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網經濟收益論述

時間:2022-06-10 10:03:00

導語:高速公路網經濟收益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速公路網經濟收益論述

遼寧省高速公路網歷時28年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截至2011年底,通車里程已達到3300公里,為遼寧省乃至東北區域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速公路作為一種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為所經區域提供了快速、安全、便捷、舒適的道路交通條件,所產生的效益一部分表現為道路使用者效益,也稱為直接效益;一部分表現為通過改善高速公路輻射區域交通條件,優化了產業布局,達到改善宏觀經濟基本運行環境的目的,進而促進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部門的發展而產生宏觀社會效益,也稱為間接效益。

一、直接效益

遼寧省高速公路網中骨架路網均為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項目,不僅發揮了東北地區進關出海的主通道功能,也是省內各城市之間的交通主動脈,承擔起大部分中長途客貨運輸任務,直接效益十分顯著,不僅給道路使用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帶來了明顯的節能效益和環境效益。第一,運輸成本節約效益。由于高速公路的通車,提高了區域內公路等級,改善了運輸條件,縮短了車輛行駛距離,提高了行駛速度,大大降低了車輛運輸成本,產生了大量的公路晉級效益。如本溪至遼中高速公路是國高網遼寧中部環線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是沈陽經濟區主要城市之間的公路主通道,自2008年全線通車以來,同與之平行的省道沈環線公路相比,公路等級由二級或三級提高為高速公路,本溪至遼中之間的里程縮短了25公里(占原里程的18%),車輛行駛速度提高了40km/h(提高了70%),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高速公路通車后,原有公路或道路的交通量大部分轉移至高速公路,減少了原有公路的交通擁擠,使原有公路的車輛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帶來明顯的運輸成本節約效益。如鐵嶺至朝陽高速公路是國高網長春至深圳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是東北地區入關進京的第二通道,自2008年全線通車以來,原有京哈高速公路的長途運輸車輛有70%轉移至鐵朝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錦州至沈陽至四平段的服務水平由原來的二級(V/C=0.65)提高為現在的二級(V/C=0.46),車輛平均行駛速度由原來的93km/h提高為現在的108km/h,減少了車輛運輸成本,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第二,節約時間效益。高速公路建成后,由于行駛速度大大提高,縮短了車輛行駛時間,使旅客和貨物減少了在途時間,客運量中生產人員在縮短的旅行時間內可以多創造國內生產總值,減少了在途貨物所需資金利息的支出,產生了客貨運輸節約時間的效益。例如,盤錦至營口高速公路是沈大、京沈兩條高速公路主通道的連接線,也是國高網項目,自2002年建成通車以來,使大連、營口等遼寧南部地區的車輛入關進京的行駛時間大為縮短,從營口至盤錦行駛時間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為40分鐘,產生的節約時間效益十分顯著。第三,提高交通安全效益。由于高速公路良好的行車條件,使車輛行駛的安全性明顯提高,高速公路通車后,通道內的交通事故率明顯降低,帶來了提高交通安全效益。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同二級公路相比,交通事故率降低了72%,人員和財產損失大大降低。

二、間接效益

高速公路的建設過程中,其投資對區域內的社會經濟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消費,從而對宏觀經濟發展產生了貢獻。建成后,為沿線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運輸環境,其快速、便捷的特點有助于沿線地區生產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促進沿線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使各地區獲得比較均等的相對利益,發揮各自的經濟優勢,并保證區域內主導產業能帶動和影響區域內相關產業增長,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群體。第一,直接投入效益。建設過程中,由于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刺激區域內相關產業擴大規模,帶來經濟增長效益,由交通直接投資又轉化為社會需求,通過市場機制轉化為相關產業的間接投資,最終體現為國民經濟的增長。第二,產出效益。公路建成后,改善了區域交通狀況,降低了運輸成本,促進了運輸業的發展,刺激了客貨運量的增加,對各相關部門凈產值增長做出了貢獻。第三,開發效益。高速公路建設帶動了沿線地區資源開發,如地產增值、開發自然資源、旅游資源,支撐這些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如沈陽至丹東、丹東至桓仁、桓仁至永陵、永陵至南雜木、南雜木至沈陽等高速公路共同構筑了遼東旅游經濟圈,對遼寧東部地區的旅游資源和自然資源的開發產生了顯著的效益。第四,傳遞效益。受產業間投入產出關聯因素的影響,圍繞其他受益產業的發展而出現新的需求,引發了連帶產業從交通建設中間接受益,高速公路沿線地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是最典型的傳遞效益。第五,潛在效益。高速公路網形成后,交通功能的顯著增強有助于經濟信息的交流和市場的開拓,特別是促進了沿線地區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開放、競爭意識的增強等,帶來了無形的潛在效益。預計到“十二五”規劃末期,遼寧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超過4500公里,高速公路網絡將有效連接城際間縣域節點、重要運輸集散地、產業園區和港口,屆時,高速公路整體效益將得到充分的發揮,將為遼寧省經濟騰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變革的思考

農村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中實現普遍推廣應用的過程,是一個由傳統農業而現代農業而信息農業的演進過程。在農村信息化過程中,作為充當發展現代農業關鍵助推器的農業科技服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當下,探索農村信息化背景下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新體系和運行模式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課題。

一、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演進趨勢

1.組織結構:由傳統推廣網絡向扁平化、虛擬化網絡演變傳統農業推廣網絡是一種典型的聳高型組織結構,包括從國家至省、市、縣、區、鄉、村多達7個層次。這種組織結構管理層次多,管理人員多,管理跨度??;在信息溝通上,平等關系少,垂直關系多,指令性信息多,雖然信息權威性強,但溝通所需時間、歷程也長?,F在借助因特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遞可以橫向和縱向進行,農業科技信息完全可以做到直達,因而“垂直”的結構組織就可以向“扁平”的結構過渡。目前,各地探索的區域性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的基本做法,就是建立省級農業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并把過去農業推廣體系的省、市州、縣(市)、鄉(鎮)、村五級管理,簡化為省、市州、村三級扁平化管理,甚至簡化為省、村兩級扁平化的管理架構,實現平臺上移,服務下延。在省一級建立省農業科技信息綜合服務指揮中心和技術支撐中心,統一綜合服務平臺的管理,整合和集成各方面的資源,為服務平臺的運行提供技術支持;在村一級建立起以科技特派員、農技推廣員、大學生村官、農業鄉土人才為骨干,直接為農民服務的基層專家團隊,多形式多渠道地建立信息服務站點和終端,把農業科技服務的觸角伸向農村最底層。在傳統農業推廣組織結構中,組織職能是預設好的,人員被安排在相對固定的位置上,任務與固定的責任范圍緊密相連。相對于日益多變的多元化農業科技需求而言,這種組織結構缺少反應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敏捷性。隨著農村信息化的推進,一種新型的運轉靈活的虛擬組織結構應運而生。這種虛擬組織結構的一個典型代表就是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專家團隊。它是通過政策機制,由政府相關部門集成包括政府、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多方面的科技服務專家組成的虛擬化團隊。區域性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專家團隊一般包括省級技術專家、科技特派員、基層專家(市縣專家、農技推廣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種養大戶、技術能手、涉農企業負責人以及大學生村官等)三個層面。這種專家團隊并非要嚴格地由農業推廣組織成員參與,而是有大量志愿者的加入。由于農業科技服務組織的虛擬化,作為服務對象的農民和涉農企業不再是被動地參與到農業科技服務當中,而是開始成為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

2.參與主體:由政府包辦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并重演變長期以來,我國傳統農業推廣組織都是單一的行政型農業推廣組織,目標群體難以參與。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少民辦的非政府組織形式的推廣組織開始興起,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涉農企業、高??蒲性核⑥r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等五大主體,各種主體根據自身特點,在科技信息服務方面各有側重。在多元化參與主體中,政府是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主導力量,主要承擔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和政策制定工作。無論在“政府農業部門+科技示范點+農戶”、“政府農業部門+信息服務站點+農戶”型服務模式中,還是在“政府農業部門+科技特派員+農戶”、“政府農業部門+農村信息員”型服務模式中,政府均表現出了主導地位。[5]涉農企業是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骨干力量,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產需求,以訂單農業的形式實現企業與農戶的聯接,引導農民進行種、養生產。高??蒲性核寝r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技術和人才支撐力量,既擔負著農業科技創新的重任,也擔負著農業科技服務的重任,更擔負著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重任。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新生力量,并且越來越成為基層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不可缺少的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的方式很多,不僅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財務、法律等咨詢服務,還作為農民與政府的中介,代表農民與政府溝通;不僅為產業內的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供銷信息服務,還作為獨立實體與信息服務媒體、涉農企業聯合來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農民是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無論哪種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模式,農戶都是其中的參與者,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農戶也是信息化過程的終端執行者。

3.服務內容:由狹窄、量少、時滯向全面、專業、實時演變傳統農業推廣服務范圍通常只是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技術問題,且主要以產中的技術指導為主,對產前、產后以及市場、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服務涉及很少,而對農民心理、農民行為、農村社會等方面的領域涉及就更少。即便是產中技術指導,也主要靠“兩條腿一張嘴”來推廣,所提供的科技信息和服務極其有限。不僅如此,由于服務時間和時效一般受到農業推廣機構具體工作時間和服務手段的限制,農業科技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時滯性。農民往往因信息不靈、滯后而致生產與市場脫節,因信息不對稱而受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及其他組織的不公平對待。隨著農村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業科技服務的內容也得到了極大拓展。當前,各地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平臺建設都是以提供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務為導向,并突出產業化、專業化。例如,山東省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在科技服務信息化方面,圍繞山東省蔬菜、果樹、樹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家禽、水產、農資配送、農產品物流等具備良好發展基礎的十大產業,重點建立十個專業信息服務系統,實現專業系統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信息化服務,同時重點加強科技、市場、商務、人才等信息內容服務。隨著平臺服務的不斷深入,山東還將逐步實現科技、文化、衛生、就業、安保、社會管理等信息服務一體化。農業科技服務內容的另一重要變革就是實時化。這是基于信息化條件對市場需求的即時反饋,即時推出或者優化科技服務信息,并即時提供有關科技信息服務。內容的實時化意味著網絡內容要時時更新,意味著科技服務的提供是以“分鐘”而非以“天”來行動。目前,科技部門推行的12396呼叫中心以及農業部門推行的12316“三農”熱線服務,都能實現農業科技24小時無縫隙服務,農民用固定電話撥打“12396”或“12316”,就能即時獲得當前農事、農作物栽培、市場行情、農資產品投訴等方面的幫助和解答。

4.服務方式:由以現場服務為主向以信息平臺綜合服務為主演變我國農業科技服務的傳統方式主要有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印刷品宣傳、技術咨詢、巡回指導、聲像傳播、農戶訪問等,而這些服務方式大多又以現場服務為其特點。隨著信息技術在農村的廣泛應用,傳統農業科技服務方式因其適宜性和有效性雖得以保留甚至發展,但信息化正使農業科技服務方式發生著非比尋常的創新變革,原來以現場服務為主的服務方式正在向以信息平臺綜合服務為主的服務方式轉變。例如,北京市建設的“12396北京新農村科技服務熱線”平臺,集自動語音服務、專家坐席服務、雙向視頻診斷服務、手機短信查詢、網絡在線咨詢等服務方式于一體,并實現了用戶自主搜索和智能匹配。[6]湖南省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以12396為基礎,通過門戶網站來實現信息化對接、教育培訓、溝通咨詢、電子商務、農村民情社情調查、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視頻點播等多種服務功能。而滿足12396應訴要求的數據庫和知識庫建設又能為12396應訴提供問題答案,為遠程終端提供知識服務,為智能決策提供數據和知識支持。此外,12396呼叫中心建設,除了承接12396呼叫的應訴要求,實現呼叫應訴服務,還具有調度當地科技專家實時出診,開展現場服務的功能。吉林省以中國長農網為核心平臺,建立了“互聯網、電話網、衛星網”三網合一,“網絡信息服務、電話語音和固網短信服務、農民遠程教育服務、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服務”四位一體的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體系。

二、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發展瓶頸

我國農村信息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計算機應用于農業生產。1996年,第一次全國農村經濟信息工作會議明確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方向。[7]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頻繁強調要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我國在信息傳播高速公路等硬件建設、農業信息平臺和資源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是信息化設施條件不斷改善。截止2010年,全國在互聯網接入方面實現了“鄉鄉能上網”,其中寬帶網的比例達到98%。同時,我國農村網民達到1.25億人,占全國網民的27.3%。在電話通信網方面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全國100%的行政村和94%的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在廣播電視方面,農村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6.78%和97.6%。[8]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為農業科技服務的信息化變革提供了關鍵支撐。二是信息服務平臺初具規模。“十一五”以來,各級農業部門以12316農業公益服務號碼為紐帶,逐步建成了公益服務熱線電話、短彩信、互聯網、廣播電視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各級科技部門以“科技信息戶聯網工程”為基礎,實施了“12396星火科技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建設”,開通了12396呼叫熱線。不少地方還先后在科技部門的主導下,借鑒“公安110”快速反應機制,建立以熱線電話為紐帶的“科技110”綜合服務平臺。這些平臺涵蓋了種、養、加、商、貿等各個領域,較好地解決了農民所關心的生產技術、市場信息、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等各方面的問題。三是信息化網絡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國省級農業部門均設立了信息化工作的職能機構,97%的地市農業部門、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設立了開展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70%以上的鄉鎮成立了信息服務站,鄉鎮服務站點逾100萬個,農村信息員超過70萬人。許多地方都已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建聯動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組織網絡。同時,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各級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高校、省地縣三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鄉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站、數量龐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及農業產業化組織,也不同程度地參與到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中來。四是信息資源開發取得成效。迄今為止,在信息采集方面,農業部門已在全國農業系統建設了近40條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點8000多個。在網站建設方面,政府建立的農業網站達4000多家,全國所有省級農業部門、超過四分之三的地級農業部門和近一半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局域網和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各地科技部門和科研院所也大多建立了農村科技信息網、農業科技信息網。在數據庫建設方面,農業部相繼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村經濟統計、農業科技與人才、農產品價格等60多個行業數據庫。科技部門也在全國多地試點推行星火110科技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建設、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數據庫與知識群庫。這些數據庫主要根據農民需求,以產業為基礎,通過專家撰寫、網上摘取、電子和紙質農業書籍知識提取、維客和博客的知識沉淀、特色產業的知識沉淀、農業知識工程招標等途徑構建。五是服務模式多樣化發展。在農村信息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科技服務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型、社會參與型兩大信息服務模式。無論是政府主導型還是社會參與型,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9]如浙江的“農民信箱”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形式多樣的信息、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實名制用戶已達236萬;上海的“農民一點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吉林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成功打造了“12316”服務模式;寧夏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破解了資源整合難、信息共享難、網絡進村難的大難題;而海南“農技110”服務站點建設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企業化運作相當成功。廣東的“信息直通車”、山西的“三網融合”、陜西的“專家大院”、福建的“科技特派員”、甘肅的“金塔模式”也各具特色。就社會參與型而言,企業主導的服務模式已初顯鋒芒。如中國移動的“農信通”、中國電信的“信息田園”、中國聯通的“12316熱線”等在多個省市推廣應用后取得明顯效果。雖然在近幾年的實踐過程中,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已經取得越來越明顯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潛在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運行模式的長效機制問題。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是農業科技服務在農村信息化過程中的創新,在建設初期,其主要經費以政府項目投入為支撐。但當完成了平臺建設、專家團隊建設以及信息資源建設等基本工作后,作為公益性服務,沒有維持持續運行的利潤效益,缺乏后續的資金投入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較好地從系統整體和層次性出發,理順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體制,設計在不同階段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可持續信息化服務營運模式和機制,既要避免企業化服務模式所帶來的重利潤輕服務以致于失信于民的后果,又避免政府公益性服務模式所帶來的體制不活、機制不靈、服務低效的后果。

(2)專家團隊的建設問題。在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過程中,無論是信息服務平臺知識庫的構建,還是在線專家答疑的實現,還是現場服務的執行,都離不開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專家和信息技術專家。專家資源是構成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行信息化服務中普遍存在專家隊伍不足、積極性不夠、橫向聯動缺失等問題。因此,如何緊緊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并使省專家、科特派和市、縣、鄉基層專家進入服務平臺,既保持專家團隊的連續性、穩定性、積極性、成長性,又不影響專家科技人員的正常晉升,同時又能使“專家—農戶”有效互動,并使專家之間能夠協同聯動,是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服務網絡的發展問題。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運行主要是靠工作聯動來進行的。在基層尤其是在鄉鎮以下,主要是靠建設單位在基層工作的服務站點以及原來農技部門從事農業科技服務的相關人員來開展服務的。這種網絡體系上下聯系比較松散,缺乏制度保障,工作易陷入被動。因此,理清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的網絡體系發展思路,探索不同層次服務機構和科技人員在信息化條件下的緊密結合機制,研究和解決信息化服務的政策激勵制度是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

(4)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問題。共建共享是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和保障。眾所周知,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龐大系統工程,只有突破行業、部門、地區之間的局限,做到各行業、各部門、各地區的通力協作,才有望真正把各種相關資源整合起來,在充分發揮各行業、各部門、各地區農村信息化資源和基礎優勢的同時,形成強大合力。但目前各地農業農村信息化推進工作職責不明、管理不力、多頭并進,建設無序,導致條塊分割、各行其道、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已建成的農業科技信息,網絡資源系統間還缺乏互聯互通,不少信息資源還存在著重復建設、分散管理現象。[10]且許多農業信息服務數據庫不是基于農民訴求,不是來源于農業生產實踐,無用信息很多,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也成為制約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發展的一大因素。

(5)農戶的信息服務應用能力問題。盡管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在農民生產和生活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受傳統文化意識限制,不少農民特別是廣大中老年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的認識還不高,由此制約了他們參與和應用信息服務的積極性。不僅如此,由于目前農民收入水平仍然相對較低,消費能力有限,這也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農業科技信息產品的購買和應用。目前PC機購置費、維護費、上網費甚至電費的支出都成為農民享受信息服務的限制因素。此外,由于農民知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也普遍偏低,而對于現代信息交互技術應用就顯得更為困難。信息技術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民應用信息服務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

三、促進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建議

為解決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服務“三農”中存在的諸多瓶頸問題,未來農業科技服務的信息化發展應進一步朝著如下方向行進:

1.在運行模式上,應加強信息和資源共享,整體協調統一發展根據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將融入到國家農業農村信息化大戰略中,按照“整合資源,協同共享”思路,重點建設部、省、地市和縣四級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體系,并建立統一的運行管理標準規范,實現及時準確的針對性服務。但這里的“整合資源,協同共享”決不能只限于部門內部,而是必須突破內部局限,整體統籌規劃。要重點整合和協調農業部門、科技部門、組織部門三大部門資源,實現12316服務平臺、12396服務平臺、農村遠程教育網等幾大工作網的無縫對接。然后,再進一步將綜合服務平臺與商業、經貿、旅游等有關部門多種網絡資源對接。不同層次的服務平臺應發揮不同的功能,其中部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重中之重,而省地市縣平臺主要向部級平臺提供內容支撐和進行本地化信息整合、管理及應用。部級平臺是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全國總門戶,是全國農業信息的集散中心,負責省級平臺管理和全國性信息共享以及全局性信息服務工作;省級平臺是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省級分門戶,是省內信息的集散中心,負責對部級平臺數據上傳、地市級平臺的管理和全省性信息下傳以省內信息服務工作;地市級平臺是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地市級子門戶,是地市內信息的分析統計中心和數據備份中心,負責對省級平臺數據上傳、縣級平臺管理和地市信息下傳以及地市內信息服務工作;縣級平臺是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的基層入口,直接面對用戶、面向用戶開展信息服務工作。在此基礎上,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將朝著進一步推進四級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體系與農村科技服務組織資源對接的方向發展,從而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集成效應。

2.在組織體系上,應著重壯大和發展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隊伍要確保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能夠順利開展,首先必須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各級農業科技信息管理和服務機構。然而即便有了健全的信息服務組織機構,若沒有相應的人員履職,特別是沒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隊伍來支撐,那么信息服務機構也無法真正有效運行。因此,未來農業科技服務的信息化發展必將更加注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專家隊伍在指導農業生產,推廣農業新技術,開展預測預警服務和宣傳農業農村政策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省、市、縣、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專家隊伍以提高本地化信息服務能力。與此同時,還將越來越注重建立能夠規范地完成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應用服務的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特別是建立穩定的基層農村信息員隊伍,并不斷加強對農民土專家、企業技術人員和基層信息網點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

3.在服務機制上,應注重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省(部)、市(縣)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首先要體現綜合性,即要能為用戶提供包括生產銷售、科技信息、技術推廣、政策信息、市場信息、電子商務、農機服務、特色產業服務、農民生活、農村金融、合作組織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務。通過平臺,農民就能快速而輕松地獲得自己想知道的多種科技、政策和市場信息等。在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后,還將進一步進行農業專業信息服務系統建設,旨在專門為用戶提供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領域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信息服務。由于大部分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具有公益性,因此,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也主要由政府組織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并由政府主導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但也有一部分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具有非公益性,對于這部分服務適合采取市場運作的信息服務機制。因此,未來農業科技服務的信息化發展,將在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為主的前提下,建立起“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公益+市場”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機制。也就是說,在適當時機和條件下,將輔之以某些市場運作手段,包括政府購買企業對農村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運營的服務;對于擴展的電子商務等商業化服務功能,政府制定標準和規范,企業自愿進入;開展有償性科技信息化服務等。這樣既可以保證公共服務的開展,又能夠實現服務的可持續營運。

4.在管理方式上,轉變行政管理職能,實施宏觀管理和間接調控在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發展初期,必須依靠政府成立的專門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機構來進行直接管理,并依靠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和項目來直接參與。但隨著農村信息化的進一步推進,政府將會加快轉變職能的步伐,并從過去行政指令型的直接具體管理中逐漸擺脫出來,把更多精力和時間轉到農業農村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制定和頂層設計上來,轉到農業農村信息化政策的制定上來,包括建立農業農村信息化標準體系,完善各項信息化工作規劃,出臺配套的激勵政策,加強考核管理等。最終政府要從政策、制度、法規、信用風險等方面為服務信息化的運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樣一來,現行的政府直接參與和運用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將逐步轉到依靠法律法規、行政管理政策指導、引導和保障的管理方式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