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5 11:23:00

導語:產業集群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集群模式研究論文

一、兩種集群對發展中國家FDI拉動效應的差異

目前,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外源型集群雖然產成品的科技含量略高,但實際只側重于高科技產品的簡單組裝等勞動密集環節,不掌握核心技術,對比內生型集群和外源型集群的產業結構的優劣,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來說并無多大的實際意義。所以,內生型集群與外源型集群的差異,不在于產業結構,而是由于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根本性區別,導致二者對發展中國家FDI的拉動能力有明顯的差距:

1.企業剩余的最終流向不同

外源型集群與“草根型”的本土企業實際上是生存于兩種不同的市場秩序、政治倫理框架之下,分廠的存在意義是將落后地區市場秩序中能攫取的利潤,輸送到更穩定、更完善的發達地區市場秩序之下,并借助發達地區市場秩序這一最重要的制度環境要素,求得更大的發展。所以,兩種集群內企業剩余的最終流向是不同的。

2.技術整合能力的控制者不同

技術整合能力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之一,研發中心、總部、市場總部等設在發達地區,不僅僅是人力資本、市場網絡等要素的作用,法律秩序的完備性、社會發展水平等制度環境要素的作用同樣重要。

3.企業家的生產能力不同

企業家是企業的另一大核心資源,但企業家是內生的,企業家群體的管理能力也是內生的,企業家的能力是無法用現金買到的。外源型集群只能生產車間以傳統產業為主,以“專業市場、家族經營”為主要模式。而外源型集群則是以外資帶動,以“三來一補”為主要方式。這兩種集群的共同弱點是都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缺乏核心技術,但外源型集群同時還存在“根植性”弱的問題。早期在廣東投資的大量臺商為了更低的勞動力成本而遷往蘇南,形成所謂“候鳥經主任”,卻生產不了“廠長”。內生型集群則為培養本地企業家提供了良好的商業環境和學習網絡,能夠誕生大批“農民企業家”等各類創業型人才。

4.創新能力不同

內生型擁有完整的技術演進路線和演進能力;外源型一般是技術輸入或設備的輸入,不擁有技術創新能力。外源型集群缺乏核心技術,是體現在缺乏系統的生產技術,只是輸入了某些環節的依賴性的技術。外源型集群利用的主要是低端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技術控制權掌握在外資手中,技術研發能力完全由外方掌握。內生型集群的形成初期多以模仿、跟蹤、組裝為主,但一般擁有自主技術。

5.交易網絡的區位不同

內生型集群是新的交易機會的發源地,過去分散的個別、少量的交易機會,不足以支撐一家企業的經營,而集群內交易頻率高,構成了位于集群內的交易網絡。外源型集群的交易網絡一般在集群外部,如一些中心城市,價值創造的關鍵環節可能并不在集群內部,集群內也不足以形成足夠開放的市場體系,一般只是部分企業之間的固定的配套關系。

從總體上來看,“宿主經濟”、“依附經濟”難以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只能通過“內生型”產業集群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促進對外直接投資。三、我國產業集群衍生FDI的案例分析

從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來看,在產業集群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是產業內企業較多向海外轉移的時期。我國各地的產業集群,尤其是浙江省處于成熟期的產業集群,已經開始涌現出一批對外直接投資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采取并購、重組等多種形式,向拉美、東南亞乃至歐洲等地進行大規模投資,取得了較好的收益。

目前,溫州市擁有以輕工業為主的十二大特色產業包括制鞋、服裝、打火機、眼鏡、汽摩配、紐扣、塑編、制筆等,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涌現出了一批大型企業,制鞋行業的奧康集團就是其中之一。該企業最初只是產業集群中一家3萬元資本的小型工廠,經過10余年發展,資產已超過1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該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采取了戰略聯盟與直接投資并舉的方式。2004年,奧康與意大利鞋業巨頭GEOX公司合作互相進入對方的銷售網絡,此舉使奧康通過GEOX的全球營銷網絡,實現了快速擴張。同時,該公司在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直接開設了品牌形象店,還投資在意大利維羅納建立了設計開發和信息中心,直接聘用國外著名設計師進行設計。國內的信息中心也從國外引入著名設計師設計,從而實現了生產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不同模式的產業集群對FDI的影響

外源型產業集群主要是依靠區域的地緣優勢、政策優勢、低成本優勢等吸引外來企業直接投資,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并逐漸形成產業集聚規模。內生型產業集群是指一些地方依靠傳統和當地力量產生的集群。

嵌入式的外源型集群是發展中國家特有的一種現象,一般是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為了追求更低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或稅收的特殊優惠政策等聚集而成。在討論產業集群對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時,應該將發展中國家的內生型產業集群與這種外源型產業集群分別論述。

集群的產業演化路徑不同,對FDI的影響機制也不同。從演變過程來看,兩種集群的發展初期,都無法開展大規模的海外直接投資活動。但在集群的成熟期內生型集群的FDI活動開始增多,大量企業走向自主的國際化經營。但外源型集群很少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即使有,也是由跨國公司集團總部所進行的一種非自主的投資活動。

“內生型”模式是一種誘致性制度變遷;而“外源型”則是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前者是自然演進,依靠內生力量實現增長,是一種整合性力量;后者是對傳統的中斷和沖擊,是一種嵌入性力量。

【摘要】不同的產業集群模式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FDI的影響也不同,本文在介紹內生型產業集群和外源型產業集群這兩種不同模式的產業集群對FDI影響的基礎上,分析了兩種集群對發展中國家FDI拉動效應的差異,并對我國產業集群衍生的FDI案例也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內生型產業集群外源型產業集群FDI

參考文獻:

[1]王輯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蔡寧,吳結兵.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資源的結構性整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2,(7):21-23.

[3]趙偉,古廣東.民營企業國際化:理論分析與典型案例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徐海潔,葉慶祥.跨國公司本地嵌入失效的表現和成因研究[J]浙江金融,2007,(08):15-17.

[5]陳景輝,邱國棟.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產業集群的“雙向嵌入觀”[J].經濟管理,2008,(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