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生態化促使當地經濟崛起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11:33:00
導語:產業生態化促使當地經濟崛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中部地區發展相對過于緩慢而出現“中部塌陷”困境,為了讓中部走出這一困境,實現中部崛起,本文認為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是最佳途徑和重要載體。文章分析了中部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及對中部的影響,探討了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與中部崛起之間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中部崛起
中部,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個相鄰省份。然而,目前中部發展相對過于緩慢而出現“中部塌陷”困境。波特曾指出,產業集群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并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關鍵取決于其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本文嘗試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針對中部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借鑒國內外產業集群發展經驗,提出中部產業集群進行生態化發展這一課題,以期提升中部競爭力、保障中部有序協調發展、實現中部崛起戰略和中部經濟、環境和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區域的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借鑒。
中部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對中部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一)中部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河南、湖北、湖南產業集群發展相對較好,其余三省發展相對較弱。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業總產值過億元的產業集群共有388個,集群內集聚了14.5萬家企業,占全省中小企業總數的50.3%,年實現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6.35%,吸納從業人員320萬人,占全省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的38.13%,但集群規模還是以中小規模為主。湖北產業集群在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有些鄉鎮擁有了兩個產業集群。有的產業集群優勢初步顯現。但是湖北產業集群的產業關聯度明顯偏低,專門化程度偏低、整體集約化程度較低,技術含量相對不高,產業集群缺乏創新平臺,集群內大多存在低端過度競爭。湖南形成了四大類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雛形;傳承歷史文化、地方特色濃郁的產業集群;依托區位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的產業集群;是“十大標志性工程”企業帶動的當地產業集聚而形成的產業集群,但是湖南的產業集群的發展層次較低,具有優勢且較完整的產業鏈少;骨干企業數量少,單體規模小;產業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尚未有競爭優勢。安徽省產業集群目前尚處在初級階段,集群的規模小,產業的附加值較低。江西省近年來出現了產業集聚的趨勢,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的雛形,但規模小,檔次低,多以低層次企業為基礎。山西產業集群產業結構單一,煤炭開采、焦化和電力產業為主,其它產業集群規模普遍較小,多元化、互補性產業未能形成。
(二)對中部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中部這種以資源型為主的產業集群的發展,對資源與原材料的需求和依賴性極大,又因很少對資源進行循環再利用,隨著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資源逐漸貧乏。同時中部產業集群不僅發展不平衡、多層次,且各省為了各自獨立的利益,對主導戰略選擇也各自為政,經濟割據,缺乏合作戰略思想,沒有有效地整合資源的理念和動機,缺乏橫向聯系,彼此形成市場壁壘,這種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利于中部產業集群整體的發展。中部很多集群在發展過程中仍是沿襲數量型、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導致了集群內對環境的集中疊加污染,往往超出產業集群所在地區的生態承載能力。且集群內企業間分工協作和關聯度較低,內部的產業結構只是簡單的供應鏈式,供應鏈短且附加值較低,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術匱乏,創新能力與競爭能力不強,不少產業還停留在模仿、低價競爭階段,對原材料的使用過多,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過于嚴重。
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與中部崛起的互動作用
(一)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對中部崛起的積極作用
1.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要引導中部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落后的、初級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而生態化發展則是強調經濟建設必須重視生態資本的投入效益,認為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活動的載體,還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所以必須由“兩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向“兩低一高”的集約型增長模式轉變,實現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
2.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引導中部由污染型經濟生產模式向清潔型經濟生產模式轉變。中部產業集群在傳統經濟指導下,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大多是直接排放,這不僅是一種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和生態的平衡。而生態化發展就是要盡量把這種放錯地方的廢棄物通過重復、循環利用變成再生資源,不僅可以節約資源,減少對原材料的使用,而且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向清潔型生產模式轉變。
3.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要引導中部產業結構的提升和優化,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率。第一產業主要發展生態農業,應以綠色食品及農業的生態效益為開發重點,并逐步向規?;踩陀^光化發展;第二產業主要發展生態工業,通過建立生態工業鏈及高新技術的開發運用,實現資源和能量的多層次分級充分利用,從而推動物質的有效轉換及再生;第三產業不僅本身要生態化而且要為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了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率。公務員之家
4.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是化解中部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二元結構矛盾,快速推動中部經濟發展,實現中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按照物質能量層級利用的原理和自然界的生態循環原則,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托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立足于生態,著眼于經濟,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和協調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合理規劃和調整整個系統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整體最優目標。這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強調“社會—經濟—自然”三位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化發展道路,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相互協調、有機統一。
(二)中部崛起對中部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產業集群雖起到了加速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以及我國已經存在的現狀,一般在經濟發展初期,集群一般很難自發形成生態化路徑。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延伸演進,生態環境問題會慢慢得到改善??梢杂铆h境庫茲涅茨曲線(見圖1)來解釋。
1993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庫茲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與收入不均等之間的倒U型曲線,首次將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間的關系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EKC認為環境質量開始隨著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如圖1所示的超過曲線的最高點后),隨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環境質量與收入為倒U型關系。EKC是通過規模效應、技術效應和結構效應、環境質量需求、環境規制、市場機制、減污投資等方面來加以詮釋這種關系的??偟膩碚f,在收入提高的過程中,隨著產業結構向信息化和服務業的演變、清潔技術的應用、人類環保意識和環保需求的加強、環境規制的實施以及市場機制的作用等,生態問題會成為一個首先考慮的問題,環境也會在經濟達到一定程度后不斷向生態方向發展。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中部會走出困境逐步實現中部崛起,中部產業集群也會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中部的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總的方向,也是中部崛起對中部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麗敏.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企業活力,2007(11)
2.孫祖榮,施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生產力研究,2006(7)
3.劉愛雄,張高亮.對產業集群競爭力來源的理論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
4.沈正平,劉海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國軟科學,2004(2)
- 上一篇:公私合作方法在教育的應用論文
- 下一篇:語文教學生動活躍化改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