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演化論文

時間:2022-08-31 04:42:00

導語:產業集群演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集群演化論文

[摘要]分工本身就是一種生產性制度安排,分工的制度效應在于分工制度和產業集群演化存在正相關關系。產業集群是以完善分工制度降低交易費用的,所以產業集群是一種以降低交易費用、帶來遞增收益為目的的制度安排與組織創新。產業集群既促進了分工合作,又降低了交易成本?;诜止さ闹贫茸冞w推動了產業集群升級。

[關鍵詞]分工交易費用產業集群制度變遷

一、分工促進產業集群演化的制度效應

分工在古典經濟學家那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因素,而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在生產領域中的集中反映,是人力投入的特定組織形式,是一種生產性制度安排。分析產業集群的演化機制,不能忽視分工的制度效應。這種效應主要在于:分工制度規定各投入要素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新古典經濟學派通常關注于既定的稀缺資源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穩定增長和靜態特征,由于各投入要素的收益遞減,經濟增長的路徑是越來越“繃緊的”(tightening)。而產業集群中的分工制度為改造投入要素的質和量提供了內在積累機制,為不斷擴大各投入要素的作用提供了內在組織與刺激機制,由此產生收益遞增以抵抗收益遞減趨勢,產業集群使經濟增長的路徑可以越來越“拓寬”(widening)。因此,分工制度如果是完善的,則產業集群能達到較高水平;反過來,如果產業集群發展達到了較高水平和速度,則其分工制度一定是相當完善的;分工制度決定著產業集群演化所處的狀態。大量歷史經驗表明,產業集群演化并不是平滑和諧的過程,而是具有高漲、平穩、停滯、衰退等各種狀態的波動過程。產業集群發展究竟處于何種狀態,這取決于產業集群所在區域的政治、法律、社會制度對產業集群經濟增長所規定的限度,而這個限度又是具體地集中到分工制度上來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

例如,在我國東部沿海各地,在土地、人口、自然資源等方面都沒有顯著變化,而產業集群發展狀態卻出現很大差距。一方面,在浙江、廣東等東南沿海省份,由于較早提供了對外開放政策,在稅收制度、貿易開放制度和自由市場制度的建設上起步最早,表現在分工制度上,是制造業內部分工大為深化,較深地融入國際分工和國內分工鏈條,使得企業間的社會分工、行業間的產業分工和地區間的區域分工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產業集群發展呈現高漲狀態;另一方面,遼寧、河北等北部沿海省份,改革開放的進度相對于南方較慢,在政府職能轉變、市場制度建設、貿易開放制度等方面相對落后,致使分工制度的局限性比較明顯,分工制度對產業集群的促進作用也受到局限,在山東、河北、遼寧等省份,產業集群的數量、規模和發展態勢,比廣東、浙江、福建、江蘇要落后許多。

分工促進產業集群演化的制度效應就在于降低交易費用。分工制度是否完善,決定了交易費用的大小。完善的分工制度存在于一國經濟發展的繁榮時期,是指有利于分工深化的各種組織制度和與之相關的政治、法律、社會制度比較健全。社會分工自身會增加交易費用,但完善的分工制度則會降低交易費用。產業集群就是以完善分工制度降低交易費用的。

二、產業集群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分工的機理分析

產業集群是一種以降低交易費用、帶來遞增收益為目的的制度安排與組織創新。根據新制度經濟學對中間性組織的論述,可以把產業集群概括為:一種介于市場和科層之間,比市場穩定、比科層組織靈活,資產專用性適中,信用程度中等偏高,既競爭又合作、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主要靠關系、信任和承諾來進行協調的一種中間性經濟組織(吳德進,2004年)。產業集群這種中間性組織形式不僅存在運費和信息交流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節約了交易費用。產業集群是通過把交易費用的“內化”來減少交易費用的,這種“內化”是相對于產業集群外部而言,而不是在產業群的企業內,這有別于科斯和威廉姆森所指的交易費用“內化”。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內化”的推論是建立縱向一體化的大企業,在企業內部進行專業化分工。

但在一體化企業內部,同樣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的問題。在信息不完全對稱的條件下,一體化企業內部會產生成本問題。大量研究表明,一體化企業的科層制度在處理常規性的、被分割的非常具體的工作時是有效率的,但在處理非常規的工作、委托方和方對工作擁有的信息不對稱時,即人擁有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時,就會產生成本。一體化企業的科層制度同時也降低了下級成員的風險和責任,部分地減弱了他們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在團隊工作體系中,由于個人的績效無法測量,導致了“大鍋飯”問題的出現??v向一體化企業的另一個問題是科層體制下的每一個層級即缺少進行創新所需的信息,也缺少進行創新的動力,因而企業內的組織成本也會增加。

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純粹的市場關系,彼此之間因為長期是正式合作以及非正式交流而形成信任,部分抵消了純粹市場關系中的機會主義和未來不確定性,減少了市場風險。產業集群通過專業化的分工、協作,在產業群內形成開放式的橫向或縱向一體化的企業網或企業鏈,以作為對大型企業的封閉式的縱向一體化組織形式的替代。因而產業集群既降低了市場中的交易費用,又克服了縱向一體化大企業成本和組織成本過高的問題。

因此,產業集群導致交易費用降低的原因是:由地理位置的接近而導致的信息溢出減少了搜尋成本,減少了機會主義和敗德行為,特別是建立在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機構之間彼此信任基礎上的聲譽機制,使產業集群擁有市場和企業所沒有的優勢。因分工內生演進所造成的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之間的兩難選擇問題,由產業集群這種中間性經濟組織形式得到較好的解決,產業集群既促進了分工,又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基于分工的制度變遷與產業集群演化

分工深化是促使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根本經濟動因;制度變遷與技術創新是推動集群演進的內在驅動力;在產業集群演化過程中,基于分工的制度變遷是指由分工引起的、并對分工和集群產生反作用的制度變遷。制度變遷的作用機理是降低分工演進的交易費用,使分工演進的收益大于分工演進的成本,從而使分工演進得以實現。如果一種分工結構的存在增加了交易費用,降低了交易效率,那么就存在變革這種分工結構的內在需求,一種新的分工結構就會產生,來替代舊的分工結構。分工結構決定了于之相適應的分工制度,分工制度也會發生變遷。分工制度變遷又會推動產業集群升級。制度變遷清除了分工演進過程中的人為障礙,降低了分工演進的交易成本,使分工演進產生的專業化經濟能直接轉化為規模經濟;而分工演進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了制度變遷。分工演進、分工制度變遷與產業集群演化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動關系。

林毅夫把制度變遷劃分為兩種: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诜止さ闹贫茸冞w類型也是如此(見表)。

在我國產業集群形成初期,在國家提供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宏觀制度環境中,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的加工貿易開始興起,但分工結構比較簡單,企業內縱向技術分工外化為企業間橫向分工,分工鏈條短,國內區域分工和國際分工并不充分,企業的建立與衍生主要靠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來推動,產業集群的演化動力主要來自于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私營企業是制度變遷的第一主體,民營企業家是要求制度變遷的初級行動集團。中央政府是改革開放的政策提供者,但地方政府對改革初期開放出現的新事物還存在認識誤區,比如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溫州等地出現的眾多市場和產品加工區,當地政府曾采取過取締、消滅的措施。

隨著集群的發展,集群規模的不斷擴大,政府對集群的態度由抑制到默許,再到扶持和鼓勵。這時,集群內分工鏈條不斷延伸,社會分工不斷細化,企業間的橫向分工和縱向分工都比較充分,特色產業集群不斷形成,區域分工較為明顯,并不斷融入國際分工鏈條。以政府為主體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逐漸加強,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比如,一方面,建立各種工業園區,提供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提供土地、用工、基礎設施等優惠條件來吸引資金,以期能夠壯大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使產業集群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扶持產業分工鏈條的延伸,提供資金建立產品研發中心,建立各種專業化市場,支持企業創立品牌,加大營銷力度等。產業集群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區域內分工鏈條的延伸,區域內的分工合作轉向區域間的分工合作,并更為全面地融入國際分工鏈條,構建國際分工網絡,分工結構進一步多樣化,政府在經濟一體化、技術創新、進出口貿易政策等方面積極提供集群升級所需要的制度環境,企業和企業家團體對產權明晰、基于信任的社會資本優化也有進一步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相結合,共同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產業集群發展進入成熟階段。例如,珠三角制造業的分工演進是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呈現出明顯的“被動適應性”,其最重要的誘因是外生的“制度輻射”和“技術溢出”,而非內生的變量所致。OEM的分工方式,決定了政府和企業的制度創新方向和范圍,進而影響著產業集群升級模式。區域分工的格局要求各級政府建立區域協調機制,以便更有效地配置不同地區之間的資源,避免不同區域產業集群之間的惡性競爭,在不同區域間實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總之,分工水平制約制度變遷進而影響產業集群演化,技術分工深化改變著企業組織的演進,社會分工深化影響著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形成,區域分工狀況影響著地方政府之間協作機制的建立,國際分工格局決定著國際貿易制度的變化,分工結構演進制約著分工制度變遷。但制度創新又會改進分工水平,中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制度變遷過程中,盡管經濟市場化的進程仍受到制度性障礙的限制,但是在制度創新方面卻具有后發優勢。即通過對發達國家先進分工組織的組織模仿和管理模仿,我們可以獲得關于分工組織的制度性知識,從而改進交易效率,跳過一些分工的中間水平,直接實現較高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集群要進一步加快發展,需要將組織模仿和管理模仿過程中的外部制度性知識內化為企業的非正規的內部知識,才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一般而言,外部的制度性知識通過企業的協調機制和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內部知識,再通過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內部分工表現為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我國發展產業集群要高度重視企業的組織結構、內部分工和協調機制的設計和安排,加強學習培訓和企業文化建設,以加快集群從組織模仿和管理模仿到真正在我國健康發展的進程。

四、結論和建議

應當重視分工對于促進產業集群演進的制度效應,也要重視產業集群通過降低交易費用來促進分工水平提高的中間性組織屬性。分工結構、分工制度變遷與產業集群演進,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應當通過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相結合的路徑,進行制度創新,發揮制度創新的后發優勢,在企業組織結構、企業合作機制、區域合作機制與國際貿易制度等方面,構建有利于產業集群升級的分工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