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人才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研究
時間:2022-12-21 09:14:31
導語:裝備制造業人才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十四五”時期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對實現黑龍江省工業振興與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通過選取2013-2017年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與其經濟增長的相關指標,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探尋人才、技術與其經濟增長之間的耦合關系。表明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與其經濟增長耦合協調程度從輕度失調到優質協調,而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的綜合發展水平均偏低,耦合優勢不明顯。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經濟增長;耦合協調度
1文獻綜述
裝備制造業是黑龍江省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四五”時期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在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上,張永恒和薛金禮(2020)分析發現各層面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有著穩定的互動關系,認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即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當前的經濟增長問題可歸結為制造業產業增長與發展問題。如何化解與解決制造業面臨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并持續深化制造業轉型升級與構建其長效機制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項工作。在制造業高質量轉型升級影響上,羅序斌和黃亮(2020)從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綠色化視角出發,選取該視角維度下的16項指標而對制造業高質量轉型升級進行測度,結果發現“四化”視角下的技術研發、人力資本、市場環境、金融支持、產權保護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影響最大。李福柱和劉華清(2020)運用2000—2015年間中國30個省際面板數據,構建空間信息化權重矩陣,并采用空間杜賓模型進行檢驗分析,發現所有區位因素和相關因素對本區域的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有直接促進作用,地區制度質量、地區技術創新環境狀況顯著促進中國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此外,人力資本平均水平和制造業資本存量分別是促進本區域制造業轉型貢獻最大和內生驅動最強的因素。丁瑩瑩和李錚(2019)的仿真模擬結果顯示制造業轉型升級受到技術成果轉化率、稅率、人才吸引度、政策實施落實度等因素影響。由此可見,人才與技術等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因素對于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促進作用明顯。在人才、技術與制造業轉型升級關系上,有學者分析了我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諸如低端制造供給替代、高端制造回流發達國家、國內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等正面臨的問題,提出應通過選擇和扶持主導產業、進行科技創新以及高端技術制造人才培養以及完善碳交易市場,從而加快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在人才因素層面,有學者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人才培育與人才結構的優化也將有助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并且勞動力就業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實際動態演變之間存在較高的擬合程度。在技術因素層面,趙玉林和裴承晨(2019)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顯著直接驅動作用,并通過產業融合這一基本路徑得以實現,同時制造業與信息業的低融合度制約制造業轉型升級。以珠三角制造業為例,王明亮和張清霞(2020)認為技術進步是珠三角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主要推動因素;而其技術創新效率與創新投入未能趨同而導致其規模不經濟現象的存在。同時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主要受制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高校及科研院所人員產出效率偏低兩個關鍵因素。曾婧婧等(2020)發現高校技術轉移和企業技術轉移對區域的創新能力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其中企業的促進作用更大;并且技術轉移中心的存在顯著強化高校與企業的技術轉移對于區域創新的績效。此外,在人才配置與技術創新方面,Baumol(1990)認為人才配置影響創新績效,人力資本在生產性活動和非生產性活動間的配置對于技術創新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谝陨涎芯?,考察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與政策指向性,對黑龍江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的推進具有一定貢獻與借鑒。
實證研究內容,具體包括指標體系構建,如指標數據的標準化處理與熵值和權重計算;耦合協調度測算,如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與耦合協調度D值。
2.1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以科學性、可行性和系統性等原則為前提,分別構建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數據均來源于《黑龍江省統計年鑒》,并選取2013-2017年黑龍江省9大裝備制造產業相關指標為樣本數據。由于每個指標對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耦合協調發展的影響程度不同,為避免測算過程中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客觀性和準確性的干擾,對指標初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利用熵值法計算各項指標權重,如表1所示。
2.2耦合協調度測算
(1)綜合評價函數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分別用U1、U2和U3表示,其計算公式為其中,ai表示人才子系統的第i項指標的標準化值,bj表示技術子系統的第j項指標的標準化值,ck表示經濟增子系統的第k項指標的標準化;pi則表示人才子系統內各個指標權重,qj則表示技術子系統內各個指標權重,lk則表示經濟增長子系統內各個指標權重。(2)耦合協調度函數耦合協調度模型用于分析事物的協調發展水平。耦合度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實現協調發展的動態關聯關系,可以反映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程度。協調度指耦合相互作用關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可體現出協調狀況的好壞。一般耦合協調度的計算公式如下其中,C(0≤C≤1)表示耦合度,C越靠近1說明系統之間耦合作用越強,C越靠近0說明系統之間耦合作用越弱或不存在耦合關系。U1、U2和U3分表表示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子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耦合協調度模型共涉及3個指標值的計算,分別是耦合度C值,協調指數T值,耦合協調度D值。并且最終結合耦合協調度D值和協調等級劃分標準,如表2所示最終得出各項的耦合協調程度。
3結果分析
通過構建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三系統綜合發展水平以及耦合協調狀況,結合表1與表2得出以下結論即發現的問題。(1)2013年至2017年期間,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及經濟增長各系統綜合發展水平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表明在此期間三系統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該期間,通過對各系統綜合發展指數平均值計算發現其人才與綜合發展水平的平均得分分別為0.211和0.152,而經濟增長綜合發展水平的平均得分為0.124。因而從各系統綜合發展水平的平均得分來看,各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仍偏低,尤其是經濟增長系統。這也表明各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三系統間的耦合度逐年上升,在2017年達到了0.9,耦合度較高。通過對這三系統間的耦合度測算,從定量角度來驗證了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以及經濟增長各系統間存在著較強的耦合關聯性,并且三系統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程度較大。因此也表明只有實現人才、技術與經濟增長這三系統間的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才能實現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整個產業的優化升級和協調發展,若其中某一系統的發展出現滯后,整個系統的發展進程將會受到影響。因此,如何有效實現人才、技術以及經濟增長三個系統的協同發展成為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3)從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人才、技術以及經濟增長耦合協調度的分析可知,近些年來三系統耦合協調度上升趨勢明顯,協調程度也從輕度失調轉變為優質協調,但由于這三系統各自的綜合發展指數較低,導致三系統間的高耦合發展優勢難以突顯。因此,為更好發揮三系統的優質協調優勢,有效采取人才與技術優化和遷移機制來提升這三個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和推動三個系統的協同發展意義重大。
4對策與建議
4.1企業層面
(1)加強自主創新,深化信息技術。通過自主創新改進產品生產工藝,優化產品生產流程,改進產品質量,節省人力物力的無效投入,實現產品生產和技術升級。同時,加快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更迭與新產品產出,使其更能把握市場需求動態,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先機并奠定轉型升級基礎。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可增加技術交互性與技術的“可延展性”,最終促進其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此外,裝備制造企業還應持續深化信息化技術,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企業的信息化深化和工業互聯網的推廣、應用。對于黑龍江裝備制造業企業來說,企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是其轉型升級的前提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具備將會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工業互聯網的推廣與應用可有效加快企業一體化進程,通過對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持續深入探索,來進一步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2)加大人才引進,增進技術研發。人才所形成的人力資本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重要優質資源,企業應通過加大對各類適配性、專業性人才的培養,為企業轉型升級賦能。除人才自培以外,企業也可通過人才聯盟機制在企業間、行業間以及國際間進行人才引進,從而加強其人才資源的配置度、適用度。同時,在技術與人力資本的投入上,企業的技術投入是其自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反映其參與技術競爭狀況。而人力資本的投入也間接加深這一影響結果。因此,在激勵機制上,企業可通過增加對于技術與人力資源的資金投入來發揮激勵效應與人才集聚效應,促進更多技術研發,從而實現技術融合與技術創新。
4.2政府層面
(1)完善制度保障,加強風險防范。在加大人才、技術的培養與引進的同時,黑龍江政府應加快推進人才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為高端技術人才提供保障,從而增大對省外人才的吸引度。恰當的人才保障制度有利于人才的聚集和其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促使其在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此外,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構建技術轉移平臺,強化對技術創新成果產出與轉化的核心利益保護,解決因制度保護的缺失而導致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問題。此外,政府部門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持續深化可以有效融合行業或企業間的制度邊界進而消除心理邊界,加快技術轉移和促進技術創新,營造保護其主體核心權益的法制環境。(2)培育中心企業,加大協同聯動。依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務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思想,黑龍江裝備制造業同樣需要培育中心企業。通過人才與技術的中心化聚合,打造本土化人才與技術優勢企業與企業集群,從而有效破解當前制造業企業“規模不經濟”,企業分散“小而全”,并未形成具有導向型與旗艦性中心企業而將有效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而形成生態體系與產業價值鏈的困局。與此同時,還應加快企業間聯動協同,增大企業間人才流動與技術融合,打造產業聯合、人才與技術適配的有效融合機制,促進產業集群形成而破解內部分化與外部競爭,形成自生產業發展優勢。
[參考文獻]
[1]劉獻華.論人才流動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0(03).
[2]南旭光.人才流動、知識溢出和區域發展:一個動態知識連接模型[J].科技與經濟,2009(03).
[3]劉冬晴,周敏.人力資本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匹配度研究[J].中國物價,2021(02).
[4]張永恒,薛金禮.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0(06).
[5]羅序斌,黃亮.中國制造業高質量轉型升級水平測度與省際比較——基于“四化”并進視角[J].經濟問題,2020(12).
[6]李福柱,劉華清.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區位因素效應研究[J].經濟學家,2018(06).
[7]丁瑩瑩,李錚.產業轉型升級與勞動力就業的關系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建模與仿真[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08).
[8]張璐.“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選擇[J].中國集體經濟,2021(04).
[9]趙玉林,裴承晨.技術創新、產業融合與制造業轉型升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11).
[10]王明亮,張清霞.轉型升級進程中珠三角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20(18).
作者:潘國軒 潘麗榮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均衡發展路徑
- 下一篇:經濟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