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運行主要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9 11:33:00
導語:工業經濟運行主要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加強,我國工業經濟與整個國民經濟一道開始步入良性運行軌道,增長速度較以前有所提高,增長質量較以前有所改善,工業結構在變動中趨于合理。目前,工業經濟總量已達到相當規模,工業門類齊全,產品品種豐富,數量和質量都有較大幅度提高。從1992年起,除少數品種規格外,絕大多數產品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但是,工業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妨礙我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1、工業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存在矛盾,工業產品結構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形勢。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工業品已從短缺狀態轉變為相對過剩狀態,從部分買方市場轉變為全面買方市場,工業品的市場實現問題成了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據對全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到1996年11月底,產成品庫存累計達5400多億元,比年初增加800多億元,大大超過合理庫存的需要。從行業看,目前紡織、輕工、家電、包裝、鋼鐵、汽車等行業的產品積壓嚴重。1996年底,我國積壓的手表1000多萬只、自行車2000多萬輛、汽車11萬多輛。由于工業產品的市場銷售不暢,使得工業企業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已有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利用率明顯下降。據第三次工業普查對900多種重要工業品的調查資料顯示,半數以上工業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例如,到1995年底,煉鋼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6900萬噸,生產能力利用率只有56.2%;汽車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328萬輛,利用率只有44.3%;摩托車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489萬輛,利用率只有33.5%。此外,發電設備、照相膠卷、電影膠片、日用鋁制品、復印機、農藥、化學原料藥、微波爐、錄象機、內燃機、金屬切削機床、油漆等生產能力利用率只有10~40%,小型電子計算機利用率僅為3.5%。
2、地區工業結構嚴重趨同。盡管我國東中西部資源的豐富程度及經濟技術條件有很大差異,但工業結構的相似率為97.9%。趨同化涉及的產業和產品眾多,且有增加之勢。目前彩電、冰箱、洗衣機、汽車、摩托車、化纖、紡織、塑料、化肥、自行車、鋼鐵等眾多工業產品已在20個省市同時生產,最多的涉及所有省市。令人憂慮的是各地在選擇未來支柱產業時仍在重蹈趨同化的老路?!熬盼濉逼陂g,有24個省市把電子工業作為支柱產業,22個省市把汽車工業列為支柱產業,16個省市把化工列為支柱產業,14個省市把冶金工業列為支柱產業。而且,省市之間工業結構趨同的問題在省內地市間也廣泛存在。
3、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分工協作程度低。到1996年底,我國大中型企業達到23927家,占全部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數的4.72%,比1980年提高了3.46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總額在全部鄉及鄉以上工業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3.18%提高到了54.36%。1996年企業集團的數量已經達到1400多家??陀^地說,我國工業企業在規模經濟化的道路上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在一些規模要求高的行業,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多數企業沒有達到合理經濟規模。如鋼鐵企業,最小有效規模為400萬噸,1996年我國煉鋼生產企業有779家,平均產量僅12.84萬噸,年產量在40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5家;汽車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為15萬輛,目前我國僅有“一汽”一家企業達到這一標準。1996年我國汽車工業的整車生產企業122家,然而年汽車產量1996年才149萬輛,這一產量尚不及世界汽車公司中排名第九的菲亞特汽車公司(1995年汽車產量為155萬輛)。在石化行業,半數以上的煉油廠的生產能力在20萬噸以下,沒有達到最低有效規模經濟水平。在我國1600多家造紙廠、400多家啤酒廠、130多家洗衣機廠中,達到最小有效規模的僅為8%、12%、6.9%。雖然從總量上看,目前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到“八五”末期,我國煤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4.5%;鋼鐵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2.9%;水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占27.0%。但是,我國最大500家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尚不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我國大企業產品集中度較低,眾多企業生產經營散、小、差的問題嚴重。例如,機械行業前10家企業集中度,美、日為50~60%,我國為4.8%;電子工業前10名企業集中度,美、日為65~90%,我國為15%;汽車工業前三家企業集中度,美國為90%,我國僅為33%。
4、工業增長質量不高。我國工業在高速擴張的過程中,工藝水平和技術體系沒有得到相應升級,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及其比重的提高相當緩慢。如我國機電產業(包括機械、運輸設備、電氣機械、電子及通訊設備以及儀器儀表等)在工業凈產值中的比重,1980年為19.8%到1992年只上升到22.2%。在進出口中,雖然我國工業制成品已占出口總額的86%左右,但多為一些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附加價值較低的一般工業制成品;同時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投資類設備,60%以上依賴進口解決,零部件也需要大量進口。如機械行業,大型建設工程、高檔基礎產品和石化、汽車等支柱產業技術密集程度高的裝備越來越依賴進口,如石化的80%,轎車工業的90%的裝備要靠國外。機械設備進口額,1990年為136.6億美元,1995年為430.7億美元,平均每年以21.4%的速度增加;國產機械設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從80年代初的90%以上,下降為目前的60%,其中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大型工程機構、膠印設備等高新技術的機械設備的70%甚至更多被進口產品所代替。此外,我國鋼材達到國際標準的只占10%左右,品種也不全,國內市場需要的熱扎板、冷軋薄板、鍍錫板、鍍鋅板等優質材,40%以上還依靠進口;我國大型石化企業的產品品種只有1800種,工業發達國家達到幾千種,我國合成纖維差別率只有10%,國外達到30~40%,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份額小,其產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3%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0%以上。
5、國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嚴重滑坡。近幾年,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一直呈上升趨勢。獨立核算的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面,1992年為23.4%,1993年27.8%,1994年30.9%,1995年33.5%,1996年37.7%。1997年上半年,全國虧損企業虧損面占國有企業總數的45%。從國有企業虧損額來看,國有企業虧損額增加很快,凈盈利逐年減少。虧損企業虧損總額占盈利企業盈利總額的比重,1985年為42%,1995年上升為43.9%,1996年1-4月和1997年1-3月甚至出現了超過100%,即整個國有工業凈虧損的嚴重情況。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另兩個重要指標——資金利潤率和資金利稅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據統計,1980年,國有獨資核算工業企業的資金利潤率是16%,資金利稅率是24.94%。到1985年兩項指標分別是13.2%,23.53%;1990~1995年資金利潤率各年分別是3.2%、2.9%、2.7%、3.2%、2.6%、1.9%;而這期間的資金利稅率各年分別是12.34%、11.81%、9.71%、9.68%,9.77%、8.01%。
二、我國工業今后發展的主要對策與思路
我國工業經濟在新形勢下所出現的問題,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和市場推動的原則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1、調整和優化工業結構,通過工業的結構性調整來解決因結構性原因引起的產品實現問題。前面分析指出,我國目前在低檔次、低附加值的工業部門中存在因過度競爭而造成的市場實現困難,但與此同時還有部分工業部門存在供求缺口,也有相當部分的產品的市場讓給了進口品。這一現實表明我國目前工業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已從總量不足轉為結構失衡;工業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發生了錯位。因此,調整和優化我國的工業結構理應成為現階段我國工業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調整和優化我國的工業結構主要包括:克服地區工業結構同構化、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和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各地區重復建設、重復投資、搞“大而全”、“小而全”,歷來是我國地區工業同構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現。要克服地區工業結構同構化,首先要求各地在選擇支柱產業時要突出本地區的優勢。各地在確定支柱產業時要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來進行。例如,在資源豐富的地區形成資源加工業的優勢,而在資源缺乏的地區就沒有必要繼續發展資源加工業,重點應轉向技術密集型工業。在資源稟賦大致相同的地區培植優勢產業則要注重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應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發展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已有較大競爭力的工業。其次,要推動產業在區際間進行轉移。當前應著推動發達地區的傳統工業特別是資源加工業向落后地區轉移。這既可以使發達地區騰出空間和其他資源推動產業升級,也可使落后地區發展起來的產業一開始就有較高的技術含量。當然,產業的區際轉移也應采取市場方式,不要重復行政干預的老路。沿海向內地、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傳統產業可以采取技術投資、機器設備投資等形式與接受轉移的地區建立合作或合資企業,也可建立獨資企業。由此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的地區重組。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是造成工業結構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必須改組現有的企業組織結構。既要鼓勵生產和經營的合理集中,推進規模經濟,實行大公司、大企業戰略,又要搞好專業化協作,尤其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名牌產品或為大型企業集團提供配件和服務,構建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的格局。當前工業結構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工業結構層次低,產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促進結構升級也是解決工業結構性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產業升級不只是指在現有產業中培植出適合新的市場需要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同時還要求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其中包括由勞動密集型工業上升為技術密集型工業,培植滿足新的市場需要的新興工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和我國當前工業運行中的現狀,促進我國產業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要采取措施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鼓勵產學研聯合以促進科學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和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的步伐,鼓勵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增加研究與開發投資,加快各產業主體技術水平,以技術改造老企業;同時要發展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的高附加值、高關聯度的產品,特別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名優產品,努力開發新產品、新品種,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
2、按照“三個有利于”的原則,進一步加快國有工業企業體制改革步伐。對于中小型國有企業,可以因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和不同企業而制宜,采取現在已經明確可以采用的改組、聯合、承包、租賃、股份制、兼并、破產、托管經營、授權經營、公開拍賣等辦法,把企業改為非國家所有或非國家經營。對于大型企業,可以區分為兩類,實行不同的改革方式:第一類是關系重大、影響面廣有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其中大多數均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這類企業的改革問題有中央來抓,直接操作,通過公司制改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及組建特大型企業集團等方式,盡快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提高國際競爭力。但目前應該強調的是:對于實行公司制改組的企業,首先,必須理順其產權關系,做到所有者真正到位并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要盡可能做到股權多元化,以克服原有的政企不分狀況,實現政企分開;再次,必須建立起一套既能具有足夠激勵又能相互制衡的內部治理結構,以真正解決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適當分離。對于組建中的企業集團,必須根據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合理內在聯系,科學地劃分各集團公司的主管業務范圍,以既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競爭格局,又避免行業壟斷狀況的出現。第二類是一般的國有大型工業企業。這類企業可以通過破產兼并,資產重組,實現優勝劣汰和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
3、采取一些能夠增加對工業品有效需求的措施來啟動消費。對于我國目前工業經濟運行中所存在的問題。如果僅歸為工業的結構性問題,未免有失偏頗。前面提到,許多工業的生產能力利用不足,企業的產品銷售率低,市場疲軟、庫存積壓,這表明我國工業品供求在總量上也處于供過于求狀態。因此,在調整工業結構的同時,適當擴大有效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這方面的措施包括(1)大力開拓農村市場。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很快,農民的收入有了顯著提高,廣闊的農村工業品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但是,要把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變為現實的市場需求,尚需采取一些鼓勵農民購買工業品的措施。在這方面,可借鑒世界銀行推薦的“孟加拉模式”,即在政府、保險公司擔保下由銀行提供小額貸款給購買工業品的農戶,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2)進一步制定鼓勵工業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為了促進出口總額的持續擴大,要加快內資企業外貿經營權的改革,完善外貿出口制,擴大企業自營出口。在規范管理中,提高出口退稅實際支持程度。增加對出口產品展覽、推銷的政策鼓勵,簡化從事經貿活動出國人員的審批手續。進一步加大對機電產品出口的信貸支持。
- 上一篇:電影原型敘事結構管理論文
- 下一篇: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