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經濟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6:41:00

導語:交換經濟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換經濟史研究論文

緣起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生產和交換是兩種不同的職能?!@兩種社會職能的每一種都處于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響之下,所以都有多半是它自己的特殊的規律。但是另一方面,這兩種職能在每一瞬間都互相制約,并且互相影響,以致它們可以叫做經濟抽線的橫坐標和縱坐標。”[1]

對于恩格斯的這個見解,似乎還很少進行認真的研究。在政治經濟學界,常是重生產而輕交換,或把交換從屬于生產。斯大林關于政治經濟學對象的定義,干脆刪掉了交換,并解釋說“因為‘交換’一詞通常被許多人了解為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不是一切社會形態所共有的。[2]­事實上,十月革命后,在蘇聯一直存在著一種否定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思潮。[3]®在我國,這種思潮也在七十年代達于高峰,形成“自然經濟論”,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危害。

1979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轉變,1983年提出“變自給經濟、半自給經濟為商品經濟”的口號,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更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但在大力提倡商品生產中,又出現流通渠道不暢,運輸、倉儲、通訊、服務等嚴重不足,以致發生“賣貨難””買貨難”等現象。這就使人感到,單考慮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是不夠的,還應當從廣義上來研究交換這個“坐標”對發展國民經濟的作用。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經濟史的思想指導。經濟史又是總結生產和交換的歷史、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對商業史的研究頗盛,已有不少成果,十分可喜。但我覺得探討的范圍狹了一些,不能反映恩格斯所說交換的社會職能的作用。原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提過,商業除從事商品交易以外,至少還有運輸、保管、通訊、遞送、分類、包裝、散裝、分配等八種職能,這些職能又都創造價值,因而形成商業成本或費用。[4]¯國外有的經濟史學者把市場機能、運儲、信息以及信貸、保險、政府等功能統一計算到一個交換成本(costofexchange),這些功能在歷史上的演進(反映為交換成本的降低),機制著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5]°這種看法有點象恩格斯的交換坐標論。這種看法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模式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業資本從屬于產業資本,它的職能受生產的支配。在歷史上,“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階段中”,商業資本是獨立運動的,那時“商業支配著產業”[6]±;因而,交換還會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感到有必要擴大我們商業史的研究范圍,姑稱之為交換經濟史。這里,我只是提出一些設想,供同行討論和批評,遠非交換史本身。但我覺得,經過時賢的研究,如果我們能從中國經濟史中找到一兩個交換的“自己的特殊的規律”,那必然會對我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十分有益。

廣義的交換

馬克思的確說過:“交換就其一切要素來說,或者是直接包括在生產之中,或者是由生產決定?!盵7]這是指產品或商品交換,可說是狹義的交換、但他還講過,人們在生產中必須“互相交換其活動”,發生“各種活動和各種能力的交換”。[8]­這里已不限于產品或商品的交換,但還是在生產之中。這些交換還都是使用Austausch一詞。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一些地方,表達交換這一概念時,不是用Austausch,而是用Verkehr一詞,中文本譯為交往。這個詞含義較廣,他們還提出物質交往,精神交往等各種“交往關系”(Verkehrsverhaltnisse)。在談到交往與生產的關系時,他們說:“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人們“受著自己的生產力的一定發展以及與這種發展相適應的交往(直到它最遙遠的形式)的制約”。[9]®這里的交往就不是在生產之中,而是與它并行,甚至是生產的前提了。

馬克思在致巴·瓦·安年阿夫的一封信中,在論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時說:“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边@里的交往又是借用英文commerce(交易)一詞。他解釋說:“我這里使用commerce一詞是就它最廣泛的意義而言”,它包括一切“社會關系”。[10]¯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用交換這一概念時是有不同含義的,從狹義以至最廣義,乃至不得不選用不同的詞。

在自然界,存在著三種交換,即物質交換、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換。在系統論中,各系統之間、一個系統的各元素之間都有交換關系,即輸人和輸出。這種交換也就是物質、能量、信息的轉換,所以輸人和輸出是不同質的。[11]°這個原理也可用于社會研究。人類社會也存在著不同質的交換,如政治關系、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等。不過這樣來看待交換,又未免太廣泛了。近代社會學家,盡管常把交換歸之于社會行為(行為主義),但多半還是區分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功能主義)。為便于研究,我想把政治經濟學的交換區分為下列三個含義,三者加起來就是廣義的交換。由于是作為交換經濟史研究的對象,自不免有若干人為的規定(正如我們要研究江南經濟史,就要對“江南”作些規定一樣)。

第一個含義:指商品交換,包括它的前驅產品交換。這是通常意義的交換,也是我們要研究的主體。這種交換,從自然性質上說,屬于物質交換,從歷史上說,它出現較晚,最早不超過原始社會末期。至于它的歷史下限,即在共產主義社會是否消滅,可暫置勿論。

第二個含義:指勞動交換。從自然性質上說,它屬于能量交換。但因所有產品和商品的交換都是物化勞動的交換,我把它們和也是商品的勞動力的買賣除外,僅包括其他形式的勞動,其中又主要是與流通有關的各種勞務,尤其是運儲、通訊、市場機制和金融。在歷史上,勞動交換是與人類共始終的。

第三個含義:指智能的交換。從自然性質上說,它屬于信息交換。但我用“智能”一詞,意在把它限制在經濟的范圍之內,排除權能信息(政治信息),也排除非功能的信息(感情、藝術、宗教等)。作為交換的實體(非載體,如語文、通訊),我又把它限定在信息生產即精神產品的含義上;其主要內容即科學技術和組織管理的知識。因而,它出現最晚,它的歷史上限不出奴隸社會,下限則與人類共命運。

交換與分工

上列三種含義的交換的基礎都是分工,并隨分工的擴大而發展。這正是交換可以獨立于生產、有它特殊的發展規律的原因。

政治經濟學所稱生產,首先是指人類對自然的變革,即從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的出現開始。在這以前約有150萬年,人類是處于“攫取經擠”時代,而非生產經濟。但是,那時就有了分工,也有了勞動交換。

“分工起初只是在性行為方面的分工”;[12]也許是這樣,但這決非人類社會的特征。人類在采集、漁獵等勞動中,就有按年齡和性別的自然分工了。最近研究并證明,原始社會的平均分配并不是根源于共同勞動,共同勞動也不是全體成員都要同時去做一種勞動,而是分別去做各種勞動。有人把這種分工叫“暫時分業”。不管是自然分工或暫時分業,成員之間都必然有勞動交換,雖然這種勞動交換沒有等價形式(勞動成果是平均分配的)。

人類進人生產經濟并未立即開始產品交換,至少有100萬年仍然只有勞動交換。產品交換不是源于生產,而是源于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近年來學者對第一次大分工的內容不無懷疑,但歷次的社會分工造成商品交換則可以肯定。

智能交換,可以說從“智人”出現就開始了,語言便是它的載體。原始人在勞動中互相指點路途、通報情況,自然會增進效率。但是,真正成為信息的是概念,是人腦抽象思維的產物。原始人能說出許多動植物名稱,但沒有“獸”“樹”這種概念,也就沒有信息產品。信息產品是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后出現的。馬克思說:“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成為真實的分工”;從這時起人類才能“不用想象某種真實的東西而能夠真實地想象某種東西”,才有了理論、哲學和科學。[13]­所以,信息交換也是由分工引起的。

科學技術,今天已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但在古代卻不是這樣。據蘇聯學者斯特魯米林測算,石器時代,技術的發展平均每萬年只提高1-2%;從鐵器出現直到使用蒸汽機以前,技術進步所造成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平均每個世紀還不到4%。[14]®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不是靠科學技術,而是靠分工。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不論他們的世界觀如何,都肯定分工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效果。亞當·斯密說:“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盵15]­斯賓塞從整個社會出發,認為分工是社會有機體演化的普遍機制;分工愈完善,社會各部門的發展就愈協調有效。

馬克思說:“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恩格斯說,當人的勞動生產力還非常低的時候,“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列寧說:“在手工業生產的基礎上,除了分工的形式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技術進步?!盵16]®

然而。分工和交換幾乎是同義語。分工作為一種生產形式,[17]¯不僅它的效果要通過交換實現,它本身也包括著交換。分工也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分工指勞動分工。馬克思也常在廣義上用這個詞,如說中世紀的等級制度和行會制度,近代的殖民制度和國際關系,都是‘“某種分工的表現”。[18]°而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它是“一切發達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的基礎”。[19]±廣義的分工是和廣義的交換相適應的。交換除了它促進產品的商品化、勞動的專業化從而有利于擴大再生產外,它的一般效果是:使原來孤立的、往往是自給的生產領域或地區互相聯系起來,形成國民經濟整體;又使那些專業的、不能自給的部門或地區,可以獨立進行生產。因而,交換使“原來獨立的東西喪失了獨立”,又使“原來非獨立的東西獲得了獨立”。[20]²而這兩個過程,都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西歐交換經濟史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主要是講廣義的交換的。該書“交換和生產力”一節[21]³提出許多精辟的見解,可視為西歐交換經濟小史;我因摘要如下,作為示例:

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生產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

分工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它標志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向國家的過渡(奴隸制建立)。

城鄉分離也可看作是資本和地產的分離,即資本不依賴于地產而存在和發展的開始,也就是僅僅以勞動和交換為基礎的所有制的開始(首先是商人資本的出現)。

到中世紀,在由逃亡農奴新建立的城市中,出現自然形成的、以特殊勞動為基礎的手工業資本。(這時的手工業者也是商人)這種資本和現代資本不同,它不是以貨幣來計算,由于交換和流通還不發達,它不能實現(不能貨幣化)。

商人資本是在歷史上被保留下來的城市中活動,但它很快就在新興城市中出現(代替手工業者的賣人于是地區間的貿易發展起來。它的發展,取決于交通工具、沿途治安情況,和交換所及地區的文明程度所決定的需求水平。

隨著地區間貿易的發展,在生產和交換之間產生相互作用。某地創造的生產力,往后是否失傳,取決于交換發展的情況。腓尼基人的許多發明和中世紀玻璃繪畫技術即由于沒有交換(傳播)而失傳。在歷史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因每地都是單獨生產的。地區間貿易打破這種孤立,生產和商業的分工引起各城市在生產上新的分工,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業占優勢。

不同城市之間分工的直接后果是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它的初次繁榮,先在意大利、然后在弗蘭德,其歷史前提是同外國的交換。在英國和法國,工場手工業最初只限于國內市場。此外,它還以人口集中城市和資本積累為前提??棽紭I是由于交換擴大而進一步發展的第一種勞動,也是工場手工業的第一個行業,井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行業。

隨著工場手工業的出現,開始了一個人們流浪的時期,開始了各國間的商業戰爭、保護關稅和禁令,使商業具有了政治意義。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現,遠征和殖民地的開拓,商業和航運業空前發展。18世紀成為商業世紀。

世界性的交換的需求,超過了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力,引起了新的動力:產生了大工業。

然而,大工業產生的前提是國內自由競爭和理論力學的創立。大工業的出現又使競爭普遍化,這種競爭就是實際的貿易自由。大工業使自然科學從屬于資本,城市最后戰勝鄉村,其前提是(機械)自動化體系。

大工業創造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場,從而加速了流通?!?/p>

從上述簡單摘要中可以看出交換和生產以及運輸、科學等的關系,它們又怎樣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從中可以看出,西歐的情況和中國是多么的不相同;但從這種關系的原理看,又是多么的一致。遺憾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這里只講了城市生產和交換,沒講農村和農業。商品交換

商品交換是上述三種交換中主要的交換形式,也是交換經濟史研究的主體。這里引人注意的問題是:我國商業素稱發達,有人甚至認為春秋末已進入商品經濟。近年來商業史的研究,也大都盛贊歷代市場的繁榮,商品生產日盛。但是,何以資本主義生產因素遲遲不能發展?何以到20世紀八十年代還要大力提倡商品生產,提出“變自給經濟為商品經濟”的口號?我以為:我國較早廢除封建割據,較早出現全國性市場,生產力的發展長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商品交換確是比較發達的。但是,在歷史的研究中,應當注意有不同內容的商業活動,有不同性質的商品交換,它們對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已有幾篇文章討論這個問題,[22]這里只做個綜合概述。由于是強調其不同,對于共同性的發展的一面就無暇談及了,讀來未免偏頗。

第一,商品交換的原始形式是產品交換。在這種交換中,“交換物還沒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價值或交換者個人需要相獨立的價值形式”。[23]­換句話說,它是使用價值的交換,而非價值即交換價值的交換?!白鳛槭褂脙r值,它們只有同特殊需要發生關系時才能被交換”,[24]®因而交換帶有偶然性。以后交換的發展,由于有了中間媒介,交換物有了簡單價值形式;最后,它為商品交換即交換價值的交換所代替。但是,使用價值的或近似使用價值的交換仍以各種形式長期存在,并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占相當比重。如地方小市場上農民之間的品種調劑、余缺調劑、家庭手工業產品的調劑,都屬這種性質。其交換的東西,原是每家農戶都能生產的,只因某種原因今年未生產或生產不足而已。到宋代,商稅有一半來自地方小市場,其中必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這種調劑的交換。

在交換史的研究中,區分使用價值的交換和交換價值的交換十分重要,因其對生產和社會進步的作用是不同的。使用價值的生產是為滿足自我需要,是反分工的,其出賣也是為了再獲得使用價值,不是由于分工。因此,無論交易總量多大,每個交換都有條件性,它們在生產上,得不到分工的好處。馬克思說:“我們這里所指的分工,……是表現為交換價值生產的分工”,“僅僅把它看作同交換價值是一回事?!盵25]分工的作用只有在交換價值的交換中才能充分發揮。有些學者在“使用價值的交換”一詞上弄得茫無所措,即因不懂得分工的道理。[26]­

第二,商品交換代替產品交換,大體是在奴隸制下完成的。但這時的商品交換,主要是剩余產品的交換,即生產者自用有余的產品,因商業活動“使產品成為商品”。[27]®就是說,它原來不是作為商品生產的,而是作為使用價值生產的,因而不是以分工為前提。這種商品,還不是完全意義的商品(作為交換價值而生產的商品),這種商品交換,也不是完全意義的商品交換。

這種剩余產品的交換,不僅在奴隸社會。而是延續了很長時期。馬克思曾把它稱為交換的第一個階段,包括整個中世紀,“當時交換的只是剩余品”。[28]¯這是指農產品的交換。在中國,它還延續到現在。直到農業專業戶、即以分工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出現以前。應注意的是,農業生產的剩余產品的量是很大的。我國早就有“見稅什五”之說,西方也差不多,即產品的一半以上有可能投入交換,故不能因其量而忽視交換的性質。

手工業方面,城市手工業出現,已是商品生產了,故馬克思稱之為生產的“第二個歷史階段”。[29]°這問題下面再談。第三,自進人階級社會后,就有了因剝削而引起的交換。貴族、官僚、地主和他們的食客、仆從、軍隊等都要購買生活資料,因而商賈云集,形成繁榮的城市市場?!段骶┵x》《洛陽伽蘭記》《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所描繪的繁榮景象,大部分屬于這種交換。明清以后,它才漸居不重要地位。

原來政治經濟學所稱商品交換,是指生產者之間的交換,“生產勞動的分工,使它們各自的產品互相變為商品,互相成為等價物”。[30]±而由剝削所引起的交換,則不是生產者之間的交換,而是剝削階級的收人與商品的交換。在封建社會,這種收人無非是地租及其轉化形式(賦稅、商業利潤、利息)。這種收人所交換的商品如果是生產資料(包括勞動力),它就會變成資本,導致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但是迄鴉片戰爭,它基本上是購買生活資料,即農民的剩余產品。[31]²這種交換對于生產無大好處,且有壞處,因為從物質交換上說,它是一種單向流通。例如田賦,每年約合三千萬兩,無論是征實物或征貨幣,農村每年都要輸出相當于此數的農產品,城市卻沒有回頭貨來補償。因而,它所造成的市場繁榮,不必代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是反映封建經濟的成熟(地租量擴大)。

第四,地區間的商品交換,或長距離販運貿易,對生產有重大作用,已如前節所述。我國早就有發達的販運貿易,但在宋以前,主要是三種,即奢侈品貿易、土特產貿易、鹽鐵貿易。明以后,日用品貿易才漸居主要地位。

侈奢品貿易是古代貿易的主要內容,中西皆然。但它是根據物以稀為貴的原則而來,不是根據價值交換而來。土特產貿易在我國是由“任土作貢”演化而來,具有非實用的特點。這兩種貿易的商品,都是已生產出來或已存在的東西,基本上不是商品生產,不以生產分工為前提,其交換的對象,又屬特殊的需要,并限于特殊階級。因而,它們對生產的促進作用是很有限的。鹽鐵貿易,可說是商品生產了,也可說是基于地區分工。但這種分工是先天的、純由自然條件造成的,所謂“只緣海角不生物,無可奈何來收鹵”;[32]³而不是由于技術進步和大批量生產造成的,故這種交換的作用須打個折扣。

第五,在剩余產品的交換過渡到商品生產的交換后,商品交換才獲得完全的意義。因為這時所交換的,已是以分工為基礎、為市場、為交換價值而生產的東西了。這個過程首先出現在手工業中。在西歐,如前所說,首先是出現在由逃亡農奴建立的城市里,即行會手工業。在中國,要晚一些;因為官手工業盛行,它們基本上不是商品生產,而民間手藝人之向商品生產者轉化,到明代才見顯著。

但是,這時的商品生產,還是小商品生產。[33]它和后來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工場手工業)有質的差別。除了生產規模較小以外,從交換的角度看,這種小商品生產是以謀生為目的,生產者只要求交換價格能補償他們的活勞動消耗,加上彼此相等的利益(v+m),而其利益(m)不計生產資料的價值(c)。所以在這種交換中,按c+v+m計算的“利潤率的差別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正象在國際貿易上,不同國家利潤率的差別,對各國的商品交換來說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一樣?!盵34]­就是說,它還沒有達到完全意義的價格形成。并由于沒有平均利潤規律的作用,妨礙著投資在不同生產部門間的自由流通(在行會制度下還以規章限制這種流通)。此外,在小商品生產中沒有生產單位內部的分工,這也限制著交換的作用,例如促進勞動專業化的作用。在中國,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農民家庭手工業比較發達。最重要的手工業即紡織業,尤其是棉紡織業,迄鴉片戰爭還沒有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其中商品生產的部分(如在松江),在價格形成和分工上,就具有更落后的性質。

商品交換的下一個階段,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了。在我國商品交換史中,還應研究社會主義的商品交換。這兩種交換又各有特殊的學問,我都略而不談了。

總的說來,我覺得,交換史應該區分不同階段、不同性質的商品交換,才能看出它的“社會職能”,和它與生產在“每一瞬間”的相互作用,如果研究得好,也就得出它“多半是它自己的特殊規律”。這里我做一個粗略的概括,如圖Ⅰ。圖中Op是以生產的高度代表國民經濟的發展刀t是時間也是交換進展的坐標。各種性質的交換a,b,c,e,f在歷史上陸續出現,而它們的斜率,也就是各個交換曲線的導數,是不同的。這個導數,可以代表它們對于Op的作用的量的概念。(在設計上是以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作為參照系,即設f的dp/dt=1)

勞動交換、智能交換

勞動交換史還是個新的研究題目,有待討論,我這里只能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設想。

第一,如前所說,勞動交換與人類共始終,不過我們的研究還是可以從人類進人生產經濟后開始。在有了產品和商品交換以后,物化勞動是通過物來交換了,但那只占生產的很小部分(我估計清代糧食生產的商品率不過10%)。生產過程中的勞動交換仍屬重要。加羅林王朝時代的科爾比(Corbie)莊園,有從事鍛冶。旋盤、木工、制鞋、磨坊、釀酒、烤面包等的專業戶24戶;19世紀初印度一個百多英畝的小公社,各種工匠和理發師、洗衣坊,教員、詩人也有十幾戶。他們同農戶之間都要交換勞動。在中國小農經濟中,這些工匠和手工藝人以及醫卜星相(也是農業生產所必需)是分散在村鄉,若以村鄉為生產單位,這也是生產內部的分工。這種內部分工。也就是勞動交換的量,制約著生產的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這正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到了資本主義時代,從工場手工業開始,生產內部的勞動交換發生一個突變,因為所有的勞動者都變成局部勞動者,非互相交換勞動不能進行生產了;同時,“一種特殊的勞動方式——管理勞動”重要起來,“作為勞動者”的“資本家在勞動過程中起著積極作用”。[35]®這就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第二,市場結構和商業組織,是交換和流通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們是由城鄉分離和社會分工發展而來,廣義說,也是交換的一種形式。諸如由坊市制到多級市場的形成,全國性市場和海外市場的開拓.商業中心和鎮市經濟的興起,零售與批發、販運的分離,中間環節和牙行貨棧的建立,商品經營專業化和行、團行、鋪行、商人會館、公所、商會的遞姻等,過去我們是放在商業史研究,實際它們不是生產商品,而是產生功能,屬于勞動交換。

第三,上節提到,自進人階級社會,就有了由剝削引起的交換,“從物質交換上說”,它是一種單向流通,生產者輸出商品,卻得不到回頭貨來補償。但是從勞動交換來說測不完全是這樣。這就是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而來的所謂政府功能,它是統治者給予社會的管理和服務,從宏觀控制來看,也是一種勞動交換。諸如統一度量衡、維持幣制、商旅治安、均輸平準、倉儲制度、青苗市易、關卡商稅,以至榷禁、專賣、閉關、禁海、協定關稅等(我把開運河、修馳道、設驛傳等歸人下項)。這些政策設施似乎有利有弊,但不能以“目的在加強剝削”一語把它們抹殺,而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對于政府在交換中的功能,我們注意不夠,國外則已有學者進行具體研究,[36]一般認為,比之歐洲中世紀,中國封建政府效率較高,治安亦較好,故商務發達。

第四,運輸和通訊,是關系交換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們是提供勞務,進行勞動交換,但和前述主項不同。前三項的勞動交換,雖也常有等價形式,但所交換的基本上是具體勞動。運輸和通訊因較早形成產業,它們已屬抽象勞動的交換了。馬克思把運輸業稱為第四個物質生產領域,卻認為通訊不生產價值,把它列入“純粹流通費用”,這是沒有道理的。[37]­誰都知道,促進英國對華商品侵略的有兩件事,一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航,其二就是1871年倫敦至香港海底電線的接通。運輸是商品的載體,通訊是信息的載體。若說運輸因使商品“位移”就生產出物質來,甚為費解。其實,它們都是提供勞務,進行勞動交換。我們主要是研究它們在各時期的功能,及其所產生的效益——費用、時間、安全或準確性。用趨勢或導數表示,它們在19世紀初發生一個突變,這就是輪船、鐵路和電訊的出現,功效大大提高。

第五,貨幣流通和信用流通,即金融,它們也是提供勞務,與商業關系密切,一如運輸和通訊。只是我國現在還未承認它生產創值,[38]®但這無礙于經濟史的研究。事實上,我國貨幣史和金融史階研究是頗有成績的,這里也是要從它們對生產和流通的功能上來考察,納人交換史體系。它們是在資本主義的后期,達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智能交換,如前所說,主要是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流通。其重要者如黃河流域的農藝學向江南推廣,中原工農業技藝向邊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絲綢、制瓷等技術的輸出,外國作物、工藝的引進等,史料豐富,都可寫成專著。問題也在如何考察其功效,納入交換史體系。西歐實證科學和理論力學的發展,導致18世紀的產業革命,同時我國則由先進國變為落后國,其間信息的閉塞和不能象日本那樣“九千里外存知己、五大洲中若比鄰”提倡‘“洋學”[39]¯,不失為原因之一。殆19世紀后期,我國建立新式工業,而管理知識跟不上,又常淪為功敗垂成的一個因素。經過第二、第三次技術革命,據說人類將進人‘“信息時代”,姑不論說者如何,智能交換已逐漸成為交換的主要內容了。治史者以當今為鑰匙,研究歷史上交換經濟的發展、研究交換作為“社會職能”的作用,是不能忽視智能交換這個內容的。

勞動交換、智能交換和商品交換有所不同,它們常是多種形式并存,每種形式在歷史發展中又具有階段性,或發生我所說的突變。我把它們的發展過程權且示意如圖Ⅱ。該圖示是以生產和時間為坐標,利用各種交換曲線的相對斜率即導數值代表其對Op的功效,即對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由于還都未經研究,圖示不免隨意性,但可供讀者批評。(在設計上,是以資本主義時代的智能交換g作為參照系,即設g的dp/dt=1)。

小結

以上所說,只是個大膽的設想。實際上我的意見不過是:(1)在經濟史的研究中要注意交換,不宜只重生產;(3)在商業史的研究中要擴大視野,不宜只著眼于商品。而這樣研究的目的,無非是總結歷史經驗,以為今用??上驳氖?,從1985年起,我國農村已進入商品性消費階段,農民人均生活消費中商品性消費已占60.2%。但是,在勞務、服務和智能信息的交換上,還是很落后的、1986年9月12日《人民日報》有則題為“家庭能量釋放之后”的報導,對我啟發很大。

說的是安徽一個“沒有商品生產傳統”的落后縣,不用國家或集體投資,通過交換和“能人效應”,發展出專業村、專業片,25萬多人加人第二、第三產業,從一個“典型舊農區,推向商品生產的大?!薄?梢钥闯?,要釋放這11多萬個家庭的能量,單靠開放商品市場是不行的,各種交換都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