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以引水工程改造為主體提升新農村建設節奏

時間:2022-10-09 08:16:00

導語:小議以引水工程改造為主體提升新農村建設節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以引水工程改造為主體提升新農村建設節奏

摘要:農村引水工程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快致富的重要途徑。在實地調查融水縣洞頭鄉一心村情況基礎上,認為當地引水工程建設存在著環境惡劣、資金缺乏、林改阻礙等問題,最后提出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多方籌資、加快林改等建議。

關鍵詞:引水工程;新農村建設;洞頭鄉;一心村

一、融水洞頭鄉一心村簡介

融水縣是廣西唯一的苗族自治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于眾所周知的主客觀原因,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據統計,200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07元,遠遠低于廣西全區3690元的平均水平。

洞頭鄉位于融水縣西北部、平均海拔1000多米,與貴州省從江縣交界,鄉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95公里,是最偏遠的鄉鎮之一。全鄉轄洞頭、六進、高安、甲烈、滾岑、甲朵、一心七個村委會,67個自然屯,總人口19259人,其中農業人口18645人。農民收入來源主要靠杉木、毛竹等林產業。該鄉林木蓄積十分豐富,但因為地處偏遠,交通非常不方便(開車到縣城最快也要四個小時),運輸成本過高,導致商品經濟不發達,農民增收緩慢。

一心村委距離鄉政府所在地60多公里(三個小時車程),是距離鄉政府最遠的一個村,近2000人口,方圓幾十平方公里內分為八個自然屯,村民收入主要依賴砍伐林木,年人均收入只有1700元左右,是該鄉交通最偏僻、經濟最落后的村,也是筆者擔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負責聯系的駐點之一。

二、實施飲水工程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統籌城鄉發展,逐步改變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世紀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著力點,又是農村經濟社會繁榮穩定、農民收入增加的基石。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有必要從各個地方的具體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人,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這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通過在洞頭鄉一心村不斷地走訪、調查,筆者發現村里的各項發展工作都存在著諸多困難,需要解決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中心點,而一心村的發展癥結在哪里呢?是村里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滯后,主要是交通和水利方面,特別是水利。一心村地處山區,八個自然屯分散在不同地方,除了其中的四個屯靠近水源地取水較為方便以外,另外的四個屯村民日常取水用于生產、生活都非常不容易,主要是靠天吃飯。一直以來,當地群眾經常要到六七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的地方去取水,有些群眾為了少走路,就在屯里附近的水溝里打水喝,而屯里的垃圾都倒在水溝里面,吃了水容易得病,飲水質量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特別是在冬天,甚至會面臨無水的困境。飲水難的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當地苗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如果能夠修建引水設施,把山里的泉水引到屯里來,就能使很多群眾喝上安全、衛生、放心的自來水了,水稻灌溉用水也可以保證。

三、存在問題

可以說,一心村幾個用水困難的自然屯,缺水的原因不是水源點少或降水量不足。這里地處柳江河源頭和國家、自治區的森林保護區,生態環境優越,植被茂盛,含水量豐富,照理說村民不應該為用水的事發愁,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經過分析,概括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客觀環境惡劣

首先是客觀自然環境惡劣。一心村地處柳江支流貝江上游,山高河陡,地形復雜,部分地區農村飲用水長期未能得到解決。村南面上培友屯、下培友屯一帶是屬石灰巖區,溪流少,長期受干旱之苦;西面滾貝、滾岑等屯屬紅葉巖區,地下水稀少,局部植被差,久旱缺水,水質也差,人畜飲水都困難。再有就是部分苗民們的聚居地相當分散,一個自然屯只有十幾戶到幾十戶不等,點多面廣,工作實施起來像撒胡椒面一樣,這無形中增加了工作的量度。另外山高路遠導致交通非常不方便,步行到鄉里都要一天,引水工程所需的建筑材料只能通過汽車運送,但又增加了運輸成本。還有這里自然災害、人為災害造成的破壞也相當嚴重,雨季山洪頻發,破壞本來就脆弱的鄉級公路,修復起來困難很多;寒冬時節冰凍雨雪天氣封山、封路,村民有時長達兩三個月被困在家里無法出行。因為苗族村寨基本上都是木構或竹構房屋而且彼此相連,稍微用火不慎就會造成毀滅性的“火燒連營”,不少家庭一夜之間就會變得一貧如洗。

(二)資金嚴重缺乏

洞頭鄉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鄉鎮府的財源單一,主要以林木采伐、簡單加工為主要稅收支柱,一般的經費支出還要靠國家、自治區、市縣的財政返還,根本無力負擔巨大的水利工程專項經費。調查中筆者感觸到,不是鄉政府不重視水利設施興建與維護工作,而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導致必要的水利設施、設備、建材等根本無力購置用于各村屯,因此,近三分之二的村屯附近沒有修建起基本的水利設施,更沒有消防用水或消防設施,而大部分村寨都是搭建在半山腰上,山泉、低處的小溪、池塘則是居民用水的主要來源。此外,對口支援的上級單位也不多,像筆者所在的單位屬于是事業性質,本身就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每年拿不出太多的經費用于扶持鄉里的各項新農村建設。

(三)林權改革滯后

當地正處于林權制度改革的關鍵時期,各方林界糾紛不少,包括鄉與鄉、村與村、屯與屯、戶與戶之間,歷史的和現在的“舊賬、新賬”,林地涉及自身核心經濟利益,村民經常因此而起爭執,輕的不斷爭吵,嚴重的雙方劍拔弩張,發生流血事件。筆者有一次駐村期間就親自參與到一起廣西和貴州兩省間山林糾紛的調解工作中,里面關系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問題通過鄉、縣、市、區四級地方政府協商都沒有辦法獲得徹底解決,最后只能由國務院出面解決。既然各村各屯各家各戶的地界還沒有劃清,如果要建設飲水工程,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如何協調、分配,這是擺在眾人面前的一道復雜算術題。

四、對策

(一)科學合理規劃

山區農村引水工程,一般利用附近山上的小溪流或泉水作為水源。屬于小溪流的,應選擇在其集雨面積范圍內,森林植被沒有被破壞或破壞較少的,河水沒有受污染,長年有較穩定基流,流量滿足用水量的要求。在供水區內,需要根據用水量考慮建一個或多個蓄水池,以滿足農戶集中用水的需要。根據用水戶的地面高程,盡可能利用村(屯)旁邊自然山坡地形,確定蓄水池點高程和位置。對于無法利用山坡地形建蓄水池的,可以考慮建水塔。水源點和水池點確定后,通過實地測量或利用現有地形圖,確定水源點與水池之間的引水高差(水頭)和引水管路布置及長度。用反虹吸技術,利用水庫之水引至蓄水池,然后鋪管道至農戶,既方便管理,又節省投資。

(二)加強統一管理

為了確保飲水解困工程落到實處,鄉政府要按照市、縣的部署和要求,把飲水解困民心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成立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專責小組,落實工作責任。黨政一把手負總責,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在實施農村飲用水工程中,要做到領導到位,規劃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重視抓好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建設程序進行施工管理,做好分項分部驗收工作,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到工地指導,積極推廣新技術,高標準,高要求,認真把好質量關,確保工程質量。組織好專業施工隊,在交通運輸和工程施工條件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必須依靠二次人力運輸及用馬匹馱材料上山,在懸崖峭壁上炸石劈山開路。

(三)多方籌措資金

鄉鎮黨委政府要以引進飲水項目、解決建設資金為突破口,抓住自治區、柳州市實施“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困難工程”為契機,把準上級飲水工程項目資金扶貧方向,及時建立飲水工程項目庫,制定項目資金爭取激勵政策,爭取飲水工程項目落戶,多方籌措項目資金。設立專賬和專戶報賬的方式,把好建設資金管理和使用關。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組織引導群眾成立飲水工程理事會,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由村民研究制定配套資金籌措、投工投勞的方式以及飲水工程管理等事宜,組織發動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積極參加飲水工程建設。

(四)加快林權改革

依據有關文件精神,加快林權制度改革步伐[2]。鄉里、村里要進行宣傳動員和調查摸底工作,按照“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原則,首先選擇基礎較好的屯作為試點,并召集村民代表開了動員會,向他們講解相關林改資料,讓到場的人暢所欲言。打破集體林地劃分條塊分割,拿出行之有效的分配方案才行,發展規模林業。筆者認為對于集體林地可以嘗試集中經營,讓村民參股,收益按股份多少分配,這樣既克服了分散使用的弊端,又使村民得利,最終為引水工程建設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