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業復蘇及未來前景
時間:2022-05-10 03:13:00
導語:日本產業復蘇及未來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新世紀初,日本出現了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復蘇,擺脫了泡沫經濟崩潰以來的長期停滯局面。這次景氣復蘇的特點是波動起伏、出口帶動、民間主導和發展很不平衡。企業素質提高、企業經營方式調整、結構調整、科技投入和科技進步、出口增加和“中國特需”和超金融緩和政策是景氣復蘇的主要原因。從目前情況看,這次景氣復蘇有可能延續到2007年。在外部因素中,美國經濟減速將成為影響日本景氣復蘇的不利因素,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中國特需”將繼續成為推動日本景氣復蘇的有利因素。
關鍵詞:日本,景氣復蘇,前景展望
一、景氣復蘇的概況
(一)GDP增長
因IT泡沫崩潰,日本經濟2001年度出現負增長,GDP增長率(實際增長率,下同)比上年度下降1.1%。日本經濟從2002年初開始復蘇,當年度GDP增長率恢復到1.1%,2003、2004、2005年度分別比上年度增長2.3%、1.7%和3.3%;2006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6%、2.5%和2.7%(參見表1)。
表1新世紀以來日本經濟的發展情況(實際增長率,%)
年度歷年2006(月)
20012002200320042005200120022003200420051-34-67-9
國內總生產(GDP)
(名義GDP)
國內需求-0.70.41.51.22.30.8-0.91.21.52.52.82.01.7
民間需求
民間最終消費支出
家庭最終消費支出
住宅投資
企業設備投資-1.1
公共需求
政府最終消費支出
公共固定資本投資0.4
總固定資本投資-4.5-3.21.50.74.3-1.4-5.70.31.13.38.44.73.5
商品、服務貿易出口
商品、服務貿易進口-7.1
注:總固定資本投資=民間住宅投資+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公共固定資本投資
資料來源:<日>內閣府《國民經濟計算》,2006年11月14日公布。
這次景氣從2002年1月開始,到2006年11月已持續了58個月,超過了1965年10月-1970年7月的伊奘諾景氣的57個月,已成為戰后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不過,與伊奘諾景氣期間實際GDP年均增長11.5%相比,這次景氣期間只增長2.4%,所以在NHK的電視采訪中被國民譏諷為“牛步景氣”。這次景氣的實際增長率雖然不算高,但與上世紀90年代年均1%的增長率相比明顯提高。由此,日本經濟終于擺脫了泡沫經濟崩潰以來的長期停滯局面。
(二)企業收益增加,破產減少
從2002年開始,日本企業的經營狀況就開始好轉。2004、2005年度,全產業的銷售額經常利潤率分別達到4.2%和4.5%,都超過了1989年度的3.9%。2005年度,制造業大企業的銷售額經常利潤率達到6.08%,是1974年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鋼鐵工業經常利潤比上年度增加42%,汽車工業和房地產業也都增加了35%以上。由此,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的40%經常利潤創歷史最高水平,股份分紅總額比上年度增加34.7%。
伴隨景氣持續回升,企業破產和破產負債總額都明顯減少了。2002-2005年度,企業破產案件由19807件減少為12998件,破產負債總額由137824億日元減少為67034億日元,分別減少34.4%和51.4%。2006年第二、第三季季度,企業破產案件雖然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分別增加1.7%和2.7%,但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上;其中,第二季度大型破產負債額比上年同期減少5.0%,第三季度破產負債額比上年同期減少27.5%。
(三)就業形勢好轉
伴隨景氣的持續回升,完全失業人數在2002年增加到360萬人以后轉為減少,2004、2005年分別減少為308萬人和289萬人,2006年9月末又減少為281萬人。結果,完全失業率在2002年達到最高的5.4%后也轉為下降,2003、2005年末分別下降為5.1%和4.5%,2006年10月又下降為4.2%。與此同時,有效求人倍率(企業求人數/個人求職數)由1999年12月最低的0.49倍回升到2005年12月的1.00倍,這是1992年以來的第一次;2006年10月又提高到1.08倍。
(四)不良債權基本消除,通貨緊縮明顯緩解
自泡沫經濟崩潰以來,不良債權和通貨緊縮就是長期困擾日本經濟的兩大難題。然而,伴隨持續的景氣復蘇,不良債權基本消除,通貨緊縮也明顯緩解了。
首先,從不良債權方面看,2005年3月末,日本全國銀行的不良債權總額由2002年3月末最高的43.21萬億日元減少為17.93萬億日元,減少58.5%;2006年3月末又減少為13.37萬億日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5.4%。與此同時,日本全國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例也由2002年3月末的最高的8.4%,分別下降到2005年3月末的4.0%和2006年3月末的2.9%;其中,七大銀行集團的不良債權比例分別下降為2.9%和1.8%。由此,銀行不良債權處理在2005年3月末已經達到了金融再生計劃要求減半的目標,其中主要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例率先達到了正常的水平;2006年3月末,全國銀行平均的不良債權比例也達到了正常的水平。
由于不良債權處理已經不再是銀行經營的壓力,2005年3月末主要銀行年度決算多年來第一次出現了黑字;當年9月末,全國銀行年中決算的最終利潤合計為21242億日元,16年來第一次超過了1989年9月末年中決算的12624億日元,創歷史最高紀錄。2006年9月,六大銀行集團的年中決算又實現了新的最高盈利水平,其中瑞穗金融集團、三菱UFJ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銀行集團、住友信托銀行合計的當期利潤超過了1萬億日元以上。
其次,從通貨緊縮方面看,多年來一直下跌的國內企業物價開始回升,2004、2005年分別比上年上升了1.5%和2.1%,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3.1%和3.5%,10月又比上年同期上升2.8%。消費物價指數2004、2005年雖然都下降了0.1%,但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分別上升0.2%和0.6%。為此,日本內閣府從2006年7月的《月份經濟報告》起,就不再提通貨緊縮了。新任財務大臣尾身當年10月3日在內閣會議后會見記者時說:作為政府,即使宣布擺脫通貨緊縮也是可以的;安倍首相10月4日在參議院會議上也說已經看到了擺脫通貨緊縮的希望。盡管如此,但如果扣除石油漲價和其他特殊因素,消費物價實際上并沒有提高。所以,內閣府在11月的《月份經濟報告》中繼續對通貨緊縮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并沒有宣布已經消除了通貨緊縮。
(五)股市和地價轉為回升
由于景氣持續復蘇,多年來一直疲軟的股市和地價都出現了止跌回升的局面。從股市方面看,東京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2002年末為843.29點,2003、2004、2005年末分別回升為1043.69點、1149.63點和1649.76點;日本經濟新聞社225種工業股票價格2002年末為8520日元,2003、2004、2005年末分別回升為10710日元、11480日元和16050日元,2006年12月1日為16321日元。
從地價方面看,到2006年6月末為止,全國地價一直是下降的趨勢,與1990年9月的最高水平相比,全部用途土地的地價下降了75.5%,依然形勢嚴峻。不過,根據日本國土廳2006年8月2日公布的數字,日本土地價格14年來第首次擺脫低迷,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根據《每日新聞》8月8日的報道,東京都23區寫字樓空室率自1992年5月以來第一次低于3%。這標志著自上世紀90年代初持續的地價下跌也開始出現了止跌回升的跡象。
二、景氣復蘇的特點
(一)波動起伏的景氣復蘇
雖說是景氣復蘇,但從各季度的經濟增長情況看,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波動起伏,兩次低谷都出現過負增長。由此,這次景氣復蘇雖然在時間方面超過了伊奘諾景氣,成為戰后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但走走停停,復蘇乏力,難以有大的起色。
第一階段是景氣開始復蘇的一年間。這一期間,雖然美國經濟好轉結束了日本2000年末IT泡沫崩潰以后的庫存調整,帶來了出口擴大,但由于當時日本企業的主要精力放在調整“三過?!狈矫妫Y果抑制了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致使景氣復蘇非常緩慢。因此,以2002年下半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導致出口減少為契機,景氣從第四季度開始走下坡路,2003年第一季度出現了比上季度下降0.2%的負增長。
第二階段從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初。一方面,中國出現新一輪高速經濟增長帶動了日本出口擴大;另一方面,企業“三過剩”調整初見成效,企業收益增加帶來了設備投資增加和失業率下降,雇傭者收入也停滯下降,景氣在2003年第四季度達到了頂點。2004年第二季度以后,因全球信息化設備投資疲軟,日本半導體的出口和生產都受到影響,景氣復蘇放慢,第二、第四季度分別出現了比上季度下降0.2%和0.1%的負增長。
第三階段從2005年開始到2006年11月。這一期間,一方面,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全球信息化設備需求增加再次帶動了出口擴大;另一方面,雖然出現了油價上漲的局面,但在企業收益和設備投資繼續增加的情況下,雇用和個人消費都有所改善了。因此,2005年除第三季度增長率明顯下降外,其余三個季度都保持了穩定的增長;進入2006年以后,以上年末開始的以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等民間需求擴大為中心,景氣繼續保持了復蘇的勢頭,從而形成了戰后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
(二)出口帶動的景氣復蘇
在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外貿易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次景氣復蘇也不例外。根據表1的統計,日本對外商品、服務貿易的出口自2001年起連續4年出現了較快的增長,2001、2002、2003、2004年度分別增長11.4%、9.7%、11.4%和和9.1%;2006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別增長13.4%、10.3%和10.1%。
(三)民間主導的景氣復蘇
新世紀以來,在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空前增加的形勢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實施財產重建的政策,連年壓縮了財政預算特別是公共投資的規模。由此,公共投資連年減少,公共需求就拉了景氣復蘇的后腿。根據表1的統計,2001、2002、2005年度公共需求基本上沒有什么增加,2003、2004年度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公共固定資本投資則是連續5年的負增長,其中2003、2004年度分別減少了9.5%和12.4%;2006年度,公共需求仍然是負增長的局面,其中公共固定資本投資在第二、第三季度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9.3%和16.8%。相比之下,從2003年開始,民間需求特別是企業設備投資則出現了較快的增長。2002、2004年度,民間需求分別增長2.2%、2.1%和3.5%;其中企業設備投資分別增長7.0%、5.6%和7.3%。2006年度,民間需求繼續擴大,其中企業設備投資在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別比上年同期增加7.5%、9.5%和10.4%。由此,就形成了以民間需求為主導的景氣復蘇。
(四)景氣復蘇不平衡
1.大都市復蘇明顯,地方復蘇不明顯
以三大都市圈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發達和日本海沿岸落后,一直是日本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標志,在這次景氣復蘇期間,經濟中心城市與落后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又再次擴大了。從整個情況看,這次景氣復蘇是以三大都市圈為中心而展開的,其中,以名古屋為中心的中京都市圈(東海地區)的景氣復蘇最為明顯,其次是東京都市圈(關東地區)和大阪都市圈(近畿地區)。相比之下,北海道、東北地區、九州地區和沖繩地區的景氣復蘇則明顯滯后。以工礦業生產為例,2003、2004、2005年度,東海地區分別比上年度增長6.0%、8.9%和8.5%,關東地區分別增長2.9%、3.9%和0.5%;相比之下,沖繩地區分別下降4.3%、3.1%和5.7%,北海道2003、2004年度都只增長0.2%,2005年度也下降了3.6%。再以對景氣繁榮最為敏感的就業為例,2003、2004、2005年度,東海地區的完全失業率分別為4.0%、3.5%和3.2%,關東地區分別為4.9%、4.4%和4.2%;相比之下,北海道分別為6.7%、5.7%和5.3%,九州?沖繩地區分別為5.9%、5.5%和5.3%。同期,有效求人倍率東海地區分別為0.90倍、1.22倍和1.41倍,關東地區分別為0.70倍、0.94倍和1.11倍;相比之下,北海道只分別為0.49倍、0.50倍和0.57倍,沖繩地區只分別為0.36倍、0.40倍和0.43倍。
2.制造業復蘇明顯,非制造業復蘇不明顯
這次景氣復蘇是以制造業為中心而展開的。從經常利潤增加的情況看:2002-2005年度,制造業增加79.5%,非制造業增加58.5%,二者相差21個百分點;其中,在經常利潤增長最快的2004年度,制造業增長29.1%,比非制造業的19.5高近1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銷售額經常利潤率制造業由2001年度的2.8%提高到2005年度的5.0%,非制造業只由1.8%提高到2.8%。
從設備投資增加情況看:2002-2005年度,制造業增加56.2%,大大高于非制造業的16.9%;2006年度,制造業設備投資計劃增加12.5%,也明顯高于非制造業的6.2%。
3.大企業復蘇明顯,中小企業復蘇不明顯
這次景氣復蘇是從大企業開始的,中小企業的復蘇明顯滯后。從經常利潤增加的情況看:2003-2005年度,資本金10億日元以上大企業增加40.2%,而1-10億日元中等企業只增加22.6%,1000萬日元以下小企業只增加8.3%。
從設備投資增加的情況看:2002-2005年度,資本金10億日元以上大企業增加30.8%,而1-10億日元中等企業只增加7.9%,1000萬日元以下小企業則減少10.4%。另外,根據2006年度的設備投資計劃,大企業比上年度增加11.5%,而中小企業則比上年度減少3.1%。
由于中小企業景氣復蘇滯后,因此地方銀行不良債權處理也明顯落后于主要城市銀行。2005年3月末,113家地方銀行的不良債權雖然減少為10兆3670億日元,但自1999年3月以來卻第一次超過了主要銀行的不良債權;2006年3月末,地方銀行不良債權的比例仍為4.5%,其中信用金庫為7.1%,信用組合為10.7%,仍處于不正常的水平。
4.企業收益增加明顯,個人和家庭收入增加不明顯
景氣復蘇以來,日本企業的經常利潤一直迅速增加,2003、2004、2005年度分別比上年度增加16.9%、24.6%和8.4%,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別比上年度同期增加12.9%和6.6%。
相比之下,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卻沒有什么增加,其中人均實際工資2004年度減少0.3%,2005年度只增加1.0%。2006年以來,職工的工資水平仍沒有什么提高,其中5人以上企業固定支付的工資8月比上年同期減少0.2%,9月也只是與上年同期持平。由于工資增長緩慢,工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在2002、2003年度分別比上年度減少4.2%和0.5%,2005年也只增加0.2%。結果,家庭實際消費支出在2004、2005年度分別比上年度減少0.5%和0.6%,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別減少1.5%和3.9%。
可見,在這次景氣復蘇中獲益的只是企業,日本國民除了失業減少外,還沒有得到景氣復蘇的好處。
三、景氣復蘇的原因
(一)企業素質提高
在這次景氣復蘇的過程中,泡沫經濟崩潰造成的“三過?!钡暮筮z癥得以消除,日本企業的素質明顯提高,并成為推動景氣復蘇的重要原因。
1.雇用過剩消除
自1998年陷入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起,日本企業就開始大規模地裁減雇用人數。與此同時,伴隨高齡者逐漸退休,到2004年日本企業基本上消除了雇用過剩的狀態。由此,企業雇用轉為緩慢增加,有效求人倍率也顯著提高了。這樣,與上次景氣復蘇期間失業率繼續提高相比,這次景氣復蘇期間出現了失業率下降的局面,雇用形勢逐步好轉了。
2.設備過剩消除
在80年代后期的泡沫經濟期間,日本企業曾進行了大規模的設備投資,致使泡沫經濟崩潰后出現了嚴重的設備過剩狀態。結果,整個90年代在企業銷售額減少的情況下,設備折舊就嚴重壓迫了企業經營,設備投資大為減少了。由于日本企業連續十多年控制投資規模,淘汰陳舊過時的設備,因此到2005年初,不僅企業設備過剩的局面基本消除,而且普遍實現了設備更新。以鋼鐵工業為例,與企業收益明顯改善相比,其設備投資雖然增加并不快,但由于設備更新換代,先進的新型的設備普及率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了
3.債務過剩消除
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企業負債累累,不得不用經營利潤或變賣資產來償還債務,很多企業既難以得到新的貸款,也不敢輕易地舉借新債。2002年以來,伴隨企業經營利潤的迅速增加,企業債務過多的局面迅速改變,到2005年3月末,在主要城市銀行不良債權比率下降到正常水平的同時,企業的過剩債務也基本上消除了。在上述過程中,不僅銀行改變了多年來謹慎貸款的態度,企業也增強了增加借款的信心。
“三過剩”現象的消除,意味著“過剩的企業”基本上淘汰的差不多了。經過10多年來的長期經濟停滯,弱不禁風,經不起折騰和考驗的企業大都破產了;剩下的企業,大都是身強體壯,經得起折騰和考驗的企業,其應付危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了。
(二)企業經營方式調整
如前所述,這次景氣復蘇是民間主導的景氣復蘇,企業設備投資擴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毫無疑問,企業設備投資擴大是以企業經營改善和企業收益增加為前提的;而企業經營改善和經營收益增加,則是企業努力調整經營方式的結果。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面臨1998年前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企業大量破產和大量裁員的情況下,作為日本式經營基礎的終身雇傭制進一步瓦解。在這一過程中,日本企業以人員調整為中心調整經營方式,不僅開始減少雇用,全國雇用人數由1997年的5391萬人減少到2004年的5355萬人,而且還減少長期雇用和正式雇用,增加短期雇用和非正式雇用。與此同時,日本企業還利用工會確保雇用的要求,以承諾不大量解雇和辭退職工為條件,迫使工會降低春季工資斗爭的條件,1998-2004年連續7年壓低了工資水平,其中2002年度壓低2.9%,2004年度壓低0.8%,直到2005年度才提高1.0%。由于人事費是企業最大的成本,因此日本企業以人員調整為中心調整經營方式,就收到了減員增效的顯著效果。2001-2005年度,日本全產業的銷售額增加12.7%,其中制造業增加14.8%;相比之下,經常利潤則分別增加83.0%和105.2%。與此同時,日本企業的勞動分配率即人事費占企業附加價值總額的比例,就由2001年度的75.1%下降到2005年度的70.0%,而營業純利潤占附加價值總額的比例則由7.0%上升到13.1%,前者下降了5.1個百分點,后者上升了6.1個百分點。
(三)結構調整
為適應高齡少子化和日元升值的局面,日本順應東亞經濟合作擴大和產業國際轉移的潮流,加強了經濟結構和產業調整的步伐,不斷淘汰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價值的產業,集中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產業。結果,從量的方面看,日本經濟發展雖然很慢,但從質的方面看,日本經濟的素質和水平卻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
以產業調整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產業一直是日本發展最快的產業部門。1995年,信息產業的GDP〔實際GDP,下同〕為32.91萬億日元,超過了零售商業的27.10萬億日元和運輸業的23.91萬億日元,僅次于批發商業的40.26萬億日元和建設業〔不包括信息通信建設業〕的37.86萬億日元,是日本第三大產業部門。1996年,信息產業GDP增加到37.52萬億日元,首次超過了建設業的36.89萬億日元;2000年,信息產業GDP增加到46.36萬億日元,又首次超過批發商業的40.96萬億日元,躍升為日本第一大產業部門。2004年,信息產業的GDP達到61.91萬億日元,穩居日本第一大產業部門的地位。從整個情況看,1995-2005年,信息產業GDP增加88.1%,其中2001-2004年增加21.9%,都大大高于全部產業平均增長的9.1%和5.3%。由此,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就帶動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景氣復蘇。
(四)科技投入和科技進步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但政府和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的投入和產出都在繼續增加,科技進步并沒有停滯。
1995-2005年度,日本企業研究開發人員數由37.81萬人增加到45.59萬人,研究開發費由8.98萬億日元增加到11.87萬億日元,分別增加20.6%和32.2%。從國際比較看,日本研究開發投入和研究開發成果多年來一直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至于研究開發費占GDP和企業銷售額的比例,研究開發人員占企業就業人數的比例,日本在主要發達國家中都一直是高踞榜首,這種情況在新世紀初也沒有什么變化。2002-2004年度,日本研究開發費連續3年占GPD的3.35%,明顯高于美國的2.73%,德國的2.53%、法國的2.26%和英國的1.87%。2004年度,日本企業研究開發費占銷售額的比重為3.11%,其中制造業企業為3.87%,分別高于1997年的2.85%和3.67%。2004年3月末,日本企業每萬名就業人員中有研究開發人員767人,比1998年3月末的555人增加38.2%;制造業企業研究開發人員的比重更高,每萬名就業人員中有955人,其中IT工業多達2255人,電子應用、電氣儀表企業多達1680人,精密機械企業也多達1207人。
因此,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但日本的科技進步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出現了新的發展。2000-2004年度,日本每年申請的發明創造專利平均為426651件,與90年代前期的365733件和90年代后期的388998件相比,分別增加了16.6%和9.7%。由于日本研究開發繼續以產業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產品、新技術為中心,新產品、新工藝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因此,不僅汽車等傳統工業繼續保持了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而且IT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迅速提高了。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半導體產品DRAM(記憶存儲器)曾壟斷國際市場的50%以上,現在雖然被韓國和臺灣省等所取代,占國際市場的比重已下降為25%左右,但從整個情況看,日本半導體產業仍然保持世界獨一無二的競爭力。目前,日本的半導體、半導體零部件生產仍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太陽能電池和半導體、液晶顯示器原材料之一的機能性化工產品的產量都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液晶電視等數碼家電以及機器人、機械加工設備等傳統產品,也都繼續壟斷國際市場。
從個人和家庭消費方面看,由于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數碼相機、液晶超薄電視、計算機和手機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和暢銷產品,其普及率迅速提高,更新換代也很快,成為拉動消費進而拉動景氣復蘇的重要因素。
(五)出口增加和“中國特需”
這次景氣復蘇是在世界經濟形勢好、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有利國際環境中實現的。由此,日本才實現了出口增加并以此帶動了景氣復蘇。2002、2003和2004年,日本出口分別增加8.5%、6.3%和10.1%;其中對中國出口分別增加34.3%、33.3%和20.5%。2005年,日本對中國出口增加雖然減速為10.6%,但仍高于其出口增加7.3%。2006年以來,日本對中國出口再次提速,1-10月增加22.6%,仍高于其出口增加15.5%。
日本對華出口以集成電路、半導體元器件等關鍵零部件和鋼鐵、化工等優質原材料為主,還有機械設備等。因此,隨著對華出口的迅速增加,日本企業的開工率普遍提高,機械設備訂貨也很旺盛;其中,鋼鐵在2005年甚至一度出現了少有的供不應求的局面,機械訂貨2005年12月超過2萬億日元,是1987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另外,日本造船業、海運業也接滿了定單,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由此,從2003年開始,“中國特需”一詞就不脛而走,成為推動日本景氣復蘇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超金融緩和政策
90年代以來,面臨經濟長期停滯的局面,在財政政策不見成效反而造成債臺高筑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堅持實施了超金融緩和的政策。日本銀行自1999年把法定貼現率由1995年的0.5%下調到0.1%以后,還通過有關措施,把銀行間有擔保短期融資的拆借利率誘導為0.01%,使之正好與銀行的手續費相等,從而實施了聞所未聞的“零利率政策”。進入新世紀以后,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日本銀行從2001年3月起又開始實行“數量緩和政策”。所謂數量緩和政策,就是通過大幅度增加超過準備,使金融機構能夠容易地低成本地籌措資金,繼續發揮銀行金融中介的機能,以確保企業貸款在內的各種資金供給順利進行,進而克服通貨緊縮。根據存款準備金制度,全國金融機構2005年6月在日本銀行賬戶的準備存款應該為6萬億日元左右,而按數量緩和政策的要求,在資金需求旺盛時,則可有超過這一數額的“超過準備”。為此,日本銀行賬戶存款余額的目標值自2004年1月提高到30-35萬億日元以來,就一直保持未變。
在不良債權問題嚴重,金融體系不穩定預期增強的形勢下,零利率政策和數量緩和政策相互配合,既擴大了貨幣供應,保障了資金的順利供給,又實現了金融市場的穩定,為銀行處理不良債權和企業重建創造了寬松有利的金融環境。從政策發揮作用的路徑看,在政策實施期間確保了中長期貸款的穩定和低利率;在期待效果方面,使個人和家庭消費對物價走勢的判斷趨于樂觀。
2006年3月9日,由于在景氣持續復蘇的形勢下出現了消除通貨緊縮的跡象,日本銀行正式宣布終結數量緩和政策。當年8月16日,日本銀行又宣布終結零利率政策,把法定貼現率由0.1%提高到0.4%,重新恢復了利率的杠桿作用和市場機制。
四、景氣復蘇的現狀與前景展望
根據日本內閣府2006年11月的《月份經濟報告》,日本政府對當前景氣形勢的總體判斷是:消費雖然疲軟,但景氣仍在繼續復蘇。關于景氣繼續復蘇的主要表現,《月份經濟報告》例舉了四個方面:第一,企業收益改善,設備投資繼續增加;第二,雇用形勢雖然不容樂觀,但正在趨于改善;第三,個人消費基本上踏步不前;第四,出口踏步不前,生產緩慢增加。根據上述判斷,日本政府認為只要企業經營狀況繼續好轉并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收入增加,日本經濟就會繼續實現以國內民間需求為主導的景氣擴大。
根據日本主要民間調查機構2006年8月20日前公布的預測,這次景氣復蘇雖然會持續到2007年,但經濟增長率將會下降到2%左右。根據OECD當年11月28日公布的世界經濟預測,2006年日本經濟的實際增長率為2.8%,當前的景氣復蘇雖然可持續到2007年乃至2008年,但實際經濟增長率將下降為2.0%,與上述日本國內的預測基本一致。
從目前情況看,影響日本景氣復蘇的外部因素,一是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二是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走勢。鑒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2006年7月末達到1桶78.40美元后已經大幅度回落,10月20日下降為56.82美元,12月初為60美元左右,再加上近年來的石油漲價并未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勢頭,因此,只要石油價格不在2006年7月的基礎上出現新的暴漲,其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就是有限的。由此,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的走勢就成為影響日本景氣復蘇的最重的外部要因素。
從美國經濟形勢看,2006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下降為1.6%,低于第一季度的5.6%和第二季度的2.6%,是2003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根據美國政府2006年11月21日公布的經濟預測,2006年美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為3.1%,低于年初預測的3.4%,2007年將下降為2.9%。根據上述OECD的世界經濟預測,2006年美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為3.3%,也低于年初預測的3.6%;2007年,因利率、稅率提高以及石油漲價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經濟增長率將下降為2.4%。由于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也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對象國,因此,美國經濟減速就將成為影響日本景氣復蘇的不利因素。
從中國經濟形勢看,GDP在連續三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長的基礎上,2006年上半年又增長10.9%,其中第二季度增長11.3%;第三季度,盡管中國政府加大了宏觀調控的力度,控制了投資的過快增長,GDP仍然增長10.4%。從目前情況看,全年GDP增速將為10.5%左右。關于2007年中國經濟的走勢,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10月公布的預測將減速為10.1%,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預測將減速為9.5%;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11月14日公布的預測將減速為9.6%。另外,根據前述OECD的世界經濟預測,2006年中國經濟增速為10.6%,2007年減速為10.3%后,2008年將再次加速為10.7%。由于日本對華出口增長最快,因此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就意味著“中國特需”將繼續成為推動日本景氣復蘇的有利因素。
主要參考資料
<日>內閣府「月例経済報告」,2006年11月。
<日>経済財政政策擔當大臣報告,「平成18年度年次経済財政報告」,內閣府2006年7月18日。
<日>內閣府「四半期経済統計」,2006年11月14日。
<日>総務省統計局「日本統計年鑑2006」,2006年4月。
- 上一篇:深究中國廣告發展中國國際化與本土化
- 下一篇:透析哲學常識復習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