,合理規劃和設置礦業權數量。嚴格執行礦業權出讓的招、拍、掛制度,完善礦業權出讓制度。要強化國土資源部門對礦業權的管理職能,嚴格控制一級市場,明確礦業權出讓的基本原則、具體操作程序和礦業權設置的準入條件,實現礦業權的出讓一律實行市場出讓。要充分發揮國家、省、州《“十二五”規劃》、《第一輪礦產資源規劃》、《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等一系列相關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合理制定礦業權設置方案,做到沒有礦區規劃或者礦業權設置方案的,一律不予設置礦業權。如在全州的水泥用灰巖礦山中,嚴格執行上級規劃中設置吉首市天源建材有限公司觀音山石灰巖礦、古丈縣古丈德物華礦業發展有限公司雙溪礦區水泥配料用頁巖礦、龍山縣白羊鄉紅星水泥灰巖礦共計3宗采礦權;對于釩礦的采礦權,要嚴格執行州政府釩礦領導小組的決議,確保一個縣市只有1宗釩礦采礦權。

5)加強對安全生產的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抓好礦山的安全生產要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要以“打非治違”為有效手段,深化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加強日常巡查和集中檢查,依法嚴厲打擊無證無照的礦山生產經營、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擅自生產、關閉取締后擅自恢復生產等非法違法行為。突出抓好地下礦山局部通訊系統和防治水、露天礦山采場和排土場邊坡的整治,嚴厲打擊和認真治理資源整合、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的非法違法與違規違章行為,杜絕假整合真生產、邊技改邊生產的現象。抓好尾礦庫整治與監控責任的落實,加快整治進度,全面落實和完成尾礦庫整治任務。

6)增加勘查投入,支持地質找礦計劃。國土資源部已經啟動實施“358行動”,即,三年有重大進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礦產勘查開發格局的宏偉目標已經初步論證,經過2010年的準備,2011年開始實施[8]。a.全面推進地質找礦新機制。公益性地質工作加強基礎地質調查的定位要堅持,主要是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在此基礎上要運用地勘基金,積極引入商業資金開展勘查,風險較大的項目要降低勘查風險,予以扶持和政策調控。在找礦潛力大的地區,要進行整合出讓探礦權,促進資本技術結合和探采一體化,開展整裝勘查,實現快速突破。目前湘西州有國家整裝勘查區“花垣—鳳凰鉛鋅礦勘查區”以及省級整裝勘查中的“花垣錳礦、永順鎳鉬礦釩”等。要充分利用好這次地質找礦的良好時機,為湘西的地質找礦找出資源,找出經濟效益。b.要學習“錫田模式”。將州內有經濟實力的大礦山與有較高勘查技術水平的地質隊(地礦局405隊、有色局245隊等)結合起來組建公司,聯合勘查,風險共擔,成果共享??辈楣ぷ鲬才旁诔傻V遠景區、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過的重點礦區或老礦山的深部和外圍。c.要推廣“巖頭寨模式”,即大力推動“礦產資源快速評價法”的試點工作,將這一成果充分應用在今后的地質找礦活動中,以實現“358”計劃找出更多更好礦產資源的目標。

7)合理適度開采礦產資源,推動礦產資源儲備。礦產資源是礦業發展的基礎,具有不可再生的屬性。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行適度開采戰略。由于過度開采,區內優勢礦種如鉛鋅、錳、釩、汞等價格低迷,資源賤賣,沒有體現其經濟優勢。在以后的礦產資源開發中,要實行保護性開采,嚴格控制礦山數量,合理規劃礦山的開采能力。對于本區的優勢礦種、國家限制性開采的礦種(鉬、鋁土等),更要嚴格執行國家的配額生產指標,要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在推行適度開采礦產資源的同時,要對部分礦產資源進行儲備,如錳、鉛鋅、釩、汞等優勢礦產一定要合理規劃開采,并對部分探明礦產進行礦產地儲備,禁止開采,像煤炭、原油等能源礦產則要對礦產品進行儲備,以應對突發事件或者自然災害。

8)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礦業城市轉型。所謂礦業城市,是指以礦產資源開發而興起,并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礦業城市的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會提供原礦產品及其初加工等礦產品[9]。礦業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的演變有其特有的規律性,即礦業城市大都要經歷礦業城市起步階段(礦業經濟興起)—經濟快速成長(礦業經濟快速擴散)—成熟階段(礦業經濟達到資源開發利用的臨界點)—經濟衰退(作為主導產業的礦業衰退引起)或成功轉型(非礦業經濟的成長、繁榮)4個發展階段[10](圖4與圖5)。目前湘西州礦業城市(鎮)主要是指花垣縣(民樂、李梅、芭茅等城鎮),該縣的礦業經濟一度占GDP的90%以上。隨著開采量的不斷增加,可供開發的不可再生資源年限已經大大縮短,資源開采成本不斷上升,生產率下降,效益降低。以上種種特征表明,花垣縣的礦業經濟已經開始處于成熟期,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轉型,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湘西州近10年工業增加變化情況見圖6。循環經濟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它是一種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當中,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環就是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1]。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可以建設礦業經濟園區,園區內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生產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在企業內部,同樣也要做到廢物利用,如礦坑水、尾礦水、廢石、尾砂的再選用,從而達到減少廢物、廢水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的[12],這也是建設“綠色礦山”的需要。發展循環經濟只是實現礦業城市轉型的一個方面,還需要利用區位和產業優勢大力培育其接續產業,發展電力、交通、水電等基礎產業,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實現經濟的多元可持續發展。

4結論

目前湘西州的經濟發展對于礦業經濟的依賴性較高,由于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消費,促成了礦業經濟的黃金時期,但是要實現全州礦業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保持礦業經濟的支柱地位不動搖,大力開發礦產資源;

2)要堅定不移地抓礦產資源開發整治、整合,保持礦產資源開發的優良環境;

3)要積極開展地質找礦工作和資源儲備工作,為礦業經濟的后續發展提供穩定保障;

4)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提高對資源的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