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對策
時間:2022-01-21 10:25:04
導語: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口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多力量大”思想影響下,建國初期我國產生了一波嬰兒潮,如今已經步入老年。加之20世紀80年代計劃生育的影響,目前我國人口結構已經由人口紅利轉向人口負債,勞動力逐漸減少,而退休人口逐漸增多。在這一背景下,經濟發展政策必須審時度勢,根據人口結構特點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最終實現人口與國民經濟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人口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
眾所周知,人口(勞動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相關經濟學理論中也提出“人口與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系”。例如,亞當•斯密、馬歇爾、凱恩斯等學者都提出了人口增長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的理論,因此二戰結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但是人口并非越多越好,數量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臨界點。人口結構的變遷對經濟發展也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言,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正在加速顯現。
1我國人口結構特點與變化測度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凸顯,近年來關于人口結構與經濟的研究成為熱點。尤其是2012年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的絕對數量首次下降后,人口紅利的消失與老齡化社會的加劇,社會背負著一定的包袱。但近年來也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產業形態逐步轉型升級的時期,正由投資、出口主導型經濟向消費、創新主導型經濟轉變。人口結構作為影響經濟轉型升級是否成功的重要變量,研究人口結構特點、預測其變化趨勢,對于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特點。人口結構主要包括一個國家所有人口的年齡結構、受教育結構、性別結構、地域結構等,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年齡結構。人口結構特點能夠準確反映未來人口發展的類型和變化趨勢,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經濟發展趨勢。首先在人口年齡結構上,1983年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經過30多年的努力,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生育質量和平均壽命有效提升,但是也面臨著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的困境。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為1.5億,占總人口比為10.8%。世衛組織將“老齡化社會”定義為65歲以上總人口比7%以上,可見我國已經超過此標準。而且60歲以上老人已經達到2.3億,占人口總比的16.7%。隨著生活質量和人均壽命的提升,未來多年內,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還會存在持續加深的趨勢。其次是人口受教育結構上。教育結構體現了人口的質量,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社會中,人口必須實現由追求規模向追求質量上的轉變,高素質人才比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大學文化程度人口為1.2億。而從2010—2017年,每年又約800萬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因此綜合看我國人口中高等教育人口為1.8億左右,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也是相當可觀。可以說我國人口結構質量較為優質。另外我國歷史上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可以預見未來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將會持續增加,為經濟轉型發展帶來持續不斷的人力資源保障。在人口地域結構方面,人口分布受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一些省域、城鄉、東西部差異。例如在人口分布上,漠河—騰沖線以東區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94.4%,且隨著東部經濟的發展,東部人口密度也存在上升趨勢。從城鄉差異看,2017年城鎮常住人口為8.1億,鄉村為5.8億。從近年人口遷移看,得益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未來城鎮人口將會繼續增長,而農村人口逐步減少;東部發達人口增加,東北與西部人口將會持續流出。
2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結構特點與變化,會通過適齡勞動力數量變化、人口質量變化來影響社會經濟發展。例如在人口質量不斷提升、農民人口不斷減少的背景下,國民經濟必然會逐步脫離初級農業生產,而轉向工業、信息技術等創新性產業為主。又如人口規模的下降,對社會資源的消耗也會隨之降低,進而社會能夠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其他領域,促進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全方面,多維度的。首先,人口規模和適齡勞動力的減少,導致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口紅利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適齡勞動人口絕對人數下降。如此為經濟發展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消極影響。由于勞動力的減少,甚至是短缺狀態。勢必會導致社會生產中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導致我國出口產品成本增加,減少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生產經營成本的增加甚至會讓許多中小型企業倒閉。二是積極影響,適齡勞動力人數的減少也會推動企業不斷進行生產技術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形成創新驅動和效率驅動的良性發展。其次,人口城鄉差異,勞動力在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在改革開放之后,由于東部工業經濟的快速崛起,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開展生產工作。于此同時戶籍管理制度的放松和農村生產效率的提升,大量農村適齡勞動力進入工廠,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廉價的勞動力,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區的紡織工業迅速崛起。而當地政府為了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投資改善地方基礎設施,在這種良性循環之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流出的農村地區,機械化生產得到一定的普及,促進第一產業的升級。最后,高素質教育人口的增加,對經濟的轉型升級也具有重要意義。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著勞動者素質,而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則成為一個國家產業經濟升級的知識基礎,是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相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高素質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能、工作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果勞動者數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擁有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就能夠不斷提高產出水平,進而促進企業發展,具體到各個產業依然如此。例如近年來我國高校擴招等為信息技術產業提供了許多高素質人才,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甚至實現了彎道超車,讓我國信息產業站在世界第一梯隊,“互聯網+經濟”更是處于領先地位。這些成就都來自于高素質人口的貢獻。而且從整個大環境看,大量高素質人才為各個產業結構調整也創造了條件,提高了傳統工業產品附加值。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提升,更快實現了國民經濟規劃中的節能減排目標。
3優化人口結構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策略
通過前文論述可知,人口規模變動,適齡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并不可怕,高素質人口數量的提升會降低勞動力減少所產生的影響。通過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產業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推動國民經濟從勞動密集型向創新性、技術密集型轉變。3.1繼續推動城市化進程,優化人口城鄉和區域結構。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占比約為60%,而發達國家城鎮人口比例約為70%,然后才出現逆城市化。因此我國城市人口依然有提升空間。加之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在第一產業中并不需要過多的勞動力。繼續推進城市化進程,不僅可以為城市工業生產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而且人口遷移過程中,也會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一方面通過調整公共服務和相關政策,在保障進城農民土地權益的情況下,鼓勵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就業;另一方面,對于進城農民要為其提供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讓農民“進的來,留的下”。最后近年來勞動力短缺現象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重視,計劃生育政策逐漸放松,這一政策調整有利于未來年輕人口的增加,能夠緩解人口供應壓力,保持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合理。3.2加大人力資源投資力度,為經濟升級提供人力基礎。人口質量是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革命的關鍵時期,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能夠提升國民經濟的創新發展能力?,F階段,我國經濟正由出口和投資拉動型經濟向創新、消費型轉變,適齡勞動力的減少也迫切需要提升勞動者素質,來減少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影響。例如,二戰后德國人口迅速增加,為其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在嬰兒潮退卻后,勞動力成本上漲了80%以上。而由于人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勞動技術能力的提高,德國工業生產效率同比也增加了40%以上,有效地降低了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影響。因此增加教育投資,提高人口結構質量是保障經濟升級的基礎。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資,全面提升青少年素質。例如可以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的覆蓋率,讓無法進入高等院校深造學生,選擇職業技術教育,成長為企業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鼓勵各類培訓機構、勞動力短缺的企業投資就業培訓工作。例如在農村青年從土地上脫離出來后,很多都沒有一定的技術。在針對性的培訓中,可以讓他們獲得一技之長,以滿足工業生產崗位需求。3.3制定科學的產業調整政策,迎合人口結構變化。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是相互影響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促進人們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個人素質的提升中,實現優生優育。而人口質量的提升又作用于產業升級。因此二者是相互影響,在這種影響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針對此,面對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政府應重視人口結構變化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產業調整策略。例如針對勞動力短缺的現象,應引導企業將更多資金投入到高生產效率產業,減少在高能耗、低產出產業的投資。又如面對高素質人口數量提升的情況,政府應主動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讓經濟從第二產業向新三產過度,提高創新性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具體來說,一方面,我國政府要扶持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以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應在勞動力比較優勢變化的基礎上,對支柱性產業發展進行重新定位,減少低附加值、不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
4結語
近年來經濟發展態勢表明,人口結構的變化已經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勞動力的減少導致了人力成本的上漲,而高素質人口數量的增加也促進了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針對此筆者在對人口結構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城市化、加大人力資源投資力度等角度提出了對策。在人口結構轉變的背景下,希望研究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順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郭晗,任保平.人口紅利變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當代財經,2014(3).
[2]陳秀梅,韓克勇.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遷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4(1).
[3]郭泉恩,鐘業喜.江西省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關聯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6).
[4]何海林.中國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耦合的關聯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10).
作者:閻素娟 單位: 淄博市張店區勞動就業辦公室
- 上一篇: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
- 下一篇:道路客運企業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