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經濟增長的評述與前景

時間:2022-01-09 11:26:00

導語:當代經濟增長的評述與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經濟增長的評述與前景

1問題的提出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縱觀世界主要國家,交通運輸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門,其發展具有國家戰略意義。交通運輸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十分復雜,本文的目的就是概括、總結這一關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交通運輸業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的理論,并提出新的思路。

2現有理論和方法的總結

交通運輸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問題國內外已經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根據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理論基礎、結論,本文將其概括為6大類:

(1)古典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的分析。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在《政治算術》中提出“發達的交通運輸是一國經濟繁榮的重要特征”。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對運輸經濟問題有較多論述,如“運輸和貨幣變成了商品流通的兩個車輪”,“商品經濟越發展,生產越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因而越是以交換為基礎,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對生產來說也就越是重要”。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經典三段論更是被反復引用,斯密認為“生產力和財富的增長由分工引起,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換能力大小即市場范圍的制約,市場范圍大小由運輸條件決定”,這體現的是運輸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2)運輸經濟地理學。包括工業區位論、城市群理論、點-軸理論、交通經濟帶理論、運輸通道理論等。如韋伯(Weber,1929)建立了模型,用運輸成本來決定制造業的區位。我國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點—軸理論”,認為“發展軸線由以交通干線為主體的線狀基礎設施束構成,干線交叉點上的城市、工礦區、港口、農業地區為發展的主體部分,生產力開發以‘點-軸’模式展開”。

(3)經濟史、運輸發展史分析。國外以李斯特(Liszt)、道格拉斯•諾思(D.C.North)為代表。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總結出“英國使全世界看到了運輸便利對生產力增長可以發生如何有力的影響,從而促進國家財富、人口和政治力量的增長”。諾思通過分析1750—1913年海運費率的變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得出了海運生產率的提高和制度變遷降低了海運費率,擴大了市場、促進了對外貿易。國內以榮朝和、韓彪、熊永鈞為代表。其中榮朝和提出“運輸化理論”,認為運輸化是工業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伴隨工業化而發生的一種經濟過程。韓彪提出交通運輸與經濟之間具有“交替推拉關系”,認為現代運輸業成長過程中可分為“劇變期”和“漸變期”。熊永鈞提出了“運輸成本閾值”理論,創新性地提出不應將運輸簡單地理解為阻礙市場活動的常量,而應將其看作變量。他認為現代經濟增長過程只是運輸成本降低到某一個“閾值”時才出現的。

(4)發展經濟學觀點。以羅斯托(Rostow)、赫希曼(Hirschman)等人為代表。羅斯托指出“大量的交通建設和其他形式的社會先行資本,毫無例外地出現在起飛階段之前”。赫希曼區分了社會間接資本和直接生產資本,又進一步認為社會間接資本的概念的核心可以嚴格限于交通運輸及動力。

(5)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這是近期運輸經濟研究的主流,但已經出現計量方法應用過度的趨勢,忽視了對內在規律的探究。較有價值的包括D.A.Aschauer(1989)應用CD生產函數,對美國1949—1985年度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測算出總產出對公共資本存量的彈性為0.39。汪傳續(1999)與張國強(2004)分別用灰色系統協調模型和DEA模型,測算了我國交通運輸與經濟的協調關系。王家庭(2009)基于我國1978—2007年時間序列數據,進行了協調和Granger因果檢驗得出經濟增長對交通運輸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交通運輸發展對經濟增長并沒有顯著作用。

(6)投入產出分析和項目評價分析。汪傳續(2004)用投入產出法研究了交通運輸的前向、后向波及效應和總效應,并根據1997年投入產出資料計算了交通運輸業對GNP和勞動就業的貢獻。項目評價主要運用成本—收益法,評價某交通運輸項目。

3現有理論和方法的不足

傳統的運輸與經濟增長理論盡管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但仍然遠未完善,對許多現象仍缺乏解釋力。斯密論述的“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為最有實效……水運開拓了比陸運廣得多的市場,從來各種產業分工的改良,自然而然地開始于沿河一帶”。而中國自古以來,具有發展內河航運的優越自然條件和領先的航運技術,卻只能促進農業和小手工業的分工和發展,沒有孕育出以商品經濟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沒有產生工業革命。這是斯密的命題所不能解釋的。

而在新古典經濟學中,運輸費用甚至被簡化掉了。在阿羅-德布魯的一般均衡中,為便于分析的數學化,抽象掉了時間和空間概念。正如迪肯所作的比喻(Dicken,1990),“所有人類的經濟活動——專業化分工、生產、交換、消費,都只發生在一個針尖上”。此后,運輸費用被引入,作為生產中的純消耗添加到生產函數中,但仍然是外生變量。并且這種處理使得在古典經濟學中交通運輸對經濟增長的正面作用變為了負面作用,發展交通運輸似乎只是為了克服經濟中的阻礙,交通運輸因此也就成了一個技術問題,不再受到經濟學家的重視。

在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發展經濟學中,交通運輸作為基礎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受到關注。發展經濟學家試圖用歐美國家發展經驗指導第三世界國家。然而無論是大推進理論還是非平衡增長理論,都將發展交通運輸看作是資本積累過程,認為大規模的交通投資將像在發達國家經濟起飛階段發揮的作用一樣,使發展中國家走向快速增長的道路。但是無論是沒發展起來的蘇聯、非洲、拉美一些國家,還是實現了長時間高速增長的中國、“亞洲四小龍”等都沒有經歷一個顯著的交通大發展時期,這就使得交通運輸的作用受到質疑。

20世紀80年代后,大量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研究交通運輸與經濟增長的成果,使之前對這一問題歷史描述性的、定性的分析實現了定量的測算。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如最常見的用鐵路、公路線路里程或投資額、客貨運量作解釋變量,用GDP或人均GDP作被解釋變量的線性回歸分析,只能得出二者的相關性,并不能解釋其因果關系,而在投資額的估計參數中,無法區分是投資行為還是運輸能力形成后導致的經濟增長,而如果投資行為的作用更大,則不能說明為什么要投資于交通運輸而不是投資其他基礎設施。又如用投入產出法,由于統計方法的設計,交通運輸總產值增加必然導致生產總值的增加,不能解釋其作用機制。再如,無論是用灰色系統模型還是DEA模型分析交通運輸與經濟的有效性和協調性問題,都是一種事后檢驗,并且也是各種運輸方式或各地區、各時期的相對協調性,不能解釋交通運輸總體對經濟增長的事前作用。

4新興古典經濟學簡介及其研究運輸與經濟增長問題的好處

新興古典經濟學(newclassicaleconomics)是自20世紀80年代起,在繼承和發展古典經濟學中分工與專業化理論,指出新古典經濟學不足的基礎上,應用超邊際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方法發展起來的。它關于分工的基本思想是,經濟中的每個決策者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每個人作為消費者喜好多樣化的消費,作為生產者在生產中有專業化經濟,所有人的專業化經濟合起來就是分工經濟。分工和專業化會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增加交易次數,這就會產生分工好處與分工產生的交易費用之間的兩難沖突,因此分工水平取決于交易效率的高低。隨著交易條件的改進,折中這種兩難沖突的空間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同時,分工及其各種經濟后果可以在沒有交易條件的外生改進的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自發演進。

基于以上對傳統理論和方法不足的分析,在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下研究交通運輸與經濟增長問題,可能是一個好的選擇。主要原因有以下6點:

(1)斯密將運輸費用視為決定市場規模和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新興古典經濟學的交易費用則既包括以運輸費用為主的外生交易費用,又引入了信息成本、契約成本、道德風險等內生交易費用。

(2)新古典經濟學主要關注資源配置,新興古典經濟學則是研究交易效率、分工演進、交易行為和經濟增長的,顯然更加適合。它也可以解釋交易費用和制度對分工和生產力演進的意義,不需要再借助新增長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理論。

(3)新古典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對空間、時間等交易過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運輸的作用正是克服經濟中的時間、空間障礙。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包括運輸效率在內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其理論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聯系在了一起。

(4)新古典經濟學著重研究經濟的非拓撲性質(消費、生產的數量、最優資源配置等),而對連通度、一體化等網絡效應予以忽略,而交通運輸卻是典型的網絡型產業,這就使得交通運輸理論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經濟學分析問題時感到困難重重。而新興古典經濟學同時包括了經濟的拓撲性質與非拓撲性質,為分析網絡型產業提供了便利。

(5)在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可以解釋交通運輸發展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數據上的統計關系。而且通過分析這一作用路徑,可以解釋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為何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6)借助新興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自發演進的理論,可以解釋交通運輸與經濟增長到底是“推動”、“拉動”、“交替推拉”還是其他關系這一長期爭論的問題。

5主要結論和展望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下研究交通運輸與經濟增長問題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交通運輸是交易性產業而非生產性產業,對經濟增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2)交通運輸發展通過改善運輸條件,進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總交易成本,從而實現促進分工,擴大市場范圍,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

(3)分工經濟和由于分工而導致的交易成本之間存在兩難沖突,分工的自發演進過程將使折中這個兩難沖突的余地增大,因而隨著經濟的增長,總交易成本和市場范圍的擴大將帶動交通運輸的發展。

對這一問題的展望:

(1)新興古典經濟學20余年的發展與主流經濟學、傳統運輸經濟理論二三百年的發展歷程相比,顯然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在現有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下,如何測度分工的水平、市場的容量、經濟組織結構等這些新興古典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仍是一大難題,這就使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經驗研究進展緩慢。

(2)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中,聯系交通運輸和經濟增長的是運輸成本(外生交易成本)在總交易成本(包括外生和內生交易成本)中的比重,其中內生交易成本又涉及新制度經濟學、新經濟史學、產權理論、博弈論、契約理論等問題,如何將這些問題與交通運輸發展有機結合是一個有待深入探索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