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體系創新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3 04:18:00
導語:產業發展體系創新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武漢城市圈創新體系的空間特征;基于產業發展的武漢城市圈創;新體系的空間架構與組織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區域創新資源的地理格局、區域創新能力的空間差異、區域產業創新體系的空間架構、區域產業創新網絡的空間組織、區域產業創新體系空間網絡的核心是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及其空間關聯、根據武漢城市圈創新體系的空間特征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產業發展空間結構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體系是一種具有區域特色的多主體、多機制、多空間層次的復雜系統,其空間結構是以產業集群為基本節點的多重空間組織網絡。武漢城市圈的創新資源總量豐富,但空間組織路徑不暢、網絡節點關聯松散,降低了區域創新資源的創新績效。區域創新體系空間構架的參考路徑之一是構建基于市場聯系的產業集群網絡。根據武漢城市圈創新資源的特點及產業基礎,提出了構建基于產業發展的武漢城市圈創新體系的基本思路。
0引言
自英國著名技術創新研究專家弗里曼(C.Freeman)于1987年提出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InnovationSystem)以來,區域創新體系、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研究與建設日益深化。區域創新體系(RIS)建設業已成為(地方)政府推動區域發展的有力政策工具。在相關學術研究方面,我國學者多側重區域創新體系內涵及其區域構建的理論探討并注意到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意義,國際研究則偏好基于區域創新體系框架的區域和產業創新的實證分析,提出了“空間創新系統的概念。總體上講,區域創新體系的理論建設和實踐發展成果豐碩,但從產業創新的視角進行區域創新分析的案例并不多見。本文在此作出嘗試,旨在為構筑區域創新體系提供借鑒和啟示。
區域創新體系的空間結構是指區域創新節點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及其相互作用路徑。區域創新節點是創新資源富積和創新密集的空間域,它具有3個空間層次:以各級城市(城鎮)為節點的宏觀層次、以各類產業集群為節點的中觀層次和以各種創新基地為節點的微觀層次。區域作用路徑是推動創新節點關聯互動的空間通道,存在3種作用方式:以交通、通訊基礎i}施等為主體的技術聯系,以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等為主體的市場聯系,以地緣文化、人脈網絡、地域認同等為主體的社會聯系。其中,產業集群是創新主體集聚區和創新基地綜合體,它們間的市場聯系是創新活動的本質聯系,產業集群與市場聯系架構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發展產業集群、強化市場聯系是區域創新體系構架的核心。
1武漢城市圈創新體系的空間特征
1.1區域創新資源的地理格局
創新資源包括科技創新所需的創新資本、創新主體和創新基地等投入要素及其依托的組織與平臺,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及其組合狀況是區域創新體系空間特征的靜態反映。武漢城市圈創新資源的總量較為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平衡,武漢市的壟斷地位突出(見表1)。在創新資本的構成中,武漢市集中了城市圈科學家工程師的82%、科研儀器設備原值的98%、創新主體的56%和創新基地的99%;國家重點高校、院所和國家級創新基地也兒乎全部布局于此。
武漢城市圈創新資源的地域組織初具形態,但空間集聚方向不明,產業趨同引發無序競爭。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載體的產業空間集聚迅速發展。現有市級以上(含市級)工業開發區63個(包括高新區7個),據此形成的各種產業集群(集聚區)主要呈西北一東南向帶狀分布,在以武漢市高速外環為中心的地帶,在西北沿京廣線、東南沿滬蓉線(長江水道)的兩側,集中了圈內產業集群(聚集區)數量的70%(44個),并初步形成了與東湖高新區和武漢經濟區的對接態勢。
1.2區域創新能力的空間差異
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的功效,通常由知識生產、知識流動和知識運用等要素來衡量41。創新能力的總體狀況及其空間差異是區域創新體系空間特征的動態表現。武漢城市圈創新能力的空間差異巨大,
根據表2的內容以及相關調研材料的分析表明,區域創新資源的壟斷性集中和產業發展的主導性優勢成就了武漢市超強的創新能力和無可爭議的區域創新中心地位;周邊8市的創新能力普遍較弱,但存在整合和提升的空間。黃石具有一定的綜合創新資源和較好的產業創新基礎;鄂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創新環境優越;孝感體現出新興農業的朝氣;潛江蘊含著傳統工業的凝重;仙桃的民營經濟發達,中小型民營企業活躍;黃岡的社會資本優越,人力資源潛力巨大;咸寧的創新能力具有相對優勢;天門的農業資源具有明顯特色。因此,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應通過創新空間的互補和創新能力的整合,形成以產業為紐帶的城市圈創新網絡有機體。
2基于產業發展的武漢城市圈創;新體系的空間架構與組織
2.1區域產業創新體系的空間架構
根據武漢城市圈創新體系的空間特征,基于產業發展的創新網絡的空間圖式應是一種多層次、循環式、網絡狀的開放創新系統。整個城市圈可分為3個創新層次:區域層次,以武漢市為創新中心;地方層次,以周圍8市為創新中心;區位層次,以周邊城鎮為創新中心。各級創新中心以地區特色產業為依托、產業集群為載體,形成產業集群創新平臺,創新平臺再帶動產業發展,構筑循環式創新格局;各類創新主體應以產業鏈為紐帶,立足創新平臺進行互動和創新,實行不同層次對接發展、相同層次錯位發展戰略,形成區域創新的網絡狀結構。創新系統時刻保持與區域外部的動態關聯,并積極促成包括跨國公司及其研發部門等創新主體的網絡連接
2.2區域產業創新網絡的空間組織
區域產業創新體系空間網絡的核心是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及其空間關聯。因此,區域產業的空間分工是構建和優化區域創新體系空間網絡的基礎,而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存在多種關聯。根據武漢城市圈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的空間格局,區域產業創新網絡的空間組織可以選擇價值鏈、創新鏈、產業鏈作為通道。依托價值鏈,武漢市主要進行研發、營銷和成品組裝等高端價值部門的布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周邊市分別承接相關生產基地的轉移,合作發展部門經濟。依托創新鏈,武漢市主要立足自主技術創新,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周邊8市分別承接相關技術的擴散,選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依托產業鏈,武漢市主要發展主導產業部門和加工度高的下游產業部;周邊市錯位發展輔助產業部門和加工度低的上游產業部門。據此確定武漢城市圈各自產業發展與創新的重點領域(見表3),進而形成多種鏈條縱橫交錯的城市圈產業地域綜合體
3結語
從產業發展視角構筑區域創新體系是區域創新與發展的基礎與核心。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的空間結構可看成是由3個層次構成的復合空間網絡,但因網絡路徑不暢、網絡節點的空間關聯松散,降低了區域創新資源的創新績效。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產業集群的創新網絡空間架構的思路,旨在使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向以區域產業為紐帶與核心的實體靠近。但產業集群網絡或產業集群簇網絡的創新功能則仍需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和多樣本的實踐檢驗。
- 上一篇:管理學教學重在實際操作論文
- 下一篇:區域核心培育過程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