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雅樂文化研究

時間:2022-05-23 03:25:13

導語:一帶一路雅樂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雅樂文化研究

一、雅樂的功能與價值

雅樂是指在宮廷、王府、府衙、廟堂等場所,用于祭祀、朝會、鄉射、戰爭、燕享、禮儀、內修等目的,直接為帝王、皇族、官僚、士紳等貴族階層服務,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雅樂不完全等同于宮廷音樂,它涵蓋了宮廷音樂、王府音樂、官衙音樂、文人音樂、俗樂、宗教音樂等音樂種類,相互之間有程度不等的交叉和交融,包括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宗教、哲學等學科。雅樂的主要功能是宣化禮樂思想,為實施等級制度營造一種氛圍,將貴族階層與大眾階層區別開來,直接為政治生活服務,并為統治者和士紳階層提供娛樂服務。宮廷音樂大致可以分為典禮性音樂和娛樂性音樂兩大類,前者主要應用于祭祀、朝會、儀仗、檢閱等目的,后者主要用于筵宴、游樂、婚喪壽誕、行幸等目的。由于雅樂反映的是統治階級和上層人士的意識形態、審美趣味及價值標準,那么,雅樂的功能和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一)政治性:雅樂首先是為政治服務的,周公制禮作樂的主要目的便是確立等級制,維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例如,《周禮》中從事雅樂活動的樂官、樂師和樂工的音樂活動大多與行政事務有關,分別隸屬于“六官”中的地官(掌邦教)、春官(掌邦禮)、夏官(掌邦政)和冬官(掌邦事)。又如在樂舞規格上,只有天子才可享用八佾之舞,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不可僭越??梢哉f,雅樂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朝代的社會政治關系。(二)宗教性: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常常利用宗教信仰和相關活動來統馭屬眾,通過祭祀天地、先祖、神靈、求雨、驅疫等宗教性活動,制造一種神秘、神圣的宗教氣氛,強調等級區分的尊嚴,為神權統治服務。例如,由歷代官方組織的各類祭孔大典成為封建朝廷借尊崇至圣先師孔子來倡導儒家思想、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被稱為“國之大典”,國祭多由皇帝親自致祭或指派大臣、地方官僚等前往代祭。“丁祭樂舞”是一種樂、歌、舞、禮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祭典儀式隆重恢弘,成為體現雅樂文化的重要載體。(三)教化性:統治者施行雅樂的目的在于鞏固統治,因此便需要將雅樂改造成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精神的工具,因此就采取大家能夠接受的內容與形式,著意突出雅樂的教育意義,借此配合道德觀念的宣導和灌輸,正如《禮記•樂記》所云:“樂者,所以象德也”、“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睆乃囆g效果來看,莊嚴肅穆、典雅高貴的雅樂表演的確能夠使人產生一種超凡脫俗、至純至凈、與現實相隔開的審美體驗,這是一種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的過程,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禮樂精神的崇敬與向往,雅樂的這種特點具有心理學的合理依據。(四)禮儀性:雅樂大多用在典禮場合,用于宣揚帝王功德、昭示帝王仁政、宣示王權神授、設宴招待他國國君或信使,等等,因此,雅樂表演需要營造一種祥和、莊重、盛大、恢弘、歡樂的背景氣氛,按照一定的禮儀程序進行節目選排表演,滿足各類典禮場合的需要。(五)儀式性:由于典禮需要,雅樂表演的程序也逐漸繁復豐富起來,形成了獨有的表演程序,體現出儀式性特征。例如,唐代宮廷三大樂舞之一的《七德舞》,乃是根據《秦王破陣樂》編創而成,意在宣示李世民的武功盛德,其表演“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往來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更名《七德舞》?!?/p>

二、雅樂的當代延續與定位

雅樂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是構建華夏音樂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命題,具有較強的現實合理性。雅樂的復興既不是重建,更不是復古,而是重構華夏音樂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將以雅樂為重要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進行解構和再結構,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適應文化發展的規律和當代觀眾的審美需要,不斷探索體現雅樂的內在價值特點,構建傳承華夏歷史文明的新雅樂體系,滿足人們對高雅藝術的現實需求。為此,我們必須轉變音樂文化的發展方式,突出公益性服務與產業化發展兩大發展方向,打破雙軌制造成的商業化運作不充分、演出市場不成熟的僵局,突出“政府指導、市場主導、分類統籌、齊頭并進”的發展方針。政府部門要積極培育演出市場,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音樂演出運行機制,同時強化音樂文化的公益性功能,努力構建中原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研究建立開發利用音樂文化的長效機制。從長遠來看,創建具有中原特色的音樂文化品牌,重點是加大中原雅樂文化的內涵建設和價值體系建設,總結中原雅樂的內在發展規律,揭示其美學特質,探討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化和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三大途徑來促進中原雅樂的文化生態建設,促進中原特色雅樂文化品牌的體系建設,促進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亟需進行雅樂的階段性學術總結和體系理論建設,進行雅樂改革與振興發展的前瞻性研究,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對雅樂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將雅樂放在“自然—人—社會”的整體系統中,把握雅樂的藝術特征及其文化內涵,加強傳統音樂與現實文化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研究雅樂的藝術特征與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聯系,分析雅樂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基礎,重估雅樂的現實價值,為新時期雅樂的轉型發展提供合理性依據,為中原音樂文化的跨越式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在當代社會條件下,我們不僅要對雅樂文化進行研究梳理,做好傳承的工作,還要重點研究雅樂服務地方社會文化生活的新途徑,創新雅樂運行機制,實現新雅樂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雅樂文化遺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揭示出雅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雅樂的本質特征,同時進行新雅樂體系建設,將之與“文化強國”戰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等政策及社會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探索雅樂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最終達到滿足人們高品位審美需要、豐富音樂文化生活的目的。

三、新雅樂的價值重構

雅樂重構的另一核心問題是價值重構,面臨的現實突出問題便是音樂作品的編創,因為中國古代音樂大多是通過文字描述而保存下來,樂譜資料所能提供的素材也著實有限,因此就帶來了一個非?,F實的問題,即音樂是稍縱即逝的藝術,我國古代音樂很少能夠保存到現在,我們可從以下幾個途徑來探尋:首先是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典籍,文本資料雖然只能提供文字性的描述信息,但我們可以借之了解雅樂的社會基礎、發展歷史、組織制度、運行機制、行為主體、演出方式等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可以說,文獻古籍對于雅樂編創來說具有內在的文化規定性和價值導向性,需要認真研究學習。第二個途徑是古代留存下來的各類樂譜資料,尤其是古琴音樂、詞調音樂、王室音樂、祭孔音樂、宗教音樂等領域,保存了很多樂譜資料,例如古琴樂譜,明清時期見于記載的琴譜就有140多種,目前所見琴曲有700多首,如果包括同曲的不同版本的琴曲,則高達3000余首。這些珍貴的音樂遺產需要我們去挖掘、去開發。第三個途徑便是活態音樂遺存,包括曾經引入中國雅樂的日韓等國的雅樂、我國歷代從宮廷流傳到民間的音樂種類、城鎮有閑階層中間流傳至今的俗樂、寺廟道觀中的宗教音樂、臺灣等地的祭孔音樂,等等。音樂文化在傳播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雅樂也是在與其他音樂文化的頻繁交流中而不斷發展的,它的核心音樂風格和審美特征會部分地保存在其他音樂種類中。這需要我們進行艱苦仔細的考察求證,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比較研究,才能找到歷代雅樂遺存的蛛絲馬跡。隨著音樂生活的多元化和文化產業化的迅速發展,雅樂文化開始得到人們的重新認知,雅樂復興運動開始升溫。近年,各地出現了很多以展現本地古代宮廷音樂文化為主題的演出團體和表演活動,如湖北博物館的編鐘樂團、河南博物院的華夏古樂團、北京天壇神樂署的“中和韶樂”、陜西歌舞大劇院的“仿唐樂舞”、山東臨淄的“齊韶樂舞”,等等。同時,一些高校也開始成立相關研究機構和表演團體,如臺灣南華大學雅樂團、中國音樂學院雅樂研究中心、杭州師范大學南宋雅樂團、平頂山學院雅樂團,等等。同時,眾多學者也對雅樂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產生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顯示出雅樂文化在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影響,雅樂重構對于構建華夏文明核心價值體系、重塑母語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現實合理性。

參考文獻:

[1]羅藝峰.禮樂精神發凡并及禮樂的現代重建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2).

[2]賈海生.周代禮樂文明實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江林.《詩經》與宗周禮樂文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王任亞 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