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時間:2022-12-21 09:17:35
導語:經濟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臨空經濟發展必須兼顧微觀基礎發展條件以及宏觀經濟條件,才能夠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形成相互協調、共同推進的局面。本文以成都機場為例,在闡明臨空經濟概念以及發展要素的基礎上,分析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促進作用,最后從成都機場角度提出發展臨空經濟的對策。
關鍵詞:成都機場;區域經濟;經濟發展;臨空經濟區;發展要素
在新技術的帶動下,航空運輸業產生了迅猛的變化,催生了臨空經濟發展模式,顯著改變了以往航空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充分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臨空經濟備受關注,機場用地較為特殊,對交通便利性條件具有較高的要求,交通流節點的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將和各地區之間產生重要的信息聯系,在很大程度上對機場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相應的促進作用,因此現階段各地政府逐漸開始重視臨空經濟建設與發展。研究臨空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推動區域經濟與臨空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臨空經濟概述及其發展要素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上來看,臨空經濟指的是空港經濟,即在依托機場資源的基礎上,構建高端區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新興產業優勢,也是國外發達國家的重點經濟發展模式,國內在發展空港經濟中的起步時間相對比較晚。一般來說,發展臨空經濟過程中,必然離不開如下幾點發展要素。
(一)完善的機場設施
發展臨空經濟必然離不開完善的機場設施,可以說機場是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無論是機場面積、機場輻射范圍,均對該區域的臨空經濟上限起到了決定性影響作用,而與此同時機場的客貨運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對臨空經濟總量以及增長速度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實際機場發展規劃以及定位中,和空港經濟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般在討論機場設施的完善性,會分別從軟件條件與硬件條件進行討論。其中軟件條件一般分為航線資源、航空服務質量、航空運輸網絡、政府在空港經濟的執行力等,均屬于機場設施的軟件條件,而硬件條件指的是機場硬件建設,如跑道、候機樓以及后勤部門等。在軟硬件條件相互齊全的條件下,才能夠有效推動區域空港經濟的迅速發展[1]。
(二)優質的環境條件
臨空經濟區的企業多以高新科技企業為主,在這其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技術人員以及高級管理人員,而這些群體一般對區域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具有較為嚴格的要求。比如當地區域的綠化率需要足夠高、空氣能夠始終保持清新、具有溫和的氣候條件以及優美的風景,而與此同時這些企業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對當地區域的環境條件同樣具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因此發展臨空經濟必須要有著優質的環境條件。
(三)便捷的交通條件
對于航空運輸業來講,交通便利是決定機場客流量與貨流量上限的關鍵,能否在交通條件上提供足夠順暢流通的地理環境位置,也是臨空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在選址過程中所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換言之,在交通條件愈漸便利暢通的情況下,機場輻射能力就會越強,對臨空經濟發展帶來促進作用。
(四)配套文化教育科研機構的支持
完善、先進的臨空經濟發展條件,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研發機構得以聚集,也需要更多對應的文化教育機構以及科研機構配套支持,可以幫助臨空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提供更多的知識密集型高端技術人才,以便于推動區域生產力與科技發展力的相互耦合。
(五)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推進作用
顯然臨空經濟發展狀況,取決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而優質的外部經濟發展環境,對臨空經濟發展產生著相應的促進作用,除此以外在地方政府的經濟政策同樣對臨空經濟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因此在臨空經濟發展過程中,還要能夠積極聯系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條件,以推動臨空經濟的發展。
二、成都機場的區位優勢
自古以來,四川的盆地地形就是阻隔四川人民與外界交流的障礙,也同時成為四川發展障礙。“四川、四川,四面是山。東有華中屋脊神農架擋道,南有云貴高原阻隔,西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聳立,北有秦嶺和黃土高原鎖困”[2]。四川人為了擺脫“困鎖”的命運做出了長達千年的努力,從天地初辟的上古時代開始,蜀地就流傳著“五丁開山”的傳說,而后《漢書·司馬相如傳》中亦記載了司馬相如為出使而開“西夷道”的史實。2016年5月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2021年1月22日在經過多次校飛和審慎規劃后其迎來了首批客機。成都天府機場的竣工標志著簡陽地區國土空間優化格局的形成,也象征著成都先進要素的優先聚集。從地理位置來看,成都地處四川盆地,是我國距離青藏高原最為接近的大城市,有著極為重要的發展戰略意義。自古以來,成都出川通道建設的難度極大,反而促使成都人在航空事業領域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努力,最終造就了成都特殊的航空運輸的比較優勢。成都的高原航線在國內處于數量領先的重要地位,這也側面表明成都機場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和重要責任。除此之外,成都還位于南亞、東南亞—北美,歐洲—澳洲的國際航線交叉點上,其特殊的中轉樞紐位置亦屬優越。因此,成都機場在四川省航空領域中的核心地位亦使得成都發展成為外事活動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成都也自然成為了中國中西部地區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總而言之,成都機場的建設工作不但突破了自古以來四川盆地的交通“封閉”態勢,經歷了一個在傳統劣勢地理中孕育優勢技術資源的歷史過程,飛行技術的不斷突破也奠定了成都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優勢地位,為中國全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除此之外,從長遠人才資源的吸納來看,四川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實力雄厚,高校質量與數量位居中國西部第一,還有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等專攻飛行事業的院校,均為成都機場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無窮智力支持,這標志著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地區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和成都機場建設遠大的發展前景。西南地區占據了大約全國4/1的領土面積,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處于內陸的腹地。因此,從歷史和地理兩大因素來看,四川整體經濟基礎比之于北、上、廣、深等一線沿海城市較為薄弱,產業結構也尚需調整,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直接體現在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因朝鮮戰爭承接的是蘇聯的軍事重工業轉移,而70年代以后向歐美日等西方國家開放,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美蘇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爭霸導致中國在亞太領域中的地緣戰略地位上升的機會,完成了對以往‘偏軍重’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從“偏軍重”到“偏民用”的航空事業發展重心的轉移,體現了我國對于僵化的冷戰蘇式重工體系的突破。中國機場的建設工程是中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本質上也需要一種資本集聚,而成都機場的職能從民國服務于戰爭需求到現今服務于民用的職能性質轉變,實質上是中國工業化資本由內向型的原始積累到國內經濟市場循環反哺的發展縮影。然而,四川作為內陸腹地的經濟基礎薄弱以及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的現狀,亦反映了以成都市為軸心的四川地區人均經濟指標在全國排名落后的現實,人均消費能力的限制極有可能導致勞動人力資源的大量外流、本地消費市場遭到間接削弱,最終限制成都機場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可能限制成都機場發展的另一因素還在于主要基地公司的支撐力得不到長線的補充和再生。成都雙流機場的基地公司其數量較多,川航和主基地公司國航的份額卻逐年直線下降,這體現了機場公司數量雖多,但市場份額卻較為分散的客觀事實,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因核心支撐力量不足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工作難以有效開展的困境。就成都地區而言,川航在網絡支撐能力上的匱乏以及國航所投放的國際運力的不足便間接表明了這一問題。其次,近期爆發的新冠疫情對世界航空業都造成了巨大損失。據預計,至2021年年底全球航空運輸量將至少下降一半,而大多數航空公司均認為運輸量只有到2023年方可恢復到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水平。總體而言,商務航班約占運輸量的5%,占航空公司收入的30%,而此次疫情導致航空行業收入的總體縮水將會為成都機場帶來嚴峻的挑戰。成都機場發展進程中所體現出的優勢與機遇。首先,我國民航事業整體的穩健發展有賴于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的相關利好政策,這包括提高政府對機場的補貼以及放開民間投資準入標準等,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直接推動了民用機場的建設熱情。同時這也直接推動了我國民用機場數量上的快速發展。2011年~2015年的民用機場投資增加率與機場個數增長對比如表所示。在這樣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成都機場的建設自然會獲得優勢的條件與長足發展的絕佳機會。由于我國西部民用機場建設開放的起步時間相較于東部較晚,機場布局業也隨經濟基礎的對比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就機場布局和機場數量而言,表現出“東多西少”“東密西疏”的狀態。這個想象雖直接表明了以成都為中心的西部機場開發建設的不足,但也間接揭示了西部地區強大的旅客吞吐容量,這是成都機場發展建設的又一后勁力量,隨著成都作為四川省會大城市開放性的不斷增強,人員流動會隨著加大,當前“東部地區近年一直占據了全國機場旅客量的60%以上,西部地區則只占到30%左右,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所占份額最少,不高于全國的10%”的局面會得到逐步改善,隨人員一同的流動的優質要素會給予成都機場未來難得的發展機會。其三,自1993年國家政府對民航業實施了屬地化管理和放松管制之后,機場融入了多樣的企業性質,機場之間的競爭日益增強。以西部機場的整體改革與競爭為例,昆明機場在實行新的機場營運方式之后,其業務量大幅度增長。重慶機場則通過低價銷售的方式分流了成都機場的部分客流。烏魯木齊機場雖然未能在機場規模上取得明顯優勢,但其依賴優越的地理條件和“門戶”位置,致力于國際航線的重點建設,使其盈利和旅客量實現了短期內的快速增長。西安機場亦通過其特別的地理位置在國內中轉業務之中占據了較為突出的優勢地位。近年來成都機場在航線市場上保持著滲透、擴張、加密的多位面優勢,同時依靠其強大的技術硬件實力,在國際航線市場方面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競爭優勢,雖然經受了周圍其他幾個機場的中短途客運分流,以及高鐵等地面交通的沖擊,但不可否認成都地區高質量的航空科技專業教育所賦予成都機場不可復制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實力是成都機場當下與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和物質基石。成都機場所呈現的強大競爭實力與國際形勢的動蕩沖擊和發展的局限條件并存,成都機場需要在根據自身所處的國內外、行業內外多維環境分析的基礎上,尋求一個更為明確的發展目標,以防止在喪失自身發展定位的不利局面下為多數強勁的競爭者淘汰、超越的現象發生。
三、成都機場發展臨空經濟的思路和對策
從全球版圖地理位置角度上來看,成都不僅僅是西南地區中心,更處于中亞中心位置,在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中點區域,具有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未來的機場建設中也會逐漸成為歐亞航空交通樞紐。程度機場毗鄰地區有天府新區、資陽、眉山等縣區,周邊交通設施建設愈漸完善,無論是機場高速公路還是連通機場的地鐵建設、其他交通體系建設,均與成都機場建設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未來成都機場必然會促進四川整個綜合交通樞紐特性變得更加突出,實際輻射范圍將會越來越明顯,有望實現大區域發展的愿景。在成都機場發展臨空經濟過程中,可以在形成新的臨空產業集群中促進整個四川經濟空間布局走向多點多極化發展方向。本文認為,成都機場應當從兩點角度出發以推動臨空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一是能夠盡快擴大臨空經濟空間范圍,在成都機場的臨空經濟范圍中,應當重點從空港區域、集聚區域以及輻射區域進行擴大發展,以帶動整個區域臨空經濟得到進一步增長,其中空港區域經濟指的是從機場輻射到與航空運輸業有關的產業,推動航空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升,而集聚區域指的是在機場一小時交通圈內的適宜性臨空發展產業,比如航天科技產業、IT信息產業、電子產業等,在依托周邊CBD中發展其高端商務以及會議會展等服務產業,最后即輻射區域,在以成都地區為中心進行周邊輻射,形成區域產業聯動,將臨空經濟與各地區城市優勢產業進行結合,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及現代農業,促進整體經濟的長遠性發展;其二是能夠得到地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為臨空經濟區發展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條件,在此之間必須要明確臨空經濟區的實際定位,以推動臨空經濟區走向高端特色化發展方向,確保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跨區域臨空經濟區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另外還要能夠加強統籌協調規劃工作,為臨空經濟區發展制定更為具體、系統化方法,能夠在定期組織會議中傳達相關政策信息,針對各產業所存在矛盾問題進行協調解決,在組織大型企業經濟交流會中促進各企業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對成都機場臨空經濟區的蓬勃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長遠發展意義。
參考文獻:
[1]湯凱.我國臨空經濟區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離散型空間溢出效應[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08):81-90.
[2]寧倩怡.機場建設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08):2.
[3]何勇.加快武漢臨空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建議[J].長江論壇,2020(05):21-25.
[4]吳建軍,高燕菲.臨空經濟,區域創新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37個大型空港城市的經驗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3(06):8.
作者:楊希 黃文博 單位: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裝備制造業人才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研究
- 下一篇:低油價與經濟增長悖論分析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