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經濟配合的策略效應研討
時間:2022-05-16 11:12:00
導語:地區經濟配合的策略效應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整合開始面臨困境,內部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態勢有增無減。與長三角地區穩妥漸進的誘致型整合模式相比,泛珠三角的區域經濟整合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烙印。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效應是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與東部開放結合起來,實現國內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與對外經濟戰略融合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效應;泛珠三角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綜述
2003年9月,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概念正式提出。之后,到2006年7月底,泛珠三角區域總計簽署各類合作協議65個,其中官方協議43個,非官方協議22個。截至2007年第四屆泛珠洽談會結束,合作各方累計簽約項目1.4萬個,總金額超過1.6萬億元。伴隨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推進,泛珠三角地區學術界和政府,尤其是廣東、香港、廣西、云南等地區對于該項議題的研究一度方興未艾。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自然有針對咄咄逼人的長三角等地區合作形勢的考慮,然而與長三角地區穩妥漸進的誘致型整合模式而言,泛珠三角的區域經濟整合則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烙印[1]。不可否認,由于國內權威主義導向的治理模式,政府是制定各級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干預變量。當前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整合開始面臨困境,內部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態勢有增無減。伴隨2007年國家發改委先后批準重慶和成都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尤其是批準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不言而喻,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整合的戰略地位和功能進一步下滑?;诖?目前廣東的區域經濟戰略有所收縮,戰略重心轉向全面推進粵港澳緊密合作的大珠三角戰略。與此同時,務實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2]。2009年1月國務院頒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其中將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納入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泛珠合作中面臨的戰略前景問題與不確定因素有所緩解。
伴隨區域經濟戰略調整與形勢演變,關于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問題,國內學者從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層面一度展開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例如,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倡導初期,多數學者則對泛珠三角整合持肯定和支持態度。但有的學者認為,泛珠整合與大小珠三角的發展實際上構成沖突,運作好后兩者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概括起來,現有成果是以經濟學、管理學的實證研究為主[3]。然而現有關于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研究,仍然存在明顯的功利導向與戰略缺位。當前各地政府在經濟發展中都存在本地區利益最大化的個人政績博弈與理性預期,在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對己有利的就積極參與,不利的就消極對待甚至阻撓拖延[4]。有的省區政府對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建設實際上持觀望態度,對于自己在國內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定位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定位存在戰略缺失。作為一種相對開放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若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始終缺乏戰略效應的系統研究,區域經濟合作缺乏明確的整體利益指向和戰略效應導向,那么泛珠整合勢必難逃短期行為的發展終局。因此,本文基于宏觀研究視角,側重詮釋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效應問題。
二、區域戰略效應的分析框架
在西方區域經濟學中,通常關注經濟增長的空間特性,市場和制度等因素作為外生條件一般不予考慮,而中國現有的區域經濟學理論因未引入體制轉軌和制度變遷的變量,僅從政府行為角度來思考問題,因此,難以深刻揭示當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實踐的全部復雜內涵。制度增長分析關于經濟增長的主流理論的著眼點主要是整體經濟結構變動中的資源有效配置和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制度變遷,并不關心制度變遷的空間差異性[5]。當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以分稅制的建立為標志,建立了以地方分權化管理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國內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在充分釋放了放松管制,發揮地方優勢以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以后,已經開始顯出諸多負面戰略效應。從戰略效應的特征來看:一是地方政府在地區經濟增長中占有主導地位,地區的市場化進程影響地區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市場條件、經濟基礎和地區優勢等方面形成差異化的空間特征。二是區域經濟向相對獨立且具有封閉傾向的綜合經濟系統發展,使地區經濟增長空間受到限制。在宏觀經濟層面,這一傾向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整體經濟結構的失衡,并伴有逐漸加劇的趨勢,這已經成為制約國內區域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主要障礙。三是由于地方性企業在成長中的空間擴散,率先打破了地區經濟的封閉性,進而有可能引發地區間經濟利益的沖突和競爭加劇。這一空間結構能否向著合理化方向演進,關鍵是國內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和區域經濟合作機制能否為此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與保障。
在中國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背景下,市場化進程是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動力。在轉軌經濟學理論看來,我國漸進式改革的路徑選擇,客觀上是由地域遼闊、地區差異很大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因此,市場深化發展有著自身的演化邏輯,在國內國際兩個不同層面上,按照一定次序深化發展[6]。就目前經濟發展演進所處的階段來看,對外開放是一旦對外承諾開放某個領域的市場,則立即構成自下而上的壓力,迫使本地市場規則逐步與外部市場規則接軌。由于轉軌過程中改革和開放同時作用于市場化進程,而中國泛珠三角區域地域遼闊,各地區差異大,市場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不同,國內的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程因地區差異而已經形成市場化在地區間的戰略效應差異。差異化的地區戰略效應表現為不同地區在改革和開放兩方面進程的非同步性,并在市場容量、結構、范圍和規模上具有明顯的地區特征,統一的大市場只能首先通過區域或次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來推進。從理論上分析,區域對外經濟戰略可以帶來貿易轉移效應和創造效應,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提高就業。前者是由于區內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消除刺激了區域內貿易的發展,后者主要是由于區域貿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帶來的,是由于對區外維持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使區外出口商喪失某些競爭優勢,而使區內原先與區外的貿易轉向區內。對于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來說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促進區域合作進程,對于國內的區域整合進程來說也同樣如此。因此,利益相關的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國內各地區提升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三、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效應分析
區域經濟合作客觀上具有整合地區要素資源的功能,它對加快構建和完善區域市場體系,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改進區域資源配置方式,建立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協調機制,兼顧不同地區的平衡發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區域經濟合作擴大了地區經濟增長的空間,已經成為宏觀經濟調控在不同國家、地區、產業以及經濟微觀層面產生實際效果而無法逾越的一個中間環節和層次[7]。對于泛珠三角區域的整合進程來說,區域合作的戰略效應研究包含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貿易模式、中央與地方關系、地區與地區等多層次復雜關系的綜合性戰略效應研究。
1.促進中部崛起與西部開發
中國經濟學家在借鑒國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總結國內外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型,較為成型的有梯度開發戰略、“T”字型戰略、“∏”字型戰略以及由“∏”字型戰略加京廣線構成的“開”字型戰略等[8]。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政治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隱患。針對現實情況,中央政府在2006年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了實現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按照功能區構建區域發展格局和健全區域互動機制的總體戰略。然而,泛珠三角不少內部成員在區域整合概念提出以前,已經分別與其他區域經濟體系保持著某種聯系,而且目前仍然保持密切的經濟關系。在區域合作格局多元化的情勢下,每一個成員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方面是自由的,他們可以進行開放式的多元化選擇。例如江西利用區位優勢,制定了和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聯動融入全球化的發展戰略;福建則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東連臺灣、西進湘贛;廣西與云南則要連接東盟等。由此可見,區域經濟合作可以多種形式進行。因此,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首先會從地緣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方面實現要素優化,提升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整體國內和國際競爭力,以看得見的手來引導和疏浚因中部崛起與西部開發而在經濟發展方面面臨的困境和難題,解決東部沿海發達省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在現階段,泛珠三角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緩慢,特別是西部發展滯后制約著廣東、福建乃至港澳等東部沿海地區的持續發展,地區差距的負面效應加速累積最終會超過積極效應。由于泛珠三角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東西部開放先后次序不同和對外開放程度懸殊而造成的。因此,應該想辦法盡快提高中西部的對外開放水平和層次,既要向外資開放,也要向東部投資者開放,以解決中西部的發展資金和動力機制問題。鑒于泛珠三角區域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區內經濟體發展水平迥異,產業分工與區內貿易與投資的發展空間極其廣闊。如果能按照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統籌規劃、共同發展的原則,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弱化行政區域,打破地域界限,統一規劃區域大型基礎設施,協調區域經濟政策,整合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構建區域產業鏈條,提升區域資源配置能力,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構建巨大的南中國經濟圈,可以把中西部省區納入大珠三角和東盟的輻射范圍,使泛珠三角區域內廣大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分享經濟全球化的紅利,對加快中部崛起戰略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貫徹落實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
2.融合區域經濟戰略與對外經濟戰略
從區域經濟合作程度、自然地理位置等條件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嘗試勾畫出未來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基本框架:一個經濟核心區及兩個緊密和半緊密的經濟圈。香港和廣州是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廣東及其周邊的廣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將構成泛珠三角的緊密層經濟圈。云南、貴州、四川以至東盟國家將形成泛珠三角區域的半緊密層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協作區客觀上形成各具特色、各具優勢的不同發展層次。香港和廣州將以中心城市的角色,引領大珠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大珠三角再帶動泛珠三角的緊密層經濟圈的發展,進而推進至半緊密層經濟圈。
與區域經濟整合戰略相比較,中國的對外經濟戰略走的是一條梯度開放戰略的漸進道路。從地區產業分工與合作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對外戰略模式帶有明顯的漸進性戰略調整的意味。與前蘇聯東歐國家轉軌經濟不同的是,前蘇聯等國家采取的是完全打破舊有體制和制度規則,直接在市場環境和國際環境中進行分工調整的“休克療法”,是先開放后學習,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市場分工。而中國的道路則是先學習后開放,先試點后推廣。先在最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實行開放,參與國際分工,然后通過對試點地區、試點部門市場分工經驗的獲得,擴大開放領域[6]。這種漸進性的開放模式,采取的是風險可控模式,使我們能夠抵御突發性的外部經濟沖擊。同時,這種開放戰略也伴隨著高昂的學習成本和調整成本。它使得我們出現了資源配置的扭曲、地區發展不平衡、地區利益沖突甚至出現利益尋租集團等嚴重問題。當前,跨國公司內部在生產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專業化分工成為分工的主要表現形式,從而導致國家與國家之間按照價值鏈不同環節分工的現象。國際分工利益不再取決于企業產權和產品產地,而是取決于參與國際分工要素的數量和質量[9]。由于泛珠三角地區的外貿是外資驅動模式的,我們的貿易更多是中低端性質的加工貿易,貿易的附加值比較低,贏利空間也有限,而且還始終面臨巨大的匯率調整壓力。因此,泛珠三角區域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絕對獲益還是相對獲益數額,關鍵取決于泛珠三角地區參與了何種層次的國際產業分工?對價值鏈關鍵環節的控制能力有多大?在對外開放的戰略取向上,我國泛珠三角落后省區的主要任務之一應是發展外向型經濟,改變原來與世界經濟隔絕的內向型的封閉式發展模式,以自身的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參與到國際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循環中去,在國際經濟關系的調整和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尋找發展機會,從而帶動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加速推進泛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積極探索國內區域經濟合作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對接,從貿易投資一體化和要素分工的高度,從全面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和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國際分工新體系為導向,進而規劃泛珠三角區域的內部整合戰略與對外經濟戰略。
四、基本結論
市場經濟國家的定位以及和平發展的崛起模式,規制中國需要謀求域內市場的整合和構筑以自身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剂繃鴥雀母镩_放的歷史變遷之路,厘定推進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智慧和戰略戰術,迂回策略的應用可謂駕輕就熟。當國內區域經濟改革出現趨緩乃至停滯危險時,適時引入外界干預和競爭變量,進而由外向內推動國內經濟一體化進程,破除國內各地區的市場和技術壁壘等干擾因素的影響。泛珠三角戰略作為國內的區域整合戰略,是用人為的方法把地緣相近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省區組合起來成為經濟區域,實際上是將傳統的行政區經濟轉變為經濟區經濟的發展模式,打破地區行政壁壘。泛珠三角戰略是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與東部開放結合起來,實現東中西互動,尋求國內區域經濟的均衡良性發展與經濟增長。伴隨國內區域經濟梯度的拉大,彌補地區差異,協調國內區域平衡發展就具有國家戰略的功用。
參考文獻:
[1][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206-208.
[2]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R],2008-06-19.
[3]趙偉,汪全立.產業轉移方式的動態均衡研究:一基于泛珠三角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3);程玉鴻.泛珠三角經濟圈區域差異分析[J].學術研究,2005,(3).
[4]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7).
[5]潘向東,廖進中,賴明勇.經濟制度安排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影響機理的經驗研究[J].經濟研究,2005,(11).
[6][比利時]熱若爾·羅蘭.轉型與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7-74.
[7]張曙光.制度分析的誤區及其校正[J].經濟研究,2005,(10).
[8]朱厚倫.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74-78.
[9]張二鎮,等.貿易投資一體化與中國的戰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210.
- 上一篇:農貸的金融服務體系效率詮釋
- 下一篇:漫談我國銀行卡風險問題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