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6-09 08:16:00

導語: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文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以節能降耗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建立以環保產業為基礎的綠色產業體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態文明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產業結構是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構成和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和社會層面等四個層面、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積極開發引進多種能源,優化用能結構、建立節能扶持激勵機制、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建設,加強對環保產業的指導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要實現生態文明的目標,必須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與升級。一是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現有產業結構的升級,二是建立以環保產業為主體的生態文明下的綠色產業體系。

論文關鍵詞】生態文明節能降耗產業升級綠色產業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生態文明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從生態文明的發展途徑來考察,必須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即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

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產業結構是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構成和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金、人力資源和各種自然資源與物質資料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狀況及其相互制約的方式。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就是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技術結構、需求結構的相適應。在政府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通過優化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的構成比例關系,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從而提高產業的產出。

1、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的任何時候都有一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問題。當然,在不同時期,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需要,其產業調整、升級的方向是不同的。長期以來,由于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嚴重的問題。如資源、能源消耗量過大,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GDP年均增長9.5%,其中,至少有18%是靠資源和環境的透支來實現的。又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2006年中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在建設生態文明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首要的問題。而調整、升級產業結構,體現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是從成因上解決消耗高、排污多、附加值低等粗放型增長問題的有效舉措。因此,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實現的途徑。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边@表明,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兩個方向就是節能降耗與環保。

2、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和社會層面等四個層面。從經濟層面來考察,生態文明要求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必須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首先,第一、二、三產業及其內部諸產業之間結構協調。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推動下,我國三大產業的比例失衡的傾向日益嚴重,造成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不斷加大。一方面,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發展速度太快。2006年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二產業占48.7%,其中工業占43.1%,分別比1991年提高6.9和6個百分點,尤其是近幾年一些消耗資源多、污染大的行業發展過快。另一方面,消耗資源較少、污染較輕的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發展較慢。2006年第三產業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5%,只比1991年提高5.8個百分點。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技術產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的發展。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資源。能源、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

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并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再次,實施清潔生產,保護環境。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并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邦A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征,它適宜于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能源、資源問題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是當前我們面對的兩大挑戰。因此,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契機,通過節能降耗推動現有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建立以環保產業為主體的綠色產業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二、以節能降耗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建設生態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我國人均資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儲量也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由于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很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因此,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產業結構升級,首要的任務就是以節能降耗為目標,堅決落實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1、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淘汰落后是節能降耗最關鍵最重要的舉措,也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一是要下決心堅決關停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耗能行業,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大企業大集團,優化產業布局。二是要花大力氣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煤焦鋼鐵傳統產業,廣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能源綜合產出率,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三是要培育壯大能耗低、產品附加值高的新技術產業,推進新型產業規?;K氖菄栏窨刂菩麻_工高耗能項目,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核準和備案的強制措施,嚴格執行國家產業、土地、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政策,提高準入門檻,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快速推進產業檔次。

2、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從宏觀方面講,能源組織管理部門應加強行業先進技術指導和引導,對一些重點行業重點設備先進的成熟節能技術要實施鼓勵扶持推廣或強行推廣。從企業方面講,一是要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實施產品結構調整。二是要積極開展循環經濟,全面控制各個工序節能降耗。三是要努力促進管理創新。節能降耗是一項硬指標,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裝備、工藝水平、合理的產品結構和規模,同時還需要“精細”的管理,需要從管理上構建資源節約的長效機制。

3、積極開發引進多種能源,優化用能結構。要加快科技創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積極開發新的能源品種,按照優化結構和多種能源互補的要求,引進石油、液化天然氣等,積極開發煤層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源等新能源,鼓勵發展城市垃圾發電或熱力利用,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提高抵御能源短缺的風險能力。

4、建立節能扶持激勵機制。一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能源生產的資源成本、安全成本、環境成本、人工成本還原到能源價格中去,將低成本使用的鼓勵政策改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約束政策,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和鼓勵生產和消費者節約用能。二是對不符合環保政策的企業及不符合標準的高耗能產品建立調節稅收機制,同時對能耗標準達標的清潔能源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建立節能獎勵制度,抑制高耗能產品的過快消費,促進企業向節能方向轉變。三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重點節能項目,金融機構應在對節能項目標準審查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動和引導企業進行節能降耗技術工藝改造,促進整體節能工作的開展。

5、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節能典型。一是開展節能降耗宣傳活動,通過各種形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參加節能行動,推廣節能墻材、節能照明燈具、節能家電以及節能交通工具等,廣泛營造節能氛圍,增強全民節能意識。二是開展企業節能降耗示范活動,分行業分別選取~個好的節能典型,召開流動現場會,組織實地參觀學習,推廣典型,以點帶面。

6、強化監管,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評價考核體系。一是建立地方能耗公報制度,定期公布能耗結果,加強跟蹤監督。二是對重點耗能企業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通報,監督落實。三是將能耗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年度考核體系,并作為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任期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考核內容和實績考核指標。

三、建立以環保產業為基礎的綠色產業體系

生態文明的產業結構是以環保產業為基礎的綠色產業結構,因此,在對傳統產業進行以節能降耗為基礎的生態轉型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以環保產業為主體的逆向產業體系。逆向產業是指為人口再生產和環境再生產服務的產業。環保產業就是專業化從事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逆向產業。

我國環保產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特別是“十五”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產業總體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領域不斷拓展,整體水平明顯提升,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為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從總體上來講,我國環保產業整體和核心競爭力較低,關鍵設備和核心產品的技術水平及可靠性等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環境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市場化進程緩慢,滯后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在為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提供技術支持方面還存在較多的薄弱環節。

1、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建設,加強對環保產業的指導。制訂和完善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戰略、政策、標準及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為環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加快制訂我國環境要素和重污染行業的污染治理技術政策、指南、工程技術規范、環保產品技術標準,制訂和鼓勵發展的環保技術、產品目錄等。通過政策制度體系的引導,鼓勵發展技術先進、經濟、高效的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限制相對落后的環保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淘汰落后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

2、加快環境科技創新,提升環保技術水平。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實行支持環保技術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結合重大環境保護項目,支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通過調整和優化環保技術,鞏固和提高具有一定比較優勢、國內市場需求量大的環保技術和產品;加快開發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或國內空白的急需的環保技術和產品;積極發展有一定比較優勢、有出口創匯能力的環保技術和產品;依法淘汰設計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低效、市場供大于求的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

3、加大投入力度,創建多元化的產業投資環境。加大各級政府對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快環保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投資渠道,建立完善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多元化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調動全社會投資環保產業的積極性,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借助股票、債券、基金市場和前期信貸等資本市場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