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時間:2022-03-12 08:13:04

導語:經濟發展對民族關系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發展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一、兩宋時期的政治背景

兩宋時期是繼五代十國以后又一次走向大統一的過渡時期。兩宋時期在經濟上高度繁榮,政治上則是與多個民族政權并立,即遼、宋、金、大理和西夏等政權并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擁有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優越的地理環境,故成為不同時期各個政權紛爭的焦點地區。趙宋政權占據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重要地理位置,代表著中原漢族政權。尤其是趙宋政權在經濟文化上相較于周邊民族擁有著絕對的優勢,擁有當時發達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軟實力,成為周邊民族政權的仰慕對象。也正是因為趙氏政權在這些方面的優勢,為后來處理與各個政權之間的關系奠定了物質和文化根基。(一)民族融合不斷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的融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時期的民族融合為秦始皇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提供了必要條件;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時期,為其后隋唐王朝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必要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我國的民族大融合得到了進一步推進,特別是兩宋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為兩宋向少數民族進行文化輸出奠定了必要基礎。在處理民族問題上,兩宋政權表現出進步性和妥協性并存的特征。從積極方面看,在農業經濟時代,割據政權的出現推動了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增強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相互交往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加快了少數民族融入中原華夏族的步伐,也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從消極方面看,割據政權之間相互爭奪疆域,擾亂了社會安全穩定的秩序,破壞了正常的農業生產生活,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困苦和災難。兩宋時期民族政權的鼎立,大大加快了民族大融合步伐,這也是時代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之源。一方面,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隋唐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繁盛時期,為后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從兩宋的政治生活領域看,由于宋朝的守內虛外策略,導致統治階層更加重視經濟發展和文化輸出,這樣就為各個政權之間的交往和互動提供了機遇,有利于加強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二)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兩宋王朝在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它繼承了漢唐的政治和軍事制度,不僅要避免大臣的權力過大,而且還面臨著北方政權的威脅。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事實取代了北周,促使他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他總結了歷代王朝政治得失經驗,為了防止“黃袍加身”事件和藩鎮割據的再次出現,實施了“舉杯釋兵權”。“兩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政治上,自宋太祖開始,歷代統治者吸取唐末和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教訓,更加的重視推行以文制武,強干弱枝的政策?!薄?〕正是由于歷史和自身原因的共存,趙氏政權不得不把權力集中放在中央,以穩固內部統治。宏觀上,兩宋統治從政治和軍事上不斷加強其統治,使得兩宋在政治和軍事的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也就造成了邊疆兵力空虛。微觀上,還有軍事制度上的矛盾性,造成了用兵權和調兵權的分離,進一步削減了兩宋在軍事方面的戰斗力。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有時甚至迫于外在壓力還要屈服于其他政權,導致了兩宋王朝財政上積貧和軍事方面積弱的處境。綜上所述,兩宋時期在受制于內外壓力的形勢下,表現出了內部和外部的自相矛盾,不僅要穩固內部統治,有時還要兼顧外部局勢的和平,甚至無力反抗外部的侵擾,這就是兩宋時期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三)重北輕南的民族政策??v觀中國歷史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是孜孜以求政治的一統,割據往往不得人心,統一則是人心所向。割據只是短暫的,是為統一做準備,統一是割據發展的必然結果。自趙氏建立政權以來,就面臨著北邊遼的威脅,遼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軍事實力強大,后來女真族打敗契丹族,建立金政權,軍事實力更加強大。當時的歷史概況是隋唐之后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相互爭奪與混戰的過程,因此統一成為時代的呼聲。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穩定,希望建立統一的國家政權。兩宋王朝隨之躍上中國政治舞臺,統治著中原地區,擔負起了統一國家的歷史重任。兩宋王朝實施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求和、羈縻、經濟、和親等,在與遼、金、大理處理民族關系時,突出表現了重北輕南的民族政策。一方面,“宋王朝奉行‘守內虛外’的國策,表現在民族關系上就是秉持‘重北輕南’。重北是指向北經略,收復后晉石敬瑭獻給遼國的燕云十六州。”〔2〕北宋不僅是為了擴大統治疆域,實現正統的統治威嚴,達到大一統的目的,而且也是為了實現疆域防衛的目的。因為北宋時期建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屬于華北平原,沒有天然的防衛屏障。兩宋政權與北方的民族政權始終處在相互的交往中,即使發生戰爭也保持著積極的交往。兩宋時期還與遼和金積極開展貿易,在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互市和實施貢賜,這不僅可以增進雙方經濟發展,而且還能穩定雙方的相互關系。在與遼、金和西夏少數民族政權的征戰中,通過簽訂盟約來換取兩宋社會的一時茍安。另一方面,兩宋王朝對西南邊疆地區的大理國比較淡漠。大理國一直是向宋示好,宋表現出的是冷漠和交往戰略上的收縮。只是在宋徽宗時期,與大理國建立了隸屬關系,封當時的大理國國王為金紫光祿大夫、云南節度使、上柱國等。后來就只是進行商業往來,宋政權出于滿足自身軍事馬匹的需要簡單地與大理國來往。

二、兩宋時期經濟繁榮發展的原因

在中國封建社會,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起步階段,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隋唐時期南方經濟發展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五代十國時期為南方積極發展提供了發展的機遇,是南方經濟的大發展時期,到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開始超過北方;“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的農業生產在全國所占的重要地位。兩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經濟繼隋唐后的又一個經濟繁榮時期。黃河流域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發源地,這流域也是政權之間發生戰爭的集中地區,由于受戰爭的影響,全國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從客觀上看,南方地區是經濟待開發的區域,秦漢以來經濟和政治中心基本都集中在北方,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開發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主觀上看,北方的戰爭推動了黃河流域人民不斷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本。(一)農業經濟的發展。首先,自然環境方面,南方的氣候比北方更加溫暖和濕潤,在客觀上就非常有利于推動南方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南方人口的數量相對北方較少,這進一步推動了南方土地資源的大面積開發。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封建社會,農業生產具有相對穩定性,穩定的農業生產推動了農產品和手工業的交換,活躍了封建經濟市場。其次,歷史環境方面,從秦漢以來,各個統一王朝的經濟、政治中心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開發較晚,并且生產力相對落后,這些條件為南方經濟的開發奠定了歷史條件。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南方人口不斷增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支持,也滿足了農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這就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可靠的保障。最后,政治環境方面。兩宋時期稅制間接地刺激了經濟繁榮發展。“宋朝形成租佃制,確立勸農制度,對開墾荒地提供財政支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組織興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地推動農業經濟較快發展,對維持和鞏固宋王朝的統治起到重要作用?!薄?〕另外,兩宋統治者為了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積極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注重農業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為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產量,有利于激發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因此,自然環境優勢、歷史因素和政治環境的推動共同為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二)商品經濟日趨繁榮。兩宋時期經濟發展是繼隋唐以來又一個經濟發展高峰,也是隋唐時期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主要表現為三方面:第一,商品種類的多樣化。農業的積極發展為商品經濟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不斷地激發商品交換的活力,使得手工業等相關產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相關產品大量擁入交換市場?!爱敃r手工業附屬于農業發展,由于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工商業開始慢慢獨立發展起來,商品種類不斷增多,紙質貨幣開始出現,大的都市逐步形成,這就給后來元、明、清統一國家的再建提供了物質條件?!薄?〕第二,市場發展不斷完善化。兩宋時期邊疆的官方和民間交換市場廣泛發展,為區域間的商品交換提供了場所,市場的交換規則和交換時間也達成了共識。特別是在交易數目巨大的情況下,為減輕交易負擔,就伴隨著產生“交子”?!斑@個地區生產的糧食、茶葉、海鹽、瓷器、紙張、紡織品及金銀器、玉器很快超越了中原地區,達到了極為繁華的程度?!薄?〕“舶商之船。自入海門,便是海洋,茫無畔岸,其勢誠險。⋯⋯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6〕這些全面反映了當時兩宋時期經濟的繁榮狀況。第三,政治因素?!斑€有受政治思想影響,統治者重文輕武,推動了科技文化的繁榮發展,兩宋時期造船業、陶瓷等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進一步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三司使陳怒將立茶法,召茶商數十人俾各條利害,怒閱之第為三等”,取“公私皆濟”的中等加以裁損,“于是始為三法行之,貨財流通?!薄?〕因此,兩宋時期經濟繁榮發展,特別是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為兩宋時期政治關系和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三)政治中心的南遷。自北宋建立政權以來就面臨著北方遼和西夏的威脅,并且在財政、軍事上帶有強干弱枝和積貧積弱的歷史原因,當宋被迫將政治中心南遷時則客觀上助推了經濟的繁榮發展。在“靖康之變”之后,由于宋室南遷,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迅速傳入,東南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很快躍居全國之冠。政治中心南遷帶來了一系列經濟發展的先進技術和大量勞動力,加快了南方經濟的開發和生產技術的傳播,大量的資本轉移到南方,為經濟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機遇。“在城市體現在‘行’的增加上,據統計,當時的長安有二百二十行,而臨安則有四百一十四行。”〔7〕一方面,南方經濟大發展,使得南方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另一方面,政治中心移至南方帶去了生產力、人力、財力等,加速了南方經濟大開發。

三、兩宋時期經濟發展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兩宋時期經濟繁榮發展對民族關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出了吸附作用、互動作用和國家認同作用,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統一的。吸附作用是互動作用的前提和基礎,互動作用是穩定作用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共同作用于國家認同。這時期幾個民族政權相互獨立,進一步強化了統一的重要性。趙氏政權由于統治者治理的問題,堅持守內虛外的策略,導致邊疆軍事空虛,為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提供了侵擾的空間,但是兩宋時期的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空前發達,吸引了少數民族積極向宋學習,減緩了與兩宋之間的矛盾。兩宋通過經濟上的幫助和交換,協調了周邊民族關系,弱化了兩宋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的政治矛盾。(一)對民族關系的吸附作用。兩宋時期統治者鼓勵手工業和商業發展。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擴大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業產量越來越高,進一步擴大了供需之間的規模。一方面,產品數量不斷增加,擴大了市場的交易規模。另一方面,地區之間與民族之間聯系進一步加強,活躍了彼此之間的經濟貿易,特別是邊疆地區成立榷場和內地建立互市,商品交換空前活躍。兩宋的瓷器、茶葉、糧食、絲織品、紙張和金銀器與周邊民族的馬匹、珠寶、珍奇異物等產品相互交換,滿足了少數民族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兩宋時期發達的文化和技術成為周邊民族政權學習的重要內容。在文化上,功利主義和程朱理學在兩宋時期得到廣泛發展,而且被并立民族政權所使用,維護其統治領域內的社會穩定;兩宋的官職設置和制度建設以及生活習俗也被學習和使用;儒家先進文化思想也被積極吸收用來維護其統治。在科技上,兩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達到了更高水平。兩宋的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成為周邊民族政權學習的主要內容??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引進兩宋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了周邊民族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綜上所述,不論是物質交換還是精神需求,周邊民族政權都深受兩宋的積極影響。不管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相互之間誰也離不開誰。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漢族在物質上給予少數民族優惠條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他們之間是兄弟民族,少數民族在物質和精神上依附漢族。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他們共同建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二)對民族關系的互動作用。兩宋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雙方經濟文化交流帶來的穩定環境和邊疆爭端帶來的征戰。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既有友好交往也有民族沖突,但是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分析,民族關系的友好交往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征,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往表現出相互離不開的關系,對民族關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斗爭只是短暫的,是一時的,彼此關心的焦點是穩定發展,這才推動了歷史的不斷前進,而且進一步強化了民族之間的兄弟感情,有助于增強統一思想的認同感。第一,兩宋時期在處理遼和金的關系上,一方面,兩宋使用武力進一步的開疆擴土,目的是為了統一中原。另一方面,兩宋積極地建立盟約,以妥善地處理民族關系和維護政權穩定。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方乘勝求和,開“歲幣”之加重了宋的財政負擔。客觀上,兩宋通過運用靈活務實的策略,筑造了雙方長期和平共處的民族關系。遼深受宋經濟上的恩惠,相互示好,建立了穩定的民族關系。第二,北宋和西夏的“宋夏和議”,進一步說明了西夏對宋的認同,反映了民族關系一心向宋,還突出表現了宋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靈活巧妙,進一步強化周邊民族對中央王朝的認同。兩宋時期在遼和金的武力進攻上面,都形成了類似局面。在出現矛盾的時候,宋積極地給予經濟幫助,目的是建立穩定的民族關系,事實證明了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和彼此友好聯系。第三,宋積極向遼和金交納歲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兩宋的財政負擔;兩宋不僅要承擔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而且還要在經濟上向遼和金交納貢賦,結果是嚴重加劇兩宋中央王朝的政治和經濟負擔。在西南地區,大理國全心全意擁護兩宋王朝,并且主動示好;兩宋王朝對大理國則是無暇東顧。“兩宋時期,安南對趙宋王朝而言已屬化外之地,邕管和成都也非其核心統治區域,居處西南一隅的大理國不會產生進擊中原地區,并在中原爭王稱霸的野心。”〔2〕西南地區段世家族建立的大理國,一直以來示好兩宋,希望與兩宋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進一步互通交往,更好地吸收和學習兩宋的科學文化知識,不僅是學習兩宋先進的統治思想,而且還想獲得兩宋的認同。但是兩宋的態度是基本不重視,很少與大理國溝通交流,在必要時以經濟為手段,與大理國之間實施一些經濟貿易。大理國對兩宋非常尊重,還經常向宋示好?!按罄韲硇姆鸾獭⒁苑鹬涡?,從未發動過對兩宋的戰爭?!薄?〕兩宋時期還經常與吐蕃進行經濟交往,吐蕃積極地向宋進貢,宋也積極回應,并在沿途修建寺廟接待進貢使者??傊蔚哪康氖浅藸恐莆飨耐?,還為了換取軍事上馬匹的使用,體現了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三)進一步強化了國家認同感。自秦漢以來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中國歷史發展奠定了大一統的基調。那么,對于歷代開疆擴土的杰出人物來說,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他們最終奮斗目標,是評價他們在歷史上是否做出杰出歷史貢獻的重要依據。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達到鼎盛的歷史階段,這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偉大成就,周邊的一些國家紛紛派使者或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從歷史角度分析,每個大一統時期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功績,其成為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凝聚在一起創造的智慧和結晶。兩宋時期并立的政權有遼、金、西夏、大理幾個政權。除了宋政權是代表漢族政權外,其他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分別地處古代中國的邊疆地區,為祖國邊疆開發做出了杰出貢獻。通過他們與宋政權的互動作用,不僅增強了相互學習和了解,而且強化了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兩宋時期是由從五代十國的分裂走向元朝大一統的過渡時期。兩宋在處理與周邊民族政權的關系上顯示出了包容性和幫扶性,進一步增強了周邊少數民族對兩宋王朝的國家認同??傊?,“從政治一統的視角看待兩宋,可以說乏善可陳?!薄?〕但是兩宋時期民族相互之間的頻繁經濟交往,促進了南方農業、手工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強化了少數民族對漢族經濟和文化的認同,密切了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兩宋時期多元化的民族政策,增進了兄弟民族之間的感情,贏得了民族之間的和平共處和相互包容,加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基礎,夯實了各民族對統一國家的認同感。

四、結語

兩宋時期經濟的繁榮發展,對周邊民族政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首先,主要表現在吸引了少數民族政權不斷向兩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特別是相互之間的經濟交往,不管是兩宋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包容和經濟幫助,還是民族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都大大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和睦。其次,雙方之間的互動顯著,雖然兩宋時期和少數民族政權有暫時的征戰,但是這都抵擋不了相互之間和好的友情以及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離不開。最后,也正是經濟文化交往和相互之間的離不開,充分證明了少數民族對宋的政治認同、經濟認同和文化認同。

作者:張文正 雷信來 單位:1.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長江師范學院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