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31 04:42:00
導語: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面對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加、勞動力供過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觀、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的基本國情,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重要選擇。
一、關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概念
按經濟學家的一般解釋,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單位資金吸收較多勞動力的經濟部門。從統計角度看,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定義為在一個經濟中,單位資金所吸收的勞動力明顯高于本經濟體平均水平的部門。在這一定義中,“一個經濟體”可以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也可以是一個行業或一個企業?!懊黠@高于”的標準是相對的,需根據具體的研究對象確定,可以定為50%,也可以定為一倍。
勞動密集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和研究對象的規模、層次以及比較的基準等有密切關系。一個經濟體從整體上看可能不是勞動密集型的,但其內部的某一部分可以是勞動密集型的。相對于世界發達國家,我國經濟屬于勞動密集型。在我國內部,相對于城市經濟,農村經濟屬于勞動密集型;相對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在第三產業內部,商業和服務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分經濟類型看,民營經濟多為勞動密集型。分企業規模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多。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從總體上看不僅現在是勞動密集型的,而且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也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
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必要性
對于是否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還存在著一些懷疑甚至否定的意見。這就需要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必要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由我國當前的資源稟賦結構所決定的。資源稟賦結構是指一個經濟體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資本的相對份額。我國土地遼闊、勞動力眾多,而資金相對短缺,所擁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相對較少,這就決定了我國發展經濟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力而不在于資金和技術。要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這一比較優勢,就必須注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2.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使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轉移到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從而拉動我國經濟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當前仍處在工業化過程當中,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任務尤顯艱巨。雖然東部地區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已有所上升,但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把在東部地區已逐漸失去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延長我國在這些產業中的比較優勢。我國遼闊的地域和巨大的地區差距,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這種產業的轉移,我國區域間的經濟差距也有望得到縮小。
3.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利于擴大就業
我國的資源稟賦結構不僅決定了發展勞動密集產業的必然性,同時也決定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必要性。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現實,決定了我國要長期面對就業的壓力,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勞動力多,在促進就業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緩解我國就業壓力,擴大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1.適時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這些地區勞動力價格低的比較優勢已出現減弱的苗頭。應利用我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注重從政策上適時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轉移,以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促進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
2.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鑒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更多地分布于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之中,盡快消除在市場準入、資金融通等方面對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歧視,為他們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國民待遇、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的環境,將有利于促進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3.注重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與高技術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可以在關鍵工序上采用現代化技術,而一些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會在一些生產環節上存在著機器無法替代的手工作業。要糾正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能是低技術產業的傳統認識,注重用高技術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改造為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注重保持和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要糾正勞動密集型產業缺乏競爭力的誤解。企業的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雖然我國在不少高科技領域競爭力較弱,但在很多加工制造領域,由于采用勞動密集型的形式進行生產而人工成本低,很多產品在國際上仍有較強的競爭力。勞動密集型產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就在于將人工成本控制在較低的水平。為保持和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用人數量和工資水平都是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時必須時刻關注的問題。
5.用勞動密集型與資金密集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我國勞動力眾多的現象在農村表現得較為突出,而農村勞動力的出路也不能僅僅是進城務工的“華山一條路”。農村經濟的模式應當是:大宗糧食等農作物的耕種必須走規?;C械化經營的路子,非此不能提高這類產業的勞動效率和效益。但在蔬菜、水果、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則應盡可能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就業。
- 上一篇:產業集群演化論文
- 下一篇:地方體育產業發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