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校課程教學模式的討論
時間:2022-05-12 11:57:00
導語:有關學校課程教學模式的討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運用博弈論的概念和方式對高校的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常見的課堂教學方式及學生們的課堂表現進行理論分析,并從實際出發,提出一些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教學方式;博弈分析;占優策略;納什均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新世紀的高等教育的展望中說到,“大學生是大學的主體,是決定高等教育的首要條件?!贝髮W生既是受教育的主體,又是學校充滿青春朝氣的動力源泉和大學精神傳統的寄托,更是民族未來的靈魂.現代教育家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畏也,而有大師之胃也。”1在大學教育中,教育學生的重擔落在了教師身上,面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更多是通過課堂來實現的。余翔林先生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教師的政治觀點、治學態度、人格品德、精神氣質,在教學過程中會給學生無形的熏陶,并有巨大的感召力,甚至會對學生一生的人生道路產生決定性的影響。”1因此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梢哉f課堂教學的質量對產生怎樣的教育成果起到重要的因素。高校課程分為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以下我們通過博弈論的概念和方法對它們分別進行理論分析。
一、通識課程的博弈分析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學生們是如何對待通識課程的。
對待通識課程,學生有三個選擇策略:①去認真聽課。②去上課但不聽課,而做其他事情或是睡覺。③逃課。
由于學生的能力與志向不同,我們主要分為以下兩類學生進行博弈分析。
1.想考研的學生。對于他們來說,想考研意味著他們現在必須認真聽課,做好筆記。他們中的每個人會這樣想:如果其他也想考研的同學采取的是策略①,而自己采取策略②或策略③,則在求學方面我會落后,我不僅要在課后為期末考試能考個好成績而花時間,今后可能還要為了考研再次上這門課程。如果其他人采取的策略②或策略③,我應該采取什么策略呢?我是否應該松懈松懈呢?為了走在別人的前面,我還是應該采取策略①,因為這樣我既能保證期末有個好成績,而不用在課后花沒必要的時間,也能為今后考研打下個良好的基礎。因此,無論其他人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對待這門課程,我采取的策略①都是最好的??梢姴呗寓賹τ谙肟佳械耐瑢W來說是占優策略。每個想考研的同學都這樣想的話,他們就會乖乖地認真聽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堂課的筆記。
2.現階段只為期末考試打算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想在期末考試中考出好成績,甚至是爭取獎學金的同學。他們會不自覺地選擇策略①,這是他們的占優策略,因為他們的想法本質上和想考研的同學是類似的,這里就不做分析了。另一種是對通識課程要求不高,至少“過”就行的同學。他們中的每個人會這樣想:這畢竟是通識課程,我又不想考高分,認真聽課沒多大必要,等快到期末考試時,借那些認真聽課做筆記的同學的筆記copy一下就行了,我可以利用上這個課的時間看看專業課的書,或是一些課外書,抑或是背背英語單詞,也可以睡個覺充足精神。在這里,雖然策略③與策略②的效用是可近似為等價的,但由于有了“查名三次不在者取消考試資格”的規定,因此在此前提條件下,與策略②相比,策略③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又由于通識課程往往一個課堂就兩三百號人,老師每次都點名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策略③成為他們適機選擇策略,而策略②才是他們的首選,也即為他們的占優策略。
其實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老師們是看在眼里的,而老師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呢?我把老師可能選擇的策略分為以下三個:
策略①:強化課堂管理,批評不認真聽課的學生。
策略②:只管講自己的課,只要學生在下面不吵鬧,做其他事情都行。
策略③:只管講自己的課,學生在下面愛怎么樣就怎么樣。
老師應該如何選擇呢?老師會這樣想:要求每個學生都認真聽課,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自己是過來人,清楚學生們的感受。但如果放縱他們在下面任意講話,不僅可能由于吵鬧聲蓋過我的講課聲而導致想聽課的學生沒法聽,而且這樣顯得自己在演獨角戲似的。因此只要要求他們不在下面吵鬧影響到自己的講課就行了。其次,把時間花在督促學生認真聽課上會導致教學內容無法按時完成,還可能會因為發脾氣而損傷自己的大量元氣。再說了,學生們的通識課的成績總體來講不是特別壞對自己就沒有什么影響,照樣可以拿這么多的工資。因此,對學生采取策略②是老師的占優策略。
當老師和學生們都如上所述這樣想的話,你就會在通識課程的課堂上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老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而下面的同學卻各有特色:在教室的前排部位大多數同學在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中間部位部分同學埋頭于自己的事情,少半部分專心聽講,后排部位則幾乎扒倒一片。
在通識課程的課堂中,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大家均選擇對自己來說為對方所選策略下的最優策略,這也就構成了通識課程課堂教學的納什均衡。納什均衡是一個穩定的博弈結果,這也是為什么通識課堂上這種有趣的現象難以改變的原因。
大學里的通識課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等,各校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并以此培養學生們的人格修養,陶冶學生們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們的格調趣味,從而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專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現實是,多數學校對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夠重視,多數學生對通識課程不感興趣,多數教師對開設通識課程的用意及如何教學才能使學生對課程感興趣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相對應的措施。因此筆者認為,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識課程中的多數課就形同虛設一般,處在被架空的位置。
關于通識課程的一些建議:
1.學校應該對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設置相應的評價和評估制度。
2.教師在講課時應該時時刻刻注意將理論結合實際;把生硬的理論描述得栩栩如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聽你的課。當然,這需要教師在課下花時間做好備課準備。
3.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設計通識課程調查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旨在調查如何教學才能使學生感到有興趣。
4.為每個學生都創造相互討論的機會,且還應將課堂討論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這個成績應占10%~20%)。教師應該設計幾個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融合而成的論題,供給學生們進行討論。教師還應該把和討論有關的教學內容通過課件或打印稿提前交予學生。
二、專業課程的博弈分析
在專業課上教師有兩種教學方式,一種是以講授知識,答疑解惑為主。在此將其稱為策略①。一種是不僅傳授知識,還在課堂上針對某類話題或觀點時常進行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式交流,辯論。將其稱為策略②。
由于各校生源檔次不同,造成了學校間存在學生學習能力強弱的學生的數量的差別這一事實。因而這里對學生分為以下兩種情形進行博弈分析。
情形1:該校生源一般或不佳,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多(多為二三本院校),對于這樣的學生,老師會這樣想:實行策略②有兩大憂患:
1.本學期要講的內容多,如果課堂上講授新課的同時又騰出一部分時間花在相互式的交流,辯論上,雖然這樣達到了復習舊知識及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但會導致無法正常完成教學目的,也無法給教務處一個交待,最終還會影響學生們的期末成績。
2.以策略②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就要求學生能夠自覺地在課后進行提前的自學準備以及及時的在課后做好對知識的擴展準備。但由于本校生源總體不佳,多數學生無法自覺地做到。這是因為:1.他們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2.學生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學掌握主要的知識點,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向知識外延擴展的能力和動力。因此,使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反而會適得其反。
而采取策略①既能保證教學的順利完成,又能夠把知識的重難點傳授給學生。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回去也好復習,自然也保證了學生期末能考個不壞的成績。所以在此種情況下,教師的占優策略為策略①。
情形2:該校生源不錯,多數學生學習能力強(多為一本院校),對于這樣的學生,老師會這樣想:這些學生既然能考進一本院校,就表明他們或多或少俱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有良好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在他們眼里,普遍的看法就是,策略①的課堂教學方式與高中相比大同小異,只是在大學里大多數老師都會用多媒體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自由,缺乏互動,顯得呆板,死氣沉沉,學生只能在下面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對于老師而言,這樣教學我無法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而如果采取策略②,由于不用擔心教學工作無法順利完成,因此,策略②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保證知識的傳授,也能增加課堂的活躍氣氛,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還能夠了解并提高學生的能力。
有人會擔心,要是學生不重視這樣的教學方式呢?那可以通過增加平時分的比例引起學生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一個小組5人左右),學生表現的得分即為小組整體表現的得分。這樣在學生之間形成了一個納什均衡,小組成員將要為整體盡其所能以爭取得到更高得分。
策略①與策略②對學生效用的博弈分析
在同一所學校中,每個學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既有高能力的學生,也有低能力的學生。究竟哪種教學方式更適合于學生呢?下面我們來通過建立博弈模型來比較這兩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的效用。
參與人:兩種類型的學生,一種為高能力的,一種為低能力的。
每個參與者都有兩個策略:接受教學方式①與②。
每個策略組合的收益是兩種教學方式對自身今后的影響。
能力低的人接受策略①的效用是,學到了知識,解除了疑惑,假定得到2個單位的效用。
能力高的人接受策略①會產生兩種效用:一種是,只是學到了知識,解除了疑惑。假定得到2個單位的效用。一種是,對課堂產生了厭倦感,還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認為課堂學習還不如自習的效率高,因此會出現上課睡覺甚至是逃課的現象??偟膩碚f還是能得到正的效用,因此假定得到1個單位的效用。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均認為是50%,因此,總效用為2*50%+1*50%=1.5個單位效用。
能力低的人接受策略②會產生兩種效用:一種和接受策略①一樣,僅是學到了知識,解除了疑惑。兩者是等價的,得到2個單位的效用。一種是,把他培養成為能力高的人。假定得到5個單位的效用。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均認為是50%,因此總效用為2*50%+5*50%=3.5。
能力高的人接受策略②的效用是,他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思維變得更加開闊,個性得到了張揚,自身變得更加出色。假定得到5個單位的效用。表1
能力高的人
策略①策略②
能力低的人策略①(2,1.5)(2,5)
策略②(3.5,1.5)(5,5)
由此可知占優策略為(策略②,策略②),其次為(策略①,策略②),然后是(策略②,策略①),最次是(策略①,策略①)。
由于能力高低的學生在各校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差異,因此有人就會質疑:能力高低的學生所占的比例能否對實施何種教學方式產生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研究能力高低的學生所占學校的比例對于實施何種策略對學生的效用最大。
設能力高的學生占的比例為p,則能力低的學生占的比例為1-p,其中0<p<1;低能力的學生接受策略①得到的效用為m,接受策略②的效用為n,高能力的學生接受策略①得到的效用為u,接受策略②的效用為n,其中u<m<n。將表1簡化并抽象化為如下:表2
能力高的人
策略①策略②
能力低的人策略①(m,u)(m,n)
策略②(n,u)(n,n)
接受策略(①,①)的效用為m*(1-p)+u*p=m–(m-u)*p;
接受策略(②,②)的效用為n*(1-p)+n*p=n;
接受策略(①,②)的效用為m*(1-p)+n*p=m+(n-m)*p;
接受策略(②,①)的效用為n*(1-p)+u*p=n+(u-n)*p;
因為m–(m-u)*p<n,n+(u-n)*p<n,m+(n-m)*p<n,
因此無論p取何值,占優策略仍是策略②。
通過上面分析可知,實行在課堂上不僅傳授知識,而且還針對某類話題或觀點時常進行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式交流,辯論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對能力高的學生還是能力低的學生來說,產生的效用均最大。盡管如此,目前在多數院校尤其是二三本院校中,專業課上老師仍舊實行著以講授知識,答疑解惑為主的教學方式。筆者覺得造成這樣的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認識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即使學生充滿智慧與活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能夠適應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的能力。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那些生源一般或不佳的學校的學生,老師們應該改變觀念,拋棄原本的以傳授知識,答疑解惑為主的教學方式,積極思考新的能夠培養學生興趣,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而對于那些生源不錯的學校的學生,老師們應該繼續堅持自己的原則,在課堂上創造更多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自己之間的相互式的交流與辯論的機會。而且還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思索,改進方案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三、總結
大學生是大學的主體,也是大學的主要受益人。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使大學生在大學里獲得的利益最大化(也即使學生獲得的效用最大化)。中國入世好幾年了,中國的社會結構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走出校園后,將要迎接嚴峻的挑戰和競爭,而這正是對他們在大學校園獲益多少的有效檢驗。大學的課堂教學無疑在使學生獲益多少方面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們不希望看到一個學生一個學期下來除了教學要求的知識以外,在其他方面都獲益甚少?,F在,沒有人能說哪種教學方式是最優的教學方式,因為時代在進步,社會在變化,一種教學方式也許今天適合學生,但明天未必就適合,或許明天就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方式。因此,應該在不拘于傳統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結合新時代的要求,制定出的教學方式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教學的目的始終是教書育人。余翔林先生有一段話語講得非常好,最后,我想把這段話獻給大家,并作為本篇的最后結語:“教師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育人作用不是簡單的說教和空乏的理論,而是把愛國主義和民主精神,歷史使命感,科學辯證的思維方法,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知行合一、理實交融的嚴謹方法,協作誠信的人格力量,在指導學生的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中,以知識的傳播和研究為媒介,有目的的以涓涓細流滲透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并引起其共鳴。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學生永生不忘,這樣的老師才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參考文獻]
[1][美]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第四版):微觀經濟學分冊》(梁小民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潘天群:《博弈生存》[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06月1日第一版
[3]陳小紅:《美國通識課程教學的發展趨勢及啟示》[J],東北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陳坤耀:《新經濟年代的教育路向》[A].《世紀大講堂:第7輯》[C],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 上一篇:探討NIKE品牌的經濟學
- 下一篇:探究公關項目管理的基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