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透析

時間:2022-02-23 03:55:00

導語: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透析

摘要:文章采用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和電話調查等方法,對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這兩個西南農業鄉鎮的金融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歸納出了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存在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低、村民融資熱情高但融資難、金融網點不全以及小額信貸數額小范圍窄等現象;分析了中國西南農業鄉鎮金融發展資金來源少、融資意識不強、信貸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的根源;提出了創新土地使用權流轉辦法、成立私募農業發展基金、設立農業鄉鎮創業協會和農村鄉鎮金融信貸補償基金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對策建議

在當前世界環境壓力不斷增大、人們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我國亟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低碳經濟以及擴大內需完善經濟增長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除了傳統的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外應通過發展金融和以金融為依托的產品、產業來實現。筆者耗時半年之久,對地處西南地區云南省水泄彝族鄉和重慶市李市鎮的金融和經濟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歸納出西南地區鄉鎮金融發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通過繁榮西南農村金融來促進西南農村經濟的騰飛。

一、案例和數據來源說明

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四個省(市)。這四個省(市)地域相鄰、氣候相近、習俗趨同,廣大農村鄉鎮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水泄彝族鄉是云南省內的一個偏遠少數民族農業鄉,全鄉山高坡陡,谷大箐深,交通不便。2008年全鄉的總戶數為4705戶,農業戶達4229戶,占總戶數的90%,一二三產業產值之比為:1.15:1:0.57。李市鎮是重慶市江津區下轄的一個鎮,2008年全鎮共有34248戶人家,其中有23559為農業住戶,農業住戶占68.5%。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分別是27557、17626、30281萬元。李市鎮還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農業鄉鎮,勞務輸出率高達73.4%。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電話調查三種方式了解情況和采集數據。問卷題目為《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訪戶主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和支出,融資目的和途徑、以及融資意愿、融資難易變化情況、金融對日常生活影響的感受等。問卷以戶為單位,一戶一份,共368份。問卷收發方式為現即發、即填、即收回。問卷涉及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的11個社村中的7個,這七個社村分別為:林家嘴社區一社和二社、兩岔村、牌坊村、沙埂村、雙河村、孔目村。水泄彝族鄉的調研方式主要通過走訪和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電話調查對象包括村民和金融機構相關工作人員,電話調查農戶的樣本為隨機樣本,樣本總數共31戶,隨機抽取了咱咧村、啊波村、水泄村、啊林村、瓦廠村五個村寨。

二、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現狀

對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這兩個典型農業鄉鎮進行調查分析,可得出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現象。

1.居民資金來源少,收入低。中國西南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村民收入普遍較高,依靠傳統農業生活的村民收入普遍較低。如農村居民占全鄉人數96%的水泄彝族鄉,2008年適宜種植和盛產泡核桃的箐田、馬板河、馬栗林、舊寨、啊林寨等十多個自然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千多元??墒侨l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908元,不到盛產泡核桃地區的1/3,低于大理州平均水平1170元,少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195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李市鎮農村居民同樣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該鎮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鄉鎮,2008年末從業人數44345人,勞動力輸出32543人,勞務輸出率高達73.4%。全鎮外出務工村民人均工資是當地收入的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國779元??墒?依靠上班和從事商品零售業的鎮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13082元,低于江津區346元、少于重慶市1286元、落后于全國2699元。

2.居民多無融資概念,融資途徑以民間為主。調查發現,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村民基本沒有融資概念,部分機關工作人員對金融也比較陌生,不知融資為何物。在代填《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時,問到需不需要融資時無人應答,只有把融資轉換為借錢、周轉資金后訪談才得以順利進行。該現象在李市鎮沙埂村和兩岔村尤為明顯。問卷中,65.3%的村民融資途徑為“親戚朋友或同村人”。不愿到銀行貸款的原因認為手續繁瑣占32.8%,利息高占25.9%,限制條件多占24.1%。問卷中80%的人回答民間融資不用支付利息占。居民不愿到金融機構借貸的主要原因是民間融資成本小、利息少。

3.居民投資融資熱情高,但融資難。盡管生活在西南邊陲的鄉村小鎮,但許多村民也能緊跟時代的旋律,心中蘊藏著許多創業的火花和擁有較高的投融資熱情。問卷中回答“您有了錢最想做什么?”,回答“投資辦廠”的占56.5%;回答需要融資的人數占到72.5%。融資目的為做生意的占40.3%、購買農用生產資料占19.4%,其他多為建房、孩子上學和看病。雖然許多人需要融資,但普遍都認為融資比較難,調查問卷中回答融資很難的人數占45.3%、一般占39.6%,容易僅為6.6%,還有人回答“根本就貸不到款”?!百J款也是要講關系的”,在走訪中有村民這樣告訴筆者。問卷中回答與往年相比融資變難的人數占40.4%,沒有變化的占50%,認為變容易的為9.6%。水泄彝族鄉的一些青年有建設養殖廠、制磚廠、釀酒廠、食品加工和保鮮廠等很好的創業構想,但苦于資金匱乏和缺少勇氣,這些創業的金點子僅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4.融資額度小,金融影響力不大。西南農業鄉鎮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融資額度普遍偏小。問卷中回答融資額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許多村民回答借錢數額為三五百元甚至幾十元,目的僅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鄉村民與李市鎮情況相近,融資額度也普遍較小,除了孩子上學、生病、建房、娶親和創業外一般融資額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還款時間觀念也比較淡薄。在李市鎮的村寨走訪中有許多人回答還款時間是“有錢就還”。問卷中回答還款期限為一年的占42%、三個月至半年占26%、三個月以內占14%,其他占18%。在問及金融機構對生活影響時,42.2%的人認為沒有影響,影響不大的為37.3%,較大的占20.5%。在水泄彝族鄉的電話詢問中8%的人認為沒影響,65%的人認為影響不大,15%的人回答影響較大,12%的人認為影響很大。

5.貨幣化程度高,但金融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低。關于一國貨幣化程度指標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麥金農(1973)提出的廣義貨幣量M2與名義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關率FIR(FinancialInternalRatio)即金融資產與名義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金融深化過程中的經濟貨幣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國金融化過程中的經濟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來衡量李市鎮的貨幣化程度??紤]到李市鎮金融不發達、M0不多,用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之和代替M2。從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鎮金融深化過程中貨幣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貨幣化程度在90%以上,但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離75%的警戒線還很遠,這充分說明西部農業鄉鎮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不夠,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率比較低。詳見表1。

6.小額信貸范圍窄,數額小。為了緩解農村貸款難、融資難問題,李市鎮和水泄彝族鄉政府和銀行都在聯合開展小額信貸業務。該業務以低息、政府貼息的方式給當地創業村民提供資金支持。該政策和業務的初衷非常好,但僧多粥少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在李市鎮的雙河村、牌坊村等五個村寨的訪談以及水泄彝族鄉五個村寨的電話訪問中,回答知道這項優惠政策的人比較少。在李市鎮的15個創業青年采訪中,有14個人認為申請該類資金優惠政策十分難而且數額少。一個青年這樣說“小額信貸一方面是難貸,另一方面是金額太少,一次性能貸到的最高金額僅為5000元,根本解決不了什么問題”。

三、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困境分析

1.農業鄉鎮經濟不發達,資金來源少。一是農村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村勞動生產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規?;潭鹊?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當前,西南農村許多農業鄉鎮村民仍沿襲著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模式。這種小農生產模式難以進行機械化、規?;?也難以實現產業化,更不能很好地解放勞動力。二是特色經濟少而弱。西南地區農業鄉鎮經濟作物普遍偏少,特色經濟不多而且弱小,多以種植玉米、水稻等傳統作物為主。如李市鎮多年來一直以水稻、玉米和紅苕為主要耕作物。2008年水稻(56.86%)、玉米(19.79%)和紅苕(15.18%)三者之和占了該鎮糧食總產量的91.83%。三是養殖規模小。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的許多農戶都養有豬、牛、羊和雞、鴨、貓等家畜和家禽,但養殖規模普遍偏小。李市鎮上規模的養殖戶不到五戶,產值最大的裕豐養殖場,年產值不到50萬元。水泄彝族鄉沒有一家年產值達到50萬元的養殖專業戶。

2.村民文化水平低,融資意識不強。由于農產品附加值低和人多地少等原因導致西南許多農業鄉鎮文化程度較高人群多已外出務工,加之農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這樣許多村民尤其是勞務輸出率高的留守村民的融資意識和能力就比較差,許多人只有借錢的習俗而無融資的理念。不少村民貸款僅為了生活,而不是創業或投資。水泄彝族鄉外出務工人員較少,農村勞動者的素質要高一些,但是因觀念守舊和見識不足、膽識不夠等原因使得這些村民對融資的意識也比較模糊。

3.鄉鎮金融信貸成本高、風險大。表1中平均每年不到12%的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說明西南農業鄉鎮金融機構并不是信貸資金匱乏而是為了防范風險不愿給償還能力低的村民發放信貸。如李市鎮和水泄彝族這樣工業不發達的農業鄉鎮的許多村民只有依靠傳統農業進行生產和生活。依靠傳統農業生活的村民普遍收入低、償還能力弱。另外,這些村民除了孩子上學、建房、嫁娶、看病外一般資金需求量都比較小,資金需求呈現沙?;?從而也給銀行的信貸增加不少風險和成本。面對這些償還能力低的高信貸風險村民,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自然不愿給予貸款。農業鄉鎮金融信貸成本高,除了風險防范成本高外,還源于難以改變的空間阻隔產生的空間成本。中國西南地區的許多農業鄉鎮山多且高、平地少面積小,不少居民零星分居于不同的山中和山腳之間。那些至今仍沒有通公路的地方,村民到金融機構貸款,需徒步不少山路,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核查這些人的經濟狀況和誠信度也需支出不少體力勞動??臻g成本在回收貸款時尤其凸顯,金融工作人員到農戶家中催款不容易,到了農戶家中也難保一定找到主人。這些交通蔽塞的鄉鎮與交通便捷的城市相比,明顯需要支付更多的空間成本。

4.金融網點覆蓋面小,金融產品少。正規金融機構覆蓋率不高、融資力度和活力不夠、金融產品少也是制約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9年,貴州省六盤水市的93個鄉鎮中無金融服務網點的鄉鎮達38個,占六盤水市鄉鎮總數的40.8%。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9萬多人的鄉鎮,融資主要依靠鎮里的三家正規金融機構:重慶市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產品供給主要是轉結業務和以代收費用為主的部分表外業務。水泄彝族鄉全鄉只有兩個金融機構,一個是農村信用社,另外一個是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西部農業鄉鎮除了網點少外、制約鄉鎮金融發展又一個原因是金融產品少,風險控制方式不夠靈活,抵押形式單一。李市鎮和水泄彝族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把土地使用權和林權作為質押品的先例。項目擔保、聯保等方式不僅少而且呆板。

5.金融主體間交流不暢,金融機構服務意識淡薄。首先,由于村民多住在偏遠地區、教育程度不高,對金融政策基本不了解,以及因生活習俗差異大等原因增加了借貸雙方間的距離,阻隔著雙方之間的交往。其次,金融機構為了防范風險多采用抵押貸款,這在無形中也增加了不少手續,也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民到銀行貸款的積極性。最后,金融行業本身是盈利性好收入高的行業,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金融行業的收入利潤更是十分可觀,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鄉鎮金融工作者的逐利動機而減少了服務農民、支援農村、發展農業的意識。

四、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對策建議

1.創新土地使用權流轉辦法,發展規模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規?;潭?在不改變“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使用權制度下加快土地使用權流轉速度是上策。土地流轉辦法當前主要有股份、租借、轉讓、轉包、承包、倒包、置換等幾種形式。在沒有外來企業進入時可以鼓勵本地企業通過股份制和租借的形式流轉土地。以股份制流轉土地成立農業合作社發展規模農業是個比較好的方式。租借方式一般以實物地租為宜,這樣可以很好的均衡轉讓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尤其能使轉讓者獲得穩定的收益。轉讓土地使用權還可以采用BOT模式。

2.擴大小信貸范圍和增加其額度,成立農業鄉鎮創業協會。一是擴大小額信貸范圍和增加信貸額度。這應增加小額信貸資金的供給量和通過村社干部以及借助農業服務中心加大小額信貸宣傳力度而增加需求范圍。二是成立農業鄉鎮創業協會,為創業人員提供一個交流、學習和“抱團發展”的平臺。農業創業協會會費由當地政府出一部分、會員出一部分和尋找一些贊助費而組成。協會會員應由當地創業人員、企業家、外出務工人員和創業人員、當地名人和當地籍外地名人等組成。

3.加快村鎮銀行建設步伐和規范政府監管行為。像貴州省部分沒有金融機構網點的農業鄉鎮,應加快微型銀行或村鎮銀行建設步伐,以消除過多的金融盲點。同時應規范和整合民間融資渠道,把鄉鎮資金的暗流渠道變為明流通途。對于存在民間融資組織而又是金融機構盲點的地區,可直接把這些組織變為村鎮銀行或信用社,并提供培訓和技術與資金等支持以及進行監督管理。這些村鎮銀行既可是國家控股也可為私人控股。

4.設立特色農產品和無機農業發展基金。為了更好地促進資金流向西南地區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可設立特色農產品和無機農業發展基金。特色農產品發展基金專門資助那些在當地開發和生產特、優、新的農產品和種植特色農業的農戶、創業者和企業家;以及開展無機農產品認證、品牌塑造和開展公益性和鄉鎮域的廣告宣傳等。特色農產品和無機農業發展基金的資金來源應為財政撥款。每年設一個固定存量,在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和法規前提下,采用發放多少補多少,不發不補的方式。農產品和農業發展基金還可以通過私募集資方式和引進風險資金方式而獲得。

5.成立農業鄉鎮農民工培訓基金和農業鄉鎮金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當前在國家重視下,西南地區各級政府已投入了不少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但效果仍不明顯,究其原因是針對性不強。這種困境可設立農民工培訓基金來解決。該基金用途為農民工短期性技能培訓?;鸬闹С鲆赞r業鄉鎮村民在規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獲得資格證書或合格證書為憑證,按憑證給予報銷所有培訓費用。對于農業鄉鎮金融風險的降低和激勵資金流向農業和農民的辦法之一是設立農業鄉鎮金融風險補償基金。這部分基金用于核銷那些在一定年限內(如10或15年)一定數額(如1000元以內)無力償還銀行貸款的農戶的債務。

參考文獻:

1.王國紅,劉兆征.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履約機制的實證研究.經濟問題,2008,(7).

2.李學春,王家傳.中國鄉鎮金融功能發揮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生產力研究,2009,(3).

基金項目:云南財經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編號:YC09B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