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價格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05-06 08:35:10

導語:藥品價格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品價格經濟學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國醫療衛生保健過程中藥品價格的現實狀況。藥品的價格的偏高和壟斷帶來了醫療資源利用效率下降和醫療費用上升。運用經濟學方法解釋分析了其成因,同時對中國藥品價格調整提出建議。若是要改變現有醫藥價格不合理的現象,則必須要改變政府對醫藥市場的管理方式,并且改變現行的醫藥行業的收費體制等。

關鍵詞:藥品;價格;市場壟斷;消費者選擇

一直以來藥品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而與其相應的藥物治療是對人類營養、生活衛生以及醫療保健等維護健康活動的補充。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形成,重視和調整藥品價格變化既是保障中國居民的合法權益,也是對中國社會保障事業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醫藥衛生體系改革的總體要求,2015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了904號《關于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意見的通知》。通知決定自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絕大多數藥品政府定價,完善藥品采購機制,強化醫??刭M作用,強化醫療行為和價格行為監管,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國家自1977年開始不斷進行改革、調整藥價。但是部分國家藥品價格的降低幅度并不能改變醫藥消費的增加,也不能滿足居民對于藥品價格的預期。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學就是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的科學。藥品價格調整是一個涉及到產品生產與需求、商品流通和使用以及國家政治經濟環境的的大工程,也是很多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

一、現在市場藥品價格現狀

藥品主要被廣泛的用于治療各種疾病,由于藥品的使用遠高于其他的保健品,使得藥品的利潤程度可觀。1996年開始,中國對藥品主要實行三種定價形式。第一種是由國家發改委直接定價的藥品,這部分包括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目錄的藥品及少數生產經營具有壟斷性的藥品;第二種是由省級部門機關定價,包括原研藥、單獨定價藥、優質優價藥、低價藥、醫院制劑等;第三種為其他藥品,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目前國內市場上的藥品價格,有一處很獨特的現象:一些藥品,價格過高,而另有少數藥品,價格極低,甚至低于成本價。進口藥、獨家品種的藥品缺乏與之競爭的產品,其價格多年來一直虛高嚴重。2013年跨國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在華賄賂被曝光,通過一系列子公司間的倒手以及虛報價格等把戲,葛蘭素史克的藥品在中國的售價遠高于在其他國家的價格,最高達到其他國家的7倍。總結起來就是,現在醫療保健過程中一些藥品售價遠遠高于成本;相同療效的藥品價格差別懸殊,藥品由于地域不同,價格差異不同。只有了解這些現象背后的成因,才能有效地規范藥品市場、改革醫藥價格,促進社會保障的發展,提高居民的衛生健康福利水平。

二、藥品價格的經濟學分析

第一,醫藥市場壟斷和藥品市場不當競爭[1]。制藥公司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保護,往往針對某一產品的變化,申請對個專利。這就會對其他新公司的進入形成合法的市場準入障礙。但是藥品專利期過后,其他公司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多為一些慢性疾病治療制藥公司。雖然同藥效的藥品供應數量增加,一些醫生和患者將新加入市場的藥品當成很好的替代品,使得該種藥品價格下降。原專利公司的另一方面無論出于是營銷成本最優還是方式便捷的考慮,藥品公司或廠商的市場營銷的目標多數都定位在醫生身上,而不是藥品的最終消費者身上。但是原專利申請的制藥公司會依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需求彈性相對低的患者繼續維持自己產品的壟斷。后進入市場的具有相同藥效藥品的制藥公司競爭獲得的多是對于藥品價格彈性相對大,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人群。另一方面,制藥公司或藥廠會通過推銷員直接拜訪醫生,不可避免的會引起一些不適當的經濟行為,進而鼓勵醫生給患者開具或盡量多的開具特定品牌的藥品。第二,藥品的管制和患者健康的博弈。著眼于居民的健康和安全,無論任何國家的政府對于藥品的管制歷來都是嚴格的,中國也不例外。所以,藥品的審查審批也是一個相對來說冗長而繁瑣的過程。制藥公司開發新藥品,需要為了審批提供臨床實驗數據和結果等申請材料的準備時間,使得新藥品的完成所需時間短到幾年,長達十幾年。這就需要運用經濟學來衡量保護消費者健康和促進藥品創新雙方的收益來判斷取舍,是否要嚴格藥品的管制。美國佩爾茲曼研究表明創新藥品的減少,導致產品競爭性下降,引起的藥品價格上升的福利損失遠遠大于由于減少無效藥品使用節省的開支。所以,美國采取的對策是加速了某些藥品的審批程序。2015年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藥品注冊審評審批若干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230號)也提出了優化臨床試驗審評審批、加速臨床急需等藥品的審批。第三,技術進步,社會保障完善與醫藥價格的沖突。新藥的研制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可以改變醫療投入的組合。雖然有些時候會增加成本,但如果健康能得到顯著的提高人們所關心的不是費用,而是療效。醫療保險在某種程度也是醫藥價格上升的原因,醫療保險的報銷途徑是先將賬戶的金額花光以后再按一定比例繳納現金,這不同于消費其他傳統商品需要直接支付全部費用。如果某個患者的醫療保險或公費醫療給付整個費用金額的比例高,醫生有可能會開具價格高的品牌的藥品。在某種程度上,國家所施行的公費醫療和醫療保險就是貨幣補貼和實物補貼的條件下消費者選擇問題[2]。如圖1,橫軸為某種藥品數量,縱軸為其他同類藥品數量,i,ii,iii為消費者效用曲線,效用曲線遠離遠點效用越高。如果是使用醫療保險自由購買藥品,如圖1(1),可以看出預算約束越大,預算約束與更高的效用曲線相切,患者得到的滿足也越大。那有些公費醫療單位,尤其是一些學校單位有自己的醫療場所,藥物實行政府定價政府采購,當醫院規定使用固定品牌的藥品治療時給開具的藥品數量為B0,如圖1(2),當實際藥品消費量少于B0時,實際效果沒有變化,因為藥品不能轉售。但如果給開具的藥品數量為B2,且同樣不能隨便轉售,如圖1(2)可見患者達不到最高的效用。從這可以看出至少部分單位實施的醫藥政策限制了消費者選擇替代,造成藥品部分市場壟斷,無法實現其最優選擇。也限制了藥品市場的正常經濟運行。第四,藥品本身的需求和生產、流通成本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伴隨著世界性原材料的短缺,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同時藥品加工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企業運營成本的大幅上漲,使得藥品制造成品上漲。但是某些藥品如一些治療心臟疾病的藥品的定價卻十年未動,成本的壓力全部壓在了這藥品的生產企業身上。導致這類藥品雖然價格未漲,但是市場供應短缺。同時某些藥品由于專門治療某種特殊疾病,并且藥品與一般消費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對它的消費不以病人的意志為轉移?;颊邿o法隨意選擇藥品的消費量,為了達到自己的治療效果都得使用固定數量的藥品,不像其他消費品價格高就少用或不用,價格低就多用;由于患者作為被動消費者,也左右不了藥品價格,當市場需求量增加時,制藥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效益是不會降低藥品價格的,反而會通過漲價來獲取更高的利潤。藥品作為一種特殊消費品,屬于需求缺乏彈性商品,這是造成有些藥品價格虛高的原因。第五,醫院成本轉移和醫生對其收入的態度。近年來醫療系統開始一系列市場化的改革道路,所有制結構從單一公有制變為多種所有制并存。醫療機構開始推行商業化、市場化運營。在鼓勵醫療機構競爭、放開價格的同時,醫療機構的服務目標也從追求公益目標轉變為全面追求經濟目標。中國多數公立醫院都實行政府特別項目補貼。在競爭機制的市場下,患者的需求曲線向下方傾斜,如果醫生對患者無歧視,醫院會接收Q1數量的患者,這時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收取P1的價格,醫院也會接收可享受國家項目補貼的患者Q2,如圖2可知,醫院最終盈余為圖上陰影部分。如果國家降低補償為R2,醫院也還會接收有國家項目補貼的患者數量Q2,此時提價沒有意義。因為提價高于P1會使醫院盈余減少,患者數量會減少。但此時醫院的總收入會減少,如果一段時間內收入能補償成本,醫院運行沒有問題。否則醫院就會將成本轉移,醫院會盡可能地增加收入,那提高藥品價格或提高服務收費就是進行成本轉移的方式。醫生作為醫療衛生保健的勞動力資源,對于藥品價格的高低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經濟學的目標收入假設。當實際收入低于目標的時候,醫生會渴望獲取更多的收入,醫生就會改變患者的數量和藥品的價格等方式。也就是當收入降低時,醫生會引發各種誘導性的藥品和醫療消費。如果誘導的利潤較低,醫生的誘導就會減少?,F實生活中醫生壟斷開具一種或幾種藥品以及盡量多的開具此類商品的數量就是此現象現實寫照,這也帶來一些藥品壟斷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的結果。其他一些由于區域差異,醫生、醫院、藥品制造廠家、政府以及患者自己等的信息不對稱,也會導致市場上藥品價格出現高低不同,乃至藥品及其價格的壟斷[3]。

三、醫藥價格調整的相關建議

第一,要規范藥品生產、合理規范藥品價格。政府要通過行政干預合理的、區域化的控制藥品生產企業數量、以及藥品的生產種類。避免部分藥品廠家過分競爭,產品過于集中。同時國家對于藥品的價格要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給出合適的價格指導,防止部分制藥企業抬高藥價或由于成本增加瀕臨倒閉。對于社會關注的專利藥品以多方的價格為參考,并讓制藥廠家以適當方式向社會說明藥品的價格、療效、銷售等情況,然后有社會多方面專家組成的價格評審組給出合理的價格指導。特殊藥品由國家相關部門直接定價管理。第二,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管理和完善醫院的政府補償政策。醫保作為中國醫療體系最主要的支付方,加強對于醫保使用的監管有利于杜絕醫藥浪費和醫療系統貪腐。在確定付費標準方面,可以學習國外設立聯邦制藥委員會,負責確定所有的藥品能否被醫保支付以及支付價格。并同時改革現有仍部分存在的公費醫療制度,完成全社會統一的醫療保險方式。在國家財政許可下,繼續對一些公立醫院進行一些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政府項目政府補貼政策。第三,保證醫院和醫生的合理收入、醫藥分家。對于公立醫院研制的專利藥品、鼓勵獨家生產藥品市場份額,允許醫院對其專利藥品的定價和管理的自主權。政府可以根據區域和醫院性質,給予醫生服務收費定價的權力,以減少醫生為追求更高收入而產生的患者消費誘導。通過實行醫藥分家,改變以藥養醫的現象。醫生可選擇藥品品種,但是無權指定購買藥品的地點和該藥品的品牌,患者購買藥品的自主選擇權將變大,由此就會切斷醫生和藥品銷售者之間的聯系,讓醫藥廠家直接面對患者[4]。但同時也要加強對藥品銷售的規范和管理。政府應該鼓勵現有的藥品批發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大幅度減少藥品批發企業的環節和數量,采用集中配送、連鎖經營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物流經營方式,降低藥品的流通成本,從而有效降低藥價[5]。第四,建立整個醫療行業的監督監管,出現問題必須從嚴處理。從藥品的生產,到醫院的醫療服務和藥品的流通都做好監督。有效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效率,防止高價藥或劣質藥充斥市場,從而有效調控藥品價格。

作者:鄧艷娟 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0:416-436.

[2]張叔民.中級微觀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10-120.

[3]王錫源.破解醫改難題關鍵在于糾正市場與政府的雙失靈———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7,21(08):10-15.

[4]于培明,宋麗麗,岳淑梅.我國藥品招標采購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J].國藥物經濟學,2010,(4):51-56.

[5]宿曉.基于委托理論的藥品供應鏈成本控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