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扶貧攻堅的機遇與挑戰
時間:2022-10-25 11:01:28
導語:淺析扶貧攻堅的機遇與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宣漢縣扶貧工作面臨著發展制約因素多等挑戰,也面臨著政策扶持等諸多機遇。基于以上情況,建議宣漢縣扶貧工作要積極依靠政策、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認真探索扶貧路徑,并加大宣傳。
關鍵詞:宣漢縣;貧困;扶貧開發
1引言
宣漢地處四川省東北部渠江上游大巴山南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還是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全國革命老區縣,管轄77個社區54個鄉鎮和491個村。截至2015年11月,宣漢縣依然為四川省建卡貧困人數最多的縣,共計貧困村211個、貧困人口17.94萬。住房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通信難、增收難問題突出。
2宣漢縣扶貧攻堅面臨的挑戰
2.1貧困地區發展制約因素多。宣漢距成都487公里,距重慶280公里,遠離中心城市,僅有的2條高速公路和1條鐵路均處于宣漢邊緣,輻射人口率僅為16.1%。全縣低等級公路占94.96%,鐵路、高速、國省干道里程267公里,僅占總里程的5.04%。2016年宣漢縣森林覆蓋率達55%,呈不均勻分布。在前河中段下八至土黃一帶地區,植被條件較差,致使生態失調,農林業發展受阻。縣境內地下水貧乏。目前,宣漢縣仍然有約18.9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難和飲水安全問題。一“氣”獨大、結構簡單是限制宣漢工業發展的關鍵。2015年,縣屬工業僅占宣漢工業總量的四分之一。農業方面缺少龍頭引領。傳統、現代服務業發展均不夠,旅游開發能力不足。2.2“精準發力”難到位。首先,項目資金統籌難。由于各個部門條塊分割,政策組合效應不明顯。其次地方財政配套難,造成一些項目難以實施。工商資本投入脫貧領域的信心不足、效果不好。其次,貧困村大多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薄弱,急需農業技術型和經營型人才。且幫扶單位和人員受部門性質和行業特點限制,掌握的資源較單一,幫扶能力有限。最后,部分群眾自力更生意識差,自我脫貧能力弱,自我封閉思想重造成脫貧措施實施阻力大。
3宣漢縣扶貧攻堅面臨的機遇
3.1中央空前關心扶貧工作,脫貧攻堅成為全局性任務。十八大后,以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中國貧困”問題,明確要求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國家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西部貧困地區,特有扶持政策在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實施等。3.2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四川不斷進行機構職能調整,創新扶貧體制機制,出臺并實施了《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貫徹〈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實施方案》等系列規章制度,推動了扶貧規模變革翻新、創設并健全了高效的扶貧攻堅機制。扶貧工作事態發展良好,扶貧機制變革踏進深水區,推動脫貧攻堅從“輸血”蛻變為“造血”,激起窮困區域想要獲得更好生存發展的內生動力。3.3省委做出脫貧攻堅總體部署脫貧舉措更加明確省委在2015年4月底做出安排,由所有省領導和部分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市(區、縣)有關負責同志帶隊,用近1個月時間,深入160個有脫貧任務的縣,到鄉到村到戶集中開展脫貧攻。堅專項督查調研。十屆六次全會首次以全會形式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攻堅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并對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做出了戰略部署。3.4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后發優勢更加凸顯。宣漢縣貧困地區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使得區域脫貧攻堅客觀上有了更為堅實的物質條件。在有效依托國家各項扶貧優惠政策條件下,貧困地區在擴大招商引資、對外開放、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實現了長足進步。
4工作建議
基于以上對宣漢縣貧困情況及扶貧概況的分析以及宣漢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的采訪信息,提出一些有助于完善宣漢縣扶貧機制的建議。4.1堅決貫徹執行縣委政府部署,抓好抓點示范工作配合。以體制創新為動力,轉變扶貧觀念、創新扶貧模式,圍繞“四大片區”定位布局,拓寬工作新思路、統籌項目資金、匯聚各方力量、聚焦重點難點,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和骨干產業項目。推進巴山大峽谷旅游扶貧綜合開發,引領示范“四大片區”旅游滾動持續發展。以圣水、洞子等貧困村為引領,著力打造更多連片扶貧示范區,培育引領示范典型村不斷涌現。4.2大力爭取扶貧項目,全面籌集扶貧資金。對應省市扶貧工作十個專項行動方案,由各個牽頭的縣級部門負責,進一步加大向對應的上級部門項目申報力度。同時縣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匯報力度,爭取向符合條件的貧困群眾發放更多貸款。全方面引入社會資金和工商資本,資金投向重點引入到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水電氣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進一步加強五保、低保、醫保、糧食直補等惠農資金的管理,認真實施好“雨露計劃”,切實搞好殘疾人、喪失勞動力家庭困難救助。4.3認真探索扶貧路徑,監督管理扶貧項目。進一步研究適合宣漢縣情的開發扶貧路子,尤其是結合縣委、縣政府實施的“四大片區”扶貧總體戰略部署,與農林業等部門一起認真研究適合每個片區的產業發展路子。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農業專合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形成規模帶動效應。重點研究財政涉農資金股權改革試點,將貧困戶土地、山林、房屋等固定資產轉換成股權,提高貧困戶資產性收益。4.4重視解決區域貧困問題,加大形象宣傳。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知名度低,很少得到外界關注。筆者建議加大對貧困地區形象宣傳,重點對全省“四大重點扶貧片區”的優勢資源進行專題宣傳,提升貧困地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關注和招商引資,獲得更多利于脫貧的有效資源。
作者:李虹霖 張烈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錢曉燁,蔣強,劉海月等.基于精準扶貧和新結構主義經濟學的人才模式——以四川秦巴山區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6(4).
[2]覃建雄,張培,陳興.旅游產業扶貧開發模式與保障機制研究——以秦巴山區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
[3]朱貴昌.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國的貢獻與經驗[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4).140
- 上一篇:淺談對日服務外包影響服務貿易的途徑
- 下一篇:淺談中國夢的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