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知識和經濟學研究
時間:2022-11-07 03:39:17
導語:信念知識和經濟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類行動的先驗論哲學基礎
在《人類行動的經濟學分析》中使用了“人類的行動”(humanaction)這個術語作為他經濟理論分析的基礎。米塞斯從最基本的人類有趨利避害、有目的的行動這一邏輯起點出發,完成了一套“人類行動學”的研究進路。按照“人類行動學”定義,行動(action)就是有意識或有目的的行為(behavior)。因此,米塞斯給出了“有目的的行為”這個術語。米塞斯試圖推導出一條經濟學的公理,即“人類的一切行動,皆有目的”,這是米塞斯經濟學的整個研究綱領的出發點。所有合理的經濟理論都是這一核心先驗預設的演繹結果。米塞斯的“人類行動學”的哲學基礎源自康德。對康德來說,存在基本的原則和判斷以形成我們知識的基礎———例如邏輯規則,每一事件都有其原因,以及物體存在的事實———它們對我們的知性(understanding)是如此基本,以至于沒有它們,有意義的經驗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這種關于原則的知識對于知性來說是前提條件,它們不能來自于外界,不能來自于經驗觀察,而必須是先驗綜合地真。對米塞斯來說,經濟知識也有一個唯一的必要的前提條件———對有意義的經驗來說必須存在“先驗綜合的真命題”———它就是人類的行動。[1]米塞斯指出,“先驗的思維推理與人的行動,都是人類心智的表現,人的心智的邏輯結構創造了實際的行動理性,與行動是同質的(geneous),是同一現象的兩個方面。從先驗原則得出的推理,不僅在邏輯上正確,也可用于現實經濟活動。只要先驗前提為真而邏輯演繹又無誤,則推論必然為真并具有實證內容。換言之,這些推論不再需要去證實或證偽。米塞斯認為經濟學這門科學是先驗的,是人類行動的先驗科學。人類行動學的思想出發點不是任意選擇的公理(axiom),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充分地明白地顯現出來的一種自明的道理。[2]米塞斯的“先驗的”理論是不依賴于具體經驗而不言自明地呈現于人類心智中的公理邏輯演繹的產物。這個公理即“行動范疇”(cate-goryofaction),它包含了我們賴以理解具體行動的所有要素,如目的和手段、偏好和無謂、收益和損失等等,它比具體經驗更具有一般性,更加可靠。從米塞斯的觀點可知,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對構成人類行動體系的節約、偏好、行動、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以及與此相關的事情的了解并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理智直觀。我們不是通過經驗證實這一切,而是先驗地從內心中領悟到所有這一切。
米塞斯根據個人的知識、信念、知覺和期望來理解人類的行動,并推導出經濟規律。米塞斯的進路是先驗論的個人主義知識論。在《經濟學的最后基礎》中他說:“就認識論來講,也即就人的知識論來講,確實有點東西不得不認為是永恒的。這就是人心中邏輯的與行動學的結構以及人的感官能力。”[2]米塞斯堅守個人主觀主義觀點,但他不相信人們只是簡單地從一種“孤立的”狀態進入到一種與他人相互聯系的狀態,他不認可人們從自然個體存到社會存在的轉變這種“契約主義”的解釋,很難以相信人們能夠生活在“觀念或抽象”之中。所以,米塞斯認為人們總是生活在社會文化語境之中,而且這種社會文化語境影響人們的選擇。社會文化語境不是無足輕重的東西,它是主體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雖然行為主體思維的邏輯結構相同,但他們的個體信念不同。為此,米塞斯對普通人和精英分子———例如,發起人、企業家、帶頭人、創造性天才———做了區分。普通人和精英分子的區分可以解釋新的個人信念如何通過一種社會過程得到共享或者說擴散。普通人通常是遵循“習慣”或慣例,只有在他們確信精英分子將改善他們的福利時,他們才調整他們的“習慣”或慣例。因為米塞斯認為市場經濟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判斷與個人的信念是相一致的。如果精英分子的思想不再能夠改善他們的福利,那么普通人將會拋棄精英分子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處于同一社會文化語境中的普通人事實上分享著個人信念,但這些個體信念無法自發形成集體信念。
三、從個體信念到社會合作
為了解決個體信念與社會合作的相容性問題性,米塞斯采用了“內省”(introspection)這一概念。米塞斯強調終極的知識源于內心,“我們對于我們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行為的了解,是以我們自己熟悉之行為范疇為依據的,我們除了要理解他人的作為之外,還需要借助某種自我反思(self-examination)和內省的過程。如果我們不懷疑我們所感受到的事實,我們就更不應該懷疑這種內省的洞察力?!眱仁〉娜薓會這樣想:N像我一樣是理性的,也即,每個人都相信其他人是理性的,除非我們有相反的證據。每個人都有一種先驗的相同的推理能力,這些推理能力是人類所共同具有的能力。米塞斯相信人們能夠合作也是源于他的“人類行動學”理論?!叭祟愋袆訉W”的基石是行動著的人。這種行動之存在,可以通過內省的方法發現。米塞斯認為社會不存在于別處,只存在于個體行動之中。在個體行動之外去尋找所謂的社會只是妄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個人可以通過締結契約而形成人類社會。個體僅僅是為了通過與他人合作或協作來達到個人各自的目的,而社會合作是隨帶發生的(superve-nient)。這些合作行動所產生的相互關系合起來被稱作社會。社會以合作取代了個人的“孤立”生活,社會是勞動的分工和聯合。人從有目的的行動的動物,變成了社會的動物。沒有個體行動,就不會有社會。
四、批判與反思
米塞斯的貢獻在于集中討論了個人知識和信念在經濟活動運行中的影響,揭示了個人和社會信念之間的關系的各種可能回答。當然米塞斯的這些回答不是詳盡的,而且不少觀點值得商榷:1.米塞斯認為人類的一切行動皆有目的。然而,米塞斯可能沒有考慮到無意識因素在經濟決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國內外的很多研究表明,心理賬戶及其個體心理認知偏差對個體經濟行為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許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未必經過深思熟慮的,而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購買現場一些營銷組合和安排的影響。2.為了解決個體信念與社會合作的相容性問題性,米塞斯認為采用了“內省”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內省法可以有所作用,但經濟學家若想取得具有普遍意義的成果,他就不應只依賴這種方法。內省法就其定義而言帶有主觀性并且幾乎不可能用某種通用的方法使其“客觀化”。此外,對于個人來說,內省法是極端不可靠的。例如,哈奇森說道:“一個醫生即使給自己治病,也不會簡單地依據對自己溫度的自我感覺而采取重大的舉動,他會利用溫度計并相信對溫度的這一‘外部的’觀測?!盵3]因此,將內省與觀察相結合才是有意義的。3.米塞斯認為人們能夠合作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有相同的邏輯結構,這種邏輯結構使得行為主體能夠分析真實的經濟現象。米塞斯的觀點面臨的難題是:行為主體不可避免地不是全知的。行為主體思維的邏輯結構相同,但他們的個體信念不同,如果所有的決策都是由單個的人做出的,那么他又是如何以此來解釋集體行動?米塞斯的理論面臨行動者自主決策和集體行動之間如何進行協調的問題。4.米塞斯把從康德先驗論那里借來的“先驗”一詞用在自己的經濟學中,產生的問題是:從先驗性原則出發的純粹邏輯性演繹體系能否讓人們理解現實世界?雖然新古典經濟學在經驗面有時顯得不合時宜,但完全強調經濟理論與邏輯演繹相一致,而不需要任何經驗的輸入時,我們可以構造一個非?!巴昝馈钡睦碚摱恍枰紤]這個理論是否與經濟現狀相符合,只要它能在封閉的理論體系內自圓其說。系統的邏輯關系和一致性對于確立可靠性無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只靠邏輯關系本身并不足以確立任何綜合判斷的真,甚至不足以確立其可靠性”。米塞斯過分夸大地宣揚了演繹與先驗在經濟學中的論證作用,我們有幸拋棄了這些“讓人不寒而栗”的論調。[4]5.米塞斯在《經濟學的最后基礎》中批判了馬克思的唯物論。馬克思從社會關系入手來分析主客體關系,認為主體對客體的實踐、認識活動必定會受到主體所處社會關系的影響。人的思維總是要受其階級關系所支配。人作為主體,不是孤立地站在自然界的面前,人總是生活在確定的社會形式中。米塞斯認為人們總是生活在社會文化語境之中,而且這種社會文化語境影響人們的選擇。馬克思的觀點其實與米賽斯的觀點是一致的。但是,米塞斯認為馬克思是把非生物的東西當作像人那樣的具有行動能力的生物。我想米塞斯忽視了“生產關系”是由“交往形式”術語演變而來。馬克思通過對交往作用的探討確定交往的內涵和外延。在人類社會中交往是一種主客體關系,是人們之間互為主客體的相互溝通、制約、影響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為達成一定的目的進行的交往,是有目的、有意向、有目標的活動,這與米塞斯的“有目的的行為”理論是一致的。也許我誤解了米塞斯的某些觀點,畢竟我是“有限理性”的人。可以肯定的是,米塞斯對經濟學的知識論問題的研究最為深刻,在他之后,當代許多經濟學家熱衷從認知的角度探討經濟學中的“信念”問題。
本文作者:張立英工作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下農業企業經濟管理
- 下一篇:循環經濟下煤炭企業經濟管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